小米通過自媒體運營實際上把營銷、服務、粉絲、員工全部打通了,這些內容中間的界限顯得很模糊,這恐怕也是未來企業自媒體發展的主要道路。產品和媒體在未來的界限恐怕也會越來越模糊。美國有個指甲刀生產商,在自己的產品上刻了“不要忘記‘9·11’”的字樣,老板就找到美國紀念“9·11”基金會,建議給每位紐約市民發一個指甲刀,由於指甲的生長速度和紀念“9·11”都是恒定的,因此對於“9·11”的紀念會持續下去。於是一筆500萬元指甲刀的訂單就促成了。在這個案例裏,普通的指甲刀成了媒體,不僅有實用功能,還有思想傳播作用。
這樣的案例足以讓國內的企業借鑒。雖然目前有很多企業開通了自媒體,但大部分都不重視,也不充分利用。因此企業學習自媒體運營及相關新思維刻不容緩。現今,企業自媒體能搬上台麵說的也就那麼幾家,大多數的企業負責人觀念還比較保守,對自媒體營銷的重視程度不足,尤其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和加工製造業企業,他們延續了傳統的營銷觀念和手段,對新媒體的了解和重視十分不足。企業自媒體不單是開個微博號、微信號那麼簡單,真正要把自媒體做得風生水起,提升企業的競爭力和知名度,還需要一個整體的自媒體運營機製。否則就算企業有了各種渠道的自媒體工具,也是“僵屍工具”,起不到多大作用。
因此企業自媒體需要對專門員工進行自媒體運營培訓,自己培養自媒體團隊和自媒體係統。摒棄過去固有的公關邏輯,學會講自己的“故事”,自己搞氣氛,再把這種力量通過自媒體工具宣揚出去。積極麵對自媒體大潮的趨勢,不僅能幫企業自身省錢,還可以幫助企業渡過各種危機,提升影響力和營銷水平。
5.微信時代,自媒體的未來是什麼
雖然自媒體來自博客,但自媒體興起的地方卻是在微博,繼而這種勢能又傳導到微信。而微信的成功,應該歸功於微信公眾平台的群發推送功能,以及朋友圈分享的功能,因為群發可以讓用戶及時看到博主的最新文章,而朋友圈可以讓博主的文章傳播得更遠,這樣便形成了一條良好的封閉式信息傳播鏈,讓自媒體的傳播力量得到最有效的發揮。這種傳播力量不僅讓個人有了發揮的空間,也促使其成為有一定話語權的媒體發布端口。
微信在2014年把“自媒體”這個詞推上了風口浪尖,越來越多的個人和企業都紛紛進入微信公眾平台。自媒體時代,不管是微信、微博、APP,還是博客等,都是快速催生自媒體人的渠道,這些新的渠道也改變了人本身。
微信是自媒體中的利器。微信的每次升級都會帶來很多的變化,而且每次改變都給人們帶來很多的遐想和期待。微信從一個聊天工具開始發展,到現在的公眾平台,以及微信支付,到廣告投放,這些更新在不斷地發生著。微信的商業化味道越來越濃厚了,自媒體的風格也越來越強大了。不管是小到個人,還是大到企業,微信自媒體時代都是不能錯過的機會。
自媒體人羅振宇運作的視頻節目《羅輯思維》獲得了很大的成功。羅振宇在微信上的運作也是風生水起。他應該是第一個通過自己的人格魅力讓粉絲在微信上給他埋單的人。“羅輯思維”的目標用戶群主要指向年輕、知識型的群體,羅振宇坐擁數百萬微信用戶,並且通過會員製模式實現了變現。“羅輯思維”在四個月內分兩次招募付費會員,獲得會員費累計近千萬。粉絲之所以願意給他們掏錢,都是因為粉絲對羅振宇和“羅輯思維”的欣賞,相信他們會帶給自己更多有價值的東西。粉絲為什麼會如此瘋狂?那是因為“羅輯思維”通過微信自媒體平台與粉絲取得了緊密的聯係,然後持續為他們輸送有價值的東西。自媒體在最大限度上解決了互聯網時代初期人們缺失信任感這一問題,因此粉絲自然心甘情願地去埋單。
不管是個人還是企業,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打造營銷平台,而微信公眾平台就是一個為我們每個人、每家企業準備的最好平台。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微信平台可以實現“一對一”的精準營銷,在這裏能實現病毒式傳播,通過用戶與用戶之間的強關係,打造自己品牌的知名度,獲得屬於自己的粉絲、忠實粉絲、鐵杆粉絲的擁護。
微信是企業精準營銷的核心。用戶可以通過訂閱企業的訂閱號,然後獲得企業的服務。所以,當下最精準的自媒體營銷非微信莫屬。微信上的公眾賬號數量龐大,各類營銷號、訂閱號、服務號超過800萬個。事實上,微信自媒體平台上的眾多賬號產生也不過兩年時間,可以說處於新生事物剛剛出生的階段,但它的規模已經把發展幾百年的傳統媒體遠遠拋在後麵了。自媒體的形式多樣化,內容更是富有個性且活潑,對粉絲的吸引力可謂異常強大。而且微信自媒體每天都在快速地增長,速度驚人,這對於多年以來依靠訂閱報紙雜誌的傳統媒體發行模式來說,根本無法企及。但是這種野蠻的生長也產生了副作用。在運營中,微信自媒體賬號出現了不少問題。不少文章的標題為了吸引眼球,會用一些爆炸性的詞語來做標題,還出現了很多不健康和虛假的內容,不少文章經不起推敲,可以說為了提高訂閱量,有點不擇手段。因而有一些公眾賬號被騰訊封殺。一時間,移動閱讀這片空白區竟然沒有適用的行業規範,使自媒體的發展有些“雜草叢生”的感覺。
可以想到,如果容忍“雜草”類型的自媒體存在,自媒體行業整體發展環境堪憂,將不會有更好的未來。雖然自媒體是個人或單個組織推出的,但它們都會向公眾發表文章,宣傳自己,影響力不可謂不大,因此從根本上來說,自媒體仍然屬於社會媒體範疇,不可能是法外之地,因此絕不能拿著言論自由的招牌,向公共輿論空間推送不負責任的信息。如果自媒體行業要有光明的未來,就必須尊重並遵守社會秩序和規則。
不光要遵守道德和法律的約束,自媒體行業更要守好自己的本分。在自媒體運營中,自媒體人還要練就“十八般武藝”,不光要會寫優質的文章,還要會拍漂亮的圖片和視頻,還要像羅振宇和高曉鬆那樣做主播,要說得好。目前,自媒體的內容表現形式越來越多,有文字、圖片、視頻、語音等,由此催生出的相關企業也不少。比如視頻類就有優酷、土豆、樂視、騰訊視頻、愛奇藝,圖片方麵的實體如美圖秀秀等都發展得很好。像《羅輯思維》這個自媒體視頻節目,不僅在優酷上定期發布自己的節目,還要在微信號上配合推廣,此外在上傳視頻的時候也同步在喜馬拉雅FM這樣的音頻類平台上發布,使“羅輯思維”又打上了“音頻自媒體”的標簽。
自媒體作為營銷和推廣的工具,本身不會產生直接的收益。如果自媒體人沒有一個可持續生存的模式,那自媒體的運營也不會太久。自媒體未來的真正道路在於健康的商業化發展。有實力的自媒體人可以成立自己的媒體公司,或者找到投資人和資金流來維持生存和發展,而粉絲的長期供養則要求自媒體人長期有料可以拿得出手。過去國內早期的自媒體人在經曆過初期自媒體建設之後,也有不少紛紛轉型。有的被大的實體企業挖走,有的運作了自己的公司,有的轉向公關和谘詢市場。在國外也有自媒體人生存得很好的,比如美國有一位名叫西爾弗“鮑勃拉諾”的棒球分析師,曾經因為在2008年美國大選中的精準預測而聲名鵲起,他不僅對奧巴馬勝選做出預測,而且明確說奧巴馬將領先對手十三四個百分點獲勝,結果正如西爾弗所料,而他還預測對了聯邦參議員的獲勝者。因為其博客上準確的預測,他的博客被《紐約時報》官方網站收編,並引來大量粉絲。此外,他寫的關於預測的書還成為亞馬遜網站的暢銷書。
雖說通過經營博客和寫書,西爾弗的收入也會達到上千萬美元,但是像他這樣把自媒體經營得風生水起的人還是很少。而且隨著自媒體行業自身競爭局麵的加劇,大規模的個人自媒體成長為品牌的時代不會到來,因此自媒體人必須盡快轉變思維,乘風借力,結合資本、經營和公司等多元化的方式渡過生存階段,漸漸發展為影響力廣泛的媒體實體,才能有一個更好的未來。
6.自媒體的未來“前途”和“錢途”之爭
自媒體是當下最火的概念。它大體上可以這麼來形容——“一個人\/小群人做一個媒體”。不過,雖然從廣義上來說人人都是自媒體,但是從長遠的角度來看,作為自媒體,還是需要具備如下兩個條件:第一,是個人魅力。也就是說,作為自媒體,需要有極強的個人風格特征,就像微博上的那些營銷大腕,這些可能是一個人做的,也可能是一個小團隊所做的,但是由於他們沒有太過突出的個人風格,基本上都是抄襲一些流行的段子,那麼這些就不能算是自媒體了。還有就是那些公司化運作的網絡媒體,找了幾個人湊在一起,沒有顯著的個人風格,也不能被列為自媒體。第二,是經營及變現。作為自媒體人最起碼在主觀意識上要有強烈的經營欲望。雖然說很多人都喜歡有事沒事在博客上或者微博上寫點東西,但是他們從來沒有指望過要通過博客給自己帶來一些盈利,更不要說是變現了,這些自然也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自媒體。
自媒體人紛紛依附於各大自媒體平台,在微信公眾平台、搜狐新聞客戶端、鈦媒體、百度百家、今日頭條上以個人的名義發布文章,更多的文字作品被生產出來,使得傳統媒體的傳播方式漸漸式微。有不少自媒體人在這些平台上運作得很成功,賺錢也很多。這些平台促進了自媒體的發展,但是也帶來不少的弊端,由於鼓勵自媒體人用流量賺錢,因此不少人寫東西嘩眾取寵,專門寫一些快餐讀物,以吸引眼球,吸引閱讀量和流量,但事後把這些作品拿出來仔細再看,就發現很多內容經不起推敲而且質量不優。
自媒體人不能為了刷流量就對自己的作品不負責任。作為自媒體,應該堅守自己的節操,不能為了賺錢而忘了初衷,而那些為刷流量的論壇技巧以及那些為了漲粉絲的微營銷能力,還有為了吸引眼球的造謠生事,都將會是自掘墳墓,最終將成為自媒體發展的陷阱。而現在就可以肯定的是,自媒體的管理製度及行業規範很快就會出台。
不管是兼職寫手,還是自由撰稿人,能靠自己真誠的勞動,自己的文字賺到足夠養活自己的錢是一件令人驕傲的事情。這是讀者對文章的肯定,對知識的肯定,也是每一個撰稿人自我價值的體現。但是寫的東西不能過於低劣,過於嘩眾取寵將變成沒有質量的快餐文字,而要盡量發表高質量、有見地、有價值的文章。當然,靠點擊量掙錢的百度百家,它的方法顯得比較超脫,而微博還在探索貼片廣告的模式,這些都符合互聯網發展的規律。
如今在自媒體行業中,很多平台版麵都是少部分有名的傳統媒體大家在占據,他們居於一種優勢地位,不管是寫作能力還是時間的充裕程度,都比一般的自媒體人更具優勢,這很容易形成他們對版麵的壟斷,這種壟斷局麵造成的最直接後果,就是自媒體變成了傳統媒體人的一種變現通道,而這樣就會讓自媒體平台失去了它原本“草根底層”的價值。
而且在一些自媒體平台上,審核編輯會用傳統眼光選擇上線文章,並對文章進行審核批準,這隻是傳統媒體投稿方式的“網絡化翻版”,而這些平台上的編輯由於自身眼界的限製,在麵對複雜的社會現象和多視角的觀察時,他們很難做到精準的鑒別。這樣的狀況長期延續下去的話,自媒體很容易變成網絡雜誌。
自媒體的運作工具有很多,在最早的博客時代就曾經有一些自媒體人通過在博客上加載廣告來獲得盈利。而到了今時今日,還有人靠這樣的運作方式來變現。到了微博時代,也有不少人運營一個微博號,通過廣告而讓自己的微博變現,就像有一個自稱擁有中國電商第一微博的人,曾經宣稱自己的廣告收入一年就有數十萬。再到今天的微信公眾賬號,就有更多的人投入其中,並因此而變現。而自媒體這個概念幾乎就是伴著微信公眾帳號而響亮了起來,而通過微信公眾帳號,讓自己的自媒體變現的案例就更不勝枚舉。
自媒體的核心命脈就是經營,而自媒體的商業模式更是當下討論聚焦的重點。雖然說變現的方式變得越來越多,但是最基本的還是離不開這兩個方麵,一個是純線上經營;另一個是線上樹立影響力線下變現。自媒體發展的速度和規模呈現爆發式,能否使自己的媒體平台生存下來並且有一個良性的發展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其中自媒體的變現問題成為關鍵,過去的媒體人賺錢都是拿文章說話,寫多少稿子給多少稿費,但在自媒體時代,自媒體人寫的文章不僅可以賺稿費,還可以借助流量賺錢,這屬於一種互聯網特有的變現方式,真正是多勞多得。
自媒體人需要持之以恒、不斷提升和完善自己的內容,以此來獲得前途和“錢途”。除了賺流量和廣告費以外,不妨也嚐試一下新的運作方式,比如O2O,把線上線下結合起來經營,才有可能尋找出一條自媒體實現自身價值的最好途徑。
媒體由於有不同的類型,從而會產生各自不同的發展方向。按照目前的自媒體來看,可以分為以下這幾種:專業型、記者型、謠言型、胡謅型以及騙錢型。作為自媒體,應該有自己的發言原則:故事不適合專家型的講,營銷不適合記者型的講,戰略不適合胡謅型的講,有職務不適合成為賺錢型,謠言型不適合寫真名。
真正成功地運作一個自媒體,需要用耐心和毅力去經營,並非短時間內可以做成。作為自媒體人,就目前來看,運營自媒體能夠讓自己達到巨富的概率小之又小。但如果隻是把自媒體當作愛好或者第二職業,或者隻是通過運營自媒體滿足自己簡單的生活需求,還是可以長久的。因此,一個有理想、有夢想的自媒體人要有長遠的眼光,用優質的產品、真誠的品質、努力的工作來換取自己的前途和“錢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