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況下,自媒體也可以媒體化,可以成立自己的運作團隊,以保證內容生產的持續性,這可以促進自媒體逐漸向細分的專業化和規模化演進,為今後成熟的自媒體商業模式的出現奠定基礎。
除此之外,很多自媒體人是以依附大平台的方式存在的。微信訂閱號、搜狐新聞客戶端、騰訊大家、百度百家等,這些媒體或鬆散或組織化,把很多的自媒體人籠絡在旗下,共同生產內容,形成集聚效應。這些自媒體平台為了搶奪自媒體資源,互相之間的競爭也十分激烈。自媒體的流向自然是向有資金的方向流動。
微信訂閱號是一個得到自媒體人認可的平台,這個平台秉持的就是互聯網的去中心化特點,平台上隻提供基礎設施,沒有任何門檻限製,整個大的平台受關注度也很高。給自媒體以充分施展拳腳的空間,內容、粉絲和商業變現能力都由自己決定和操作。渠道是自媒體自身控製,資源由自媒體自己掌握,前期起步階段會比較辛苦,但隨著時間的延長,這種自媒體的利潤會有所保障。
百度百家是利用自家雄厚的百度新聞資源吸引力給自己帶來流量,在自媒體的頁麵,百度百家會加入廣告,有了點擊量,作者的收益就由廣告商承擔,很多優質內容出自這個平台,形成的集聚效應十分明顯,不少優秀自媒體人聞聲加入。曾經有自媒體人在百度百家上以較短的時間獲得了豐厚的利潤。
傳統媒體由於缺失這些新興自媒體的優勢日漸式微,且最寶貴的人才資源在流失,很多優秀的媒體人離開傳統媒體自辦自媒體,或者不辭職,直接兼職做自媒體,這讓傳統媒體也無可奈何。自媒體人在初期階段主要進行的是借助各類平台擴大知名度,以上這些大的自媒體平台為他們提供了一個棲息之地,當一個自媒體發展壯大之後,平台的價值也隨之減弱。
很多擁有龐大粉絲群的自媒體就開始自己建設渠道,凝聚粉絲,搞線上線下對接的活動。在這個階段,大的媒體平台對他們的價值就不大了。在自媒體做大之後,會有很多路可以走,自媒體的眼界可以更加開闊,跨出媒體這個領域,把自己的觸角向別的領域伸展。其實,互聯網發展到現在,不僅讓傳統媒體的話語權變得稀鬆平常,也讓整個社會各行各業的主導者感受到了冬天的寒意,基本上受到互聯網發展的影響,每個領域原先的格局都在被破壞和重新構築。
當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成為信息和新聞資訊的傳播者,那麼巨大的傳播組織也就不存在了,當製造能源成為我們每個人都手到擒來的事情,那麼能源的巨大中心節點也就煙消雲散了,當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在自家屋頂或室內輕而易舉地種植蔬菜水果糧食的時候,大規模的農業化恐怕也就無從尋找了。互聯網帶給人的就是“沒有中心,我自己就是中心”的全新理念。當所有人都可以生產優質的信息傳播資源的時候,所謂的專業性和商業模式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人們優質信息資源在自由互聯網上彼此交易,隨時換取利潤。
3.自媒體視頻類節目成為新的發展趨勢
未來互聯網發展的一個很大的趨勢就是屏幕化。其實在我們如今的生活中,已是處處都可以看見屏幕了,上班的時候,必須麵對電腦屏幕來工作,平時手機在手隨時可以低頭看屏幕,公共場合裏隨時可以看到大屏幕,交通工具上也可以看到小屏幕,回到家裏看電視使用電視屏幕等。在這樣的“屏幕”氛圍中,基於屏幕產生的視頻類自媒體節目也應運而生了。
近年來,視頻自媒體節目呈現增長態勢。著名體育評論人、央視體育頻道原主播黃健翔在樂視網開辦《黃·段子》,著名音樂人高曉鬆在優酷網創辦的《曉說》,央視原主持人羅振宇創立的《羅輯思維》也在優酷網定期播出,還有央視原著名主持人王凱也創立了《凱子曰》視頻節目。此外,還有一些財經界有名的作家和評論人士也創辦了自己的自媒體節目,比如《貨幣戰爭》一書的作者宋鴻兵的《鴻觀》,財經作家吳曉波在愛奇藝上創辦的《吳曉波頻道》等。而且一些較有名的文化學者也開始進行視頻自媒體的製作,比如長期活躍在香港文化界的文化人、傳媒人梁文道就在優酷網創辦了文化類讀書視頻節目《一千零一夜》。
這些有名人士所創立的自媒體視頻節目已經完全脫離了傳統的媒體領域內的運作,跟電視台、廣播電台、紙質媒體沒有任何的交集,他們的自媒體完全借助優酷、樂視、愛奇藝這樣的網絡視頻媒體平台播出,這類視頻節目的核心優勢就是其中的傳播者的獨特風格和講解魅力,每一個視頻類節目都沒有把眼光放在傳統媒體“大而全”的角度,而是舍棄迎合大眾的目標,發揮各自不同的特點,吸引情投意合的小眾群體。因為選題靈活、內容細致、風格活潑新穎,話題直抓人心,主播的講解繪聲繪色不死板,因而這些節目廣受歡迎,逐漸地聚集起一批屬於自己的粉絲。
廣受歡迎的視頻類節目源於開放的互聯網平台,開放性在過去的傳統媒體體製內是無法達成的。上述的例子中,從主流媒體離職自辦自媒體的主播就有黃健翔、羅振宇、王凱,而高曉鬆的主業是流行音樂,做視頻自媒體主播等於是跨界而來。像宋鴻兵和吳曉波都是財經類作家,原來的主業跟主持人、主播基本不沾邊。梁文道更是由純粹的文化人轉型為視頻自媒體人。由於互聯網視頻網站的興起,給了每一個人可以表達自己觀點、實現自我價值的機會,人們在網上隨手發布的視頻資訊都有可能引發廣泛的關注。而這些名人辦的自媒體節目也可以給自媒體視頻節目的後來者起到啟發和引導的作用。
而承載這些視頻自媒體節目的網站也在積極地為此創造條件。優酷網就有個人頻道,專門為原創視頻作者提供視頻發布、粉絲管理、數據統計等服務。對於做得好的視頻自媒體,優酷網還承諾給予產品、流量、商務合作等方麵的更多支持。由於視頻行業版權的激烈競爭,使得視頻網站對原創視頻內容的渠道也越來越重視。不過,視頻自媒體行業顯然在當前階段並沒有遍地開花,還正處於起步階段,成為一個健全的行業產業鏈尚需時日。
原創自媒體視頻節目在不斷地增多。對於各大知名視頻網站來說,原創視頻成本較低,但因為數量優勢,收益卻在放大。對於自媒體人來說,自媒體視頻節目發展的條件是很有利的。目前存在的一些著名的視頻自媒體節目,節目形式的多樣性是廣受歡迎的一個原因。視頻自媒體主播們大多不以傳統主持人的形象出鏡,他們的視野更加開闊,生產的內容更五花八門,涵蓋更多個層麵,沒有傳統框架的束縛,因而他們的可塑性更強,極富個性化,因此能夠製作出更加吸引人的精彩節目。而且視頻自媒體更要運用互聯網時代各種社會化媒體工具來為自己宣傳造勢,吸引更多的網絡人群加入到自己的粉絲群體中。羅振宇每天早上都在微信公眾號裏為他的粉絲錄製60秒的語音播報,還在新浪微博的賬號裏定期發布節目預告和製作好的視頻。
由於互聯網更加平民化,視頻網站上層出不窮的有趣節目都是由無數網友發起或製作的,因此來自草根階層的傳播主體也在增加,比如《大鵬嘚吧嘚》的董成鵬是個很好的例子,大鵬在視頻自媒體上取得成功後,也開始了跨界發展,不僅在電視台擔任主持人,還跨入電影界,拍了電影《煎餅俠》,而且還票房大賣。
視頻自媒體的另一個特點是內容更加細節化和微型化。傳統媒體的內容往往是嚴肅的“巨內容”,更加注重對嚴肅新聞的把握,體現的是新聞的時效性、重要性、顯著性等特點,時間也更長。但自媒體視頻節目時間都比較短,一般隻有幾十分鍾,內容很精辟,每集內容又相對獨立,非常適合如今公眾的碎片化閱讀賞析習慣。移動互聯網時代,出門在外的人們,用手機也可以隨時隨地利用零散時間觀看這些自己喜歡的節目。
各類自媒體視頻節目會根據自身的定位選擇目標用戶。《羅輯思維》的觀眾定位為精英人士和閱讀迷,他們擁有較高的知識涵養。羅振宇的口號就是“有種、有料、有趣”,要做大家“身邊的讀書人”。高曉鬆是著名的音樂人,通過“原來曆史可以這麼講”的《曉說》聲名鵲起,讓大家認識了一個不一樣的高曉鬆,他以音樂人的身份講述曆史雜說趣味性十足。羅振宇和高曉鬆本身具備一定的知名度,過去積累的名氣給他們助力不少,自己的視頻節目比較有創意,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在講解中神采飛揚個性十足很容易引起粉絲的關注。
視頻節目自媒體人會利用現有的社會化媒體工具為自己造勢和推廣,很多節目的內容都在網上以各種方式被分享和轉發,影響力不斷擴大和增強。原創的自媒體視頻節目的出現得益於視頻網站大力推動的趨勢,視頻網站都會專門組織團隊幫他們做宣傳和推廣。而且互聯網改變了人們在固定時間段收看電視的習慣,轉而改為用零碎的時間收看節目。
自媒體視頻節目的大行其道來自用戶在視頻消費2.0時代,個性化和千人千麵的需求。由此,視頻內容從過去的專業創造逐漸轉向以多元化形式對個人生活方式、生活態度的表達方麵。視頻逐漸呈現出的自媒體屬性,推動了很多自媒體視頻節目的成功,這類節目必定是自媒體的一個大的發展方向。
4.企業和自媒體之間正在發生的化學作用
不管是個人自媒體還是視頻自媒體,恐怕都不如企業自媒體更加奪人眼球。從“人人都是自媒體”到“每家公司都是自媒體”這種概念的轉變和升級正顯示了互聯網上一種新的發展潮流。隨著自媒體逐漸走進人們的視線,很多企業也開始運用自媒體為自己開辟新的營銷道路,把一個概念逐層推進到現實應用中,甚至有的企業還在創辦自媒體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自媒體傳播體係,這種新的現象引起了專業人士和整個行業的重視。
自媒體的概念最早來自美國一位矽穀觀察者的博客,其中提出了“Every company is a media company”的概念和思維方式。隻不過這種概念提出的時候,並沒有引起國內的重視。隨著眾多媒體平台的出現,企業開始在諸如博客、微博、微信、貼吧等社會化媒體上發布與自己有關的資訊信息和產品信息,和客戶加強互動聯係,以此來擴大自身的品牌影響力,提高本企業的營銷水平。
實際上企業自媒體的作用就是密切溝通企業和用戶之間的聯係,讓雙方的信息和反饋可以迅速抵達,企業可以及時了解客戶的需求有什麼新變動,客戶可以及時獲知企業的新發展方向和新產品。在社會化媒體時代,企業通過對自媒體的運用,不再像以往那樣單一地依賴傳統媒體,而是趨向於選擇可以精準對接客戶群體的新媒體渠道,運用各種社會化媒體進行營銷活動也大大降低了企業的廣告成本,對樹立自身良好形象更是百利而無一害。
在這樣的階段,企業麵臨的最大問題是根據自身的特點去學習自媒體的思維和學習如何正確有效地運用自媒體這幾個工具。眾人熟知的SOHO中國老板潘石屹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多年來,我們看到潘石屹不斷地參加電視節目、拍電影、辦展覽,並且還成了微博大V,每天堅持發微博,把自己每天的具體活動和場景圖片一並發在網上,吸引粉絲的眼球。潘石屹的這些做法無一例外全部都是自媒體行為,這些行為吸引眼球的能力不知道比在傳統媒體上打廣告要強多少倍,而這種有效的方式成為SOHO中國一種獨有的競爭力。
小米科技副總裁黎萬強是“企業自媒體”的推崇者,而小米公司實際上就已經是一個自成體係的企業自媒體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企業不用在網絡技術的研發方麵動腦筋,更不需要花費多少錢,就能利用微博和微信,輕鬆地把傳播體係搭建起來,這比建立官網、開發手機APP還省時省力。實際上,蘋果公司的喬布斯也是一個自媒體人,他的影響力和營銷力在蘋果的產品發布會上展露得淋漓盡致,甚至喬布斯自己的穿著都成為粉絲談論的話題和模仿的對象。小米公司雷軍一開始的產品發布會基本都是拷貝蘋果的喬布斯模式。
企業自媒體的身上已經具有了自身品牌口碑的影響力,以及媒體的雙重屬性,喬布斯和雷軍之所以大獲成功,就是因為他們很好地利用了自身的這種雙重屬性。小米這個企業自媒體沒有在傳統媒體上花一分錢廣告費,完全依靠自媒體運營就做大了,企業的廣告費方向從外部轉到內部,從傳統媒體轉到了企業內部的自媒體和品牌經營部門。
自媒體的概念已經從單個的人延伸到組織,個人微博博主發展成為大V後,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可以推廣和售賣各種產品。企業自媒體可用的方式就更多,有時候推廣不僅不花錢,還賺錢。而且企業的自媒體行為也不是剛剛才有的,在曆史上也多有發生。前些年不少企業通過出書來給企業打廣告,進行推廣,通過宣傳自身的創業史不僅獲得了口碑和品牌影響力,還獲得了收益。而這種例子百年前也有,米其林輪胎公司在1920年的時候,發售了一個免費刊物送給客戶,免費刊物上專門介紹好吃好玩的地方。這本免費刊物最後發展成一本叫《米其林指南》的旅遊交通實用手冊,通過賣這個手冊,米其林還賺了不少錢。
在目前紛繁複雜的社會中,用戶最相信的是品牌和口碑,企業自媒體就要從這些方麵下手做文章,未來的企業如果不做自媒體,隻有死路一條。而且做自媒體的時候,要先服務客戶再植入營銷。像小米的服務人員在自媒體團隊中占八成比例。通過對自媒體的運營,小米每天都在輪番兒地搶奪媒體和公眾的眼球。而且小米把員工和粉絲合二為一,讓每一個人都成為小米產品的自媒體宣傳點。因此小米任何一個動作一出來,首先就能被成千上萬的人看到,這個渠道是非常成功的。其創始人團隊每個人都是自媒體名人,使小米影響力變得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