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管理?業務?
很多技術人員工作幾年後,都要麵臨未來的出路問題。
所有出路中,無外乎技術、管理、業務三個層麵。
技術
技術本身也是一條出路,但是在之十二中曾經提到,有深技術和淺技術兩者之分。
如果本來是從事淺技術的,建議走後麵提到的業務中的產品經理路線。因為淺技術的更新換代速度很快,以前積累的經驗很容易就過時了(雖然不完全如此),而且後起之秀們的競爭也非常激烈。
若想留在技術路線上,走“越老越值錢”的路線,則肯定要從事深技術,也就是大型係統的後台運營方麵的技術。技術不容易過時,來自年輕人的競爭幾乎沒有。
這條路的最終結果是首席架構師,CTO這些舉足輕重的角色。
管理
這是一條被誤解很多的道路,本人也嚐試過,雖然現在不能說“不走了”,但絕對換了一種走法。
純管理路線有兩種,一種是質量管理部、PMO、EPG、質量總監這些職位;另外一種則是項目經理、部門經理、事業部經理這些職位。
1.過程管理
本人有大約兩年不到的EPG生涯(EPG=工程過程組),負責製定公司的規章製度並監督其實施。剛開始的時候感覺不錯,接觸到了很多在做項目經理的時候接觸不到而且很神往的東西。但後來才發現,由於沒有辦法深入到項目中,很難把事情推動地很深入。
這本身不是這個職位的問題,而是國內的大環境,即高層領導要麼認為質量管理職位是個幫企業弄認證的職位,要麼認為質量管理就是製定規範的“側麵部門”,總之不會把這種管理當作公司的根本大計來管。
時間長了,上很難真正與公司的業務結合,下一點點脫離了技術,最終很容易變成架空的“管理者”。我認識的幾個走這條路的朋友,很多年後仍呆在原來的位置上,偶然換換公司,職位也很難變化。
2.部門管理
因此個人感覺項目經理-部門經理-事業部經理的路比較好一些,在公司占據主幹位置(日後會詳述何為“主幹”位置),前進的道路比較寬。
不過走這條路,要防止變成監工,陷入海量會議中,時間被下屬占用等失敗情景。如何避免?簡直可以寫幾本書了,突出的一點應該是
德魯克說過的一句話:管理者要關注自己對企業的貢獻
。就是在每月、每季度、每年總結的時候,不要像新聞聯播一樣列出自己很忙的證據,參加了多少會議,製定了多少計劃,跟蹤了多少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