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體係(2 / 2)

總之,牛頓不是一個“興趣廣泛”的人,而是一個“刨根問底”的人,不會在一個事情沒完的時候,就轉向到另外一件事情。而相反地,他之所以轉向另外一件事情,是因為當前這件事情遇到了瓶頸,需要其他知識的補充。

結果就是他

同時在諸多相關領域工作,成果互相支撐,最後終於達到了一定的高度。

IT人員如何防止失去專業性

對IT人員尤其是程序員而言,如何決策呢?

跟著需求走,不要跟著興趣走

很多人學習一個新語言,“想借鑒一下”,不是因為業務的需求,而是因為聽說這個語言不錯,這是比較危險的。

人在沒有實際動機的情況下去學習一個語言,想達跨過學習曲線而有所收獲,是非常困難的(想想自己在大學度過的“學習”時光,就知道了)。

與其去“了解”遠在天邊的一種新語言,不如在自己正在開發的項目中,擴展自己的知識麵,比如:

1.嚐試跨越前端/後端/開發/測試的壁壘。

2.嚐試使用某些新技術解決以往困擾已久的問題。

3.在任何重構的機會,嚐試新技術(用老舊技術進行重構,是一種原地踏步的行為)。

再談技術,管理,業務

這在中等IT人員麵前,算是最後一個問題了。很多人都問:“我是應該發展技術,還是學習管理,或者業務呢?很猶豫。”

正確的答案是:

全麵,隨緣。

什麼是全麵?

仔細想想自己身邊那些隻懂討好客戶不懂技術的銷售,再看看空話連篇的領導(多數谘詢師更甚!嗬嗬),又看看埋頭編程最後不符合用戶需求的程序員們……顯然我們明天不能做一個讓今天的自己鬱悶的人,那麼唯有這些方麵都做到一定程度,才是一個全麵人才。

什麼是隨緣?

假設“全麵發展”已經有一段日子了,領導突然過來說:“小張,我們最近想招募一些內部的產品經理,你既懂業務又懂開發還挺喜歡管理,想不想試試?”

這時候腦海中千萬不要想:“哎呀,天天外麵跑,業務是熟悉了,技術和管理咋辦?”這個緣分,可能就錯過了。

產品經理有不同的做法。

不要獨斷專行,而是拉著銷售、研發一起參與進來,分析市場、用戶群、用戶體驗這些內容,這就是管理。

不要說完需求就撒手不管,而是陪同開發人員做出一些業務架構設計(本人博客一千零一問係列中曾提到:技術架構設計依托於業務架構設計),這樣做出來的東西不走樣,還有前瞻性,又能換來開發人員積極參與需求描述作為回報,這就是技術。

所以,就算成了“全職”產品經理,仍然可以業務/管理/技術三不誤。

隨緣,不是隨波逐流無所作為,而是要與外界環境共振,積攢力量把握機會,而不是總幹些“逆天”的事情。

金字塔形知識體係

專家與雜家的結合點,是金字塔形知識體係。

金字塔之所以曆經五千年屹立不倒,歸功於其特殊的外形。

其他的世界奇跡,多半都是“很細”的,所以很容易倒。而選擇“很細”是希望能節省材料,就像很多程序員埋頭一個小模塊一樣,省材料自然才能達到更高高度嘛。

其實不然,狹隘的目光,很難支撐一個足夠的積累。尤其是IT業,不等積累到什麼高度,可能這個技術本身都過時了。

選擇上下一般粗好不好?也不好。如果要把金字塔弄成一個巨大的立方體Cube,估計也倒了。因為沒有人能在那樣的高度上堆砌這麼多的“頂級知識”,這個時候,就要回到一個或幾個小的“頂尖”的狀態了。

在牛頓之後,施密特、卡塞格林、馬克蘇托夫他們發展了新的反射望遠鏡,而萊布尼茲也有額外的微積分發明,萬有引力也被愛因斯坦證明是物質存在所產生的一種場……所以即使是牛頓,也沒有把世界上所有事情都壟斷了,而隻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堅實的底座),且“偶然撿到一個美麗的貝殼”(個別塔尖)而已。

?最後引號裏邊的兩句話,都是牛頓的原話。

第一句原文是:如果說我比別人看的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第二句原文是:我不知道在別人看來,我是什麼樣的人;但在我自己看來,我不過就象是一個在海濱玩耍的小孩,為不時發現比尋常更為光滑的一塊卵石或比尋常更為美麗的一片貝殼而沾沾自喜,而對於展現在我麵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卻全然沒有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