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reference_book_ids\":[7012821009019440136]}]},\"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潮汕人生活在海邊,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他們與大海緊密聯係在一起。潮商信奉一句話:“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他們認為,做生意和任何是一樣,沒有痛苦,就沒有收獲。做大事的人沒有超人的膽識和魅力是不行的,在商場上風險越大的項目,利潤越豐厚,隻要你認真權衡其中利弊所在,大膽投資,放手一搏,就能做成大生意,賺大錢。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不是不敢去冒險,而是上有老、小有小,守著老婆孩子熱炕頭就夠了。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風險越大,機會越多,利潤也越高,生意人要敢於冒險,迎接商海的風浪。
潮汕人生活在海邊,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他們與大海緊密聯係在一起。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海洋對潮汕曆史的進程、潮汕民性和潮商群體性格的形成,產生了極大影響。
潮汕地區三麵環山,一麵朝海。早年,農業生產有所發展,但是改變不了當地資源短缺、地狹人稠的現狀。由於商業活動的內部回旋餘地很小,潮汕人開始轉向大海,萌發了發展對外貿易的意識。“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瀕臨大海的潮汕人,在海洋經濟的發展中學會了販魚、販鹽等最基本的謀生技能,也在生產中形成獨特的海洋文化。
曆代中央政府實行海禁,潮汕人的生存環境日益惡化,於是他們逐漸孕育了勇於開拓的心態,海洋謀生的艱難又在開拓中增加了冒險的成分。就這樣,潮汕人的善賈和開拓冒險精神開始形成。
海洋文化是開放的、流動的,具備反抗意識,信奉拚搏、冒險精神,崇尚抓住機遇的能力,潮汕人把這種文化形態融入了自己的性格中。潮汕人離開世世代代生活的土地,出外經商,打開了一片新天地。有的人移民海外,漂泊在異鄉,為了生活,他們最實際的選擇也是經商。就這樣,激烈、殘酷的競爭環境讓潮汕人與商業結下了不解之緣,這也培養了他們開拓創新的精神。
在世界各地,具有海洋性格的潮汕人有頑強的生存能力,也有靈活的經營技巧。有人甚至說,潮汕人發現機會、把握機會、創造機會的能力就像是天生的一樣,這都離不開他們冒險的海洋精神。
潮商認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這是創造機會的最佳寫照。想創造商業機會,卻不想冒風險,那是不可能的。勇於創造機會的人清楚知道風險在所難免,但他們充滿自信,在風險中爭取事業的成功。
潮商富有冒險的海洋精神,敢於冒險,但卻不魯莽行動。他們認為,在沒有把握的情況下冒險是不值得的。冒險前,必須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做好周密的規劃:(1)確立目標;(2)做最壞的打算;(3)行動果決;(4)切勿忽視問題;(5)切勿逞強;(6)切勿不切實際;(7)切勿期望十全十美;(8)認識自己的短處;(9)切勿急躁輕進;(10)切勿拖延;(11)爭取外援;(12)盡力而為;(13)切勿逆天命;(14)製訂時間表;(15)分辨輕重緩急;(16)計劃雖屬必要,切勿墨守成規;(17)切勿半途而廢;(18)切勿意氣用事;(19)化危機為轉機;(20)切勿盲目信任他人。
海洋險惡的磨練,讓潮商能夠坦然麵對冒險,並善於冒險。通常,他們不會貿然去冒風險,而是衡量風險與利益的關係,在確信利益大於風險、成功機會大於失敗機會時,才進行投資。因此,一旦失利,潮商不會怨天尤人,自怨自艾,推卸責任;而是總結經驗,吸取教訓,看準時機,重新開創自己的事業。
潮商發財經
潮商信奉一句話:“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他們認為,做生意和做任何其他工作是一樣的,沒有痛苦,就沒有收獲。做大事的人沒有超人的膽識和魄力是不行的,在商場上風險越大的項目,利潤越豐厚,隻要你認真權衡其中利弊所在,大膽投資,放手一搏,就能做成大生意,賺大錢。
當然,經商不能無謂的冒險,那樣會使你越陷越深。經營者要敢於冒險,還要有“秤心”,也就是要懂得把一件看來風險很大的事,放在心中再三權衡,計算利害的比例,做到心中有數,從而把生意做成。
可貴的“紅頭船精神”
錢是必須的,但不是全部,為了賺錢而跟自己過不去,就太不值得了。
做生意是對一個人的考驗,無論麵對怎樣的挑戰,都不應該有絲毫的猶豫,競爭即搏命,更是鬥智鬥勇。倘若連這點勇氣都沒有,談何在商場立腳,超越對手?
潮商有大海的性格,“海納百川”和“自強不息”的精神鮮明地體現在他們的身上。早年,潮商衝出陸地,走向海洋,經曆了一段曲折的過程。
清初,實行了嚴厲的海禁政策。當時,有這樣的規定:“凡官員民兵私自出海貿易,又遷移海島居住耕作者,但以通賊論斬。”到了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政府才宣布開海,準許沿海居民出海貿易。
清朝康熙雍正年間,潮商主要是在蘇州府、鬆江府、乍浦以及贛州、廣州、惠州等地從事商業貿易活動。從康熙二年(1663年)起,潮州船開始不斷前往日本進行貿易。乾隆以後,潮州商人才遍曆海邦,特別是東南亞的新加坡與泰國成為其主要貿易地區。
當時,對外通商的廣東船隻塗抹著紅漆,潮州海船就被稱之為“紅頭船”。出於躲避戰亂和自然災害的需要,以及生計所迫,潮汕的先民一批又一批乘坐紅頭船漂洋過海,經商謀生,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和跨越。
(1)麵對海洋,他們沒有退路,必須頂風而上,臨危不懼,他們具有破釜沉舟的精神和勇氣;
(2)與海洋打交道,讓他們學會了麵對不確定性,戰勝滔天巨浪,才能抵達希望的彼岸;
(3)來到異國他鄉,舉目無親,什麼都是陌生的,必須從零開始,艱辛奮鬥,才能在此地站穩腳跟,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4)海外的生活,讓他們開闊了視野,舒張了心胸,眼光放得更遠,這對他們日後把生意做好做大都有積極意義。
潮汕人在出外謀生的過程中,催生了以海洋文化為內核的“紅頭船精神”,其核心就是“自強不息”。“自強不息”,是潮汕人千辛萬苦創造出來的精神財富,是潮汕文化的精華。
潮商發財經
潮汕人出海經商,麵對的是常人無法想象的磨難和挑戰,經曆了嚴峻的考驗。長期以來,他們形成了“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自強不息”,最重要的就是相信自己能夠戰勝困難,其實就是“信心”。
麵對危機,遭遇挫折,“信心”是揚起勝利航船的風帆,它比任何東西都寶貴。一個人失去了自信,也就沒有了奮鬥的力量,沒有了“自強不息”的可能。善於建立自己的信心,也是經商的一種真本事。
敢想、敢為、敢闖
生意人不必鑽牛角尖,實在不行就換個方向,反正市場這麼大。
做生意,就是從無到有,在不可能的地方找到利潤,在無法實現目標的前提下獲得成功。
為了“錢”,古今中外多少人傷透腦筋,傷盡勞力,傷盡情感;亦有多少人為其折腰卑膝,以出賣靈魂和肉體相換。商道的基本準則就是賺錢第一,既然從商,就應具備敢想、敢為、敢闖的商人本色。
李子龍,中凱文化集團掌門人。他帶領團隊發行《手機》等3部國產電影大片,既贏得了良好的口碑,也賺取了豐厚的利潤。目前,中凱文化集團擁有12家子公司,經營影視拍攝製作、版權貿易、電影院線發行、光盤生產、影音設備生產、互聯網傳播等業務。
李岸生,“中國民營公交第一人”。他創辦的“深展巴士”從深圳開向各地,成為中國不少大城市公交的主力。此外,敢作敢為的他還進軍金融保險、廣告製作經營等領域,同樣獲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詹東生,全國第一個投資大型會展業的民營企業家。他投資的廣州世盛工業品展覽中心,獨樹一幟,也獲得了豐厚的回報。
姚文琛,是上海宇琛撲克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他投資過5億多元,打造了“姚記”撲克生產基地,年產撲克3.8億多副,成為行業的龍頭。小小的撲克,在上海灘賺足了眼球。
上麵這四位潮籍企業家,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敢想、敢為、敢闖,是典型的商人本色。
做生意,就是從無到有,在不可能的地方找到利潤,在無法實現目標的前提下獲得成功。風險、資金、前景,都是對商人的巨大考驗,如果沒有敢於拚搏的精神、對金錢的極度迷戀,就無法做成買賣。
潮汕人並非天生就是經商的料子,隻不過外在環境逼迫他們走上了經商的道路。而一旦選擇了這條路,他們就義無反顧,專心扮演好商人的角色——敢想、敢為、敢闖,走出了一片新天地。
潮商發財經
經商的目的就是賺錢,商人對金錢要有強烈的欲望,才能具備行動的勇氣和果敢的魄力。扭扭捏捏,小腳女人,難以邁出經商的第一步,也不可能在日後經商的過程中打開局麵。潮汕商人是最純粹的商人,就在於他們大膽承認自己愛錢,並敢於為此往前衝。
越窮越想成為有錢人
我也很想賺錢,但是沒有錢,缺少資金,什麼事都幹不成。
因為沒錢,所以拚命賺錢。什麼都怕,就是不怕窮,這樣的人不會有財運。窮困不可怕,最重要的是把貧窮演化成一種賺大錢的野心。
在潮汕人中間,許多人是因為躲避戰亂,從中原遷過來的。他們帶來了中原人的觀念:重本輕末,重儒輕商。但是,潮人之所以拚命經商,並做出了成績,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生活所迫。也就是說,經濟上的貧困是他們從商的主要原因。
潮汕地區自然環境惡劣,許多人靠農耕無法維持生計。那些最先從事貿易,或者到海外經商的人,都是真正受過窮的人。他們感受到了貧窮的切膚之痛,所以比常人有更強烈的賺錢欲望;即使麵對嚴峻的挑戰,艱苦的工作環境和強大的壓力,他們也能奮起搏擊,這都是“逼上梁山”的結果。
許多成功的潮商都出身貧寒,他們談到自己的創業動力時,都會說同一句話:“越窮越想成為有錢人。”窮困,使人產生賺錢的勇氣和智慧。有了目標,再加上努力,就有了後來的成功。賺錢,也是這樣。
潮商多是在逆境中發展起來的,一方麵,他們要冒險,例如,違背官府政策開展貿易活動;另一方麵,不少是白手起家,缺乏資本積累。這些客觀條件,培養了潮商的自立精神。潮商給我們的啟示,可以概括為:
(1)拋棄錯誤的財富觀念
很多人經常抱怨:“我也很想賺錢,但是沒有錢,缺少資金,什麼事都幹不成。”這種觀點不足取,它隻是你不行動的一個借口。正因為貧窮,你才要對賺錢感興趣,並大膽冒險賭一把。當然,這種冒險,要建立在周密的計劃基礎上,采取切實的行動設計,做到萬事俱備。
(2)要有成為“有錢人”的強烈欲念
潮商以自己的親身體驗告訴我們,如果你沒有成為“有錢人”的強烈欲念,終身都賺不到大錢。因此,在創業之前,最好使自己感受到貧窮的切膚之痛,這樣才能喚起“翻身”的渴望。那些止於“三餐溫飽”的人最好能采用饑餓精神方法,使自己為三餐而愁眉莫展,深深體味到沒錢不好受,轉而產生強烈的賺錢欲望。在這種悲慘的情形下,你才能想出絕妙的賺錢方法,沒準兒你就會從此發財!
潮商發財經
俗話說,“寒門出秀才”,“小家出碧玉”。出身窮鄉僻壤的學生往往能考上大學,脫離貧窮的家園,而成名的電影明星往往來自默默無聞的家庭。同樣的道理,許多大商人往往出身貧寒,他們因為生活所迫,對金錢有更強烈的渴望。
生長於富裕環境中的人,大都不會產生賺大錢的欲望,也不會有成為大富豪的念頭;那些名門望族的子弟往往生活在前輩榮耀的陰影當中,不思進取。一個人可能生來窮困,這是任何人無法選擇的,但是潮商卻把這種壓力演化成一種賺大錢的野心,激勵自己奮發向上。
做別人不敢做的事
人活著就是為了混口飯吃,太冒險的生意不要去做,如果賠上所得就不值得了。
沒有付出就沒有回報,做生意不能一曝十寒,做別人不敢做的事,並持之以永恒地努力才會發財。
潮商能做別人不敢做的事,這種魄力有著光榮的傳統。明代,政府實行海禁政策,嚴厲禁止沿海商人私自進行貿易,並毫不留情地鎮壓違抗禁令者。潮州海商為了自身的生存和利益,勇敢地與朝廷抗爭,對潮商文化性格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官市不開,私市不止”,政府的嚴厲管製使民間貿易愈來愈盛。另一方麵,禁商行為使潮州商人無以為生,他們對官府的驅捕實行武裝對抗,最後幹脆劫掠沿海村寨城鎮,以取得資本。於是,這些人逐漸成為海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