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曆史上潮商的海外貿易與海盜行為融於一體,是一個鮮明的特征。當時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寇與商同是人,市通則寇轉為商,市禁則商轉為寇;始之禁禁商,後之禁禁寇,禁愈嚴而寇愈盛。
“亦盜亦商”的傳統,讓潮商敢於冒險,做別人不敢做的事,從而衝出了一條生路。這種果敢和魄力,成為他們遊刃於商場的法寶。
有一位潮商,準備投資模具廠,有人問他:“自己投資風險很大,我們到外麵買反而便宜,為什麼一定要自己做?”
這位潮商聽了神秘地一笑:“是啊,自己做不但經營得很辛苦,成本又比別人高,何苦呢!但是,我看重的是獨立成長的機會。如果你不累積模具技術,掌握核心技能,就會受製於人。別人不敢做的事,你做好了,就是機會。”
潮商能夠做別人不敢做的事,這種勁頭來自海洋精神,不怕風險。潮商認為,別人不敢做,並不是你放棄行動的理由;相反,別人都不做,就少了許多競爭對手,隻要方向沒錯,就能冒險一搏。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執著和冒險精神是很重要的。
做別人不敢做的事,並取得成功,是潮商經商賺錢的一個絕招。概括起來,它包含下麵幾層意思:
(1)做生意要有一股狠勁兒
商場上成為巨富的成功者,大多數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堅韌執著、意誌剛強、不達目標、勢不罷休。由此看來,頑強的鬥誌和毅力的確是成為巨富的首要條件。沒有鬥誌,不敢行動,做任何事都不會成功。潮商認為,做生意要有一股狠勁兒,才能不斷地衝向難關並最終致富。
(2)敢做的前提是正確估量風險
潮商敢冒險,但是並不魯莽行動。他們做別人不敢做的事,成功的時候多,失敗的概率少,最根本的一點是正確估量風險。做大生意,賺大錢,風險自然很大,但是並不是叫你去做無謂的冒險,像股票那種單憑一己之力無法力挽的事,膽子越大恐怕吃虧越多。潮商敢於冒險的背後,是對風險的縝密分析和周到的應對策略。
潮商發財經
生存的壓力使從事海上貿易的潮州商人感覺到窘迫和艱難,也激發了他們冒險和拚搏的精神,他們能做別人不敢做的事。商海波濤似大海,商場如戰場,唯有刻苦,才能立足;唯有拚搏,才會發家。
擺在每個人麵前的路都有很多條,何去何從是一個艱難的抉擇。如果選擇了你認為正確的道路,哪怕是布滿荊棘的坎坷之路,也應當具備“義無反顧、絕不退縮”的精神素質,堅持走下去。
把困苦當做學習機會
人活著就是受累,為了填飽肚子東奔西走,還不一定吃得飽、吃得好。
做生意會擁有很多財富,但是風險也大,甚至會血本無歸,這裏麵充滿了艱險。麵對競爭,沒有理由可講,必須勇敢搏擊。
今天的法國巴黎,生活著一群獨特的中國人。他們當中的許多人是1975年前後,從柬埔寨、越南、老撾等國逃難到法國的。其中,有“中餐推銷家”之稱的潘洪江就是一個代表人物。
潘洪江,祖籍廣東揭陽縣,他的父親在20世紀初期到柬埔寨躲避戰亂,定居下來。接著,父親做起了漁業生意。
後來,潘洪江從父親手上接過了家族的買賣,維持著生計。有一次,他從朋友那裏得知,一個法國酒類經銷商想在柬埔寨尋找代理人。潘洪江認為這是一個機會,就開起了酒類專賣店,專營法國酒。
但是,潘洪江很快發現,法國酒早已經占領了柬埔寨市場,行業競爭異常激烈,遠遠沒有當初想象的那麼好。過了幾個月,他沒賣出一瓶酒。更重要的是,為了成為代理人,他已經交了一大筆錢,還借了一些債。做下去,看不到希望;不做,死路一條。
沒辦法,潘洪江隻好硬著頭皮做下去,而且要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後來,他幹脆到酒吧裏呆著,觀察那裏是如何賣酒的。他發現,侍者是推銷酒的關鍵。於是,潘洪江想到,如果讓利給侍者,一定可以讓他們幫著推銷自己的酒。
一番努力後,潘洪江終於打開了市場,業績穩步上升。後來,他還主動找到法國代理商,提出買斷品牌,給對方更大的利益。再後來,他讓法國人出葡萄酒的配方和技術,自己幹脆在當地建酒廠,在當地產,在當地賣,品牌和質量絲毫不打折扣。就這樣,潘洪江逐漸成為柬埔寨的酒類生意大戶。
客觀地說,潘洪江當初進入葡萄酒市場有點盲目,甚至一度遭遇困境。但是,他沒有退縮,更沒有放棄,而是迎著困難而上,最終找到了自己的生路。潘洪江以自己的親身實踐告訴我們,做生意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隻有勇敢搏鬥,才能征服環境,做一個成功的商人。
一個詩人曾說過,山溪在走投無路的時候縱身一躍,沒想到會跳出一條瀑布。商場如戰場,沒有非凡的膽氣,不敢冒險果斷出擊,不可能打開局麵,也常常會錯失良機。
這個世界上,從來就沒有人輕輕鬆鬆地獲得有價值的東西。風雨過後是彩虹,成功需要經曆挫折,需要經曆考驗,需要一步一個階梯,這樣才能真正領略成功後的輝煌。
潮商發財經
作為一個商業群體,潮商裏麵湧現出了李嘉誠、鄭午樓、謝易初、林百欣等商業巨子,他們敢於冒險,勇於在搏鬥中征服環境。
麵對生意場上的挑戰,潮商不但有大膽搏擊的勇氣,還有忍耐成長痛苦的毅力,這讓他們在困苦中磨礪了心誌、增長了經驗,獲得了經商的大智慧。
從跌倒的地方爬起來
再堅強的人也經不起反複失敗,做生意賠本對個人來說是最大的打擊,沒有了“盼頭”,一切都無從談起。
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因打擊而一蹶不振。一個商人,不僅要勇敢麵對未知的東西,更要勇敢迎接失敗的洗禮,永遠不被困難嚇倒、打倒。
研究每一位成功的潮汕商人,可以發現,他們身上都有一個共同點:堅韌執著、意誌剛強、不達目標、誓不罷休。他們在經商的道路上遇到了無數挫折和打擊,但是他們屢敗屢戰,跌倒了,再爬起來,最終得到的是勝利。
英皇鍾表集團主席楊受成,是一位浮沉商海永不言敗的潮商。1981年,他因妨礙司法公正,被判入獄九個月。當時,他在香港地產市場呼風喚雨,這簡直是禍從天降。在香港赤柱馬坑監獄服刑之初,他有些不適應,但是他認為自己沒有做過傷天害理的事,心態很平和。
出獄時,香港地產市場遭遇危機,他的好世界公司債台高築,欠債達3.2億元。好世界股份不得不在交易所停牌,並由彙豐宣布接管,這無疑給楊受成又一個沉重打擊。更重要的是,那些平日裏交好的哥們兒也如同陌生人,更令他飽嚐了人間冷暖。
麵對種種不幸和打擊,楊受成意誌堅毅,臨危不懼。後來,他曾經接受記者采訪,這樣描述自己當時的心境:“我沒有因此自卑、氣餒,也不喜歡別人可憐我,自己跌倒了惟有爬起來繼續奮鬥。”
日後,楊受成接受資產重組計劃,除拍賣物業資產外,還與彙豐訂立八年協議,月薪2萬元,繼續經營英皇鍾表,所得利潤用以還債。幾年後,他償還了近億元的債款,向彙豐購回了原來的資產,轉而向金融業大舉進軍,發展外彙和黃金買賣,大量購入股票和物業,最終鹹魚翻身,成為香港超級富豪。今天,作為英皇金融集團的主要股東,楊受成經營的業務包括地產、外彙、證券、黃金、鍾表及珠寶等,另持有27%英皇地產股權。
跌倒了,再爬起來,這是許多潮商浮沉商海,並取得成功的過人之處。許多人很想賺錢,但是遇到挫折就退縮了,承受不了失敗的煎熬。楊炳生、楊受成的故事啟示我們,僅僅在經商之前勇敢冒險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在失敗後勇敢麵對現實,繼續奮鬥。沒有這種勇氣和毅力,做任何事都不會成功。
跌倒了,再爬起來,除了必要的毅力外,還要注意不犯同樣的錯誤。做生意,有賺有賠,沒有不失利的時候。關鍵是,你要不能害怕犯錯,更不能犯同樣的錯誤,至少要減少犯同樣的錯誤。這樣才能減少跌倒的幾率。
(1)做生意前分析可能會遇到的情況。想想自己以前遇到同樣的問題時,最好的解決辦法是什麼。
(2)問問別人遇到同樣問題時的解決辦法。經常犯錯怎麼辦?問問周圍做生意的人,虛心請教,你會有更多收獲。
(3)回想以前經商是否犯過相同的錯誤。想想自己之前遇到同樣的錯誤是怎麼處理的,有助於告誡自己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了。
(4)做生意要長記性。成功的人所犯的錯誤一點不比失敗的人少,隻是他們少犯同樣的錯誤。
(5)記下有關整個事件的認識和想法。聯想以前犯過的同樣錯誤,把關於類似事件的想法和主意記下來。不要認為隻是一個小錯誤,就心存僥幸。
(6)總結成功經營的經驗。要注意總結,善於總結,成功的經驗多了,走彎路的機會就少了,就會不犯或少犯同樣的錯誤。
潮商發財經
每一個人要實現成為富翁的夢想,在為之奮鬥的過程中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有失敗、有挫折。但對一個意誌堅強的人來講,不算什麼,憑著自己的能力、堅韌的毅力不斷地超越失敗。
有的人做生意,開始熱情很高,但是遇到挫折就不踏實了,今天想幹這個,明天又想幹那個,小事不想幹,大事幹不了,最後往往一事無成。冒險並不難,難的是在危險和磨難中堅持下來,尋找突破困境的出口。
失敗是成長最好的曆練
都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可是真正從失敗裏學到東西的人沒有幾個,太難了。
隻相信成功,不相信失敗,如果沒有這種精神,那麼在生意場上是很難混下去的。失敗是一種磨練,能讓人反思自己的不足,從中找到出路。
風險與利潤是一枚硬幣的兩麵,做生意就是要麵對不確定性,經過不懈的努力,奪取成功。隻相信成功,不相信失敗,這一商業信條讓潮商在經商的道路上比別人走得更遠。
潮汕曆史文化研究中心理事長李衍平說:“從潮汕開埠,到20世紀30年代,潮汕商人迎來了一個大發展時期,達到了第一次高潮。改革開放後,以李嘉誠為標誌的潮商崛起,經營方式開始從家族式企業突圍,變成股份製,這是潮商發展的第二次高潮。”
一遇到適合經濟發展的和平環境,潮商就率先發展起來,創造出令人稱奇的經濟成就,離不開他們積極進取、永不言敗的鬥誌。
著名的泰國華人企業家朱嶽秋,是一位典型的潮商。20世紀30年代,他到泰國謀生,經曆了兵荒馬亂的動蕩歲月。兩次創業失敗後,他做了4年勞工。1950年,朱嶽秋利用多年辛勞賺下的積蓄,與表兄林友桐合資創辦了集華兩合公司,生意一路興旺。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公司創立兩年後,遭遇了一場火災,最後家財盡毀。
1967年,已經53歲的朱嶽秋再度創業。他設法籌集資金,獨自在曼穀創辦集綸纖維有限公司。由於他堅奉發展之道,以信用為本,熱誠對待顧客,加上他此前在曼穀商業學校補充商業知識,公司業務蒸蒸日上,發展勢頭很好。目前,這家公司已經成為泰國當地著名的服裝企業,產品遠銷世界各地,而朱嶽秋本人也成為泰國著名的潮商代表人物。
怕失敗者必敗,這是潮商的信條。有的人心懷雄心壯誌,但遇事不能果斷地作出決定,這是因為他的心裏老是想到:“如果這樣做了,失敗了該怎麼辦?”
潮商認為,做生意有賠有賺,失敗了很正常;關鍵是,失敗了要不氣餒,籌備東山再起。如果認為失敗是命中注定的,覺得不會再有出頭的日子,那麼就一切都完了,就不可能再有勇氣反敗為勝,改變命運。
潮商發財經
看過摔跤運動的人,都有這樣的印象:盡管比賽雙方抱纏摔打,場麵激烈,但絕少有人遭受到意外的致命傷。這是因為在平時練習時,經曆了經常遭受輕傷的鍛煉。
同樣,平時傾注全力認真作出決斷的人,不但不會遭受意外的致命打擊,反而能從微小的失敗中學到許多教訓,養成剛毅大膽的氣質。
風險共擔,利益均沾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有錢賺就是好買賣,其他的不必顧慮太多。
如果一項生意隻有自己賺,而對方一點不賺,這樣的生意絕對不能幹。
與晉商、徽商的發跡相似,潮商也是靠長途販運起家。但是,潮商與海洋打交道的經曆,使他們身上有明顯的海販商人的特征,在商業人格上,他們與晉商、徽商截然不同。
早年,潮商從事遠洋運輸,海船投資巨大,船上貨物價值也很可觀。當時,商船不具備任何保護手段,卻不得不在海盜與波濤中穿行,其風險遠遠超越了陸上經商麵臨的挑戰。海上商業活動具有高利潤、高風險的特性,“冒險涉利”的潮商找到了自己的盈利模式:風險共擔+利益均沾。
這種商業夥伴關係,其實是一種互惠共贏的商業智慧。比如,大商人擁有巨資,他們往往與中小商人合作,由他們出船或出資供中小商人出海經營,賺取巨額利潤,而中小商人也得以借船出海,去賺屬於自己的那份“經營之息”。就這樣,在一條商船中,船主、販商、與水手形成了互惠的商業夥伴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