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膽識篇 骨子裏有海販商人的冒險基因(3 / 3)

風險共擔,利益均沾,讓潮商在早期商業活動中生存下來,並獲得了發展。今天,潮商繼承了這種商業夥伴合作模式,使他們贏得了更多客戶,把生意做得格外大。

20世紀80年代,李嘉誠曾出任十餘家公司的董事長或董事,但他把所有的袍金都歸入長江實業的賬上,自己全年隻拿5000港元。這5000港元,還不及當時公司一名清潔工的年薪。以當時的薪金水平,像長江實業這樣盈利狀況甚佳的大公司主席袍金,一家公司就該有數百萬港元甚至上千萬港元,而李嘉誠隻拿5000港元,幾十年維持不變,按比例算下來,李嘉誠連萬分之一都沒拿到。

李嘉誠每年放棄數千萬元袍金,卻獲得了公司眾股東的一致好評。愛屋及烏,大家自然也信任長江實業的股票,甚至李嘉誠購入其他公司股票,投資者無不緊接其後,紛紛購入。李嘉誠是大股東和大戶,得大利的當然是李嘉誠,這就是誠信而帶來的“大利”。小利不舍,大利不來,這是定則。李嘉誠說過:“如果一項生意隻有自己賺,而對方一點不賺,這樣的生意絕對不能幹。”

李嘉誠信奉的是,生意人應該利益均沾,這樣才能保持久遠的合作關係;相反,隻顧一己利益,而無視對方的權益,隻能是一錘子買賣,自己將生意做斷做絕。

做合夥生意,是商業活動中常見的一種形式。潮商“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經驗,給人們帶來了許多啟示:

(1)準備為合作夥伴的錯誤買單

做生意,難免沒有失誤。這就要求雙方共同承擔責任。尤其對創業者來說,必然要有一個不斷犯錯、不斷學習改過的過程。不僅是自己犯錯,還有團隊裏頭的任何人。所以,從一開始,你就要有準備及有責任為自己及團隊成員的過錯買單。

(2)無論遇到什麼問題,都要以和為貴

合夥創業是取長補短,資源共享,共同努力和互相依靠。選擇好合夥人以後,就需要與合作者或合夥人能夠很好的相處,這樣才能夠合作的長久。“和氣生財”,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一句話。

(3)信任是合作成功的關鍵

做合夥生意,雙方的利益一致,共同承擔風險,最需要的是相互信任。任何一方,都要相信對方,如果不相信,後患就會無窮。為了合作愉快,要建立必要的財務、人事、工資、分紅、業務分工製度,而且帶頭執行,這樣才能讓經營有起色,讓管理出效益。

潮商發財經

冒險的背後,是巨額利潤,也有失敗的代價。但是,敢於冒險的潮商,頻頻取得巨大成功,很大原因是他們找到了麵對風險的商業模式。

在與合作夥伴做生意的過程中,他們堅持“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確立了一種公平、公正的商業合作模型,極大地調動了合作雙方的積極性,這也成為他們屢戰屢勝的一個秘訣。

最早嚐試國際化的商人

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賺點錢,夠花了就行。如果去國外做生意,人生地不熟,交流都成問題,做起來就太難了。

生意人要胸懷天下,心裏裝著一張世界地圖,追著商機跑。眼睛不能隻盯著國內市場,還要善於用國際思維來經商。

泰國振利昌參茸大藥行、泰和興大金行董事長翁宗周:“泰國市場從一定程度上說,就是潮商的天下。全泰國有8000萬潮商,曼穀一地就有800萬。泰國華人裏90%以上是潮汕人。”潮汕人,何以在海外生根發芽?這還要從頭說起。

曆史上,潮汕人生存空間狹小,於是他們利用通向海外的便利條件,從事海外貿易,或者移民。一批又一批的潮商遠走他鄉,每到達一個地區,他們就以開拓進取的頑強意誌經商,漸漸地把生意做到了全球。

“出洋經商”是潮州商幫的主要特點,“潮人一半在家鄉,一半在天下”的說法,恰恰描述了潮商遍布全球的奇特局麵和獨特的潮商文化。更重要的是,潮商在海外站穩腳跟以後,把所得的商業利潤投資用於發展實業,變成產業資本,使自己的事業發展到一個更高的層麵,進一步拓展了個人的生存空間。

據統計,潮商的故鄉潮州、汕頭、揭陽三市現有人口約1500萬,而離開故鄉移居海外的人口同樣是1500萬,比例是1:1。在移居海外的潮人中,經商人數至少超過一半,即有近800萬人,如果加上離開潮汕而身居國內其他城市的潮商人數,總和應該超過1000萬人。

潮汕向海外移民的曆史長、人數多、分布廣,至今都沒有停止。目前海外潮人遍布世界五大洲40多個國家和地區。

陳偉南(香港愛國實業家,出生於廣東省潮安縣)說:“二戰之後,延及20世紀50年代初,中國大陸大量人口和資金湧入香港,本港社會經濟各個層麵皆醞釀著巨變。香港潮商能不失時機地與時並進,除在傳統商業貿易上大展拳腳之外,複在銀行、保險、股票等金融證券業務上有所發展,五六十年代潮籍銀行在業務上屢創新猷,當時在香港成為美談”。

劉藝良(澳門創世企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澳門潮州同鄉會會長)說:“目前,四五萬潮汕人士活躍在各界別,躋身澳門行政會、立法會、公務員之列,已經融入澳門社會。所涉獵行業也從傳統的加工業向旅遊、房地產和金融服務業升級。”

出洋經商,在海外發展,反映了潮汕人勇於冒險的精神,也顯示了他們出色的商業才華。能夠在異國他鄉生存、發展下去,並逐步擴展自己的商業版圖,其中的難度和挑戰是可想而知的。潮商能夠做到這一點,並做得非常出色,得益於以下兩點:

(1)保留自己的傳統文化

潮汕人拓展到海外以後,保留了自己的傳統文化,這一點與猶太商人一樣。20世紀50年代之前的海外潮汕移民,絕大部分認同於祖籍,傳統觀念和民族優越感在他們頭腦裏根深蒂固。他們不僅保持了自己的語言文字、風俗禮儀等文化特征,更重要的是在思想文化、商業傳統上代代相傳。文化的延續,對潮汕人遊刃於商場發揮了積極作用。

(2)融入當地社會經濟

從移民運動一開始,伴隨著商業經濟方麵的交往,潮汕商人就與海外當地文化相互影響,開展了頻繁的交流。這種溝通不僅表現在語言、文藝、生活習俗方麵,更在思想、觀念上開闊了潮汕人的視野,對他們充分理解海外文化、習俗,進而推動商業發展大有裨益。世界性的眼光,讓潮商與眾不同。

潮商發財經

商人是潮汕海外移民的主體,雖然不是每個移民海外的人都會從事商業活動,但是大多數移居者確實有過經商的嚐試,並步入了商界。

潮汕人出洋經商,既有現實生活的壓力,也有迎接挑戰的創造性發揮。海外的經曆讓潮商增加了見識,曆練了才幹,可以說他們是最早嚐試國際化的中國商人。長期的曆練,讓他們血液裏世世代代都有拚搏進取的商業基因。

生意人要膽大心細

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做生意必須膽子大,才能有錢賺。

在商場上風險越大的項目,利潤越豐厚,隻要你認真權衡其中利弊所在,大膽投資,放手一搏,才能做得成大生意,賺大錢。

做大事的人沒有超人的膽識和魄力是不行的,生意場上更是如此。當然,這裏並不是叫你去做無謂的冒險,像股票那種單憑一己之力無法力挽狂瀾的事,膽子越大恐怕吃虧越多。

做大事僅僅有膽量還不夠,還必須有細心,也就是要懂得把一件看來風險很大的事,放在心中再三權衡,計算利害的比例,做到心中有數,才能達到成功的目標,避免無謂的犧牲。

香港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李嘉誠,以投資果敢著稱。但是,這種敢於冒險的背後,卻是他深入市場調查、周密部署的細致工作。盡管旗下的商業已經遍布全球,但是李嘉誠仍然在投資上謹慎小心,不敢有絲毫的大意。

有一次,李嘉誠接受記者采訪,他說:“1950年幾個人的小公司發展到今天在全球52個國家有超過20萬員工的企業,靠的是自強不息、堅持學習。我沒有上學的機會,一輩子都努力自修。”時刻加強自身修煉,從實踐中學習經商本領,這種精細的運籌配合果敢的商業氣質,成就了李嘉誠不敗的商業神話。

膽大心細,賺錢不難。“心細”,主要是做在決定前要慎重考慮。潮商認為,容易使人產生錯誤而被誤導的情形主要有以下幾種:

(1)不過分迷信經驗

潮商認為,許多商人總愛用老辦法來處理新問題,這是不能持續成功的重要原因。如果你仍用以前的框框來指導目前的生意,期望從中找到共同之處,隻會使你失去了許多認識新事物,把握其特殊性的機會。因此,在勇敢做出商業決策之前,必須拋棄以往的成功經驗,不能把它當做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

(2)別為美妙的語言迷惑

有兩個投資合作項目,一個成功的機會是80%,另一個有20%失敗的可能,你選那一個上呢?實際上這兩個項目成功與失敗的機遇對等,隻不過前者隻提成功,後者強調了失敗。但常理中,多數人總會選中前者,原因很簡單,成功的字眼順耳,使人興奮。潮商對那些動聽的商業建議,有很強的戒心,多年的從商經曆讓他們懂得:天上不會掉餡餅。

(3)情況不明時,保持慎重

有位潮商從不以為與之打過交道的人都要記住自己的名字,每當第二次再見時,如發現對方已記不起自己時,總是主動上前自我介紹,以避免重提過去的事使人感到難堪。這種做事的方法,使他在商業世界中遊刃有餘,很少有敗筆。

潮商發財經

很多公司的老板處理生意上的事常常是幹淨利落,從不拖泥帶水。這種精神固然可貴,但是必須以縝密的思慮為前提。有的人做生意掙得快,虧得也快,就在於他們完全憑運氣賺錢。

做生意不能逞匹夫之勇,因為他無法保證長期獲利。隻有建立科學的管理製度,摸透生意的門道,才能細水長流,財源滾滾。

幸運喜歡眷顧勇敢的人

生意人必須勤奮刻苦,力求安穩,才有持續不斷的利潤。

做生意膽略第一,審時度勢,認定機會,不惜一搏,這樣的人才有機會可言。

許多潮汕商人之所以做生意很有一套,就在於他們認準了方向就不拋棄、不放棄,自己認定的事情一定堅持到底。

一旦認準了方向,就全力拚搏,不折不扣地把事情做好。這種執著的信念、堅定的執行,是生意人,尤其是創業者最寶貴的財富。因為,它確保了你行動起來,使自己的想法和邏輯得到驗證,而不管最後的結果是成功,還是失敗。

黃子明的身份很有意思,潮商,泰國首富。他做生意的成功經驗是:審時度勢,認定機會,不惜一搏。

20世紀60年代,黃子明繼承父業,在泰國發展得很好。但是,他認為謀求發展,必須到香港,於是毅然舉家遷往到香港。到了70年代,他大舉收購“京華銀行”、“寶路華”、“美漢置業”和數家瑞士公司,一鳴驚人。到了90年代,出於對泰國經濟飛速發展及自身優勢、實力的認識,黃子明又把泰國房地產業作為事業核心,抽調家族精銳進行操作,使家族集團獲得最大的成果。

黃子明的這種魄力,以及敢於冒險一搏的精神,正是經商必備的可貴品質。世上沒有萬無一失的成功之路,動態的市場總帶有很大的隨機性,各種組合要素往往變幻莫測,難以捉摸。所以,要想在波濤洶湧的商海中自由遨遊,又非得有冒險的勇氣不可。看準了目標,就要大膽行動。

潮商認為,風險有多大,成功的幾率就有多大。由貧窮走向富裕需要的是把握機遇,而機遇是平等地鋪展在人們麵前的一條通道。具有過度安穩心理的人常常會失掉一次次發財的機會。所以,做生意要抓住稍縱即逝的機會,過度的謹慎就會失去它。

與其不嚐試而失敗,不如嚐試了再失敗,不戰而敗如同運動員在競賽時棄權,是一種極端怯懦的行為。作為一個成功的經營者,就必須具備堅強的毅力,以及“拚著失敗也要試試看”的勇氣和膽略,對認準的東西,必須大膽行動。

當然,冒風險並非鋌而走險,敢冒風險的勇氣和膽略是建立在對客觀現實的科學分析基礎上的,順應客觀規律,加上主觀努力,力爭從風險中獲得效益,是經商者必備的心理素質,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應當膽識結合。

潮商發財經

“幸運喜歡光臨勇敢的人”。冒險是表現在人的身上的一種勇氣和魅力。險中有景,危中有利,要想有卓越的結果,就當冒風險。希望成功又怕擔風險,往往會在關鍵時刻失去良機,因為風險總是與機遇聯係在一起的。

在我們身邊,許多相當成功的人,並不一定是因為他比你“會”做,更重要的是他比你“敢”做。在成功者的眼中,生意本身對於經商就是一種想戰勝他人贏得勝利的挑戰。所以,在生意場上,人人都應具有強烈的競爭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