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reference_book_ids\":[7267090241087867904,6930888998395186184,6838936292718283790,7255238555826392118]}]},\"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在潮汕人中間,流傳著一種說法:“餓死不打工。”李嘉誠說:“我們的社會中沒有大學文憑、白手起家而終成大業的人不計其數,其中的優秀企業家群體更是引人注目。”許多潮商擁有億萬身價,並非生來含著金鑰匙,而是先做打工仔,慢慢積累做生意的經驗,最後自立門戶。他們千方百計創業、做老板,哪怕隻開一個小店,也要先幹起來。即使遇到困難,他們也不在乎,再苦也要把這份生意好好做下去。由此可見,有野心的人才有發財的命。
先當士兵,後當將軍
人活著就是圖一個安定,找一份穩定的工作幹著,在職場上混出個樣子來最重要。
我們的社會中沒有大學文憑、白手起家而終成大業的人不計其數,其中的優秀企業家群體更是引人注目。他們通過自己的活動為社會作貢獻,社會也回報他們以崇高榮譽和巨額財富。
在潮汕人中間,流傳著一種說法:“餓死不打工。”潮汕人哪怕身上隻有幾十元,也要努力做老板。許多成功的大老板,最初都幫助家裏看店做生意,或在鄉親的店裏幫忙,從十幾歲就學習經商的本領。
原籍潮陽的林百欣,1914年生於香港。他的父親林獻之,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汕頭著名的商人和銀行家。林百欣在香港讀了五年書,就應父親的要求輟學,回到汕頭,在父親身邊學習做生意。
到了青年時期,他又來到澳門,在一家小型銀行做了多年的實習生。通過和許多貿易廠商打交道,年紀輕輕的林百欣早早地接觸了社會,從而比同齡人更早地掌握了經商的本事,為自己創業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黃擎天,廣東省潮人海外聯誼會名譽會長,法國潮州會館名譽會長,也經曆了從打工到老板的過程。
1931年,黃擎天出生在柬埔寨一個華僑之家,父黃海天先生是一位愛國商人。黃擎天畢業後,黃擎天就從事商業活動,做糧油食品、機械的進出口生意,後又轉營出租飛機生意。1976年柬埔寨政局變化,他攜帶眷屬抵達法國巴黎定居。
到了巴黎,黃擎天先在一家五星級國際旅行社任助理會計,後來與友人合夥創辦了歐亞公司,是巴黎十三區“中國城”最早開拓者之一。接著,他獨自開創歐洲士多和五洲超級商場。1990年,開設五洲超級商場,經營精油食品、餐飲用具、工藝瓷器等貨品齊全,成為法國巴黎著名華商之一。
在潮汕人之中,湧現出一大批令世人矚目的商業奇才,如李嘉誠、陳有漢、鄭午樓、謝易初、林百欣、陳弼臣、馬化騰、朱孟依等。這些人,都是從無到有,一步步發展起來的。他們的信念是,不去偷不去槍,從打工仔做起,而後再獨立經商。
在這樣的商業理想指導下,潮汕人給自己設定賺錢的大目標,有一個長遠的規劃,把握行業發展趨勢,看到五年、十年後的市場。他們慢慢積累資本,一旦時機成熟就自己單幹,逐步締造一個商業帝國,體現人生價值。
潮商發財經
法國傳奇英雄拿破侖說過一句話: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他從一名士兵,成為大將軍,成為法蘭西帝國的皇帝,走出了一條先低後高、從無到有的成功之路。
潮商聞名商界,許多人並非生來含著金鑰匙,而是先做打工仔,慢慢積累做生意的經驗,最後自立門戶,才當上了老板,直到成為大老板。一口吃不成一個胖子,潮商的經驗是,做生意要注重積累經驗,同時要有遠大理想,兩者缺一不可。
靠打工積累創業資本
給別人打工就是掙一口飯吃,學不到真本事,早點出來創業比較好。
先打工後創業。上班的時候別應付工作,而應以經營的意識做人做事,感悟這個行業的經營真諦。有了這種積累,日後才能在時機成熟的時候大展宏圖。
潮汕地區空間狹小,不但給當地人生存帶來挑戰,也給潮人經商帶來困難。於是,許多潮汕人被迫遠赴外地,甚至到東南亞一帶謀生。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沒有自己的土地,也沒有資本,潮汕人主要靠打工積累創業的經驗與資本。
香港“洋參丸大王”莊永競,幼年喪父,靠母親艱難撫養成人。20世紀70年代初,身無分文的他來到香港,為了生存就到郊區種菜,到紗廠做工,到建築工地當苦力。
後來,經人介紹,他到一家藥店工作。莊永競認為這是一個難得的學習機會,於是除了做藥材鋪的分內工作外,還主動幫主人做家務、打掃衛生、接送主人的孩子上學等雜事,贏得老板的信任。
很快,莊永競就熟悉了不同種類的藥材,並能辨別真偽和優劣。同時,他還利用取貨送藥的機會,認識了許多藥材的批發商和顧客,在與這些人交流信息的過程中,也學到了不少醫藥知識。不久,他到同在香港創業的表兄那裏,參與藥店的經營管理,積累了專業經驗,這成為他日後獨立創業的保證。
做生意要有資本、經驗、人脈,潮商從無到有,他們的資源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麵對一無所有的窘況,他們沒有抱怨,而是去學習、去行動,先從打工做起,一點一滴地積累資金和經驗;一旦時機成熟,對某一行業有了深刻把握,他們就會自立門戶,做起了老板。
潮商“先打工後創業”的經驗,對白手起家的創業者很有啟發意義。概括起來,他們的創業心得主要包括:
(1)在工作中把握行業發展趨勢
俗話說,隔行如隔山。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門道,如果不熟悉,認識不深刻,做投資就會麵臨很大風險。潮商認為,當你一無所有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先去打工,熟悉這個行業,發現賺錢的門道,把握整個行業的發展趨勢,等時機成熟的時候就能順勢而為,從而賺了大錢。
20世紀40年代,陳弼臣遠渡泰國謀生。起初,他在泰國森興隆木行做高級雇員,因勤勞拚命工作,被擢升為經理。陳弼臣胸懷大誌,不久自行創業,成功創辦了“盤穀銀行”。這一成功,離不開他早期積累的工作經驗,以及由此培養的市場敏銳力和商業嗅覺。
(2)千萬不能靠打工混日子
商業世界充滿了競爭,快節奏的工作中,庸人、懶人沒有出頭之日,隻有那些勤勤懇懇、自強不息、埋頭苦幹、任勞任怨的人,才能獲得生存的權利。打工不是目的,要時刻明確自己的使命,把打工看做學習的機會和跳板。打工的時候,不能忘記自己的理想是開拓一番事業,辦企業做一個實業家,如果失去進取的決心,樂不思蜀,隻能浪費寶貴的時間和精力,到頭來,隻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3)在工作中交朋友
人在本質上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做生意,人脈就是財脈。給別人打工的過程中,不僅要與大家發展工作上的同事關係,還要成為相互信任的朋友,一旦有機會,對方就可以是你事業上的得力助手、生意場上的貴人。此外,因為工作關係掌握客戶關係,也可以成為日後決勝於商場的秘密武器。
潮商發財經
研究成功的潮汕商人,發現他們大多出身貧寒,都經曆了從打工到創業的過程。他們能有今天的成就,與早期的未雨綢繆有很大關係。
打工的過程中,積極思考、勤奮努力、著眼未來、磨練自我,忍耐工作的辛勞,甚至是老板的責難,潮汕人經曆了無數風雨,才迎來了彩虹。因此,想做生意、幹大事,一定要有遠大誌向,在人生低潮的時候忍耐一時,積累資本,等到時機成熟時再一鳴驚人、一飛衝天。
過了30歲要自立門戶
自己幹,當然好,但是在今天這個時代越來越難。所以,在自己的崗位上做成行業內的精英,也未嚐不可。
“工字不出頭”,一個人不能總是給別人打工,必須做自己的事情才有出路。一個有誌向的人,應該有遠大抱負,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他們認為,既然投身商海,如果不做生意,自己不當老板,實在可惜。
潮汕人有個不成文的規矩:工字難出頭。一般人打工不希望超過30歲,怕被人看不起。他們信奉“工字不出頭”,認為在30歲之前打工,可以獲得行業經驗,30歲後就應該千方百計地去創業,去當老板。
香港“眼鏡大王”馬寶基,祖籍潮州,1959年隨家人來到香港。為了幫助兩個弟弟求學,補充家裏的生計,他外出尋求出路,遇到了一位在眼鏡廠做事的同鄉,於是也成為那裏的一名學徒。
過了幾年,馬寶基認為“工字不出頭”,一個人不能總是給別人打工,必須做自己的事情才有出路。於是,他用積攢下的1000元作為原始資金,在觀塘雞寮安置區建了一個小作坊,采用挫、刮、磨等原始方式生產眼鏡。15年後,馬寶基用多年的積蓄租了一間3500平方米的廠房,正式擁有了一間製造眼鏡框的工廠,並命名為“寶光”。從此,馬寶基踏上了發家致富的道路。
潮汕人喜歡經商,出了許多大老板,一個重要原因在於他們自立門戶的強烈願望。即使給別人打工,他們也隻把它作為一個跳板,為日後創業做準備。並且,他們認為創業的年齡不應該超過30歲,越早越好。
寧為雞頭,不為鳳尾。潮汕人從進入商場的第一天起,就立誌要獨立創業,做出一番事業來,這種廣闊的心胸、遠大的夢想讓他們在給別人打工的過程中不隻為薪水做事,不被一時的得失縛住了手腳,更不會迷失前進的方向。任何時候,潮汕人都清楚自己需要的是什麼,應該怎麼做;即使遇到困難,他們也會積極思考,尋找出路,而不會一蹶不振、怨天尤人。
其實,潮汕人“工字30難出頭”的觀念,與“三十而立”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一個人到了一定年齡,就應該確立自己的事業發展方向,專注於自己的理想,做出成績。
對今天的每個人來說,“30歲”的確是個人職業生涯的一個門檻。給別人打工時間長了,早已經沒了工作初期的新鮮感,對職場充滿了焦慮與倦怠,同時又要麵對一個嚴峻的問題:自己的事業在哪裏?未來如何保障?
潮汕人的觀念是,為自己做的才叫做生意,哪怕隻是開個小小的店鋪,哪怕賺錢不如打工來得多,也要走出這一步,用心經營自己的事業。
當許多人沉醉於企業的文化、願景等華美說辭時,潮汕人已經早就打好了自己的算盤。他們認為,企業和員工說到底是一種交易的關係——企業支付薪水,員工提供勞動力或是智力,這種交易隻是暫時的,不可能永久。
潮汕人是很現實的,他們中的許多人既沒有在高等學府接受教育,又沒有良好的社會關係,這迫使他們要憑著自己的毅力、勤奮,打拚出一片屬於自己的新天地,用財富保障自己的未來。因此,潮汕人有強烈的創業欲望,並且很早就開始行動了。
在潮汕人看來,30歲左右的時候創業是一個最佳時機。因為,一個人的金錢、經驗、人際關係都積累起來,並且有很強的創業欲望,更容易成功。
(1)有了一定積蓄
一個人到了30歲,已經工作了七八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因此也存了一筆錢。如果家裏又提供支持資金的話,其實就是一筆可觀的創業資金。這時候創業,基本的物質條件可以滿足。
(2)有了工作經驗
30歲的人在職場工作過一段時間,學會了如何當一個員工,也對老板的管理技巧有了初步了解,並且在某個行業積累了一定的專業經驗。這時候,完全可以憑借自己多年積累的經驗大膽嚐試,闖出一片新天地。
(3)有積極的心態
與其他年齡的人比起來,30歲的人做事更積極,更充滿了熱情。這時候創業,往往具有強烈的事業心,懂得主動出擊,並且反應力強,學習能量旺盛。與40歲、50歲保守的人相比,30歲的人更適合創業。
潮商發財經
潮汕人認為,打工者的發財觀是:工字30難出頭。潮汕人喜歡自己當老板,有喜歡經商、實現自我價值的一麵。其實,從深層次分析,他們過了30歲就自立門戶,考慮的更多的其實是自己的未來。
所以,潮汕人認為,今天的努力隻是在為別人付出,充其量是“鍛煉了自己”,選擇創業是為了自己的明天。
不當老板才是最大的風險
人人想當老板,但是不是每個人都能當。如果大家都去當老板,那麼誰當員工呢?
別人認為危機已來,都減少投資,但這恰恰是機會,這時候不當老板才是最大的風險。任何時候,人都應該有一股拚搏的精神,否則難以幹成大事。
很多人想創業,但又不敢行動,因為怕風險。的確,創業要麵對資金的風險、機會成本的風險,另外還有付出青春歲月的風險。但是,不創業,不當老板,並不意味著沒有風險。可以說,風險伴隨著人們生活的每一天,用潮汕人的話說,不當老板才是最大的風險。
新加坡“皮革大王”鄭鏡鴻說:“一個人若沒有立下誌願,有一定要達到某些成績才罷休的決心,那他就不能堅持到底,勢必半途而廢。”
早年,鄭鏡鴻在一家荷蘭人開辦的皮革公司打工。看到皮革生意十分紅火,他立誌要當老板。白天,鄭鏡鴻勤奮勞作,留心於皮革生產,從製造工藝到加工設備的使用維修技術等幾乎所有生產環節。業餘時間,他用自己的縫紉機學習皮革設計、裁剪、加工、製作的全套技術,離老板夢越來越近。
後來,鄭鏡鴻投資開了一間褲帶莊,正式經營皮革業。然而,日本侵占了新加坡,給當時整個經濟蒙上了一層陰影。戰火不斷,許多人都對自己的生意失去了信心,鄭鏡鴻卻說:“別人認為危機已來,都減少投資,但這恰恰是機會,這時候不當老板才是最大的風險。任何時候,人都應該有一股拚搏的精神,否則難以幹成大事。”
戰爭結束後,新加坡的民族工業發展很快,沒有放棄皮革生意的鄭鏡鴻如魚得水,他的再升莊不斷發展壯大,很快成為新加坡屈指可數的皮革廠商。
愛因斯坦說,人類因夢想而偉大。潮商認為,經商,做生意,必須有當老板的野心。野心是什麼?野心就是目標、就是理想、就是夢想、就是企圖、就是行動的動力!給別人打工賺不了多少錢,要把當老板當作最高理想,要有這種抱負。
潮汕人崇尚經商且善於經商,他們似乎天生是為了商業而存在的。無論在國內,還是在國外,潮商從一開始就立誌當老板,這讓他們善於以經營者的思維考慮問題、處理事情,很早就培養了商業思維。
當老板就意味著麵對風險,迎接挑戰。於是,“愛拚才會贏”成了潮汕人的口頭禪,“勇敢”和“富有冒險精神”也一時成為潮商的代名詞。
潮汕人把經商、辦企業、當老板,作為自己的價值取向、第一職業選擇。因此,他們搞清了市場就辦廠,他們不做守財奴,不喜歡存款而喜歡創業。做老板的風險很大,但是賺更多的錢卻是一種滿足,而創業過程是一種更大的滿足。潮汕人在世界各地辦廠、做貿易,成功後也不會陶醉在已有的世界裏,而是把生意繼續做大。
做過生意的人都知道,當老板很累,很苦,風險也大。但是,隻要用心、用腦,多動手,完全可以把創業的風險降到最低。
許多人之所以不敢創業當老板,是因為沒有做好資產配置。比如,人們習慣於開始就把所有資金投入創業,然而創業是跑馬拉鬆,不是跑百米,以跑百米的精神去創業,無疑加大了創業的風險。
潮商認為,當老板要計算好“三筆錢”,就容易有效控製風險:
(1)第一筆錢是“安家費”,也就是留下一到兩年的家庭開支。避免讓後院起火,才能在前線好好打仗,安安穩穩地做老板。
(2)第二筆錢是要把“老本”留下來,也就是給自己留一條後路。做生意再有把握,也要有風險意識。因此,創業之初,就要做好儲備資金。通常,這筆錢可以用在儲蓄或穩當的投資上,如績優股、房地產或基金等。
(3)第三筆錢是真正花在創業上的資金。這筆錢是扣除“安家費”、“老本”以後的“閑錢”,是拿來投資創業的資本。有了這筆錢,才能放心投資,賺了可以提早享受人生,賠了也不會影響到生活。
潮商發誓也要做老板,喜歡冒險,但是並不魯莽行動。在行動前,他們會做沙盤推演,把所有會碰到的問題預先想過一遍,做好萬全的準備,而不是想到什麼就馬上去做。這種縝密的思慮過程,提升了潮商創業成功的概率。
潮商發財經
潮汕人敢為天下先、勇於冒險開拓。他們大多從十幾歲就開始打拚天下,做過許多小生意,吃過不少苦頭。不甘寂寞的潮汕人,一旦積累起資金,打好了基礎,就會自己當老板。他們說,是船,就得下海,就得迎著大風大浪前進,戰勝困難,方顯英雄本色。潮汕人的信念是,什麼生意都能做,最重要的是要努力自己做老板。
給自己幹,哪怕隻開個小店
做生意就要冒險,所以一旦投資經商,就應該瞄準大的項目,小打小鬧不值當。
以前的所有努力都是值得的,多年的心血沒白費,許多人創業成功,都與早年開小店的經曆有很大關係。
潮商接受教育的程度比較低,一項調查顯示,小學和初中文化水平的人占到了65%。他們經商的觀念和理念,主要來自於父母的經驗之談,以及儒家倡導的為人處世的道理。
潮商的價值觀是樸素的、經驗型的。他們邁開經商的第一步,通常是在親戚朋友的小企業、小店鋪裏完成的。
許多潮汕人從幫工做起,一邊做事,一邊學習經商之道,然後再由幫工升到夥計的位置。比如,李嘉誠就曾經在舅舅的店裏做事,逐漸鍛煉了商業思維,對人情世故有了準確的把握。這些都是經商的基礎。
積累了一定經驗,完成了原始資本積累的時候,潮汕人就會跳槽出來,從小生意做起,完成從打工者到老板的角色轉換。
千方百計當老板,哪怕隻開個小店,這是潮汕人的做事原則。有時候,即使擺個小攤位,一天隻賺微薄的收入,吃簡單的飯菜,他們也心甘情願。關鍵是,他們要自己當老板,在給自己做生意。
馬來西亞著名實業家劉玉波,原籍潮安縣歸湖鎮龍溪村,1936年前往馬來西亞做生意。起初,他給別人當學徒;後來,轉到沙巴州一家商行當職員。經過3年努力,劉玉波有了一些積蓄,於是與幾位好友合作開了一家商店,經營雜貨生意。從此,他走出了經商的第一步,日後成為馬來西亞著名的實業家。
法國著名華人企業家陳克威,早年為了家庭生計毅然放棄學業,開始了經商生涯。他的商業之旅,也是從一家小店開始的。當時,他開了一家雜貨鋪,既當老板又當夥計,搬運裝卸,出貨送貨,裏裏外外一把手。隨著做生意的經驗越來越豐富,積蓄越來越多,幾年後陳克威轉營實業,開辦木材廠,真正當上了大老板。他說:“以前的所有努力都是值得的,多年的心血沒白流,我後來流落到法國,創業成功,都與早年開小店的經曆有很大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