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心計篇 先做打工仔,後當大老板(2 / 3)

泰國順和成集團公司總裁張錦程,少年家境清貧,沒讀幾年書就進入了商界。起初,他到泰國謀求發展,後來回到家鄉和母親一起經營米店,積累了資金和米業經驗後,他與夫人陳蟬璧女士在泰國北柳府建立了糧食生產加工基地,並創辦了順和成出口米行,一步步把生意做大。

潮汕人把經商當做自己的事業,把當老板當做自己的追求。他們千方百計創業、做老板,哪怕隻開一個小店,也要先幹起來。即使遇到困難,他們也不在乎,再苦也要把這份生意好好做下去。

許多潮商談到當老板的熱情,都理直氣壯地說:“給別人打工的歲月太漫長、太壓抑了,雖然自己做生意風險大,有時白忙活了一天卻門可羅雀,但是給自己幹還是有勁頭,遇到挫折也不會氣餒,心裏隻有一個念頭,就是一定要好好地做下去。”

此外,學習別人做生意,要避免好高騖遠。有的人動不動就以寶潔、沃爾瑪為案例,學習他們的經營技巧,對身邊開小店、做小買賣的生意置之不理,從內心裏看不起。潮汕人的賺錢哲學是:目的就是一切,手段無所謂。無論是大商場,還是小店麵,隻要能賺錢就行。

潮商發財經

潮汕人熱心當老板,不怕生意小,不怕店麵客源少,關鍵是自己創業,整個人生就充滿了希望。有了希望,就會充滿自信和勇氣,做任何事都有勁頭。他們相信,萬事開頭難,但是隻要在給自己做事,以後就一定能成功,一定會贏得轉機。

因此,潮汕人從小本生意起步,或者通過自己的努力不斷積累資本和經驗,或者因為精通某個行業或項目開始創業,總之,他們千方百計當老板,讓自己在希望中打拚。

用“義氣”來凝聚人心

在商言商,必須用利益吸引人、留住人,講義氣純粹是白費工夫。

做事的時候,大家一條心,一起跟著“大哥”闖天下,有錢的出錢,沒錢的出力,再大的困難也能扛過去。

潮汕人在創業初期,往往用“義氣”凝聚人心,組合起一個實幹、很有競爭力的團隊。這種本事,與當地人重“義”的觀念有很大關係。

“義”是儒家大力倡導的價值觀之一,潮汕地區上演過許多“忠義”的曆史故事。比如,明朝的文天祥在海豐五坡嶺被捕,寫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的千古名句,在潮汕人中廣為傳唱。曆史傳統的積澱,使潮汕人在價值觀上形成了重“義氣”的文化心理,這成為潮商凝聚團隊的精神文化。

法國著名華人企業家陳克威,從泰國流落到法國巴黎後,得到了當地潮汕人的熱情幫助。他和弟弟在巴黎創辦企業,發展商業,都得到了當地同鄉的幫助和協助。在創業的過程中,陳克威也廣泛聘用潮汕人,大家緊緊團結到一起,迅速在商業競爭中打出一片天地。

潮商的團隊精神是其他地區的商人無法模仿、學習的,這使創業初期的潮汕人節省了許多成本,成為行業競爭的一種核心競爭力。潮商大多有打工的經驗,他們知道善待員工的重要性,所以待人處世也很仗義,反過來增強了團隊的向心力和戰鬥力。

通常,潮商的團隊結構和組織精神都很簡單,但運作起來特別有效。做事的時候,大家一條心,一起跟著“大哥”闖天下,有錢的出錢,沒錢的出力,再大的困難也能扛過去,真正形成了榮辱與共的局麵。

經曆了許多磨難,潮汕人深知一個人要有情有義,大家團結一致才能增強競爭力。因此,在創業過程中,他們把“有福同享、有難同擔”當成做人做事的準則,最大程度上讓自己的團隊充滿了競爭力。

潮商發財經

中國有句古語:“得人心者得天下。”這句話在曆史中,在現實中一直顯爍出智慧的光芒。患難時刻見真情,享受富貴的時候,大家稱兄道弟,不足以反映出人心的真假;隻有在危難的關頭同仇敵愾,才能真正實現創業的目標。

潮汕人在創業過程中,耐心幫助遇到困難的夥伴,而不是躲得遠遠的;遇到意外情況,他們共同承擔、走出困境,加深了彼此的信賴,為日後繼續合作打下基礎。講義氣,是潮汕人在決勝於商場的一個重要原因。

腦袋轉轉,口袋滿滿

經商必須有好項目、好機遇,這才是最重要的。

人的體力差別和腦力差別不是在一個數量級,這是生理決定的。一個跑得最快的人,和一個隻有平均速度的人相比,不會超過一倍;但是一個最聰明的人和一個有著平均智力的人相比,差別就會有十倍,甚至幾十倍。

潮汕人喜歡錢,善於賺錢。他們不僅勤勞,而且善於動腦子賺錢,這恰恰是財富時代發家的根本。

有一位年輕的潮州小夥子,是深圳某商場的業務主管。有一天,一個很不起眼兒的潮州人租了商場門口巴掌大的地方,準備賣水果,租金為一個月1000元。這個小夥子無論如何也沒想到,他的同鄉在第一個月就賺了5萬元,這件事給他相當大的衝擊。

受此啟發,這個小夥子辭掉了原來的工作,在另外一家商場門口租了幾平方米的地方賣水果,結果第一年就賺了30萬元,完成了原始積累。

潮汕人為什麼能賺錢,因為他們善於動腦子,善於學習。許多人很想做生意,希望做大買賣,但是他們隻是空想,沒有從市場上發現商機,結果始終不能邁出經商的第一步。潮汕人的經驗是,做生意要善於動腦子,學會敏銳觀察。

一位富翁被搶劫,他麵無懼色,對強盜們說:“你們可以搶走我的一切,隻要留下我的腦袋。用不了多久,你們還是一貧如洗,我還會擁有被你們搶走的一切!”為什麼呢?因為富翁有智慧,智慧可以讓他重新擁有一切。

對此,一位潮商做了更透徹的分析:“人的體力差別和腦力差別不是在一個數量級,這是生理決定的。一個跑得最快的人,和一個隻有平均速度的人相比,不會超過一倍;但是一個最聰明的人和一個有著平均智力的人相比,差別就會有十倍,甚至幾十倍。”

潮汕人勤勞勇敢,不僅表現在手腳上麵,更體現在靈活用腦上。喜歡動腦筋,讓他們的眼裏充滿了商機。“東方猶太人”這一美譽,不是白吹的,潮汕商人在商業上的敏銳、聰慧絲毫不比猶太商人遜色。在善於動腦筋賺錢這一點上,兩者是一樣的。

潮商的經驗是,做事之前,一定要用腦袋想想,這樣一定能賺到更多的錢;生意場上,要時刻準備好自己的頭腦去挖掘商機,抓住機會;商人都要養成常動腦筋的習慣,這樣才會使自己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永遠處於上風。

潮商發財經

比爾·蓋茨說過:“善於少走彎路的人,總是一個用頭腦駕禦自己人生每一步的聰明人。”世界上所有富翁都是最會用腦子賺錢的,即使把他變成窮光蛋,他很快又會成為富翁,因為他會用腦,隻要把腦子用活,失敗了還會成功,再賺錢是不成問題的。

對經商來說,頭腦尤其重要。智慧的商人變廢為寶,變不利為有利,直至富甲一方;智商平平的商人磕磕絆絆,賺的沒有賠的多,到最後身無分文甚至負債。潮汕人能夠成為華人世界裏最有商業頭腦的群體。道理何在?因為他們不僅在用錢做生意,更是在用大腦做生意。

在試錯中找到對策

做錯了,證明這條路行不通了,就要尋找新的出路。

失敗是成功之母,創業要有“敗不餒”的精神,要死也要死在大海,不要呆在小溪裏。

泰國華裔富商陳興勤,深得“失敗是成功之母”之精髓。他的成功靠的是什麼呢?首先是“敗不餒”的精神,當他接二連三創業失敗或遭受波折,他告訴自己:“要死也要死在大海,不要呆在小溪裏。”更重要的是,他活用失敗與錯誤,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善於處理成功途中所遇到的波折和障礙,在創業中一路走向了成功。

香港“牛仔褲大王”馬介璋,在總結自己的成功經驗時,首先談到的也是要敢於競爭。他說:“人處逆境,要毫不氣餒。”1983年至1984年,香港房地產業大跌,使得銀根收縮,客戶催討貸款,甚至一些親友也向他逼討投資,但是他沒有倒下去,最終通過出售地產渡過了難關,而後卷土重來。

新加坡華人企業家連瀛洲,1927年初入商場,競爭激烈異常殘酷,結果立刻就當頭一棒,遭遇了失敗。接著,他又先後到兩家公司工作,但都不走運,兩家公司先後關門。連連受挫的連瀛洲並沒有認輸,而是醞釀著如何重新創業。日後,他創辦了華聯銀行,幾十年發展由一家小規模的新加坡銀行,發展成為新加坡四大銀行集團之一。這與連瀛洲永不言敗的精神有莫大關係。

潮商認為,從打工到老板的角色轉換,是一個痛苦的過程。期間,要經曆鳳凰涅般的磨礪,在身體和心靈上經受千錘百煉。尤其是失敗一旦降臨到頭上,千萬不要灰心喪氣,隻要充滿希望,就有“盼頭”。

(1)相信自己會成功

大凡成功者都深知這一點:失敗是暫時的,隻要欲望強烈,毅力堅定,一定能把“乾坤”扭轉,轉敗為勝。在商場的激烈競爭中,很多人經不起失利和打擊,一生抑鬱而歿,原因就在於他們沒有認識到人在失敗時,隻有一股強大的力量才能拯救自己。

(2)把逆境當做寶貴的磨練機會

隻有經得起逆境考驗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強者,尤其是在商戰中。創業過程中不可避免會有失敗的經曆,但這又何嚐不是邁向成功的墊腳石呢。把失敗當做是一次不能成功的教訓,最終就一定能贏得成功。

(3)失敗後更要大膽嚐試

人人都可能碰到挫折,但更多的人是被挫折絆嚇倒,再也爬不起來。潮商認為,失敗後更要不斷去嚐試,不應該沉溺於遺憾當中。隻有嚐試,才能找到成功的出口,迎接勝利的曙光。

潮商發財經

許多潮商取得今天的成就,都經曆了重重磨難。他們開始經商時並非一帆風順,也是失敗連連的。當生意變得越來越糟糕時,別人可能崩潰了,但是潮汕人在失敗的打擊下,並沒有倒下,而是尋找應對之策,從頭開始。

潮商認為,做生意就是在挫折和失敗中走向成功的。正因為失敗,才對自己的能力有了清醒的認識,也為未來的發展做好了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幹的心理準備。更重要的是,在不斷試錯的過程中,對商業世界中的每個細節摸得一清二楚,為下一步的行動做好了準備。

既慷慨大方,又精於算計

做個老實的買賣人,養家糊口就可以了。

做生意,不能被眼前的小利擋住視線,沒有長遠的眼光,隻能做小打小鬧的生意。

潮商曆來以精明著稱。在交易中,潮商可以為了贏得顧客的好感,而常常慷慨大方讓出小利,寧願自己吃小虧。這實際上這是一種“放長線釣大魚”的營銷哲學。

當年,黃光裕在北京開辦國美家電零售商場時,特意把地址選擇在郊區。然後,他以批發價銷售家電產品,憑借低廉價格,吸引了許多忠實的顧客。那麼,他的利潤從哪裏來呢?

原來,黃光裕高價賣配件和其他家電輔助品,大量的消費者低價買了家電產品,就不太計較其他產品的價格了。於是,國美電器從中獲得了高差價。此外,由於吸引了更多的人氣,提高了銷售量,國美電器贏得廠家的廣告支持和入場讚助費,這也增加了公司利潤。

從黃光裕身上,可以看出潮商的精明非同一般。潮商在談判過程或討價還價過程中,往往非常仔細,對於利潤的一分一厘,都計算得很清楚,千方百計獲得更多利潤。

此外,在商戰中,潮商善於積蓄力量,等待時機,一步步實現自己的目標,也是精於算計的表現形式。有人說,潮商太會算計,甚至有些急功近利。不過,很多潮商都具有長遠目光的。

潮商善於“放長線釣大魚”,精明而且高明,讓他們在經商的道路上走得更遠。潮商的精明主要表現在:

(1)著眼長遠利益。潮商做生意,不會被眼前的小利擋住視線,他們對投資不要求立竿見影,更注重長期獲利的能力。為了找到合適的合作夥伴和合作項目,他們會堅持不懈地努力,而不輕易出手。

(2)認真研究市場。看到賺錢機會,潮商就會追過去,他們也會追逐短期利益,甚至陷入一窩蜂似的“淘金熱”中,但是不會被市場的熱情衝昏了頭腦,而是時刻保持冷靜,認真研究市場。一旦發現新的市場機會,潮商就會準確掌握當地的行業競爭狀況,熟悉當地的法律規章製度,進行周密的前期準備工作。

(3)做好犯錯誤的準備。進入任何一個市場都不是一帆風順的,都可能犯錯誤,或者遇到一些經濟上的挫折。潮商不做賠本的買賣,但是他們為了創新商業模式,找到新的盈利機會,他們會主動試錯,這也是“放長線釣大魚”的商業策略。

潮商發財經

潮商善於做生意,在他們手上,一些看起來不賺錢的經營方法,往往有很深的門道。外人看來,潮商非常大方,這讓他們擁有好人緣,最終贏得了顧客。更重要的是,在慷慨大方的背後,是潮汕人的縝密算計,把二者結合得天衣無縫,是潮汕人善於做生意的訣竅之一。

精明的商人算小賬,更算大賬。知道孰重孰輕,能把握分寸。他們願意吃小虧,實際上會占更大的便宜。精明的商人算長遠賬,不計較一時的得與失。知道長遠的利益比眼前的利益更加重要。他們寧可犧牲眼前的利益,也要謀求長久的商業發展。

虧本生意也能賺大錢

斤斤計較是生意人的本能,不做虧本買賣是生意人的底線。

吃虧是福。掌握經商吃虧的學問,吃得小虧才能賺大頭,是精明生意人的必修課。

古人說,吃虧是福。精明的潮汕人當然不會吃虧,但是他們善於吃虧,因為吃虧的背後是利潤。

有一個潮汕人在西北甘肅一個地區跑校徽標牌業務。那個地方很窮,人們舍不得買校徽,結果他走了好幾所學校,都接不到單子。還好,有一所學校要做,但是數量很少,這顯然是一筆虧本的買賣。

明知這筆生意要虧,但這個潮汕人還是決定做。他給工廠發了通知,立刻製作校徽。從做模具、製作、寄包裹,一共花了200多元,而他從學校手裏拿到的錢才不到100元。然而,這批校徽卻給他做了一次良好的宣傳,因為其他學校的學生都非常渴望胸前擁有一枚閃閃發光的校徽,紛紛要求學校訂製。結果,這個潮汕人很快做成了幾筆生意,在當地賺了好幾萬元。

每個生意人都不會做虧本買賣。做生意就是為了賺錢,賺不了錢就幹脆別做生意。這個道理人人都明白。不過,在潮汕人看來,有的時候做些虧本生意,也能賺大錢。“虧本”是暫時的,隻是手段,根本的目的還是盈利,這是時機選擇的問題,也是一個連續的過程。

以小損而換大益是戰爭中的重要戰術,這種重要戰術又稱為“損”戰,在商戰中同樣適用。潮商認為,“吃虧就是占便宜”。吃虧是表麵的,它讓你得到了信任、支持,但占的便宜卻是無形的、長遠的。從經營上來說,虧本是一種營銷策略,幫助商人聚斂了人氣,贏得了信任,而采用其他方式賺取更多利潤則是最終目的,從整體上來看,這是一種經商謀略。

潮商認為,做虧本生意,而要賺大錢,是需要精心算計的,不能盲目行動,需要對目標市場做了周密的調查和預測。說得通俗一點,所做的虧本生意要做在能賺回錢來的市場上,或者有發展潛力的市場上。

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許多成功的潮商擁有了雄厚的資本後,見利思義,以善行義舉來回報社會,這也是一種“吃虧是福”的商業理念。

比如,有的潮商捐善款,扶危濟困,這裏麵固然是出自商人的仁義之心,但這一義舉又在客觀上為商人樹立了良好的形象,樹立了一塊無價的金字招牌,對他們日後的事業發展和把生意做大,無疑是最有力的推手。

李嘉誠在商場上成功後,沒有捂緊自己的錢袋,而是捐贈大量財物來興義舉,做善事。他的這一善舉在家鄉、在中國社會廣為流傳,給他的商業事業帶來了巨大收益。

道理很簡單,做生意誰不想找一個人品人格高尚、信譽卓著的商人作夥伴?誰願意與奸商交朋友呢?從商業角度看,李嘉誠的善舉是他在商業活動中的無形資產。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個無形資產要比有形資產更昂貴、更具價值。潮汕人不做虧本買賣,由此可見一斑。

潮商發財經

現代商業競爭非常厲害,商家要想在市場上站住腳,除了信譽、質量、態度外,還要有吸引顧客的本事。潮商做生意的時候,經常把某些商品價格壓得很低,即使不賺錢,隻要能吸引顧客,就可以在別的方麵得到補償。看似吃虧,卻是為了後麵賺大錢。

謀劃越多,決策越準

人算不如天算,太多算計未必有好的結果,經商也需要跟著感覺走。

敢於賭一把,但是在大膽果敢的“冒險”背後,是深謀遠慮和細心的籌劃與安排,絕不是盲目的冒險。在商場上,認真謀劃就是降低風險。

《孫子兵法》上說,在開戰之前,經過認真推算預計能夠取勝,是因為籌劃周密、有利的條件充分。籌劃越周密,獲勝的可能性就越大。帶兵打仗是這樣,經商也是如此。

在當今市場變化日益複雜、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不了解市場情況,不認真分析研究,就輕率地、盲目地作出決斷,沒有不摔跟頭的。尤其是有關企業經營方向和重大經營方針的戰略決策,更應深思熟慮,絕不能頭腦一熱就拍板作出決定。

潮汕人善於做生意,其實在於他們善於謀劃,然後做出正確判斷。不了解這一點,就無法理解他們遊刃於商場的秘訣。

潮商張慶傑在深圳經營多年,他的經商心得很簡單,那就是多調查、多謀劃,進而做出含金量高的商業決策。2004年下半年,張慶傑在深圳龍崗阪田拍賣中買下了兩棟爛尾樓,投入了380萬。聽到這個消息,一些朋友表示不理解,因為這兩個爛尾樓周圍的房價並不高,這項投資風險很大。

然而,張慶傑有自己的說法,他說:“在決定購買前,我已經對這個地段進行了詳細的調查。當時萬科準備建設的萬科城,就靠近我的兩棟樓。從價格上來看,萬科這塊地的樓麵價格已經達到2000元/平方米,如果加上建築成本,房價起碼要賣4000至5000元/平方米,而我是以平均每平方米380元收購的爛尾樓,其中的升值空間很大,肯定會賺錢。我不會做賠本買賣的。”

果然,不到一年時間,張慶傑投資的兩棟爛尾樓就身價暴漲,翻了一番。不久,就有發展商願意出700萬元收購這個物業,朋友們聽到這個消息,都讚歎張慶傑的財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