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心計篇 先做打工仔,後當大老板(3 / 3)

有的人做生意,看到別人一哄而上,自己也跟在後麵走,結果產品競爭力差,市場占有率低,經營沒有起色。這主要是盲目決策、莽撞行事帶來的結果。潮商做生意卻不同,他們不盲目起哄,而是經過再三考察,分析研究市場的情況,然後作出決斷。

潮商喜歡冒險,敢於賭一把,但是在大膽果敢的“冒險”背後,是深謀遠慮和細心的籌劃與安排,絕不是盲目的冒險。潮汕人認為,謀要講究謀的藝術,這種謀的技巧千變萬化,因生意不同而不同。“謀”還應注意經營特色,將“謀”寓於特色之中。“謀”還應廣泛利用身邊的各種智力資源。

請記住:多謀才能善斷!

潮商發財經

做生意首先需要認真謀劃,精心算計。潮商認為,在進行投資前對行業前景進行展望,對消費市場進行調查,對執行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作出對策,從而保證自己的投資獲取利潤。如果沒有認真謀劃,就不能作出正確決策,那麼這種商業行為的風險就很大了。

把開店當做一種生活方式

開店發不了財。

餓死不打工。

潮汕地區流傳著一句話:“餓死不打工。”很多潮汕人選擇開店經商,甚至把它當做一種最基本的生活方式。

潮汕人會開店,成功率很高,首先是源於潮汕人開店經商的傳統優勢。通常,他們在十幾歲的時候,就幫助家裏看店做生意,或在鄉親的店裏幫忙,很早就學會了經商的本領。這種商業訓練,是一種競爭資本,也是一種商業優勢。

在深圳等地,潮汕人開的店無孔不入,滿街都是,他們控製了大部分的零售渠道,經營把持著許多批發專業市場。取得這樣的成就,得益於潮汕人對店鋪經營的獨到理解:

(1)源於生活需要,有強大的需求

潮商開的店鋪,往往都是滿足日常生活所需的雜貨店,或者滿足特定生活需要的專門店鋪。這些經營項目,都是人們日常生活必需的,所以都有市場,有強大的需求。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彌補了大投資的遺漏項目,使投資市場更加豐富、完善。

(2)注重經營內容,不注重形式

潮汕人開店,一般不看重外在的東西,而是在經營項目上下工夫。漫步在深圳街頭,那些以“誠、昌、達、高”等吉祥字組合的店名,大多是潮商的。此外,這些店不很講究形象設計,隻要一目了然就可以。但是,走進店裏,你會發現裏麵的商品很有特色,從種類、擺放,到服務內容,都與眾不同。

(3)依靠特色取勝

潮商開店善於做出特色,所以很少有賠本的時候。在深圳,很多白領也開了小店,但是他們往往就是競爭不過潮商。這是因為,潮商在小商品市場上堅持“小、土、特”,做出了優勢。

“小”是經營的商品很“小”,比如別針、鈕扣、生日蠟燭、刀剪、手帕、紙巾等,在一般人眼裏上不了台麵;

“土”是經營項目有濃鬱的地方風味,潮商善於根據地域不同,選擇適合當地人口味的商品;

“特”是潮商開的店鋪盡量滿足大多數人的需求,不會經營隻針對少數人需求的特殊店鋪,這在最大程度上保證了顧客流量。

潮商發財經

一鋪養三代,說的是不起眼的小店鋪也能帶來豐厚的利潤。潮汕人善於開店,把經營店鋪作為自己的投資項目,並做得有聲有色,是因為他們對此非常專注。

許多潮汕人把開店賺錢作為人生的唯一目的,這種現實的想法保證了他們把全部精力投放在這上麵,增加了成功的概率。此外,如果自己有足夠的商業才華,他們可以憑借開店積累的資金,投資其他項目,把生意做大。比如,華人首富李嘉誠就有這樣的經曆。

通過開店讓生活更“滋潤”,或者積累本錢,這是許多潮商發家的根基。

在用人上不惜血本

用人成本越來越高,直接降低了公司利潤,這時候要千方百計減少人力資源方麵的支出。

要學會節省,也要敢於花錢,關鍵看用到什麼地方,這是生意人必須掌握的操作藝術。

在經濟學上,有一個千古不變的商業秘訣,那就是開源節流。開源節流,顧名思義,就是“開辟源頭,減少流失”。

潮汕人非常精明,十分懂得節省不必要的資源消耗與費用支出。他們對開支抓得很緊,能節省的就節省,不該花的錢絕對不亂花。

然而,如果隻懂得節省開支,處處舍不得花錢,就成吝嗇鬼了,想把生意做好做大也就很難了。潮汕人一方麵注意節儉,把成本降到最低,但是該花錢的時候,他們絕不吝惜。

大部分潮汕老板是既節儉又大方,節儉是他們對自己的開支把得嚴,絕不鋪張浪費,能省則省,但假如哪個老板真正看好某下屬是能為自己賺錢的人,他就會是最大方的老板。潮商的發財觀是借下屬之力來賺錢,最重要的舍得拿本錢留住他。

在用人上麵舍得花錢,恰恰反映了潮汕人的精明。通常,他們不但會給下屬很高的薪酬,更會為下屬買好保險、豪宅甚至汽車,這樣,下屬一方麵因為在別處不能得到類似的待遇而不會離開公司,另一方麵也會因為老板的知遇之恩而玩命地忠心耿耿地為老板工作,最終贏得最多的當然還是老板自己。

做生意的潮汕人不計其數,有錢的潮汕人也難以盡數,而以李嘉誠為代表商界名人更成為潮汕人的榮耀。潮商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他們既善於節儉,又敢於花錢的經營策略。

潮商發財經

做生意要降低成本,所以必須節省開支;做生意本身就是投資,所以要不可避免地花錢。如何使二者達到平衡呢?潮商的心得是,省錢不是不花錢,不花錢可能造成更大的浪費,所以,該花的錢一定要花,這是不能打折的事情。

(1)該花的錢一定要花,不該花的錢一分錢都不能花;

(2)省錢不是不花錢,不花錢可能造成更大的浪費;

(3)省錢就是賺錢,每省一塊錢至少相當於賺三塊錢;

(4)應付款是一定要付的,應收款卻不一定能收到的;

(5)在最貴的地方點最便宜的菜,在便宜的地方點最貴的菜。

借助別人的智慧賺錢

別人的智慧,你是偷不走的,能夠用好自己的腦子才是最可靠的。

在一些成功的大企業裏,既有中國人,也有外國人的身影;既有高級律師、會計師,也有管理等領域的精英。這些人才有的是企業的“員工”,有的則是為公司提供服務的“外腦”。

華人首富李嘉誠能夠創建龐大的財富帝國,成功的秘訣之一就是善於借助外腦,也就是借助別人的智慧來賺錢。

潮商蔡東青說:“麵對現代市場的競爭,商人要時刻認識到自己作為企業老總的文化修養不夠,要善於抓住每一個機會來為自己充電。此外,在自己身邊,還應該有一批高學曆、高智商的骨幹,讓他們經常提供各類有價值的信息,保證商業決策的正確。”

黃光裕是潮商裏的一個異類,年紀輕輕就一手締造了國美電器的成功。當許多人對他的高超財技頂禮膜拜時,他卻說:“我不是什麼資本高手,我依仗的是背後的智囊團隊。專業的事情可以通過專業的機構去完成,並不一定都需要自己去做。”善於借助專家的智慧,讓黃光裕對並購、重組、財務、金融等重大問題作最後決策時,表現出了專業水準。

一位著名的經濟學家在談及公司如何在現代競爭中脫穎而出時,提到了五個關注:關注外部、關注外人、關注“外腦”、關注外行和關注外地。其中,關注“外腦”已經成為許多公司持續發展的關鍵。

潮汕人精明能幹,他們不僅憑借自己的智力發財,更善於借助別人的智慧賺錢。特別是生意越做越大,借用外腦已經成為潮商的拿手好戲。潮商認為,利用外腦時要注意下麵三點:

(1)對外腦要有清醒的認識,不要把外腦時而捧上天,時而貶得一文不值。對外來的先進方法和技術,堅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原則,這樣生意才能越做越大。

(2)決定借用外腦後,還要懂得辨析外腦,要對症下藥,什麼時候需要什麼樣的外腦,這裏的學問很大。內科病不要到外科就醫,戰略上的問題需要“兵法”高手而不是精於劍術的人。

(3)不要等問題無法挽回時再聘請外腦。發現問題之後,先靠內部力量解決,不行再外聘專家解決,這是比較盛行的做法。但是,這樣做容易耽誤時機,華佗再世也難以妙手回春。因此,要早做打算,未雨綢繆。

潮商發財經

生意做大以後,許多商人會以為自己無所不能,自己實力雄厚,人才濟濟,不需要外界的補充。也許這是對的,但是偶爾出現的集體“弱智”也是很要命的,如果有一些不受控製的力量說出不同的聲音,對商人而言,反而是一種福氣。

善用外腦是商人搏擊新經濟浪潮的利器,借助各行業精英的智慧,特別是遇到發展瓶頸時多請教學者、專家,已經成為許多商人的共識。通常,“外腦”不在此山中,看問題更加科學,而給出的建議也更具有客觀性。善用“外腦”,就好比在麵前放一麵鏡子,看清楚“廬山真麵目”,不至於誤入“藕花深處”。

做生意必須“錢情兩分”

有了好人情,才會有好生意。許多時候,先維護好交情,別扯上金錢,才有好買賣上門。

親兄弟明算賬,把醜話說在前麵,生意更容易操作。這是做生意的天規之一。

潮汕人有著團結互助的傳統,大家互相幫襯著,一起做生意,共同發展。他們重視親緣、鄉緣關係,“親幫親,鄰幫鄰,土地幫財神”,由於奉行“肥水不流別人田”的理念,潮商有錢要讓自己人賺。

親人、老鄉一起做生意,就會涉及利益關係。潮商的原則是,做生意的時候嚴格地按照規則辦事,利益關係算得清清楚楚。潮商認為,談交情的時候再談交情,彼此相請花多少錢都沒關係,將人情與利益分開。

親兄弟,明算賬。這是做生意的天規之一,誰違反了它,誰就可能受到懲罰。在潮汕商人看來,合夥生意最忌諱的是為了友誼而忘了原則。合作之初,大家親密無間,一到反目,感情受到很大傷害,生意也會衰落。

親兄弟明算賬,這種方法似乎有點不近人情,卻是現實經濟關係中最行之有效的做法。把醜話說在前頭,可以避免事後因為糾紛而導致感情破裂。

潮汕商人堅持“錢情兩分”的生意經,可以從當地人流傳的俗語中看出來,比如:

人愛長交,數愛短結(人要長久的交往,賬目要盡快地結算);

貨真價實,當麵擔直(貨真價實,當麵說清楚,以免後話);

當麵數錢不辱人(當著親朋的麵,把錢數清楚,不是侮辱人的事情);

錢銀論交手(錢銀要當麵交割清楚)。

如何在求利的基礎上,使感情和利潤一起增長,是每一個合夥人都應該考慮的問題。潮商認為,做到“錢情兩分”,要把握下麵兩點:

(1)生意歸生意,朋友歸朋友

許多人在創建公司之前,都有許多無話不談的朋友,這些人或者是同學、同鄉,或者本來就是生意上的朋友。首先在朋友圈中尋找合夥人再正常不過了。但生意歸生意,朋友歸朋友,把握好這一原則,才能正確處理彼此的關係,找到雙方利益的平衡點。

(2)責、權、利要界定清楚

俗話說:醜話說在前麵。現在是市場經濟,也是法製社會,個人之間的承諾隻是防君子、不防小人的把戲。應在合夥之初,就把各種規定講清楚,以後發生糾紛,因此,責、權、利要界定清楚,才能有效避免發生意外糾紛,減少矛盾和誤會。

潮商發財經

中國傳統文化是倫理文化,在“情、理、法”上是“情”字當先,但是這和現代商業文化有很多地方不相容。朋友固然重要,但現實中,往往朋友也最容易不講規則。因為是朋友,礙於情麵,很多規範也都簡化了、省略了,人情代替了一切;一旦出問題,利益擺到桌麵上的時候,說不清、道不明,生意沒做好,朋友也沒得做了。

所以,“親兄弟,明算賬”,“先小人,後君子”,越是朋友,越要將規則定在前麵。從這一點,可以看到潮商的遠見。

決策時精明,執行時精細

腦子不必別人差,做事也很勤快,但是無法賺到錢,真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裏!

對21世紀的商人而言,頭腦是最大的資本,因為,做對的事情遠比把事情做對更重要。

潮汕商人在我國東南沿海一帶很有影響力,生意做得很大。在泰國、新加坡一帶,他們也頗有勢力。這一切,都要歸功於潮商強烈的商品意識,他們從決策到執行,做得都非常到位,因此總是把心中遠大的商業夢想變成活生生的現實。

潮商足跡遍及世界各地,滲透在各行各業,比其他地區的商人都活躍。精細和精明並舉是潮汕人善於做生意的訣竅之一。

(1)精明是科學決策的關鍵

善於經營的商人,並不是萬事總貿然前進之人,而是有著精明的頭腦、敏銳的眼光,善於因勢利導,麵對不同的時機和境況而采取不同策略的人。

潮商的成功,首先來自於決策的精明,他們有著與別人不同的商業眼光。有大賽經驗的體育明星都知道,在比賽中要想最終折桂奪冠,首先要少犯錯誤;否則,賽事未了,你可能早已被淘汰出局。同樣的道理,減少決策失誤,精明決策是戰勝競爭對手的前提。

古人雲:“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潮商認為,商人要胸懷全局,立足長遠去考慮生意,那些失敗的生意首先在於決策失誤,比如急功近利、憑感覺而不是理性、憑經驗而不是憑科學,做出了錯誤的選擇,導致一筆好買賣沒做成。

總結潮商的成功經驗,可以發現,關鍵在於其經營決策者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避免犯低級錯誤。尤其是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決策稍有閃失,便有可能招致滅頂之災。

(2)精細是出色執行的保證

做決策,碰一碰運氣的心理要不得。一個盲目的決策,一定不會產生什麼良好的效果,反而會把公司引入歧途。反過來說,有了好的決策,如果沒有精細的執行,也不行。

許多生意人都有這樣的體會,自己的決策很有水平,別人都成功了,自己卻無法達到理想目標,實在搞不清楚問題出在哪裏。此外,手下的員工雖然很賣力,但是工作失誤頻頻,許多事情不到位。這其實都是因為執行出了問題。

潮商認為,做生意需要處理許多事,每天重複著無數平凡的小事。一個公司有了再宏偉、英明的戰略,沒有嚴格、認真的細節執行,再英明的決策,也是難以成為現實;任何一個戰略決策和規章法案,都要想到細節,重視細節,任何對細節的忽視,都可能導致科學決策一文不值。

潮商發財經

人的精力到底有限,經手的事情太多,眼前來看,好像麵麵俱到,未出紕漏,其實是漏了很多好機會,誰也不得而知。所以,一個優秀的商人,要時時刻刻保持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心態,抓大事不忽視小事,放眼全局不忽視細節,這樣才能保證在市場上立得住、立得穩。

在執行環節,不僅要細致到位,而且也要注重執行過程中的創新與突破。這種執行環節的創新雖然與整體方案的創新相比更加細微,但正是這細微之處更能顯現效果。重視日常管理的細節,表麵上是小事一件,事實上是在確保大事的徹底執行,能夠精準地執行細微之處,就可以減少不必要的意外與慌亂,也唯有小事處理得好,大事才有著落。

精明是商人的生存素質

每一分錢都扣,這樣才是生意人的本質。

精明,是商人的一種生存素質。

做生意要精明,人所共知。但是,精明又分很多種,給生意帶來的影響也不一樣。把潮汕人與上海人相比,可以發現,上海人越算越小,潮汕人越算越大。

上海人,被稱為“門檻精”。他們的精明,反映在日常生活中,既包括謀取個人利益的行為,更包括對個人權益、利益的維護,該得到的,他們一分也不讓。這使得上海人常常為一點點小利益而斤斤計較。

潮汕人就不一樣,他們也會追逐更多、更大的利益,但是他們絕不會為了眼前的一點小利花費時間計較,因為他們瞄準的是長遠、未來的利益。與潮汕人交往,你會感覺到他們出手大方,如果是同鄉,他們會對你主動幫忙,很有義氣。

在上海,人們經常看到的一幅畫麵是:在一個菜場上,衣冠楚楚的男士為幾分錢與菜販子吵得不可開交。在上海人眼中,該得到的利益必須得到,他們不在乎利益的多少。這主要原因是,在他們的心目中,這種利益應該得到。

潮汕人也看重自己的利益,但是他們會首先考慮對方的利益,善於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問題。這樣一來,對方反而不好意思與之爭利,或者主動出讓利益,雙方成為密切合作的夥伴。

在生意場上,上海商人都是行家裏手,既識貨又明理,又敢於善於據理力爭。有人說,上海人的錢不好掙,比如韓國的一家報刊稱“上海人都是經濟裏手……外國人很難從上海人口袋裏掏出錢來”。

然而,精明到骨子裏的上海人,沒走出幾個有影響力的大商人、大企業家。反倒是出手大方、看重長遠利益的潮汕人裏走出了像李嘉誠這樣的華人首富。上海人越算越小,生意局限在一個地方,某一行業;潮汕人越算越大,他們把生意做到了全球,走遍了世界,走出了許多工商巨子。

針對潮汕人的“精明”,在與潮商打交道時,應該注意下麵幾點:

(1)事先要對雙方的要求有大致的估計,隻要掙自己應得的就可以了,不要有太高的企圖,否則,潮汕人是絕不會幹的。

(2)要和潮汕人做生意,必須注意不要企圖“宰”對方,那樣隻會讓人生厭,失去合作的信任。

(3)和潮汕商人打交道也不必太過小心。因為知理的潮汕人不會對你提出過分的要求,潮汕人隻求得到自己應得的部分,非分之想並不多。

潮商發財經

精明,是商人的一種生存素質。對商人來說,在各種場合之下,各種行為中,最大限度地發揮個人的智力,力爭以最小的投入獲取最大的利益,是一種職業道德。

在經商中,潮汕人以精明、精於算計著稱,有“中國的猶太人”之稱。對於顧客,他們為了贏得對方的好感,常常讓小利,寧願自己吃小虧,放的卻是長線。但是在談判過程或討價還價過程中,他們卻非常仔細,對於利潤的一分一厘,都計算得極其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