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在某個地區,潮汕人站穩腳跟後,也有越來越多的家族成員或老鄉加入,他們的勢力越來越龐大,對這個地區的市場形成了壟斷。這是潮商分享壟斷紅利的第二種情形。
如果生意越做越大,潮商還會在更高的層麵形成壟斷生意,讓其他商幫的同行無法加入其中。在海外,一些潮汕籍華商就對某些行業,甚至是某個國家的某種生意形成了壟斷,“富可敵國”根本不是誇張的說法。
概括起來,潮商形成壟斷生意的有利因素主要包括:
(1)在合作中形成壟斷性的貿易關係
與其他商人喜歡單打獨鬥不同,潮汕商人自古就形成了很強的集體意識。無論是在家族成員間形成的默契,還是在同鄉間形成的照顧,潮商在商務活動中形成了一種整體上的互動。大家互通有無,資源共享,取得了團隊戰鬥的效果,在貿易關係中取得了壟斷利潤。
(3)在外地大家團結起來謀生創業
潮商的生意在全球,他們置身商場以國際化視野謀劃商業布局。初到海外創業的潮人,很容易得到來自“自己人”的幫助和支持。這在客觀上使他們更容易獲得成功,也在某些領域內享受到了壟斷帶來的紅利。
(4)廣泛建立潮汕同鄉會、商會
在世界各地,都有潮汕同鄉會、商會的身影。這些組織是潮汕商人的大本營,他們定期聚會,或者為了一個大生意聚集到一起,既發揮群策群力的優勢,也實現資源共享,在商場上像狼群一樣所向披靡,令其他競爭對手望塵莫及。因此,有人說,潮商所到之處,很快就能建立自己的壟斷優勢。
潮商發財經
潮商相信“非團結無以求生存”,因而他們所到之處,都重視以地緣、親緣為紐帶,建立各種社團組織,包括宗親會、同鄉會、行業會、以及各種廟宇和慈善團體,作為團結互助、互相支持、扶困解難的機構。
反過來,團結協作的結果是大家取得了“1+1>2”的效果,潮商在生意場上比其他商人獲得了更多的資源,競爭力更強,在某一行業或地區形成壟斷利潤,也就成為可能。
企業家族化,行業宗族化
富不過三代,家族生意延續好幾代不斷香火,很難。所以,自己這一代賺點錢,瀟瀟灑灑走一回就夠了,其他的管不好,也管不了。
一個人不能僅僅為了賺錢,也不能單純考慮自己這一輩子過得好。想想自己的親人、族人,考慮一下怎麼把財富延續下去,這樣活著才更有意義。
總結潮商的生意經,有一點是繞不過去的,那就是企業的家族化,行業的宗族化。也就是說,潮商創辦企業做生意的過程中,始終強調家族化和血緣化,在行業競爭中也處處折射出宗族化和地緣化的影子。
潮商企業的家族化,可以說是貫穿於企業的各個時期。家族化是潮商發展壯大的組織保證。
(1)創業階段
在創業階段,海外潮商大多白手起家。通常,他們往往先投靠親友,學習經商之道;或者給別人打工,積累了一些商業經驗和資金後才自立門戶。
此外,潮商在一無所有的情況下,其創業資金往往也是通過族人集資的。創辦企業之初,他們也會聘請家庭內部成員幫忙打理,一是彼此信任,二是在人力成本上可以節省開支。
(2)發展階段
度過了早期創業階段,潮商進入迅速發展時期。這時候,他們依舊通過家族血緣關係對企業實施管理。隻不過,這時的管理開始進入正規化、專業化經營的方向。
有些人不認同家族企業的管理方式,認為那是“用人唯親”,會帶來許多消極因素,不利於企業發展壯大。但是,在缺乏法製化的市場環境和商業道德缺失的情況下,家族管理被證明是最有效的管理模式。因為,它更有利於保障企業資本的安全和經營的順利。
(3)掌門人更替階段
隨著時間的流逝,家族企業的掌門人年紀大了,需要退出曆史舞台,這時候第二代,甚至是第三代接班人就會浮出水麵。為了使家族資本繼續保持完整,創業者必須在他健在的時候為後代選擇一種所有權結構,他需要做出決定,是讓所有權由某一個子嗣控製還是把它分散給一群繼承人。
這時候,家族企業通常還會由內部成員掌握,控製所有權及經營權的企業組織。可以說,家族企業的所有權是可以通過代際傳遞的。潮商鄭子彬有12個子女,臨終前他對孩子們說:“我們這份家產,分了恐怕難以成事,集合起來還有發展的希望。”於是,他將家族財產權交由長子鄭午樓管理。
潮商在行業競爭中的宗族化,其實是另外一種形式的“家族化”。正如我國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所說:“宗族不過是家族的繁衍,地緣不過是血緣的投影。”在行業競爭中,潮汕人仍然以家族化的麵貌出現。
當然,為了追求家族生意興隆,許多有遠見的潮商也開始采用內外結合的管理方式。比如,李嘉誠家族的主要管理人員大多聘用族外的專業人才,而“長實”與“和黃”作為上市股份公司,也使其家族企業成為更具開放性和社會性的現代企業。
潮商發財經
“家族”是人類社會中一個最普遍的組織形式。建立在血緣基礎上的家族關係,在社會關係中是最可靠、牢固的。潮商普遍采用家族共有的財產製度,有利於家族資本的積累和集中,從而保證了家族企業在競爭中能夠生存和發展。
追求富過三代,始終是潮商家族的最大願望。從創立者白手起家,到子輩共財同居,最後到達家族王朝,這種財富的創造、傳承,其實代表了家族一種最原始的衝動,那就是家族的興旺。
善用海外資源做大買賣
商場競爭那麼殘酷,生意也越來越難做,能夠攢個養老錢就很不錯了。
全球化時代,要有全球化思維,並以這種思想做生意。借用海外的商業資源和關係,讓自己的商業勢力深入全球,符合今天的競爭趨勢。
今天,當其他地方的商人走出國門,到海外做生意的時候,潮商已經具備了廣泛的海外基礎。名聲在外的潮商,依靠親緣、鄉緣、宗緣建立起全球性的網絡關係,這對他們的生意是一個巨大的利好。
對於認同“自己人”的潮商來說,廣泛的海外關係是長時間積累起來的,大致經曆了三個發展階段:
(1)近代潮商在海外興起
潮商很早就參與國際競爭,從古代紅頭船到大量海外移民,從汕頭、香港到泰國、新加坡等國際市場,潮汕人始終居於壟斷地位。
到了近代,潮人以泰國為中心,建立起自己的商圈,逐漸興旺發達。目前,有潮汕血緣關係的泰國人有1200萬人。在泰國70多個府中,基本上都有潮人的同鄉會組織。隻要會說潮汕話,就能走遍泰國而不存在語言障礙。
泰國的經濟命脈,大部集中掌控在潮汕人手中。其中,有泰國轉口貿易業和大米加工業巨頭的陳黌利家族;泰國米業大王的高楚香家族;泰國典當業領班的鄭子彬;還有近代後期的泰國糧油加工和航運業大王的蟻光炎、海外著名潮商陳弼臣、謝慧如和謝易初等。
(2)現代潮商稱雄香港
二戰以後,潮商利用香港的國際地位,實現產業的多元化,在中西商業貿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香港600萬人口中,潮汕人占100萬。於是,現代潮人以香港為中心,建立了自己的商圈。
這一時期,湧現了以李嘉誠為首的現代潮商。還有一項資料顯示,香港所有上市公司的財產,有1\/3在潮汕人的口袋裏,足見潮汕商人在香港經濟中的地位。
(3)當代潮商蜚聲海內外
今天,潮商是華人最具財富的族群。他們不僅在本土茁壯成長,而且已經紮根內地及海外各地。以世界華人首富李嘉誠為代表的現代潮商,早已躍入國際經濟主流;以馬化騰、朱孟依、張章筍等為代表的新潮商,從珠三角到滬寧杭,再紮根北京,正在全球化浪潮中分享新一輪財富盛宴。
總之,潮商區別於其他新生商幫的顯著之處,擁有廣泛的海外基礎,這對他們走向全球化,實現國際化資本運營,是一個極其有利的條件。
潮商發財經
潮商是具有全球性影響的商業群體,和已經在曆史上風光盡顯的內陸徽商、晉商比,潮商踏跡天涯,在海外有著重大影響。
更重要的是,在今天的商業版圖上,海內外潮商依靠親緣、鄉緣、宗緣組成了一個群像,是最成功、影響範圍最廣泛的商幫群體。
虧本也要照顧老鄉的生意
有錢賺的時候,父子也會大打出手。
你在關鍵時刻幫人一把,別人也會在重要時刻助你一臂之力!
與溫州人一樣,潮人做生意也很精明。不過,他們和與溫州人還是有很大的區別,潮商更儒雅,更講究講鄉情。遇到老鄉開店,他們不等對方支應,都會主動過去捧場,支撐門麵。
胡雪岩有句話說得好:“做生意,場麵越大越好。”所以,平時他非常注重做場麵。別人需要大場麵的時候,他不遺餘力地去捧場;自己需要場麵的時候,又招來眾多朋友捧場。所以,場麵越做越大。
潮商也善於給別人捧場。其中的道理是:你在關鍵時刻幫人一把,別人也會在重要時刻助你一臂之力!初看起來似乎是等價交換。要想讓別人將來幫助你,你就必須先付出精力去關心別人、感動別人,這樣才能贏得別人回報的資本。因此,高明的生意人,都信守“相互幫襯”之道。
相互幫襯往往不在於你幫的錢是多是少,出的力是大是小,有時候甚至也不過是些惠而不費的小節。然而知道這其中的道理,心思用得巧,往往能夠事半功倍。
老鄉遇到困難,潮商也會主動伸出援助之手,把對方的生意看做自己的生意。有時候,在和老鄉進行生意往來的時候,哪怕少賺一點,他們也願意幫助、照顧老鄉的生意,甚至自己吃點虧。
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在潮汕人眼裏,老鄉是最可靠、最可信賴的朋友。大家坐在一起,隻需一杯工夫茶,就會找到賺錢的機會,完成商業上的合作。這種親密合作、心有靈犀,不僅讓潮汕人在外奮鬥不孤單,也使他們的生意很容易做大。
少賺一點,其實是一種吃虧哲學。俗話說,吃虧是福,潮商甘心為老鄉吃虧,是因為他們看到了老鄉生意興隆,自己才能獲得發展機會,大家在心理都是彼此認同的,在生意上都是一體的。
潮商發財經
在生意場上打拚,都有馬高凳矮的時候。此時,來自他人的幫助,簡直就是雪中送炭。潮汕人很重鄉情,對老鄉很義氣,習慣相互幫助。
這種可貴的團結精神,使潮商不是單槍匹馬作戰,背後始終有一個群體的力量作為支撐。因此,任何時候,他們都不怕失敗,即使失敗了也很容易東山再起。
團結是一種生產力
團結,說起來簡單,做起來不容易。尤其是賺錢的時候,不去爭鬥太難了。
潮汕變成汕頭、潮州、揭陽三市,行政上分開了,但大潮汕互相聯係、互為支持的傳統不能丟。不能搞“三國鼎立”,應搞“桃園三結義”。
如果說,吃苦耐勞、勤勞智慧是所有中國商人共同的優點,那麼,潮商在這個基礎上還要加上一點,就是緊密的團結。
無論走到世界哪個地方,隻要是說潮汕話的商人,自然而然就能抱成團。大家相互幫襯,精誠合作,甚至聯合起來做生意,很快就會在某個地區或行業站穩腳跟,進而完成商業上的躍進。
團結,給潮商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因為團結,潮汕人比其他商人具備了更強的市場開拓能力,擁有更多克服困難的手段,並且在最短時間內打開局麵。
當其他商人為了在某個市場立足,艱辛打拚的時候,如果讓潮商來做,他們可能隻需要很短的時間,就能找到同鄉人,迅速熟悉行情。所以,同樣的事情,由潮商來做,往往能取得更大的實效,獲取更多的商業利潤,道理就在於此。
潮汕商幫的抱團能力是有目共睹的,不過它更多的是基於血緣、宗族和同鄉的關係而建立,排他性極強,外人很難有插足的機會,甚至十分封閉。團結給潮商帶來了紅利,不過在某種程度上也限製了他們對外合作、開拓的能力,這是潮商需要注意的地方。
潮商發財經
從某種意義上說,做生意就是完成合作。雙方是為了某種共同的利益聚集到一起的,在資源共享、利益分享中實現互惠互利。所以,做生意要團結,太看重自己的那部分利益,反而會失去更多、更大的商業機會。
潮汕商人注重親情、鄉情和宗族關係,在此基礎上有強烈的合作意識、合作意願,這是他們把生意做大的一個重要原因。
“商會”裏的商業機會
同行是冤家,聚集到“商會”裏的人都是為了賺錢的目的而來,能夠合作成才怪。
籌建同鄉團體能夠“聯絡鄉誼,增進感情”,並且大家聚集到一起,通過溝通信息,能夠發現商機,幫助自己在事業上更上一層樓。
在世界各地,幾乎任何有潮人的地方就有潮州會館。目前,各種互助性質的潮人團體超過300多個,而這些團體更通過“國際潮團聯誼年會”、“國際潮青聯誼年會”和“潮商大會”等組織,發展友誼,共謀大計。
據統計,全國成立的潮汕商會有40多個。在商會的名義下,潮汕人既可以敘鄉誼、寄鄉思,還能搭建商業舞台,做大買賣。自覺的團隊精神,使潮商的資本不斷擴大,擁有了與任何對手抗衡的實力。
商會給潮商帶來了許多好處,概括起來有如下幾點:
(1)創業之初,利用商會安排落腳點
在人地生疏、語言不通、舉目無親的情況下,潮人以共同的地域單位和共同的方言為紐帶聯結起來,實行團結互助和自我治理,幫助新來的同鄉解決食宿,推薦就業,助貧治病,為其在新環境中提供平安落腳點。
(2)調度大筆資金,解決燃眉之急
遇到大生意,或者需要大筆資金的時候,相互信賴的潮商可以直接找到商會,從中借貸,方便快捷,節省了時間和交易成本。如果一個潮商在一夜之間調集了大筆資金,絲毫不奇怪,他們就是有這個本事。
(3)商會提供了一個信息網絡平台
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同樣的道理,有潮汕商會的地方就有發達的商業情報。潮汕人多地少、資源缺乏,所以他們漂洋過海,外出謀生,從而形成了信息共享、風險共擔的傳統。特別是在商會的組織下,在生意場上搏殺的潮商會定期聚會,大家各抒己見,把第一手的市場信息和商業情報拿出來探討,從中發現商業機會。因此,潮商消息靈通,總能在第一時間先發製人。
(4)合謀決策,借助眾人智慧成功
潮汕人以勤勞拚搏、善於經商著稱,同時他們在商業決策上喜歡群策群力,所以走遍天下都吃得開。群策群力的好處是,避免了短視行為,看問題更獨到,更準確。為什麼潮商奇才輩出,實力不俗,並非他們有多聰明,而是借助眾人智慧成功的結果。
潮商發財經
陳偉南(香港潮屬社團總會創會會長)說:“我們從事社團的人,並非為名為利,而是為了大家共同追求的事業,因而我們要培養新人,並形成一種製度,我們老了,應在後麵關顧關顧,把把關,但退了之後同樣要工作。”
定期舉行聚會,加強聯絡,交換意見,密切關係,這是潮商商會的宗旨。在這裏,大家團結協作,共謀發展,真正發展壯大了自我,也幫助了他人。
讓生意主動找上門來
同行是冤家,別人對你冷眼相看,你想合作也難。
人要去求生意就比較難,生意跑來找你,你就容易做。如何才能讓生意來找你?那就要靠朋友。如何結交朋友?那就要善待他人,充分考慮對方的利益。
在激烈競爭的商業社會裏,商人之間互相合作,實現共同繁榮,是把生意做大的一個秘密武器。在潮商看來,合作就像婚姻,它是你騰飛的起點,是發達的基礎。好的婚姻使人幸福,好的合作使人飛黃騰達。
商人不能孤立自己,做生意必須增強與外界的聯係,善於跟別人合作,正所謂“合則兩利,分則兩害”。在爾虞我詐、弱肉強食的商業世界裏,人們精於算計和謀劃,但是潮汕商人秉承“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的信念,與商界同行打成一片,最終建立了自己的商業帝國。
許多華人都知道,李嘉誠曾經幫助包玉剛收購了九龍倉,又擊敗置地購得中區新地王,但是並未因此與紐璧堅、凱瑟克結為冤家。一場博弈之後,大家握手言歡,聯手發展地產項目。
對此,這位潮商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人要去求生意會比較難,而讓生意跑來找自己,做起來就比較容易。”所以,他在商業競爭中非常注意加強與對方合作,充分照顧到對方的利益。與李嘉誠一樣,許多潮汕人在生意場上跟他人結成了合作夥伴、打成一片,創造了“隻有對手而沒有敵人”的奇跡。
做生意就要求利,而不是動幹戈,爭意氣。為了利潤,靈活應變,具備求和的心態,是商人的基本素養。一個處處與人爭利的商人不能贏得他人的認同與合作,必須明確,做生意本質上就是互惠互利,彼此分享利益和成功。
(1)和競爭對手合作
俗話說,同行是冤家,競爭對手之間更是很難和平相處,當我們麵對競爭對手時,應該保持怎樣的策略呢?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可以達到雙贏的目的?潮商的經驗是,即便與對手發生過激烈競爭,需要合作時,我們也能放下身段,握手言和。考慮一起把市場這塊蛋糕做得更大,讓雙方都分得更多的蛋糕,實現合作雙贏。
(2)堅持同行同利
經商做生意是門大學問。為了各自的利益,同行間互相妒忌,似乎也是常情。李嘉誠認為,一進一出,就能造成賺與賠的差別;一進一退,都有生意場上的人情買賣。隻考慮一味地賺錢,說不準什麼地方就觸到誰埋下的地雷。尤其與同行之間,有競爭,有合作,但是千萬不要作對,在自己賺錢的同時別擋了別人的財路。因此,我們做生意時,要堅持同行同利,在競爭中合作。
(3)為雙方的共同利益而謀劃
做生意要學會與人合作,在合作中共同發展,這樣才能形成強強聯合。也就是說,合作是經商必不可少的手段,除非你不想做大、不想做出品牌。但合作之難又是顯而易見的,這要牽扯到利潤的分成。所以真正的合作要建立於誠信的基礎之上,為雙方的共同利益而謀劃。
(4)要理智地處理紛爭
潮商認為,對競爭對手仇恨,並進行報複很容易讓人失去理智。在商業競爭中,一名商人若將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浪費在向別人報複的過程中,他隻能與成功失之交臂。因此,在日常合作當中,要理智地處理遇到的各種困難和矛盾。要學習與自己的對手交朋友,這樣生意就會跑來找你。
潮商發財經
世界上沒有永恒的敵人,也沒有永恒的朋友,隻有永恒的利益。在生意場合中,應多結交朋友,並善待他人,充分考慮對方的利益。作為一個生意人,你肯定會有生意場上的敵手,如果不能說服或打敗你的敵手,就得和他們合作。這是許多潮汕商人的競爭策略。
李嘉誠認為,一個人的財富再多、地位再高,也要放下身段與大家搞好關係、打成一片。做人的時候,善於合作、保持微笑、不搞小圈子,才能融入大家庭;做事的時候,顧及對方利益、學會換位思考、懂得合作共贏,才能合作共榮,盡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