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人脈篇 用家族紐帶把生意做大(1 / 3)

潮商的足跡遍布全國,也走到了世界每一個角落。他們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了“老鄉”這一層關係,實現了商業信息共享、相互扶持。事實上,潮汕人通過親緣、鄉緣、宗緣等各種關係的“牽過來,牽過去”,促進了整個家族、宗族、族群的發展。對此,中國社會學家費孝通說:“宗族不過是家族的繁衍,地緣不過是血緣的投影。”“家族”這個紐帶,始終是潮商發家致富的人脈基礎。

念好家族生意經

做生意有熟人當然好,但是要防止“殺熟”,熟人未必完全可信。

鄉音、鄉情裏麵包含了生意經,大家一起下南洋,走天下,也帶去了家族、宗族觀念。這些都是經商的寶貴資源。

長期以來,潮汕地區的人群生活在一起,形成了共同的語言習俗,進而使大家在相對穩定的區域內完成社交活動。在這裏,人們特別虔誠地“拜神”,每個家族都有自己特定的祀祭時間,祀祭活動也特別隆重。

以家族為紐帶,潮汕人形成了極強的凝聚力,並且這種凝聚力逐漸擴展到潮汕地區的同族、同鄉之間,形成了潮汕人內部相互信任的社會資本。

而信任、信用,是商業交易的基礎,是做好生意的保證。即便是現代市場經濟,建立完備的經濟法律製度,也是為了保護合理合法的商業活動,保證交易的順利完成。

潮汕人下南洋,走天下,也帶去了家族、宗族觀念。幾個原來互不相識的人,隻要一句潮州話,大家就可以彼此相互提攜,相互支持,節省了時間和交易成本,增強了競爭力。

相對於潮汕地區來說,中國內地自民國以來,宗法觀念逐漸解體。這場社會變革帶給人們的衝擊是無與倫比的,這種影響直到今天仍然發揮作用。由於人們之間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共同信仰,沒有宗教意義上的普遍約束,中國社會普遍缺乏社會資本,信用的缺失對現代商業的繁榮是一個毀滅性打擊。

當其他地方的人還為信用重建絞盡腦汁時,潮汕人卻享受著家族、宗法觀念帶來的紅利,在商場遊刃有餘。從社會資本的角度看,潮商文化最能代表中華民族的營商精神,也讓他們的生意紅紅火火。

潮商發財經

潮商在經商過程中,注重家族倫理,對家族的報本意識是潮商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的精神內含。潮商在成功之後又往往提攜家庭成員,形成一榮共榮的連帶效應。

從商業成本的角度來看,家族紐帶凝聚人心,節約了交易費用,降低了商業風險,是潮汕商人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人脈決定生意

做生意有了人情當然好,但是有時候這也是一種負擔,反而不如在商言商來得痛快。

不為五鬥米折腰的人,在哪裏都有。你千萬別傷害別人的尊嚴,尊嚴是非常脆弱的,經不起任何的傷害。

與潮汕人打交道,你會發現他們總是呈現一副笑臉,不管生意是否做成,甚至為合約而產生不同意見時,他們也總會以笑臉說出其否定的態度。有時對方發脾氣,雙方不歡而散,潮汕人還會給對方說聲再見。

潮汕商人就善於利用自己的這一耐性,在經商的一切活動過程中充分發揮“保護別人麵子”的優勢,把人與人的關係處理好,從而做成生意。

事實上,中國人最大的特點就是愛麵子,我們無論做什麼事都會考慮到自己的麵子。“麵子”到底是什麼東西呢?說白了麵子就是尊嚴。誰都希望自己在別人麵前有尊嚴,被人重視,被人尊重。因此,潮汕商人在與人交往時,為自己爭得麵子的同時,也善於給別人留些尊嚴。

然而,有的商人卻不習慣這麼做,很少考慮別人的麵子問題。他們常喜歡擺架子,我行我素,在眾人麵前指責別人,而沒有考慮到是否傷了他們的自尊心。其實,隻要多考慮幾分鍾,講幾句關心的話,為他人設身處地想一下,就可以緩和許多不愉快的場麵。

商人不管生意多大,他們也是人,有著人所共有的七情六欲,也特別注重自己的麵子。

“麵子”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士可殺,不可辱”,就是這樣一個道理,麵子在有些場合甚至重於性命。也許有人會說,講究麵子是虛偽的表現!對此,無可否認,但這是人性的弱點,即使是聖賢也無法超越。如果對這個問題不夠重視,就會吃虧,也許你能吃點悶虧、暗虧,甚至是明虧,但是相信你同樣也不會吃“沒有麵子”的虧。

做生意最重要的是“和”,和氣才能生財;經商講究“通”,路子通了,才能財源廣進。但是,如果你處處不給人留麵子,別人就會對你心存怨恨,也不會顧及你的情麵,和你別扭、較勁,暗中堵你的門路。

許多商人自以為有創業的魄力,生意小有成就,就為自己的能力沾沾自喜,覺得自己有見解,有眼光,有口才。他們生怕沒有機會表現自己,逮到機會就滔滔不絕,把別人批評得一錢不值。有的甚至不惜貶損別人來提升自己,根本就沒有“給別人麵子”的意識。別人的麵子被丟光了,非討回這口氣不可,甚至會和你拚命。其實這種舉動是在為自己埋下禍端,堵自己的生意。

潮商善於做生意,其實要歸功於他們很會做人,懂得照顧別人的麵子。李嘉誠說得好:“不為五鬥米折腰的人,在哪裏都有。你千萬別傷害別人的尊嚴,尊嚴是非常脆弱的,經不起任何的傷害。”

麵子問題很微妙,隻能意會不可言傳,潮商的經驗是,要注意下麵幾點:

(1)不要做有傷別人麵子的事情

比如,不要當麵羞辱人,尤其不要進行人身攻擊;不要當著眾人揭露別人的過錯;即使你是“強龍”,也不要管“地頭蛇”的事;不要意氣用事,羞辱別人的手下;輸贏場合,不要贏得太多;不要搶別人的風頭、功勞和機會。總之,要時刻想著對方,尊重對方,不管對方是大人物還是小人物,這樣可以避免你的人際關係出現問題。

(2)主動給對方做麵子

比如,替對方在別人麵前說好話;主動祝賀對方高興的事;適度地吹捧對方;圓滿及時地化解對方的尷尬。如果能想著為對方做點什麼讓他更有麵子,這樣就可以幫助你積極地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3)把握好給麵子的場合

給別人麵子,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場合,拿捏好火候。比如,商業談判中,雙方都比較滿意,但是對方希望你能把價格象征性地降低一些,這時候你就要知趣地滿足對方這個要求。如果你固執地堅持下去,很可能雞飛蛋打。

潮商發財經

商人言利天經地義,但重利的同時也要打通“人心”這一關。爭奪市場即爭奪人心,必須跳出狹隘的利益打算,將人情和麵子做足。低聲下氣去求生意,苦心計算每一點蠅頭小利,實為難事。給人麵子,讓生意主動找上門來,你就會發大財。

人性至深的本質,在於渴望獲得尊重。正是因為這種本質,才有了人類文明。人類的行為舉止就體現了這條法則。如果經商者遵循了這條法則,就會贏得無數朋友和恰當的利益;一旦違反了這條法則,就會遇到很多麻煩。

互助才容易立足

有本事的商人都是自己打拚的,做了這麼多年還沒起色,肯定是財技不行,幹脆找個穩定的事情幹吧。

在外地人生地不熟,找到同族、同鄉人,大家相互幫襯才容易生存下來,進而把生意做大。許多人能有今天的成就,單槍匹馬很難做出來,團結互助才有希望。

潮汕商人以團結、互助、互相解危濟難著稱於世。形成這一文化傳統,有深刻的曆史原因和現實需要:一是他們有很強的宗族觀念,一個家庭內,成員之間必須互相支持和幫助,有連帶的責任;二是海外生存的需要,大家必須團結起來才有更大出路。

早在20世紀初,海外潮團組織就紛紛成立了。到了三四十年代,海外潮人在人力、財力方麵取得重要進展,實力大增。當時,以血緣、地緣關係為紐帶的同鄉會,就是潮汕人團結互助的真實寫照。

學者吳南生在《潮汕文化》中指出:“潮汕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具有中華文化的許多共同特征,諸如勤勞、耐苦、堅忍不拔、好學不倦等,因此秉承勤勞刻苦、開拓冒險、團結互助等潮汕優良品質,是今日潮商取得新成就的保證。”

潮汕商人,尤其是海外潮商的成功秘訣是什麼呢?顯然,團結互助是他們迅速在商場打開局麵,把生意做大的保證。概括起來,團結互助使潮汕人享受到許多紅利:

(1)拓展商業網絡

今天,各地的商會組織非常普遍。商會成為各地商人團結協作的一種組織形式。潮汕商人在拚搏進取的過程中形成了團結互助的理念,既增強了個人戰鬥力,又無形中擴大了商業網絡,做生意更加得心應手。

(2)在外地容易立足

當一個潮汕人飄洋過海到異國他鄉時,首先想到的是投靠自己最信得過的親戚,而後者也會義不容辭地接納他。由於大家是同宗的人,命運也相似,加上在異鄉異國遭遇的苦難生活,潮汕人更能在心靈上產生共鳴。大家守望相助,獲得了立足之地,使日後發展成為可能。

(3)活得非常硬氣

麵對困難,潮汕人共同進退,渡過了難關。遇到危難中的同鄉、同族,他們會毫不猶豫地伸出援手,把別人的困難當做自己的事。在外地、海外打拚,麵對許多未知數和不確定性,他們並不孤單,困難隨時會來,而同鄉也會隨時給予幫助。因此,把團結互助當做一種信念的潮汕人,活得非常硬氣。

潮商發財經

潮汕人有強烈的宗族觀念,並且這種觀念逐步變成一種自覺遵循的道德規範,成為潮汕人的一種自覺行為。據說,兩個潮汕人,靠嗅覺就可以相互辨別,因為大家的自我認同感極強。

在對傳統不可置疑的認同感基礎上,潮商形成了彼此團結的凝聚力。這些既是他們生存的需要,也是他們具備強大競爭力的法寶。

“自己人”意味著財源

人性都是自私的,別相信任何人,包括“自己人”。

商業的本質是信譽,在“自己人”之間做生意放心、順心,能夠大大提升交易的效率和效益。

出門在外的潮人喜歡稱老鄉為“自己人”。盡管大家萍水相逢,但是一聲鄉音傳來,一杯工夫茶入口,立刻就能消除彼此的隔閡與陌生。

在外求生的艱難,使潮商更加強烈地意識到團結的重要性。於是,大家似乎有一種默契,隻要是“自己人”,就能充分信任、竭力幫助,努力達成生意上的合作。對潮商來說,找到“自己人”,就找到了滾滾財源。

按照社會學大師科爾曼(JamesColeman)的解釋,潮人之間信任“自己人”,這其實是一種帶來高效率的社會資本。

科爾曼曾經研究過紐約的鑽石批發市場,發現這裏的生意人主要是由猶太人組成的。而且,這些猶太人大多相互通婚,主要居住在布魯克林的相同社區,而且經常去相同教堂。

科爾曼指出,這些猶太人互相熟悉、信任,大家實際上組成了一個封閉的社區。在他們之間,幾十萬甚至數百萬美元的昂貴鑽石生意可以在互相充分信任的基礎上完成,不需要經辦任何手續。

進一步研究發現,猶太人家族、宗教、社交等各種紐帶聯係在一起的,他們毫無顧慮地進行大宗鑽石交易,簡化了交易成本,提高了商業運作效率。需要說明的是,如果有人因貪心而失信,將會被整個業界拋棄,將會失去所有的家族、宗教和社交關係,最終自絕於這個群體和鑽石交易業。

值得一提的是,伴隨中國經濟發展,深圳已經成為全球聞名的鑽石及珠寶加工基地,黃金等貴金屬交易已占據行業內的70%的份額。而掌握這些加工和交易業務的大商人,正是有“中國猶太人”之稱的潮商。他們秉承的交易規則,與猶太人一樣,都是依賴內部嚴格的信用體係來維持。

在這裏,一個電話就可以搞定十公斤黃金,無論是先送貨還是先付款,都不影響按照預先商定的價格交易,也無需簽訂合同。因此,信奉“自己人”的潮商一旦找到“組織”,就找到了滾滾財源。

在無情的商戰中,為什麼潮商左右逢源,似乎永遠立於不敗之地?是“自己人”讓他們找到了製勝的法寶,擁有了最牢固的保障。

潮商發財經

1988年,社會學大師科爾曼在《人力資本創造中的社會資本》這篇著名的論文中提出了“社會資本”的概念。這裏的“社會資本”,強調的是一個特定人群或社區中人與人之間的密切關係,以及由此帶來的對違規行為的自動懲罰機製和相互之間的高度信任。

潮商把老鄉看做“自己人”,就是一種社會資本的確立和認同,這成為他們從事商業活動中的重要的社會資本。反過來,這種厲害的商業資源,讓潮商在生意場上如魚得水,比其他商人具備了更強大的競爭力。

宗族之間相互提攜

感情太深了,未必是好事。“談感情傷錢”,正是許多人的座右銘。

在同宗同族人之間發展合作關係,節省了成本,降低了風險,可以說是一本萬利的好買賣。

做生意本來是一種競爭性很強的商業活動,正所謂“同行是冤家”,但是潮汕人卻堅持同宗之間互相提攜的原則,絲毫不妨害他們把生意做好、做大。

在血緣關係基礎上,他們堅持互信,彼此幫襯,比其他群體的商人更容易在殘酷的商業世界裏活下來,並且把生意做得風生水起。

(1)提高在行業內的競爭力

潮汕地區的宗族建構過程中,本地人通過宗族構建,來提高自己在定居地域裏的競爭力。同樣的道理,在出外經商和移民的過程中,潮汕人也善於利用鄉族認同的文化傳統,來加強自己的力量,立定腳跟,謀求發展。

其實不難想象,在某個地區,或者某個行業內,單憑自己的力量很難立足,獲得競爭優勢。通過提攜同宗同族的人,大家彼此有個照應,可以更好地麵對陌生的社會,麵對充滿不確定性的市場環境。這就是潮汕人的聰明之處。

(2)給同族的人提供落腳點

潮汕人能夠完成大規模海外移民,不僅僅依靠他們敢於拚搏冒險的精神,更依賴他們彼此幫襯的互助傳統。後去的人投靠先去的族人,就能有一個安全、穩定的落腳點,再謀發展就比較容易了。而那些在海外立定腳跟的商人,也主動介紹自己宗族的鄉人前往謀生,達到了充分的默契。

比如,泰國潮商陳黌利家族在海外建立基業後,就鼓勵同鄉族人前來謀生。通常,前去的人可以免費搭乘陳黌利家族的帆船,並在陳黌利行鋪免費吃住,甚至到他的企業就業。就這樣,免去了後顧之憂的潮人,更加踴躍地投身海外。

泰國著名潮商、長期擔任報德善堂董事長的陳振敬,其早年隻身移民泰國,就是投靠同宗陳黌利家族。此外,謝易初出國謀生初期,也是依靠澄海謝氏同宗鄉親的幫助,在泰國菜籽業立足。

(3)同族的人形成商業網絡,互通有無

潮汕人有很強的團結協作意識,先立足的人幫助後去的人,後去的人發展起來,再與先站住腳的人呼應,從而在商業貿易中形成了一個互信的商業網絡。大家互通有無,彼此支持,在合作中一步步把生意做大,這是潮商成功的秘訣之一。

做生意就是發展關係,要建立自己的商業網絡,潮商在“自己人”中發展這種關係,節省了成本,降低了風險,可以說是一本萬利的好買賣。

潮商發財經

不可否認,同在一個行業裏做生意的人,彼此之間會有利益上的衝突。但是,在現代市場環境中,“競爭”已經成為落伍的觀念,“競合”才是商業的真諦。同一個行業裏,行業之間,往往是既有競爭也有合作;從根本上說,合作才能維持商業活動順利開展,孤家寡人無法打開局麵。

潮商有互相提攜的宗族文化傳統,這既是潮汕宗族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潮商商業藝術的重要內容——君子之爭,同行同利。大家都是吃一碗飯的,與其玩一場零和遊戲,不如在競爭的同時完成合作,這樣會有更大的生意。

利用老鄉關係賺錢

有時候大家之間太熟悉,反而不好談生意。由於太注重麵子,不好意思直接跟對方開口要價,反倒不如和陌生人來得痛快。

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與人做生意必然要發展業務關係,與人建立信任關係。既然老鄉之間那麼熟悉、信任,為什麼不一起合作發財呢?

由於外出謀生的人多,而生活習俗又有異於本土,為求發展拓業,潮人之間有一種互相照應的風氣。因此,潮商對老鄉的認同感極強,一旦有同鄉落難,他們一定會二話不說,鼎力相助。

汕頭的王剛在北京一所名牌大學畢業後,就考了“托福”和“LSAT”,然後獲得了美國耶魯法學院的通知書。學校可以給他提供一部分獎學金,但是他還要每年支付一萬五千美元的學費和生活費。盡管他到美國後可以半工半讀,解決大部分費用,但是第一年去美國肯定要多帶上一些錢,這對家境並不富裕的他來說簡直比登天還難。

不久,王剛在北京參加了一次老鄉會,認識了一位在北京做生意的老鄉,而且對方是個地道的億萬富翁。王剛靈機一動,幹脆讓老鄉給自己提供讚助吧。於是他專門到這位老鄉家裏拜訪了兩次,並坦誠地和對方談人生、理想,虛心請教人生經驗。不知不覺間,就說到了自己去美國讀書的事。當汕頭老鄉知道王剛還麵臨資金問題時,就果斷地答應給他提供二十萬元,幫助他完成學業。

二十萬對這位億萬富翁來說是九牛一毛,而對王剛來說可是救命草。王剛約定日後一定歸還,與老鄉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多年以後,王剛投身商海,再次與這位老鄉建立了穩固的關係,雙方在生意場上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成了親密的朋友。

與“老鄉”套近乎,善於借助“老鄉”觀念發展彼此的關係,是許多潮汕商人贏得事業成功的共性。正如台灣巨富陳永泰所說:“聰明人都是通過別人的力量,去達到自己的目標。”

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在當代社會中,潮商的足跡遍布全國,也走到了世界每一個角落。他們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了“老鄉”這一層關係,實現了信息共享、相互扶持。“在家千日好,出外確實難”,“人地生疏,番仔擎刀”,這些俗語都是潮商重視老鄉關係,善用老鄉關係的證明。

潮商發財經

潮商從曆史上就有走出家門、走出國門經商獲利的強烈意識。今天,崛起於各類富豪榜的潮商們,也大多為出走他鄉始獲大成者。遠在他鄉的潮汕人很善於發揮地緣優勢,借用老鄉關係做生意。

外地人一談到潮汕人,都會讚歎同鄉人之間的團結。很多在某種行業已站穩腳跟的潮汕人,都會非常慷慨地為自己的親戚朋友、同鄉兄弟提供各種幫助,讓他們共同致富。這既密切了這個商業族群的關係,也讓他們在商業競爭中品嚐到了合作的好處。

分享壟斷生意的紅利

人性都是自私的,有了好處都想獨吞,所以大家可以共患難,但是很難共富貴。

非團結無以求生存。在商業世界裏,高度合群的團體精神和高強度的凝聚力,就像最具戰鬥力的狼群一樣,會收獲更多的果實,乃至享受壟斷生意的紅利。

在某個行業,潮汕人從某個環節做起,逐步會有更多的家族成員或老鄉加入,而他們的生意也擴展到整個產業鏈,控製了從上遊到下遊的各個環節,形成了壟斷。這是分享壟斷紅利的第一種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