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文化篇 基業常青離不開發達的商業文化(2 / 3)

從“塑膠花大王”到“地產大亨”,再到“全球華人首富”,李嘉誠能在同輩生意人中脫穎而出,得益於他對商業規律的把握,找準盛極而衰是轉折點。

李嘉誠恰倒好處把握商機,並非是在喝工夫茶中完成的。但是,以他為代表的潮汕商人善於從工夫茶中尋覓商機,卻是一個鐵的事實。對商人來說,覓得商機就是找到了財富。

喝茶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但是潮汕人即使在喝茶的時候也不忘記發現商機,在司空見慣中尋找商機,這種商業本能和良苦用心令人感歎。

許多人一方麵苦於沒有好的商業機會,另一方麵對各種司空見慣的現象麻木不仁,感到無所謂,一切順其自然,結果許多珍貴的商機就在不經意中溜走了。

無論是喝工夫茶,還是做其他時候,時刻尋找商機、把握商機,就能找到財富,具有和別人不一樣的眼光和胸懷。

潮商發財經

一個行業,無論發展到什麼階段,也不管它的從業人員有多少,行業總體是否盈利,都或多或少的存在機會。也就是說,無論什麼樣的行業市場上都存在尚未滿足或尚未完全滿足的需求。如果一個商人能走出市場定位的誤區,率先發現這個領域,抓住機會並大膽投入,必將財源滾滾。

商會文化連接四海朋友

做生意還得看個人能力,成天想著四海為朋,沒人那麼好心幫你的,得靠自己。

一根筷子容易斷,十根筷子不易折。

潮商向來就是一幫智慧的人群,他們對許多事情看得遠。喝工夫茶,不僅是傳統的繼承,搜集商業情報的需要,更是在合作中實現自我發展的需要。

在這樣一個相互開放、相互依存、共同發展的時代,潮商不滿足現狀,尋求更大、更多發展的機會。

潮汕商人把喝工夫茶的精神推廣開來,成立商會組織,增強潮商之間的聯係,為潮資企業提供商機,甚至聯絡海內外潮籍人士,讓每個潮商連通五湖四海的朋友。

“一根筷子容易斷,十根筷子不易折”,“伸開五根指頭,不如握成一個拳頭”,嗅覺敏銳而又極具務實精神的潮商從來不乏關於合作的智慧。

潮商分布在紡織、皮革、箱包、電子、電器、製藥、進出口貿易、建築裝修、嬰兒產品、家具、旅遊、商業服務業等行業,占領了許多市場份額。如果把大家聯係起來,實現商業共生共榮,就成為一種迫切需要。

潮商承襲了祖輩四海為家、誠信正直、樂於助人、勇於拚搏的優良傳統,成立了商會,搭建起一個交流溝通的平台。這裏是舉行潮商活動的基地,是完成商業交流的平台,真正把分布在各地、各行業的潮商聚合到一起。

工夫茶是潮商小憩的場所,商會則是潮商把握商機的大舞台。從這裏,我們更可以理解潮商對商業的理解和把握。

潮商發財經

做生意就是做關係、做人脈。團結協作的潮汕商人自然懂得編織關係網的重要性,於是商會成為他們互通有無的一個平台。在這裏,他們不僅可以結識更多潮汕商人,還能開闊視野,對微觀商業環境有一個真切的認識和把握,這一切都是做好個人生意的絕佳參照。

脫離商業興亡的周期律

人活著就有死的一天,企業繁盛必有衰亡的一天,凡事躲不過這個規律。

富不過三代。

中國有句俗話,“富不過三代”,這成了許多家族企業的魔咒。大陸的一些家族企業甚至連“富二代”都難以做到。然而,許多潮汕家族始終保持著興旺。從整個商幫族群來看,潮商在500年的時間裏沒有斷層,表明他們脫離了脫離商業興亡的周期律。

顯然,研究這一現象背後的原因,對今天的商人來說,很有借鑒意義。概括起來,潮商能夠做到這一點,要得益於他們亦盜亦商的性格。

(1)移民海外,保存商業基因

根據研究,曆史上的潮商是指潮州府籍的商幫集團。在明清兩朝,他們雖然未能像晉商和徽商那樣稱霸中國商界,但當晉商和徽商因固守傳統而衰敗的時候,潮商卻伴隨著近代海外移民高潮而崛起於海外,找到了自己的棲息之地。

事實上,如果把楊白勞比喻為商人,麵對封建社會的土崩瓦解,外國資本(黃世仁)的咄咄逼人,晉商和徽商因為絕望而自殺了,但潮商卻相信天無絕人之路,因而遠走海外。這在最大程度上保存了潮商的文化基因,促成了延續500年的商業傳奇。

(2)遠離政治,反而活到現在

中國古代三大商幫,晉商以協辦軍餉發跡,與封建王朝存在著不一般的相互依托關係;徽商以功名做官為歸宿,追逐財富隻是手段。與官場的人走得很近,當時榮耀一時,日後卻迅速衰落。

潮商卻不同,他們自古就表現出對傳統倫理觀念和法律規範的不羈,他們亦盜亦商,將大海視為牧場,無視朝廷的海禁,表現出一種與傳統相悖的亞文化。這種野性基因是他們活到現在的根本因素。

(3)現實商業成就最有說服力

其實,談論潮商,過去的畢竟都成了曆史,而現實最有說服力和教育意義。我們看到,晉商和徽商早已成為曆史陳跡,祁縣的喬家大院和黟縣的承誌堂隻是換來遊人的一聲聲感歎,後人隻能在想象中觀察他們早年輝煌的影子。

在當代,150歲的陳黌利家族,享譽世界的銀行家陳弼臣,華人首富李嘉誠……潮商隨著時光的流逝而煥射出更耀眼的光芒,不僅沒有中斷商業傳統,反而贏得了全球性的聲譽。這才是潮商最值得驕傲的地方。

潮商發財經

曆史都是後人猜測的結果,真實的曆史已經隨著時間遠去了。對今天的商人來說,研究和學習當代潮商顯然更有實際意義,他們離我們最近,還存在於商業世界中,對今天的商業活動還在發揮著影響力。因此,把眼光停留在當下,更有意義。

傳承祖輩的經營哲學

老黃曆該翻篇了,得看新日曆。

以外國人的管理方式,加上中國人的管理哲學,以及保存員工的幹勁及熱誠,我相信無往而不利。

海外潮商在很大程度上是真正意義上的“潮商”。他們傳承了祖輩的經營哲學,保留了傳統的商業文化,做出了成就。

(1)潮商的傳統是一筆財富

潮商能與晉商和徽商並稱,自然有其優秀的商業傳統。值得慶幸的是,這些傳統並未因改朝換代而喪失,而是隨同海外潮商綿延傳承了下來,並且由於海外潮商與家鄉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係,使得潮汕本土成為國內商業傳統最濃厚的地方。

今天,隨著中國商業社會的確立,重拾潮商的商業傳統,研究他們把財富延續500年的商業秘密,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

(2)海外潮商最重誠信

盤穀銀行的陳有漢,在他擔任總裁的12年間,盤穀銀行的事業蒸蒸日上,這一時期,盤穀銀行的發展速度、所取得的業績超過了以往任何時期。陳有漢與其父陳弼臣有著不同的經營方式,但又繼承了父親的優點。陳弼臣講道義、重人情,靠誠實和信譽深入各行各業,與顧客保持著密切聯係,使得業務不斷得以發展。

在所有商業傳統中,海外潮商把“誠信”繼承下來,這是他們寶貴的財富,是做好生意、把生意做大的傳家寶。

(3)海外潮商在傳承中創新

新時代的海外潮商大多受過現代高等教育,他們在繼承傳統商業文化的同時,也積極采取現代經營管理的模式,彌補了父輩管理理論與教育基礎的不足,從而走得更遠。

比如,盤穀銀行的陳有漢歸納出了“微笑質量”的企業管理,也即是服務素質(Service)、管理素質(Management)、公關形象素質(Image)、信貸素質(Lending)和員工素質(Employee)。這五個英文詞語的頭一個大寫字母構成了英文單詞微笑(SMILE)。

潮商發財經

一位海外潮商秉承父策,不遺餘力開拓海外市場。他說:“我們一開始就計劃使我們的國際貿易業務超過泰國本國銀行業務活動。……因為我們最先開始擴展國際業務,所以就占了便宜。”在父輩的指點下,新潮商順應商業潮流,把業務擴展到世界各個國家與地區,始終走在時代前列,搶占了競爭先機。

落地生根,把生意做大

俗話說“落葉歸根”,而且家鄉熟人多好辦事,比在外混著強。

潮商無論走到哪裏,就在那裏落地生根,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這從現在泰國、新加坡等地的情況就可以看出來,潮汕人已經開始進入當地的政壇,為當地作貢獻。

許多潮商到海外以後,積極融入當地社會,以開放的心態學習當地的語言、風俗習慣,並勤奮工作,發揮自己的商業才能,既成就了自己,也為當地經濟做出了重要貢獻。

新加坡百貨業的先驅董俊竟,以他的人緣好而出名。他在事業發展中始終強調“以人為中心”,重視員工的素質、合理的價格和熱心地服務三大原則,使詩家董集團在新加坡百貨業中,是一家形象良好品位高服務水準高、員工素質高的公司。

董俊竟十分重視員工的培訓,詩家董集團每年撥出許多管理費,用於員工的培訓方麵。他們培訓的主要對象為售貨員、管理人員、主管、經理。每一個階層人員所接受的訓練課程也各不相同。而這些員工,許多是當地人,這在很大程度上幫助董俊竟贏得了當地人的信任和支持。

泰國華人、著名米業出口商胡玉麟,在商戰中以善於經營、善於管理而引人矚目。在激烈競爭的商業社會中,胡玉麟在經營的道路上,以嫻熟的業務技能、敏銳的經濟洞察力,把握產、供、銷各個環節,平衡內銷、外銷、國內、國際各方麵的關係,在社會上站穩了腳根。

胡玉麟收購出口的大米,數量越來越多,但他無意壟斷,他為米業同行以火礱的名義進行出口貿易,並逐步轉變為米商自己直接出口,為泰國米商們自由出口貿易打開了通路。

概括起來,潮商在當地落地生根的策略是:

(1)當地賺錢,當地消費

當遍布世界各地,特別是南洋諸國的潮商取得輝煌的商業成就後,他們並沒有像晉商、徽商那樣把自己通過商業活動和金融活動所獲得的利潤帶回故裏,大興土木,修建奢侈豪華的祖屋,實現衣錦還鄉、光宗耀祖的夢想。因為潮商走到哪裏都可以落地生根,都可以拓展新的生存空間。

(2)把商業利潤投資於當地的實業

潮商把自己所獲得的商業利潤投資用於發展實業,變成產業資本,使自己的事業發展到一個更高的層麵,使自己的生存有更大的拓展空間。以至於形成了潮人生生不息的飄洋過海的創業浪潮和天下人潮汕情的特有曆史現象。

(3)不但經商,還參與當地政治

在泰國等地,許多潮商不但在商業上成就卓著,他們還積極參與當地社會事務管理,成為當地政府部門中的公務人員。反過來,這加強了眾多潮商與當地民眾和政府的關係,對他們經商是一個極大的利好。

潮商發財經

潮商有一種隨遇而安的良好心態,這是他們在海外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既然選擇留下來,就要把生意做好,踏踏實實做人做事,為當地貢獻力量。正是有了這一想法,潮商才真正融入了當地,在當地生根,並把生意做得足夠大。

誠信是潮商最大的傳統

誠信意味著承擔責任,不過有時候這也是一種負擔,會束縛住生意人的手腳。

蘇州潮州會館的碑記上有這樣的文字——公平處事,則大小鹹宜;忠信相孚,則物我各得。

潮商認為,人無信不立。“人言”為“信”,一個人嘴上說出的話,一定要真實;反過來說,嘴上答應的事,—定要實現,這叫信守諾言。

建於清初的蘇州潮州會館的碑記,有這樣的文字:“公平處事,則大小鹹宜;忠信相孚,則物我各得。”潮商把公平買賣、恪守信用作為經營之道,代代相傳。

注重“誠信”,更多來自現實的經商需要。傳統的商業活動缺乏必要的法律保護,容易發生欺詐行為,因此買賣雙方、合夥經營雙方就依靠道德的力量——信用——維持合作關係。

明朝中後期,潮州海販商業貿易興起。這些生意規模大,距離遠,風險大,於是潮汕人采取借貸經營或合夥經營的方式進行交易,於是,商業信用關係就在商業活動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信義”道德價值觀得到強化。在這一背景下,以“信義”道德昭著的關帝崇拜日漸興隆,發展成潮商的一種普遍信仰。

此外,潮州商人在海販活動中遠離故土,經常麵對各種自然災難、商業風險、當地官府與牙行經紀人的敲詐勒索,大家迫切需要互相扶持、幫助,也對“信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到了近代,潮商已經擁有了發達的信用關係。隨著市場的擴大與工商業規模化,這種信用關係幫助潮商在聚集資本、連接市場方麵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信用觀念,成為推動近代工商業發展基本的文化精神。

李嘉誠曾說過:“不論在香港,還是在其他地方做生意,信用都是最重要的。一時的損失將來還可以賺回來,但損失了信譽就什麼事情也不能做了。”

明園集團總裁李鬆堅反複告誡員工:“誠信是企業安身立命的根基,它關係到百姓的安居大業。當老百姓拿出畢生的積蓄來買你一套房時,你能不竭盡全力拿出最好的東西嗎?”

潮商發財經

信賴是一切事業的基礎,樸實的潮汕商人以誠信立本,以信用立市,用最簡單的方法做大買賣。潮商祖祖輩輩流傳著這樣的話:老鋪少絀人(缺斤少兩的生意做不長久);行情甲天下(價格可以讓全天下的人公認合理);九本一利,官正生理(價格是官府公認合理的)。

可以說,誠信是潮商身上最可貴的品質,信用是潮商把生意做到全球的法寶。潮商能有今天,離不開“誠信”二字。

成功後不衣錦還鄉

人要知道“根兒”在哪,別老是當匆匆過客,最甜不過家鄉水,衣錦還鄉何其樂乎!

辦特區,引進外資,引進先進科學技術,引進先進的管理經驗,增加就業,無疑是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加速經濟發展的一條好路子。

中國古代曾經有過輝煌業績的晉商和徽商,他們在自身發展的曆史中曾經創造了燦爛的晉商文化和徽商文化。今天,透過山西恢宏的喬家大院、王家大院和古代徽州留下的大量精美絕倫的徽派建築,可以看到他們的精神內涵是光宗耀祖衣錦還鄉的文化傳承。

今天,在潮汕地區卻難以尋覽到發達後的潮商返鄉修建的豪華富貴的巨大祖屋。相反,潮商在當地發家後,繼續投資,擴大生產,把生意做大,表現出與晉商和徽商截然相反的心理文化。

潮商這種做法,帶給我們的啟示有:

(1)持續投資,才能持續獲利

晉商和徽商耗資巨大的投資,在老家修建豪華的建築,結果中斷了商業上的投資。通過商業活動或金融活動所帶來的豐厚利潤未能轉變為產業資本,並由此形成剩餘價值的積累投資,從根本上注定了晉商和徽商不可避免的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