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人拓展到海外以後,保留了自己的傳統文化,這一點與猶太商人一樣。20世紀50年代之前的海外潮汕移民,絕大部分認同於祖籍,傳統觀念和民族優越感在他們頭腦裏根深蒂固。他們不僅保持了自己的語言文字、風俗禮儀等文化特征,更重要的是在思想文化、商業傳統上代代相傳。文化的延續,是潮商基業常青的秘笈。
綿延五百年的第一商幫
這輩子有點閑錢花,就不錯了。
新潮商充滿活力、視野開闊,他們繼承了老一輩潮商的成功經驗,同時又充分借鑒西方現代化的經營模式、管理方法,形成了兼容並包的廣闊胸襟,成為新時代商業弄潮兒。
潮商是一個非常優秀、也非常複雜的商幫。他們早在500年前,就走出家門,到世界各地闖天下,期間經曆了沉沉浮浮,這成為華人商業文化的一個傳奇。
作為唯一沒有斷代的華商商幫,潮商的價值仍需肯定、繼承。今天,純粹的潮商精神仍然閃亮,以朱孟依、李澤楷、馬化騰為代表的新一代潮商正接替祖輩,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獨領風騷。
“新潮商充滿活力、視野開闊,他們在繼承了老一輩潮商的成功經驗,同時又充分借鑒西方現代化的經營模式、管理方法,形成了兼容並包的廣闊胸襟,成為新時代商業弄潮兒。”
在眾多商幫中,潮商有極強的代表性。潮商隨著近代移民高潮而崛起海外,相當程度上把握了所屬國家的經濟命脈,甚至占據政壇,並在國際上建立了極高聲譽。
當然,最具現實意義的是,潮商以冒險開拓、獨立進取的商業精神,帶動了後代潮商的成長與發展。
五百年曆史,三千多萬潮商,以地緣和血緣為紐帶帶來的商業影響不可估量。特別是伴隨著地球村落的形成,各種由潮商發起的全球性組織及國內的潮人商會組織活躍於海內外,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潮商第一次聚合到一起,成為名副其實的第一商幫。
潮商發財經
2004年印度洋海嘯,某報社老總在給記者分配采訪任務時說:“去南洋采訪,至少要懂兩種語言——英語,潮汕話。”一句話道出了潮人強大的海外繁衍能力及不可小覷的社會影響力。近年來,潮人優秀的文化基因正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而延續、擴展。透過其商幫文化,探討潮商背後的精神內涵,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和現實意義。
喝工夫茶的習慣
時間就是金錢,哪能把黃金的時間放到喝老年茶上啊!
潮汕人喜歡喝茶,不僅僅是為了解渴,更是為了結識生意場上的人,把買賣做好、做大。
在潮汕地區,家家戶戶都有工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而那些喬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保存著品工夫茶的風俗。可以說,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工夫茶的影子。
工夫茶起源於宋代,在廣東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區)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最為盛行。唐、宋以來,品茶藝術代代承襲,一直發展到今天。
一位長期研究工夫茶的專家說,潮州人把茶叫做“茶米”,“茶”在潮州人心目中就像米一樣,足以看到潮州人嗜茶如命、茶與米不可分了。
在高檔的潮菜館,席間總是穿插工夫茶。吃完甜品有點膩的時候,喝一杯工夫茶可以去膩開胃;吃完海鮮魚肉,喝一杯工夫茶可以消除腥味;酒足飯飽的時候,喝一杯工夫茶可以解乏消滯。
潮汕人喜歡喝工夫茶,並養成了一種習慣。對潮商來說,喝茶不僅是一種享受,也是經商的方式,因為很多生意都是在品工夫茶中成交的。
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早上起來,泡一壺好茶,倦意頓時一掃而光,隻覺得神清氣爽。潮州人喜歡以茶會友,在細品慢酌、談笑風生中,大家互通信息,加深了感情。
重慶市潮商會理事潘喜陽,是重慶市閩粵茶葉行總經理。從1978年開始,他一直從事茶葉買賣。他說:“黃金有價,茶葉無價。工夫茶起源於明朝潮州,用鐵觀音泡製而成,水溫在100度左右,泡製時間不宜過長。潮汕人喜歡喝茶,不僅僅是為了解渴,更是為了結識生意場上的人,把買賣做好、做大。”
工夫茶與潮州菜,就像一個硬幣的兩麵,相輔相成,共同造就了潮州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沉澱了潮商對商業的理解和感悟。
潮商發財經
工夫茶,其實是沏茶、泡茶的學問,是品茶、飲茶的功夫。“茶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萬國鹹寧。”茶道,已經成為潮汕人理解世界、感悟商道的一種方式。在喝茶的過程中,品嚐的不僅僅是茶葉的濃淡,更有生意場上的冷暖,以及對商場打拚的種種感喟。對潮商來說,一杯清茶,承載的是自己的商業夢想,是對商業世界的種種理解和抱負。明白了這一點,就能理解他們為什麼喜歡喝茶了。
在品茶中做“人情買賣”
喝茶就是喝茶,哪能喝出人情喝出買賣了?這樣的話,別幹活天天喝茶得了。
精明的商人隻有嗅覺敏銳才能將商業情報作用發揮到極致,那種感覺遲鈍、閉門自鎖的公司老板常常會無所作為。
潮汕人喜聚眾喝茶,善與人溝通。工夫茶裏喝出商機,喝出朋友關係,潮汕商人把“人脈”變成“財脈”,在有效調動各種人力資源中做成大買賣。
研究表明,茶有靜心、安神的功效。對初次見麵、沒有飲過工夫茶的朋友來說,工夫茶是最好的“說項”。
通常,主人會給客人介紹工夫茶的曆史、茶葉的分類,以及各種衝茶的方法。工夫茶包含著很深的學問,足夠雙方談論好長時間。在相互切磋的過程中,彼此的信任建立起來的,也有了一點感情,這時候再喝茶、談生意,都會水到渠成。
喝了幾杯茶,心裏感到非常舒服,而雙方也增進了了解,由生到熟,不是朋友已經勝似朋友,甚至到了相見恨晚的境地。接下來談生意,自然會順風順水。
生意場上講究“和氣生財”,是把利益的獲取建立在人情基礎上。處理不好人情關係,不能讓對方順心、滿意,談合作、談交易隻能是癡人說夢。對中國人來說,人情就是麵子。給對方麵子,他才會認同你、感激你。否則雙方交惡,很可能遭遇詆毀,有百害而無一利。
潮汕人喜歡喝工夫茶,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已經成為做生意的一個助推器。工夫茶不僅會帶來時機上的便利,還能增進雙方的關係,做好人情買賣。
(1)在喝茶中增進了解
對談判合作的朋友,先來三杯工夫茶,海闊天空幾句,對手的脾氣性格、基本思路甚至底牌已經摸得三分,期間一邊衝茶,一邊思考,待正式談判時,對策早已了然於心。如果是初次見麵的客戶,則可以在喝茶、品茶中熟悉對方的喜好、思路,為展開合作做好準備。
(2)在喝茶中等待時機
在商業談判、接洽中,發生矛盾與隔閡不可避免,這就需要有一些小插曲,讓雙方暫時把注意力轉移到別的東西上去,等到有利的時機出現,再繼續商談。而對上門催款的生意夥伴,喝杯茶不會推卻,再扯點兒最近的熱門新聞,感情自然增進了幾分,你再拖幾天欠款,對方也就不好說什麼了。
(3)拖延時間,留住做生意的機會
做生意的時候,時機是非常重要的。有時候,需要拖延時間,給自己留住做生意的機會。喝工夫茶,給雙方提供了消磨時間的借口,也在雙方之間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基礎,可謂一箭雙雕。
潮商發財經
“買賣不成仁義在”,“做生意可以失敗,但做人不能失敗”,說的都是注重人情價值、做人勝於做事的道理。做生意不隻是單純的利益關係,還是一種藝術,其中包含了人心的考量、人情的輕重。潮汕人借助工夫茶做生意,打的就是“人情”這張牌。
茶道中蘊藏了“和氣生財”
一切以“利”為重,為了利益,不管什麼和氣不和氣。
過門是客茶來衝。
潮商向來以團結互助而聞名,他們善於通過合作把生意做大。比如,早年李嘉誠聯合香港船王包玉剛,入主“和黃”,就是最好的說明。
大家通過合作發展事業,體現了潮商重人情、重和氣的價值觀。這與工夫茶的精神是一致的,那就是“和氣生財”。
潮汕人喜歡喝茶,小小的幾個茶杯聚集的是人心。“過門是客茶來衝”,“茶薄人情厚”,每一輪茶,小小的幾杯,總會讓人謙讓許久,這其中的茶道蘊含著潮汕人“和為貴”的君子之風。
新加坡的潮人之中,流傳著這樣一則佳話:
兩位老鄉合作開辦企業,後因性格不合發生爭執,見麵彼此都感到難堪。於是,當一方在新加坡時,另一方得知消息,便主動離開新加坡;而當他回到新加坡時,原來的一方也主動離開新加坡。兩人至死都沒有再見麵,而兩人共同開辦的企業也始終沒有拆分。
買賣不成仁義在,是潮汕人的商業信條。發生矛盾的時候,他們懂得“忍氣生財”,喜歡用平和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大家做到一起,來上一壺茶,茶到嘴裏,話到心裏,誤解與隔閡也就煙消雲散了。
通過喝茶解決問題,一方麵避免了許多資源的浪費,如果打官司的話,通常都是“贏了官司輸了錢”。另一方麵,也給彼此留下了麵子,大家各退一步,為下一次的合作留下餘地,不至於斷了後路。
潮汕商人信奉“和氣生財”,還可以從當地廣泛流傳的一些俗語中體現出來。這些俗語主要包括:
贏是贏,錢銀去掉一大畔(打官司總是要花錢的);
豬死狗也虛(兩敗俱傷);
有千年池厝渡,無百年鄭大進(要謙和恭讓,不要仗勢欺人);
無臉易過,錢銀惡覓(錢銀難賺,忍得一時氣,換來萬千財,何樂不為)。
潮商發財經
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和”屬於哲學、美學範疇,是先民們企求與天地同行以實現生存幸福目標的樸素文化意識。工夫茶是潮汕人最突出的標誌,他們喜歡喝茶,信奉和睦相處才有財路,不僅獲得了良好的人際關係,也在經商的道路上走出了自己的成功之路。
把一個信息變為一把金錢
靠消息發財,就是妄圖一口吃個胖子。炒股都說有內部消息,不全套進去了?
一條有價值的信息,一個準確的情報,會使一大筆生意成功。
俗話說,信息靈,百業興。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上,經營者必須具備極強的應變能力,隨時做出正確的決策,而決策的基礎在於耳聰目明,獲取大量及時、準確的信息。
潮汕人獲取商業情報,一個重要方式就是喝工夫茶。許多人坐在店裏,一起喝工夫茶,不僅僅談論生活中的瑣事,更多的時候喜歡談論生意上的事情。比如,最近誰發財了,哪裏又有一個賺錢的好機會,未來幾年新興的行業是什麼,等等。
喝工夫茶的時候,潮汕人把這裏當成了一個“生意信息中心”。有了寶貴的信息,就能獲得啟發,生出靈感,甚至得到一個好主意。然後,他們再製定切實可行的措施,信息就變成了金錢,讓潮汕人發家致富。
靠信息發財,是做生意必不可少的法寶。沒有信息,生意人就像雙目失明的盲人,麵對四通八達的交叉路口不知如何起步。
在國外普遍流行這樣一個觀點:掌握住信息,就掌握了生意的命運;失去了信息,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礎。潮商在喝工夫茶的過程中抓信息,反映了他們對商業情報的獨特理解,而這是他們正確決策、遊刃商場的基礎。
處處留心信息,就能給人帶來財富,走上一條發達的路。在報紙上和日常生活中,經常可以看到和聽到這樣的信息:一條信息救活了一個工廠,一條信息賺了很多的錢,一條信息使一個窮光蛋變成一個小財主,這樣的例子俯拾皆是。
概括起來,潮汕商人的情報意識主要包括:
(1)信息是賺錢發財的特殊資源
信息是一種商業資源,如果能加以正確的運用,將會給自己的生意帶來勃勃生機和蓬勃發展的機會。現代社會是以信息傳遞為主要運行特征的,沒有信息,就無法經營;如果不能正確地把握信息,將導致整個經營活動的失敗。
(2)信息時代要求“用情報做生意”
目前,我們處在一個信息時代。信息是做生意的基礎,是經商成功的關鍵。全世界的信息革命使人類進入了新紀元,任何國家與地區的發展,都依賴於信息技術的發展。誰閉目塞聽,誰就會吃大虧,誰善於網羅信息,利用有利信息,誰就等於抓住了發財的機會。
(3)千方百計捕捉有效信息
做生意,必須具備強烈的信息意識,通過各種手段捕捉有效信息,從而掌握市場主動權,一個經營者如果不能及時把握瞬息萬變的經濟情況和市場行情,往往會在市場競爭中敗下陣來。
市場上常常出現這樣一些情況,一方麵消費者持幣觀望,抱怨買不到滿意商品;另一方麵是商店、個體攤位、生產廠的產品賣不出去而大量積壓。其根本原因就是產品不適銷對路,造成產品生產與市場需求脫節。
此外,很多經營者缺乏信息意識,不做市場調查,憑著主觀願望盲目生產,或者仿製仿造他人的商品,結果在激烈的競爭中一敗塗地。
潮汕商人愛喝工夫茶,背後隱藏著很深的生意經,每一個經商的人都應該學習他們,做到嗅覺敏銳,情報準確,善於把信息變為金錢。
潮商發財經
信息滿天下,專尋有心人。一條有價值的信息,一個準確的情報,會使一大筆生意成功。潮汕人能發家,一個小鋪能做成“大買賣”,完成原始積累,是因為他們善於搜集商業情報,把信息變為金錢。可以這樣說,有效的信息是一心想發家的經營者創事業的生命,它可以給每一位經營者帶來源源不斷的財富。潮汕人在喝工夫茶的時候找到了自己通向成功的道路。
找到商機就找到了財富
別老妄想走捷徑,尋賺錢商機,中國人口這麼多,怎麼就輪上你占商機了?
一些人之所以成功,不是因為他們得到了幸運的機會,而是因為他們有一雙慧眼,善於捕捉機會。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在充滿迷霧的市場上,偶然性隨時可能出現,但不是每一個商人都能捕捉到商機,創造出奇跡的。
正如法國潮州會館名譽會長陳順源所說:“一些人之所以成功,不是因為他們得到了幸運的機會,而是因為他們有一雙慧眼,善於捕捉機會。”
潮汕人善於發現、把握商業機會,最好的證明就是喝工夫茶。一杯香茶,聚攏了無數商業信息和商業機會,也給潮商提供了難得的信息平台。
1950年,李嘉誠籌集5萬港幣創辦了長江塑膠廠。敏銳的眼光和睿智的大腦使他及時捕捉到生產塑膠花的信息,於是果斷決定馬上生產,長江塑膠廠一躍而起。
1958年,李嘉誠開始投資地產市場。他獨到的眼光和精明的開發策略使“長江”很快成為香港的一大地產發展和投資實業公司。1972年,“長江實業”上市,其股票被超額認購6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