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reference_book_ids\":[7255253493282245671]}]},\"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中國有句俗話,“富不過三代”。然而,潮商最大程度上延續了家族的興旺,其中的秘密何在?李嘉誠說:“衣服和鞋子是什麼牌子,我都不怎麼講究。手上戴的手表,也是普通的,已經用了好多年。”泰國華僑、潮商陳有慶說:“在培養接班人方麵,我套用‘祖傳模式’——從基層做起,了解整個企業的運作,培養善於把握機遇的能力。”許多成功的潮商都經曆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辛酸,在子女教育問題上,如何讓下一代具備優良的品質,從自己手中接過家族財富的權杖,他們更有發言權。
大商人都沒架子
老子是沒錢,老子要是有錢了,開法拉利,去迪拜,還得讓最紅的明星陪著一起去。
要拿出開雜貨店的心態來經營GE。雜貨店的特色是顧客第一,沒有架子,沒那麼多繁文縟節。
潮汕商人保持低調,既是一種習慣,又是一種保護自己、戰勝對手的本能。因為低調,他們不容易被競爭對手揣摩到性格和用意;因為低調,他們早早地看準時機,避免過度競爭,一出手便達到目的。
為什麼有的人一夜暴富後,很快又銷聲匿跡?大多是因為為人招搖、做事浮誇惹的禍。實際上,商業世界裏從來不缺乏大富大貴的人。你有了一點成績就失去了平和的心態,處處炫富,不但容易因頭腦發熱而作出錯誤的決策,還會招惹是非,帶來許多麻煩,生意做不長久。
通用電器公司原總裁傑克·韋爾奇說:“要拿出開雜貨店的心態來經營GE。雜貨店的特色是顧客第一,沒有架子,沒那麼多繁文縟節。”
潮人善於經商,更善於踏踏實實走好每一步,把生意做到位。他們認為,做生意是複雜的事情,牽扯到方方麵麵的問題,既要有資金,也要有管理,更要有成熟的市場環境與經營理念。而這一切,都需要長時間的積累,需要徹底的執行。
在潮商身上,低調務實做生意主要表現在下麵幾個方麵:
(1)重視基本數據,把工作做到實處
做生意,必須借助統計數據及時掌握各種信息,進而作為決策的依據。潮商重視基本數據,所以能夠獲取真實、有效、及時的商業情報,在此基礎上完成了科學決策。具體來說,潮商主要關注兩類基本數據:一是每日、每周、每月進行分析的數據;二是不經常的、不定期檢查工作或臨時需要的長期數據。
(2)踏踏實實為客戶
許多潮商從擺地攤開始,一步步發展成富甲一方的商業大鱷,其成功的秘訣在於:不搞花架子,踏踏實實地為客戶服務。盡管許多商人嘴上都說“客戶是上帝”,但真正聆聽客戶意見的實屬鳳毛麟角,而潮商則是少數能親自傾聽客戶意見的人。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踏踏實實為客戶和消費者著想,讓潮商贏得了信賴,擁有了強大的競爭力。
(2)不忙於出名,拒絕搞花架子
很多商人熱衷於聲望的提高,喜歡參加“大企業家”、“企業名流”、“××十大傑出人物”等的評選。幾經周折,終於當選,頒獎大會風光熱鬧,報刊雜誌轟動一時,親朋好友慶賀一陣。事實上,這對領導水平、經營能力的提高,沒有實際的幫助,也無法增加個人財富。
潮商不喜歡虛妄的名聲,看重的是實實在在的利潤。他們認為,隻要你有能力追求利潤,創造財富,而又不忘記自己的社會責任,個人與公司的聲望自會如影隨形而來,實在用不著任何人的選拔或吹捧;反之,你的生意年年虧損,縱使你醉心於虛名的追求、聲望的培養,到頭來也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潮商發財經
許多潮商保持著潮汕人傳統低調務實的性格,即使在經商致富之後,也保持著簡樸的生活習慣,不露富,不愛張揚。“人怕出名豬怕壯”是他們遵循的古訓,這種低調和謹慎,使他們在做生意的過程中始終保持著冷靜和理性,決策更加務實和科學,也為他們免去許多不必要的麻煩,避免掉進各種陷阱裏去。
隻有以賤為本,才會富過三代
沒錢的話咱不得不簡樸,有錢了誰還摳摳索索舍不得花錢啊,咱不差錢,狠勁造!
作為商人,不能忘記窮苦人。我們對食物、財物都不能浪費。
一個人經過艱辛努力得到了一個好位子,掙了一大份家業,本想把它千秋萬代傳下去,但是這個美夢總被殘酷的現實擊碎。對此,孟子說,“君子之澤,五世而斬”,而老百姓的說法更令人掃興,“富不過三代”。
潮商從崛起那天開始,已經綿延了500年,到目前為止是唯一沒有斷代的華人商幫。這裏麵,有成功的秘密。
潮汕商人翁廣鬆,對子女們說過:“作為商人,不能忘記窮苦人。我們對食物、財物都不能浪費。”
李嘉誠說:“衣服和鞋子是什麼牌子,我都不怎麼講究。手上戴的手表,也是普通的,已經用了好多年。”
在生活方式和個人追求上,可以更深切地看到李嘉誠“以賤為本”的義利觀。李嘉誠住的房子,還是結婚前在香港購置的深水灣獨立洋房,幾十年一如既往。作為香港首富,他並沒有住進頂尖級的豪宅區。
在公司,李嘉誠與職員吃一樣的工作餐。去巡察工地,工人吃的盒飯,他照樣吃得津津有味。李嘉誠為公益事業可以一擲千金,但是他的個人生活卻是如此儉樸,確實令人深思。
自古以來,興亡盛衰是不可避免的客觀規律。但是,盡力把富貴延續下去,是人們孜孜以求的事情。中國經濟快速發展,造就了許多富人。富家子弟如何承繼父業,已經成為一個社會問題。美國人非常注重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自尊精神,比如,那些富家子弟經常利用假期打工掙錢。顯然,這是延續富貴、盛而不衰的一種努力。
潮商是中國最富有的商人群體,也是最懂得“以賤為本”的族群。教育子女節儉、低調,已經成為潮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潮商善於做生意,又懂得如何持家,所以他們的財富延續了一代又一代。
潮商發財經
富貴人家總是難以持久,似乎成了中國曆史的規律。《老子》認為,上天沒有清靜就會破滅,大地沒有安寧就要傾覆。“貴”必須要以“賤”為根本,才能維持長久的富貴;“高”必須以“下”為基礎,才能長久高高在上。強大的事物需要保持謙卑的姿態才能維持長久的生命,否則就會由盛轉衰。潮商在商業活動中積累了財富以後,學會了“以賤為本”,打破了“富不過三代”的宿命。
讓接班人接受曆練
咱們吃的苦夠多的了,哪能讓咱的寶貝兒也吃苦啊,就得讓他們替咱們享福。
作為長輩,有責任去引導青年創業成功,讓他們繼承父輩的理想和財富。
曆盡千辛萬苦,創下了一份家業,實在不容易。把財富延續下去,是每個商人的夙願。潮商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那就是讓接班人得到曆練。有了人才,就有了一切。
泰國正大(卜蜂)集團創始人謝易初,最初沒有讓大學畢業的兒子謝國民進入自己的公司,而是吩咐他在其他公司謀職,以積累從商經驗。謝國民在國營蛋類合作社等單位工作了近5年之久,才到父親身邊任職。此後,經過不斷曆練,謝國民才從父親手中接過了正大集團董事長的大權,成為新的掌舵人。
法國潮州會館名譽會長陳順源,艱苦創業,事業不斷拓展,成為法國華商界巨擘之一。事業有成之後,他發起組織青年組,著重培養華裔第二代。陳順源說,作為長輩,有責任去引導青年創業成功,讓他們繼承父輩的理想和財富。除了提倡青年融入法國社會,他還幫助年輕人增強自己的學識,研究社會,掌握高科技知識,並繼承、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
潮商認為,做生意要處理各種關係和事情,不應事必躬親。不要把自己搞得沒有時間與朋友交流,更不要讓自己沒有時間去放鬆與思考,所以,應該學會讓別人去幫你打點生意、處理業務,這樣才不會成為一名忙碌的救火隊員。
泰國華僑、潮商陳有慶說:“在培養接班人方麵,我套用‘祖傳模式’——從基層做起,了解整個企業的運作,培養善於把握機遇的能力。”他說,從父親手裏接班的時候,經曆過一段很艱難的日子。白天,他學點鈔、入賬等銀行業務的基本知識,晚上才有時間去進修。今天,陳有慶明白了父親當年的苦心,特意安排兩個孩子到外國讀書,在國外公司打工,目的也是讓他們學知識,長見識。
陳弼臣是一個蜚聲世界的金融巨頭,是海外潮商白手起家的經典。他的成功,主要體現在“用人”上。他懂得“創業艱難,守成不易”,因此大力選拔接班人,采取了兩條有力的措施:
(1)在子女身上進行智力投資,並注重培養他們的實際工作能力
陳弼臣先後將自己的7個孩子送到英國、美國等接受一流的高等教育。學成後,再讓他們負責實際工作,著力培養實幹精神,然後再根據實際工作能力委以銀行要職。1988年,陳弼臣因病去世,盡管“一個時代結束了”,但是陳家後人卻站穩了腳跟,並在當今競爭激烈的經濟社會裏更上一層樓。
(2)將權力交給真正有才幹、可信托的人
陳弼臣不僅在子女中選拔有才華的接班人,還在家屬成員之外培養有才幹的精英。比如,他在1977年辭去總經理一職,當時手下有兩名副職,一是他的兒子陳有漢,一是黃聞波。盡管陳有漢也是銀行業界中公認的傑出人才,但陳弼臣卻選中了黃聞波。果然,在黃聞波代理總經理職務期間,盤穀銀行不僅保持了興隆的景象,還獲得了更大發展。
潮商的家業往往延續幾代人,這與他們重視人才的開發和培養密不可分。特別是在培養接班人上,潮商可謂煞費苦心,既從家族內部選拔才俊,也從公司裏挑選值得信賴的人才,這是潮商基業常青的秘訣。
潮商發財經
讓財富延續下去,相當於把財富事業傳承下去。這需要選拔有才華、值得信賴的接班人。為此,潮商讓子女或者公司骨幹在基層得到曆練,在考察、培養中完成了接班人的選拔工作。一旦被考察者具備了卓越的組織管理才能和深謀善斷的企業家氣魄,潮商就會放心地把財政大權交出去,完成財富的代際傳遞。
家庭溫暖勝於學校教育
我們每年給學校交那麼多學費,就是把孩子交給學校管。我們哪有功夫管孩子!
首先應該使孩子感到家庭的溫暖,感覺到父親和母親無微不至的關懷與愛心;其次,是要讓孩子得到最好的教育。
潮商家大業大,自然希望自己的財富和事業延續下去,有接班人能夠挑起重擔。所以,在子女教育問題上,最能看出他們對財富傳承的見解。
提起教育,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學校教育,而忽視了家庭教育的功能。事實上,家庭帶給孩子的影響遠遠超過學校教育。特別是在孩子早期教育上,家庭可以影響孩子一生的命運。
潮商大多白手起家,有的人接受的學校教育很少,他們對社會的認識,對商業的理解,則更多來自家庭的影響。
李嘉誠為子女教育可謂費盡苦心。自從兩個孩子出世,他就麵臨著怎樣撫養,如何使他們成為有用之才的問題。他認為,首先應該使李澤钜和李澤楷感到家庭的溫暖,感覺到父親和母親無微不至的關懷與愛心;其次,是要讓孩子得到最好的教育。
李嘉誠認為,孩子能夠從家庭裏得到溫暖,就會感到滿足和快樂,他們對世界的理解和看法就會充滿積極、樂觀,即使遇到困難也容易勇敢麵對。任何時候,愛都是理解一切的基礎。
在讓孩子感受到家庭溫暖的基礎上,李嘉誠更注意讓孩子學習做人的道理、做事的規矩。有一次,他帶著六歲的李澤楷乘坐泛美航班,先走進頭等艙,隨後又把小澤楷送回了經濟艙。當時,李澤楷很不情願,甚至又哭又鬧,但是李嘉誠說:“孩子,當你再回到這裏時,你看到的一切都應是你通過艱苦工作賺來的。”
多年後,李澤楷仍然對這句話記憶猶新,他非常感謝父親對自己中肯的教導,而非溺愛。很早就懂事,這讓李氏兄弟能夠以超越年齡的眼光看問題,思考問題也更成熟。
當李澤钜和李澤楷八九歲時,每當董事局開會,兄弟倆就會坐在旁邊,接受獨特的商業熏陶。這也是李嘉誠對孩子疼愛的表現,他說:“帶孩子到公司開會,目的不是教他們做生意,而是教他們懂得做事要花很多心血才能成功。”
後來,李澤楷到美國念書時,李嘉誠隻向他提供購買生活必需品的費用,以及學費和房租,而平時的零花錢,都是李澤楷在麥當勞當收銀員,在高爾夫球場做球童,慢慢掙來的。
從小就獨立自主,習慣自己打工賺零花錢,成為李澤楷的一種自覺行動,他不責怪父親“吝嗇”。這種家庭教育的成功,恰恰來自於李嘉誠給孩子愛的教育,以及從小讓他們接受家庭的溫暖。孩子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愛,所以更懂事,更理解父親的一片苦心。
一位教育專家說過:“牢固建立起的家庭習慣,並堅決遵守規定的製度是成功地對孩子進行教育的條件之一。”人才是培養出來的,而一個人的生活環境與家庭教育對於他的未來發展是非常重要的,這種影響深刻作用於他的性格形成,以及日後的事業發展。
人們熟知的一句話是:“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意思是貧苦人家的孩子懂事早,比別的同齡孩子成熟。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形呢?毫無疑問,因為孩子自小就生活在一個艱苦的家庭環境中,這有助於培養他們吃苦、勤奮的性格和意識。
潮汕商人深知財富來之不易,不經過刻苦拚搏和積極進取,難以贏得成功。所以,他們在孩子教育問題上,拒絕溺愛,而是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進而培養他們健全的人格,讓他們懂得做人的道理,讓他們自己去理解、感受這個世界。
潮商發財經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潮汕商人善於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一方麵,他們在經商方麵有許多心得,更理解如何取得成功,所以非常注意培養孩子應該具備的良好品格;另一方麵,他們非常注意自己在為人處世方麵的表現,進而影響到孩子的待人接物。
父親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老子天天在外麵奔波賺錢,哪有功夫精力教導孩子怎麼為人處世啊!
他們一定要聽我講話。我帶著書本,是文言文那種,解釋給他們聽,然後問他們問題。我想當時他們亦未必能懂,但那些是中國人最寶貴的經驗和做人的宗旨。
許多成功的潮商都經曆了常人難以理解的辛酸,對人情冷暖有深刻的體會。因此,在子女教育問題上,如何讓下一代具備成功的品質,從自己手中接過家族財富的權杖,他們更有發言權。
潮商認為,教育孩子成才,不需要特別的理念,每個父親都是最好的老師。也就是說,在與孩子相處的時候,他們就在學習你的為人處世態度,模仿你的待人接物方式。當然,也會把你對商業的理解吸收進去。
李嘉誠經常把自己悟出的人生道理講給兒子聽。早年,他帶著孩子坐電車、坐巴士,又跑到路邊報紙攤檔,看小女孩邊賣報紙邊溫習功課那種苦學態度。
李嘉誠說:“他們一定要聽我講話。我帶著書本,是文言文那種,解釋給他們聽,然後問他們問題。我想當時他們亦未必能懂,但那些是中國人最寶貴的經驗和做人的宗旨。”兩個兒子都稱讚父親是最好的導師,是最好的商業教授。
回憶起父親帶給自己的深刻影響,李澤楷說:“我從家父那裏學到的東西很多,最主要的是怎樣做一個正直的商人,以及如何正確處理與合夥人的關係。”
李嘉誠在經商方麵有許多心得,他經常說:“假如拿10%的股份是公正的,拿11%也可以,但有時隻拿9%的股份,反而會使財源滾滾而來。”顯然,孩子們接受了這種理念,更容易在商業合作中取得成功。
後來,李澤钜和李澤楷在香港讀完中學後,李嘉誠依然把他們送到國外留學深造,他說:“作為父母,讓孩子們在十五六歲時就遠離家鄉,遠離親人,當然有些於心不忍,但是為了他們的將來,就要忍心。不管你擁有多少家財,對於孩子,應該從小培養他們獨立自強的能力,特別是不能讓他們養成嬌生慣養、任意揮霍的生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