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reference_book_ids\":[6838936292718283790,7255238555826392118,6930888998395186184,7267090241087867904]}]},\"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潮商在數百年間,生生不息,除了秉承誠信立業之外,還在於持續創新,與時俱進。沒有創新,他們就無法在世界各地立足下去。香港首富李嘉誠說:“我的成功之道是:肯用心思去思考未來,當然成功幾率較失敗的多,且能抓到重大趨勢,賺得巨利,便成了大贏家。”泰國正大集團董事長謝國民:“我每天的工作內容有95%是為未來五年、十年甚至十五年、二十年作計劃,換句話說,是為未來而工作。”這都是潮商在創新上的努力。
不創新就是死路一條
別人怎麼來,我就怎麼來,這多穩妥啊。別費心思搞些烏七八糟的新想法,費力不討好。
我學曆不高,但幾十年來,身上總帶著一支筆和一本筆記本,無論走到哪裏,看到好的東西就記下。
潮商在數百年間,生生不息,除了秉承誠信立業之外,還在於持續創新,與時俱進。沒有創新,他們就無法在世界各地立足下去。
比如,國內市場飽和就向國外發展,在國外接觸到好的項目又帶回國內;在一個行業站穩腳跟後,就發展相關聯的行業,等等。直到今天,潮商仍在不斷創新,創新精神總讓他們領先一步,占盡先機。
潮商陳煥強說:“我學曆不高,但幾十年來,身上總帶著一支筆和一本筆記本,無論走到哪裏,看到好的東西就記下。”
2000年5月,他隨汕頭政府到日本友好城市岸和田市考察。在商場裏,發現了一款利用蒸汽殺菌的清潔機,蒸汽殺菌無毒無汙染,非常符合現代的環保概念。於是,就買回了一台。回國後,陳煥強和一名工程師閉門三個月,對買回的樣品進行解剖、研究,並對樣品裏麵存在的漏洞進行修複,研造出一台更為先進完善的蒸汽殺菌清潔機。
78歲那年,李嘉誠在分發給全世界員工的一封信中發出警告:“持續創新對公司未來繁榮異常重要。”
(1)有創新,才有生存和發展
許多潮商在回憶自己的創業經曆時都有一個共同體會:“創新”是贏得最後成功的保障。創新,包括革新產品的創新、新能源的開發、開拓新市場的創新、新產品的開發,最重要的是思維的創新,也就是解放思想。樹立“創新至上”的經營理念,不僅是把生意做好的需要,更是生存下去的前提。
(2)創新才能獲得豐厚的利潤
生意再小,盡管沒有雄厚的資金實力和規模效應,但是隻要確立“創新至上”的經營理念,把創新滲透到骨子裏,並在工作中孜孜以求,那麼奇跡就會發生,就會進入以創意為支點的商業模式中,獲取豐厚的利潤。
(3)創新是把生意做大的保證
一項研究表明,小公司很少有成長迅速、規模擴大的。事實上,隻有4%的小公司真正在規模上有所擴大,大部分停留在小規模上。造成這一問題的根源在於,公司團隊缺乏創新的思維和意識。因此,把生意做大,實現企業規模擴張,必須堅持創新,尋找適應自己發展的藍海戰略。
總之,在市場越來越成熟、競爭越來越激烈的時代背景下,“創新”已經成為一種戰略資源。誰的創新能力越強,誰就能在變革迅速的市場中適應新環境,並吸引消費者的眼球,取得成功。特別是對技術性、文化性公司來說,創新已經成為公司賴以生存的基礎。
潮商發財經
近代以來,潮人的開拓精神進一步發揚光大。最能說明問題的,就是近幾十年來潮商經營方式的轉型和業務拓展。
與中國傳統觀念相應,早期潮商的經營,采取家族管理的形式,所有權和經營管理權合一。因應時變,很多潮人企業家積極拓展經營領域,從傳統工商業向金融地產、交通能源、高新技術等行業進軍,進而打破行業與地域界限,組成國際性大集團公司。
目前,潮商在創新中延續財富傳奇,在世界範圍內整合資源,提升競爭能力,成為全球商場上的一支勁旅。
“嗅”出未來發展的動向
隻看今朝樂與美,不顧明日愁與累。今天的事兒都幹不完,誰有精力在今天做明天的打算啊?
每天的工作內容有95%是為未來五年、十年甚至十五年、二十年作計劃,換句話說,是為未來而工作。
泰國正大(卜峰)集團董事長謝國民,具有市場戰略眼光,決策果斷正確。在創業過程中,他推行“未來主義”:“我每天的工作內容有95%是為未來五年、十年甚至十五年、二十年作計劃,換句話說,是為未來而工作,至於那些已經試辦成功並有成績的業務則很少插手,最多隻占我工作內容的5%,其餘都歸常任人員負責。”
謝國民經常到世界各地考察市場情況,並注意當代最新科技成就對生產變革帶來的影響。站得高,才能看得遠,長遠的戰略眼光讓正大集團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農牧工商一體經營公司。
香港首富李嘉誠說:“我的成功之道是:肯用心思去思考未來,當然成功幾率較失敗的多,且能抓到重大趨勢,賺得巨利,便成大贏家。”
潮商既專注於現在,又善於把握未來發展趨勢,所以他們很少有失敗的時候。
(1)“嗅”出未來發展的動向
潮商是很重視經驗的,這是他們在經商過程中的心得體會,是指引他們走向正確的道路、避免重蹈覆轍的明燈。但是,潮商又不過分依賴經驗。他們不因循守舊,而是善於隨著市場的變化而變化,甚至掌握先機,在變化之前就靈敏地“嗅”出未來發展的動向,先別人一步,做好準備。
商人最重要的素質,是從細微處看到大趨勢,在商業直覺和決策理性的平衡點上跑準大勢。在新經濟時代,好多事情是想不清楚的,這個時代的特征不再是大吃小或好吃壞,而是快吃慢,不允許“一慢二看三通過”。時代要求思維轉變。
(2)考慮到未來可能遇到的風險
商局中變幻迭出,各種情勢接踵而至,把握此間的情勢自是必須的,而能“大風臨於前而不動”,鎮定如常地翻覆風雲,則是需要有一些氣魄的。此間,商戰者必須對全局了然於胸,對未來之勢亦把握到位,方能從長遠、全局的角度來解決問題。
潮商發財經
沒有先見之明的人,做任何事都不容易成功。有些眼光銳利的人,用很少的資本,就能發展很大的事業,這就是由於他們有超乎尋常的先見之明。我們要知道,先見之明,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能力,任何人隻要多花一點心思,去研究自己所想了解的行情,都能成為一個具有先見之明的人。
擯棄貿易浮財做實業
我就守著國家單位的“鐵飯碗”,撐不著,也餓不死,踏踏實實混到退休。
越來越多依賴貿易發家的潮商意識到,在經濟信息越來越透明的今天,貿易的“浮財”意味更重了,進入自己比較了解的產業才能掌握未來商業方向。
經濟體係的生態係統主要有兩個基礎性環節:
(1)法製和信用。法製和信用,是保證企業主體自由自主的良好外部環境。在成熟的市場環境中,法製和信用都是非常完善的,能夠提升商業運作效率。
(2)製造業。一個大區域範圍內的經濟體係,必須以有競爭力的製造業為基礎,否則容易陷入浮躁和急功近利。結果,便是實業軟弱無力、大部分產業無法形成合理的結構和體係。
早年,潮汕人是以海上貿易發家的,並把這種傳統延續下來。後來,他們嚐到了偏重貿易,對實業投資和工業生產重視不夠所帶來的苦果,於是紛紛主動求變,投資實業,使經濟體係達到“生態平衡”。
潮人李瑞傑,早年成為英特爾服務器代理商。後來,他花了3年時間,把一家注冊資金僅100萬元的小公司在香港創業板上市。這還不滿足,他又攻城掠地,成為國內服務器行業的前三甲。自有了品牌後,李瑞傑成為一個典型的實業家。
預發集團總裁陳振東,當初是先在香港代理銷售花花公子牌、花雨傘品牌服裝,後來進入服裝製造業,現在內地包括汕頭有多處實業投資。生意做得順風順水,前途光明。
潮汕商人陳欽鵬,是中國十大文具品牌之一“齊心”的創辦人。20世紀80年代,他做過百貨、小五金、皮鞋、文具等,什麼生意都嚐試過。後來,他在潮陽開設了自己的工廠,開始全部做自己齊心品牌的文具,於是有了年產值超過3億元的國內文具產業。
越來越多依賴貿易發家的潮商意識到,在經濟信息越來越透明的今天,貿易的“浮財”意味更重了,進入自己比較了解的產業才能掌握未來的商業方向。今天,新一代潮商對投資實業、創建品牌已經形成共識。
主動求變,適應市場趨勢,讓潮商把商業資本轉到實業投資,又通過實業上市融資,進一步把企業做大做強,把生意越做越大。
潮商發財經
潮汕人頭腦敏捷,哪裏有生意就到哪裏去。早年,他們的投資方向往往分散而雜亂,多元化而非體係化,因此無法在自己的生意王國裏構建起完善的結構,但是,一旦認識到實業投資的重要性,他們就主動創新求變,自我改革,重新續寫了商業輝煌。
從發土財到做品牌
啥牌子不牌子的,地攤兒上5塊錢的東西,我看買的人也不少。
中國企業缺的不是資金、市場,而是品牌能被世界公認。如果有了自己的品牌,那麼,中國的民族工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將立於不敗之地。
受到商業傳統的影響,潮商尤其是本土潮商視“官”為麻煩的製造者,曆來對官場敬而遠之,以期保持低調,免受不必要的紛擾。他們最大限度地保護自己,行事謹慎,韜光養晦,悄悄地發財。
經過多年商場打拚,尤其是近年來的商業實踐,潮商認識到:沒有品牌的競爭是無力的競爭,沒有品牌的市場是脆弱的市場,沒有品牌的公司是危險的公司。
可以這樣說,潮商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重視品牌的打造。沒有品牌,無法成就“百年老店”;沒有品牌,無法長久經營,這已經成為潮商的共識。
創建於1994年的上海宇琛撲克實業有限公司,自工廠生產“姚記”撲克開始,董事長、潮商姚文琛便確立了走向世界名牌的戰略。2005年4月7日,姚記撲克以千萬元天價冠名上海“姚記男排”,創造了上海體育界的先例。今天,姚記撲克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現代化撲克牌生產企業,名牌效應漸漸形成。
由於開始重視品牌,潮汕地區經過多年發展,已經形成了許多品牌效應。比如,揭陽成為”亞洲玉都”,潮州獲得”中國瓷都”、”中國婚紗晚禮服名城”稱號,汕頭的峽山、兩英、陳店分別獲得“中國家居服裝名鎮”、“中國針織名鎮”、“中國內衣名鎮”稱號,澄海區獲“中國玩具禮品城”和“中國工藝毛衫名城”稱號,等等。
目前,潮汕本土的中國馳名商標主要有:“宜華”、“雅士利”、“雅倩”、“蒂花之秀”、“奧迪”、“飄影”、“金萬年”、“曼妮芬”、“凱撒”、“驊威”等。
以前靜悄悄地發財,現在打造核心品牌,潮商給我們的啟示是:
(1)做生意要樹立品牌意識
價格戰是決勝市場的利刃。許多商人為了搶占市場,不惜屢屢拿起價格屠刀,但是,缺少品牌意識,隻能在低端市場“搶飯吃”。品牌意識差,還會製約企業發展,影響生意做大,還使企業的發展思路變得狹窄。
(2)品牌帶來倍增利潤
賣苦力是一分一分的賺錢,賣產品是十元十元的賺錢,賣品牌是百元百元的賺錢,這是數量等級的差別。聲名顯赫的招牌是長盛不衰公司最大的本錢,經過多年的經營與流傳,招牌已深入人心,頗得消費者信賴,因而能輕易在營銷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用,也為新的競爭對手的介入設置了很高的門檻。
(3)品牌讓生意永遠延續下去
李嘉誠說:“公司效益好了,品牌卻倒了,這不是成功,而是失敗;公司效益好了,品牌也立起來了,這才是真正的成功。”所以,即使人倒了,牌子也不能倒!隻要牌子不倒,即使公司出現暫時的困難,也還能立起來。樹立品牌,護好品牌,應該成為商人的一個重要發展戰略。
潮商發財經
品牌最核心的評價標準應當是壽命,長壽了才有資格作為品牌,而長壽的基礎是持續經營,就是持久的創造價值、不斷的運營下去。企業發展到今天,能否成為品牌更多在於持續經營能力,而不是賺錢能力,如果論賺錢中國人很多都是這方麵的高手,但做企業就未必能成功。企業不是今天賺了錢明天就可以不幹了,企業需要持續地賺錢,就是今天賺了明天還要賺,並且能夠有效地預知及掌控未來賺的錢。這是企業自身經營能力的體現,這種經營能力才是品牌經營的根本。
謹慎的同時不忘大膽創新
按照熟悉的套路去做,既穩妥又賺錢。
生事勿做,熟事勿忘。
潮商堅守“不熟不做”的理念,把生意做活了,賺了很多錢。然而,如果由此認為潮汕人不善於創新,不懂得變通,那就大錯特錯了。要知道,曆史上的潮人是冒著風險走出家鄉,跨越海洋,到世界各地做生意的。
其實,潮汕人不僅信奉“不熟不做”,當地還流傳著一句有名的熟語:“生事勿做,熟事勿忘。”它提醒人們,懂得變通的人才能得到好結果,執迷不悟者沒有好下場。
在新生代的潮商身上,大膽創新的勁頭十足,成為當代商業新勢力。新生代潮商敢想敢幹,絲毫不亞於早年潮汕人跨海闖天下的冒險精神。但是,這種果敢和創新不是率性而為,不是隨心所欲,而是以審慎的調查研究、科學的市場趨勢預測為前提,認準了方向才大膽行動。雷厲風行的背後,恰恰是對商業環境的準確拿捏,否則他們不可能如此成功。
(1)既要大膽創新,也要謹慎投資
做生意要膽子大,敢於冒險,善於從創新中把握先機。另一方麵,潮商也堅持“不熟不做”的生意經,表現出他們審慎的一麵。兩者貌似矛盾,卻是一脈相承的。因為,潮商大膽創新之前是謹慎的決策,謹慎投資是大膽創新的保護傘。
(2)創新之前要對原有行業了如指掌
無論是馬化騰,還是李澤楷,商業上的創新都離不開對舊有行業的清醒認識,他們能夠成功,在於順應了產業升級的趨勢,主動適應了新變化。20世紀90年代以後,我國的經濟結構和消費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家電等傳統產業升級,網絡、電子通訊等新興產業迅速崛起,創造了大量商業機會。馬化騰、李澤楷正是把握了這種商業趨勢,才在網絡通訊、衛星電視及電訊等領域大展鴻圖的。
由此可見,潮商的大膽創新,仍然沒有逃脫“不熟不做”的經營理念。他們主動適應商業趨勢,憑借對市場的出色理解,延續了潮商不敗的神話。
潮商發財經
潮商經曆了太多磨難,他們能夠在商業上有所建樹,不僅在於他們敢於拚搏進取,更因為他們做任何事情都腳踏實地。每一次商機來臨,他們都敏銳地察覺到,而後在準確判斷的基礎上順勢而為。
許多人都認為潮商是特立獨行的群體,因為他們敢冒險、善於創新,但是潮汕人卻說,他們做任何一筆生意都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因為投資失誤會讓你血本無歸,來不得一絲一毫的麻痹大意。這樣說來,潮商自始至終都奉行著“不熟不做”的生意經,即使是“創新”,他們也看重現實基礎是否允許,否則絕不輕易出手。
適應新的形勢變化
沒有不開張的買賣,隻要守著一個店鋪,就不愁沒有飯吃。
做生意不能太死板,如果有新的業態出現,你就必須要有所變化,要盯住市場的最新變化。商人永遠都在尋找商機。
潮汕商人奉行“商者無域”的生意經,在他們眼裏,每個行業都有賺錢的機會,任何時候都有發財的契機。最令人生畏的是,潮商總能先人一步把握市場脈搏,似乎有一種本能的商業天分。
《孫子兵法·虛實篇》:“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製流,兵因敵而製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意思是,兵形的規律就像水的流動一樣,水的流動是避開高處而流向低處;用兵取得勝利,是由於避開敵人的“實”而攻擊敵人的“虛”。水因地形的高低而決定自己的流向,作戰則根據不同的敵情而決定采取相應的製勝之策。因此,用兵作戰沒有一成不變的戰場態勢,沒有固定的作戰方式。能夠根據敵情變化而獲得勝利,才能叫做用兵如神。
潮汕商人能夠跟隨市場形勢隨機應變,與《孫子兵法》機變的思想暗合。潮商認為,無論產品還是服務,其最終的歸宿都是顧客,最終都要走向市場;企業的利潤依靠市場;企業的成長依靠的市場的成長。做生意不能太死板,要圍著顧客轉,圍著市場轉。
潮商發財經
做生意如同帶兵打仗,必須在實踐中根據實際的作戰形勢靈活變通。在商業世界中,審時度勢、以變製勝則是經營管理的一條普遍原則。無論是企業內部環境,還是外部市場,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