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連登(馬來西亞潮汕企業家)說:“有錢人和沒錢人的一個根本區別是,前者更懂得珍惜每一分錢,從不亂花錢。而沒錢的人覺得一分錢不值得積攢,於是養成了大手大腳花錢的習慣,最後始終還是窮人。”除了勤儉節約、踏實苦幹,潮汕商人還懂得在競爭中尋求合作,堅持專業化的發展道路,主動跨越產業升級的門檻,利用全球資源做生意,通過“蛇吞象”的並購術把生意做大,以及從“點”競爭到“鏈”競爭,這是他們做大做強、做精做久的成功因子。
白手起家打下基業
沒有資金,做什麼都無從談起。那些大商人,都是有了充裕的資金才做大的。
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發展起來,通常所需要的資金都是靠自己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能夠有今天的成就,真的很不容易。
法國潮州會館名譽會長陳順源,祖籍普寧麒麒鎮新溪村,20世紀30年代出生於柬埔寨。70年代中期,因柬埔寨政局變化,陳順源偕同夫人蔡金燕女士攜帶子女舉家經越南而抵達法國巴黎。
為了生存,全家人克勤克儉,奮發創業。他創辦巴黎嘉華進出口有限公司及百貨公司,經營中西式餐具、廚具、工藝品、日用瓷器、電器及中國茶葉等,貨真價實,生意興隆。此外,陳順源還在巴黎創辦了白天鵝大酒樓,並投資房地產開發,由於多方謀劃經營,艱苦創業,事業不斷拓展,成為法國華商界巨擘之一。
許多潮商都經曆了白手起家的過程,他們的艱苦創業精神,不斷奮鬥的毅力,以及預見性的遠見卓識,是經商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陳弼臣,祖籍潮陽峽山,1910年生於泰國曼穀。初中沒畢業,他就開始了闖蕩謀生和艱苦創業的生涯。他差不多什麼事情都幹,當搬運苦力,做售貨小販,做酒樓跑堂等。
後來,陳弼臣在“益成木行”打雜,因為吃苦耐勞很快得到大家的好感。隨著經驗的積累,他被聘為木行經理。又得到當時的商界名人、泰國保險業的前輩鄭景雲的賞識,有了廣闊的用武之地,商業才華得到了充分的展現。從此,陳弼臣憑借多年的商業經驗,開始把生意做大,直到創辦盤穀銀行,成為蜚聲世界的金融巨頭。
潮商能有今天的成就,是因為他們付出了很多,經曆了從無到有的過程。對於想創業的人來說,要學習潮商白手起家的精神,同時也要善於把握創業成功的訣竅,通過慢慢積累把生意做大。
對創業者來說,打下一片基業,本身就是一件偉大的事情。當然,創業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它不僅涉及到創業者現在的經濟狀況,其結果還會影響到他以後的精神狀態。因此,在創業之前,創業者一定要做好大量的準備工作。首先,在投資過程中,創業者應有一個全局觀念,應該遵循以下幾個方針:
(1)製定一套適合自己實際情況的創業計劃和策略,千萬不能亂來,閉著眼睛瞎創業。盡量提高創業成功的概率,比什麼都重要。
(2)定期檢查並調整創業項目,不能一條道走到黑,要隨機應變,順風使舵。在執行過程中,一定要做到靈活經營。
(3)最好能花些時間去進行研究,如調查市場行情走勢,了解最新信息,掌握他人心理。要做好創業記錄分析,不可以“坐以待息”,守株待兔絕不是一個真正成功的創業者的態度。
(4)創業分析盡可能做到客觀公正,盡量考慮各種影響因素,時時保持冷靜頭腦,切不可意氣用事,更不能把賭博的心態帶入到創業活動中去。
潮商發財經
創辦公司時,創業者千萬不要以為成敗無所謂,一定要有必勝的信念,同時製定計劃確保成功。今天,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創業的隊伍,但是許多人創業頻繁失敗,即使再有意誌,也經受不起創業失敗的考驗,最後就成了對自我信心的拷問。對白手起家的創業者來說,取得一點成功,給自己一些信心,相當重要。
看重每一分錢的價值
靠著一分分攢錢,永遠不會成為富翁。
有錢人和沒錢人的一個根本區別是,前者更懂得珍惜每一分錢,從不亂花錢。而沒錢的人覺得一分錢不值得積攢,於是養成了大手大腳花錢的習慣,最後始終還是窮人。
財富都是靠著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特別是在缺乏原始積累、資金缺乏的創業階段。潮商深諳“積小為大”的道理,他們靠著勤儉節約、點滴積累,白手起家,一步步走上了致富之路。
林連登原籍惠來縣溪西鎮魯陽村,小時候家境貧寒。1895年,28歲的他飄洋過海,到馬來西亞謀生。人生地不熟,林連登當過洗碗工、腳夫、車夫、屠夫,許多重活髒活都幹過。做了10年苦力,他在朋友的幫助下,才買了一輛牛車,每天為商鋪運貨。
生活很苦,但是林連登仍然充滿希望。他勤儉節約,積累了一些資金,轉而經營小雜貨生意。後來,他與人合夥開發錫礦,隨著資金越來越多,開始擴大經營範圍,成為富甲一方的華人實業家。
許多潮商和林連登一樣,以前都是窮人,生活很苦,缺少創業資金。但是,他們渴望改變命運,同時又善於一點一滴積累資金,最終以螞蟻啃骨頭的精神把生意做起來,一步步發展壯大。
許多人想到商人,往往認為他們一定是靠著祖上的雄厚實力,生活中出手闊綽。這其實是一種誤解。大多數潮商,都珍惜每一分錢,善於節約每一筆資金。這樣做,自然有他們的道理:
(1)創業資金來自平時積累
在創業階段,許多人往往為資金頭疼,渴望從銀行貸款,或者有幾個實力雄厚的親戚朋友。但是,這種好事不多見,於是許多人以資金不足為借口,放棄了經商的念頭。潮商認為,這個世界上沒有救世主,做生意要靠自己,創業資金也要靠平時積累,從不起眼的小錢中擠油水。整天想著“人無橫財不富”,不願意“積少成多”,不可能成為商人,無法找到自己的創業資金。
(2)節約成本,實現利潤最大化
在節約成本方麵,潮商更是做到極致,每一分每一厘的成本都不會浪費;他們采用“貨頭貨尾——半賣半送”的銷售方式,最終把所有的商品都銷售出去,達到利潤的最大化。
這樣做,有深刻的背景。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利潤便逐漸地趨於微薄,如果不節約成本,便常常會陷入“賺得到錢,但成本過多,入不敷出”的境地。因此,在經商中堅持節約,手頭的資金才會越來越多。
(3)賺小錢是賺大錢的基礎
很多富翁都是從一點一滴做起,都是從小生意賺到小錢才成為大富翁的。從一點一滴做起是賺大錢的必要步驟。因為在賺小錢的過程中,可增加經驗、見識、閱曆,培養金錢意識和賺錢能力,同時積累人際關係。試想,一個連小錢都賺不到的人,如果交給他一家大公司,他又如何能管理得了呢?所以,要想賺大錢,還是要腳踏實地,從一點一滴做起,由小及大。
潮商發財經
為什麼在同一個地方、同一時間,兩個人一起做生意,會一個發財,另一個賠本呢?其原因大概是:發財的人不會心高氣傲,他們珍惜每一次機會,寧願為一分錢而折腰;賠本的渴望“一口就能吃胖”,所以喪失了無數機會,小買賣不做,小錢看不起,又怎能有豐厚的積累呢?
潮商的經驗是,要想實現積少成多的夢想,還必須做到勝不驕,敗不餒,奮發圖強,開拓進取。一個真正成功的商人,必定是看重每一個小錢價值的人。“蠅頭小利”比喻微薄的利潤,會做生意的人既圖厚利,也絕不會蔑視小利。他們深知“泰山不卻微塵,積小壘成高大”的道理。善於從縫隙中發現別人所不齒的財富,就會獲得別人永遠無法想象的大商機。
小投資帶來大收益
資金不多,做生意就會受到各種限製,想要發展起來也會很難。
生意就是錢生錢,小投資隻要經營得當,也能滾雪球一樣越做越大,帶來很大的收益。
商業世界裏,大商人是少數,普通的商人很多。這和自然界的食物鏈一樣,越往上去動物越高級。
潮商認為,做生意要從小投資開始,因為這是做大生意的基礎。此外,做小投資更容易成功。畢竟,現在特別成功的大商人隻是少數,大多數人還隻是通過投資有所發展,在解決溫飽的基礎上讓人生多一些亮麗的色彩。
常州總商會潮汕商會會長李煥明,從小在潮汕農村長大。小時候,他曾經走街串巷賣雪糕,每天倒能賺到一元多錢,一個月下來,也就攢夠了學費。他說:“每天看到自己賺錢,真的很開心。也就從那時起,我就不再伸手向父母要錢了。”
20世紀90年代初,內地人很信奉香港的隨身聽、錄像機。當時,李煥明用父母的2萬元積蓄販賣小家電,拿到內地賣,竟然賺了5000元。就這樣,他逐漸打開了門路,慢慢地積累起發展資金,生意也越做越大。
汕頭市委書記林木聲,非常看重本土潮商的創業者。他說:“如果說上個世紀的七八十年代是海外潮商英雄輩出,那本土潮商的黃金時代則有些姍姍來遲,堅守潮汕本土的劉紹喜無疑是一個代表人物。”
800元起家,從一個小作坊開始,到以木製品、房地產投資開發為龍頭,並兼及投資和文化產業,總資產達30多個億、員工3000多人,18年打造出一個蜚聲國內的本土潮商——宜華集團。這一切,都是在劉紹喜手裏完成的。而他的成功之路,也是從小投資發展起來的。
劉紹喜是這樣說的:“本土照樣可以成就大業,我一直信奉‘最民族的就是最世界的’,潮汕是一塊‘風水寶地’,守住這塊寶地,堅持下去,也會有所作為。”許多潮商和他一樣,著眼實際,從無到有,踏踏實實做生意,做出了成績。
(1)小投資往往麵對更大眾化的市場
潮商認為,微不足道的小商品,往往卻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居家過日子誰也離不開。因此,做小投資,不但所需資金少,而且由於受眾麵廣,市場風險小,更能保本。由薄利的小生意做成厚利的大買賣,蠅頭小利變成“牛頭大利”,是潮商的拿手好戲。
事實上,不舍微利,既是“大魚”“小魚”兼得的盈利思想,又代表了一種經營技巧的高明。有的商人看不透這個道理,隻想著怎麼樣才能夠幹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出來,結果往往都是好高騖遠,從而生意難做,甚至一事無成。
(2)船小好掉頭,經營更靈活
大投資所需商業周期長,不容易改變經營方向。今天,各種信息相互交織,商場風雲變幻,讓人目不暇接。做小投資,可以迅速根據市場的變化改變自己的經營方法,在競爭中遊刃有餘。
在商業世界裏,中小投資始終是增強市場活力、提供就業的中堅力量。一方麵,它具有填補性功能,適應市場銷路有限的小規模生產,彌補大公司的空隙;另一方麵,它無須較大的資金額和技術力量便可開業,即便遭遇銷路不對也能迅速調整方向。
(3)小投資選擇範圍更廣
在經營項目選擇上,小投資比大項目有更多優勢,製造業、商業、手工業、服務業等眾多行業都是小投資大顯身手的場所,而大生意經營範圍之外的市場空隙更被形形色色的小投資占領。所以,做好小投資,會有更多成功機會。
潮商發財經
對規模不同的企業來說,大有大的氣派,小有小的精致。反過來,大有大的難處,小也有小的不足,各有甘苦。對個人投資者來說,也是如此,低投資比大投資有其獨到的優越性。如華人首富李嘉誠,開始創辦企業時也是從小開始,而後才發展為世界聞名的大企業。可見,要想取得成功,不在於投資幾百萬,隻要投資有方,讓資金從小到大地滾雪球,最後仍能為投資者帶來巨額效益。
先做推銷員,再做大老板
推銷就是賣東西,這種沒技術含量的工作懶得去做。
一切始於推銷,生意人不能懂得銷售的真諦,就無法領會商業的精髓。
推銷大師喬·吉德拉說過:“推銷的要點不是推銷商品,而是推銷自己。”推銷可以訓練自己在麵對不同的情況時該做什麼,怎麼去做。這些在別的行業中很難獲得的履曆對自己走向更高的人生舞台大有裨益。
李嘉誠也說,推銷的過程正是一種學習的過程,從加入到推銷員行列的開始,你就要在推銷實踐中去學習推銷方麵的各種知識,去掌握如何同各種不同的客戶打交道。從一點一滴積累,增長經驗和技巧,以及對市場的判斷力,才能做大買賣,成為大老板。
(1)無論現在如何,要有當大老板的野心
拿破侖說過:“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一名沒有進取心的士兵,自己的命運始終掌握在別人手中。同樣,一個不想當老板的人注定隻能成為一個平庸的“打工者”,雖然整日在外奔波勞碌,但最終卻一無所成。有當老板的野心,才能主動學習商業知識,成為地道的商人。
(2)在推銷中學習商業知識
想要成為一個商人、一名老總,必須擁有相應的智慧、能力等必備的基礎條件,這樣才能在浪濤澎湃的商海中自如地駕馭團隊,把握市場方向。許多潮商一開始做生意,其實就是推銷。他們想方設法地推銷手中的商品,建立自己的客戶關係和信譽,也對市場有了最真切的體會,為後來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時刻不忘記自我修煉
做老板,整個人生角色就是一個很大的改變,為此,要在做生意的過程中完成自我訓練。比如,要樹立自信、積聚勇氣、直麵挫折、磨練毅力、展現魅力、修煉口才、學習管理、磨合家庭等等,從而獲得成為一名老總所必須具備的素質與能力。
潮商發財經
做好推銷員其實就是打基礎的過程,隻有把基礎打好,才能以推銷員這個人生角色為跳板,去辦公司、去當老總、去搏擊商海,從而開創自己的事業。否則隻能是白費心思,最終還是一無所獲。兩千多年前戰國末年的巨賈呂不韋就曾指點過那些渴望進取的人們:“善學者,借人之長以補其短。”這句話已經明確告訴人們:獲得進步的最聰明的方法就是必須在實踐中不斷的去學習,汲取別人的寶貴經驗,然後在不斷的努力拚搏中創造更多更大的機遇。
要競合,不要競爭
許多時候,不是你不去爭,別人就會放手,而是市場上就那麼大的蛋糕,你不搶就會餓肚子。
做生意要敢於競爭,當仁不讓。同時,要控製好競爭的節奏,不能和對方反目成仇。既敢於鬥爭,又善於合作,才能發家。
俗話說,同行是冤家。但是,潮商不喜歡打架,隻喜歡賺錢。即便與對手發生過激烈競爭,需要合作時,他們也能放下身段,握手言和。
翁廣鬆,從警備戰士到海外著名實業家,是潮汕商人中的傳奇人物。1992年,他創辦了香港金捷利集團有限公司和香港聚利發煙草有限公司。
早年,翁廣鬆在香港代理長沙卷煙廠的NISE牌卷煙,萬寶路看到這個牌子的煙質量不錯,於是展開了競爭。當時,翁廣鬆的煙是28元,萬寶路是32元,於是萬寶路生產出另外一個牌子的香煙賣27元。接著,翁廣鬆把代理的煙賣到22元,對方傻眼了,因為他們沒有了降價空間。
幾番較量後,萬寶路終於認識到,翁廣鬆是個很有實力的競爭對手。這時,翁廣鬆提出了“化幹戈為玉帛”的策略,代表長沙卷煙廠與萬寶路簽訂了戰略性合作夥伴。與萬寶路的牽手,讓翁廣鬆的事業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這次牽手頗有戲劇性,所謂“不打不相識”,與競爭對手合作,也能賺到大錢。
世界上沒有永恒的敵人,也沒有永恒的朋友,隻有永恒的利益。潮商非常讚同這一點。他們認為,做生意就要求利,而不是動幹戈,爭意氣。為了利潤,靈活應變,具備求和的心態,是商人的基本素養。
(1)同行不嫉,事情好辦
20世紀90年代,在一次產品交易會上,汕頭一家鄉鎮企業的廠長看到本省的一家工廠生產的鼓風機和本廠生產設計、即將生產的新型鼓風機幾乎同出一轍。他馬上想到,自己已經晚了一步,如果再推出同類產品已經沒有優勢,而且還有模仿別人之嫌。最主要的是他早就想與這家工廠進行強強聯合,以求大的發展。
於是,他立刻打電話回廠,讓廠子停止一切準備生產這種鼓風機的工作。後來,兩家工廠實現了聯合,那家工廠的廠長知道了這件事,感慨萬分地說:“你如果那時推出新型鼓風機,那我們兩家勢必就要有一場競爭,也就不會有今天的聯合了。”
經商做生意是門大學問。潮商認為,一進一出,就能造成賺與賠的差別;一進一退,都有生意場上的人情買賣。隻考慮一味地賺錢,說不準什麼地方就觸到誰埋下的地雷。尤其與同行之間,有競爭,有合作,但是千萬不要作對,在自己賺錢的同時別擋了別人的財路。堅持同行同利,在競爭中合作,最後才能讓彼此都成為贏家。
(2)以德報怨,化敵為友
潮商的競爭哲學是,寧失利益,不失關係。麵對故意為難自己的人,潮商有自己的對策:以德報怨,化敵為友。“以德報怨,化敵為友”不但不會丟麵子,而且能贏得對手的尊重,並使自己的生意更加壯大。
因此,潮商時刻提醒自己:忙來忙去,其目的就是要讓自己的生意發展壯大,實力增強。要做好生意,要獲得財富,就要建立廣泛的社會關係。其中包括與你的對手交朋友。結一個冤家就相當於堵住了自己的一條退路和進路;如果包容了一個對手,就相當於多交了一個朋友。對這一點其實沒有任何疑問。當處於被動地位的你,一旦以德報怨就站在了主動的地位,因為對方也需要接招和應戰。
(3)不要仇恨,要理智
潮商認為,仇恨很難讓人失去勇氣,但能輕而易舉地讓人失去理智。失去勇氣則失去了人生的一半,失去理智則失去了人生的全部,因為沒有理智的仇恨必將演化成自己的災難。
當你產生報複的念頭的時候,就證明你已在對手麵前失去冷靜,失去冷靜的人必然失去理智。失去理智的老板又怎能在變幻的商海中審時度勢呢?同時,如果他會明白他的所作所為已經傷害到了你,你對他的報複將會使他給你更大的報複,使你蒙受更大的損失。你要消耗更多的時間來進行自我防衛,這樣便陷入了漫長的拉鋸戰之中。在這種情況下,又如何在商場中把握機遇,謀求發展呢?
潮商發財經
競爭求利,難免有矛盾和誤會。用寬容的姿態,為自己在眾人心目中留下胸懷寬廣和明智聰慧的印象,可以贏得更多的合作機會。
作為一個生意人,你肯定會有生意場上的敵手,請試用一下這樣的競爭法則:如果不能說服或打敗你的敵手,就和他們合作。這是許多潮商的競爭策略。
潮汕人賺錢的三個層次
賺大錢,要經受更大的風浪,人這一輩子賺點小錢花花就足夠了。
我們什麼錢都賺,從一無所有,到富甲一方,靠的是從最初的攢錢,到最後依靠錢生錢發財。
有這樣一個創業故事。一對潮汕夫妻在珠海的路邊賣菜。
過了春節,他們夫妻倆就在附近的一個市場上有攤位了,並積累了許多忠實的客戶。有一位老客戶奇怪地問:“不到一年的時間,你們就賺到錢了?”
要知道,他們每次的攤位費要交3000元。這對夫妻說:“還好,省吃儉用,賺了一萬多。”這位老客戶不住地讚歎:潮汕人真的很會做生意,比那些打工者強多了!
又過了兩年,這對潮汕夫妻已經在市場開起了批發部,穿著打扮也變了,還雇了六七個夥計。他們隻有小學文化,卻在創業的道路上走向了成功。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深思。
一位長期研究潮汕商人的學者,總結了潮汕人賺錢的三個層次,它們是:
(1)人找錢的階段
這個階段是最辛苦、最疲勞,也是壓力最大的階段。就像潮汕夫妻擺地攤,早上五點起床,去進菜,整理菜,遭人的白眼,還被城管攆著到處跑。人找錢是生意最基礎的階段,也是必須堅持的階段。雖然苦點,但是隻要撐過去,就是希望。
(2)錢找人的階段
這個階段是在第一個階段的基礎上,創造了一定的信譽和客戶,就像潮汕夫妻進市場開批發部,因為有一些老主顧的幫襯,生意相對比較好做了,成功的機會也就更大了。許多商人都處於這個階段,做得非常辛苦。當然,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優勢,把生意做實,否則就容易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被淘汰。
(3)錢找錢的階段
這個階段是在有極大資金積累的情況下,用剩餘資金或者運做資金投資的階段。比如李嘉誠的幾次對上市公司的並購。這個階段是公司壯大後的資本運作,生意做到一定境界才能涉足,不是小公司可為的。
潮商發財經
同樣是商人,境界卻不一樣。有的人賺小錢,有的人賺大錢,根本原因在於對商業的體會和把握程度不同。潮商的觀點是,做生意不分大小,都要做好。同時,要在把小生意做好的基礎上,嚐試著做大生意,建立自己的商業優勢。
“小器”成就大業
做一個不起眼的小生意,不如開辦一個大廠子好,那樣才能把生意做大、做強。
一步一個腳印,從一絲一線的小販生意,慢慢做成某行業數一數二的企業。這樣穩紮穩打,就能聚沙成塔。
潮商渴望擁有更多財富,但是他們以一種平和的心態來麵對。比如,在積累財富上,他們不會輕視那些不起眼的項目,隻要能賺錢,他們就投資,就認真做,幹出成績。此外,商業上取得成功後,他們也甘願保持低調,做商業世界裏的“隱形冠軍”。
全國製筆名牌企業“晨光”文具的老板是陳明,這位潮商從最初的推銷、代理,到自行研發生產文具,始終憑著潮汕人的刻苦耐勞和奮力拚搏的精神,悶聲發大財,成為不為人知的商業大鱷。目前,晨光文具員工總數1500人,年產值達2.3億元,這一財富積累都是在悄無聲息中完成的。
更多的潮商的是默默積累著財富,他們為人低調、不事張揚的性格使他們遠離媒體的視線,但不爭的事實是,在許多大開發、大建設領域中總是能夠隱約看到他們的身影。
北京潮人商會會長張善德說:“潮汕人性格低調、實幹,往往是一步一個腳印,從一絲一線的小販生意慢慢做成某行業數一數二的企業。”
20世紀80年代,德國管理學家赫爾曼·西蒙提出了“隱形冠軍”這一概念,並描述了這類公司的基本特征:(1)從規模上講,都是中小型公司;(2)大多生產一些“看不見”或“不起眼”的產品,但是擁有極強的獨創性;(3)從市場份額看,在全球範圍內主宰其所在市場,占有率超過60%;(4)擁有卓越、強勢的領導層,大多數為家族企業;(5)以全球化的視野做公司。
潮商中既有李嘉誠這樣赫赫有名的大企業家,更有無數默默無聞的小商人。潮商的全球經濟影響力也都是從這點滴的積累中所得,人們並不知道億萬富翁中到底有多少潮商。
據統計,2004年海內外所有潮汕人產值至少8700億美元,保留國內戶口的海內外發展的潮汕人產值3700億美元。這意味著每一個潮汕人的年生產總值是其他人的三倍以上,這簡直是一個天文數字。
潮商發財經
赫爾曼·西蒙說:“隱形冠軍的成功可以用卓越或者輝煌來形容,它們占據了全球細分市場的領袖地位,但它們的事跡和經驗卻鮮有人知。”許多潮商是典型的隱形冠軍,他們追求質量完美、精準判斷行業、行動敏捷、專注把事情做好,贏得了財富。
“隱形冠軍”的知名度小,對大眾來說比較陌生,“隱形冠軍”從事的行業是一些不顯眼、不為人知的領域,在“邊緣”領域發展,但是它們卻以專注做事的態度卻贏得了成功,由此可見“隱形”隻是現象,“冠軍”才是關鍵。隻求“利”,不求“名”,是“隱形冠軍”的突出特色。
潮商企業要邁四道坎
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企業都有衰退的一天,順其自然就得了。
生意一步步做大,從創業期到成長期、成熟期,每個階段的情況都不一樣,在經營上的思路也要跟著變一變。
研究潮商500年不敗的秘密,必須從“潮商文化”這個元素入手。它對於潮商企業來說是一個宏觀概念,實際上潮商文化在潮商企業的不同發展階段,所表現出來的狀態是不一樣的。
如果用企業生命周期理論對“潮商文化”進行分析,就可以歸結出如下四種商業理念,它們更真切地表現了潮商在不同成長階段的商業文化。
(1)創業期要善用家族力量
潮商在運作管理上更多的是崇尚自己和自己家族的力量,強調“愛拚才會贏”,自己帶著一家人搞創業,一家人一起努力拚搏,強調“義氣”上的團結。這在創業之初,幫助他們渡過了難關,起到了積極作用。
但是,由於缺乏管理製度的建設,潮商企業在管理上普遍存在“重關係、輕規則”的弱點,這也是潮商企業家族式管理的通病。這是需要警惕的地方。
(2)成長期要慎防侏儒文化
在創業初期憑著一股闖勁,在經營過程中憑著聰明一步一步做大,是許多潮汕商人的成長曆程。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如果再進一步壯大規模,會更多的風險,而靠自己目前的能力和經驗未必能取得成功。於是,有的人就選擇了保持企業當前的規模,在自己能夠控製的範圍內過安穩的日子。
在自己所能把握的範圍內做生意,固然風險最小。但是,這樣做也會導致對自己的優勢缺乏挖掘和開發,品牌意識薄弱。如果任由這種傳統狀態下的小農意識經營方式持續下去,那麼企業就永遠停留在當前的狀態,成為一個侏儒。
(3)成熟期要避免自戀情結
隨著進一步發展,潮商逐漸失去了創業初期的市場戰略規劃思想,依賴的是對比性的跟進,也就是說依賴了競爭對手的思想策略,逐漸由市場領導者成長為別人的跟隨者,危機日益加重也判斷不出來。
麵對這種情形,潮商開始了自足和自戀,他們認為自己從一個洗腳上田的隻有小學文化水平的農民,通過一番拚搏,到如今一年能賺回三五十萬已經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表現在經營上,就是輕視學習相關理論知識,拒絕參加培訓。結果,導致自己的發展後勁不足,企業步入衰退乃至消亡。
(4)衰退期不要迷信宿命
許多潮汕商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迷信思想。如果說,在創業初期他們無所顧忌,敢於冒險,拚搏進取,但是生意做大以後,他們這種迷信思想就開始抬頭。
出於“宿命文化”的影響,許多潮汕商人遭遇發展困境後,並不能從失敗中認識到自身的錯誤和不足,沒有從失敗中吸取到經驗教訓。這樣一來,他們很可能在下一次創業中,又重複了上一次失敗的錯誤,繼續失敗。最後,導致一蹶不振。
潮商發財經
今天,許多潮商是成功者,但是也有一些人做得不夠好。他們不能跨越企業生命周期的四個門檻,結果導致發展缺乏後勁,甚至一直默默無聞下去。
盡管人類已進入一個需要知識、智慧、思想的財智時代,但潮商“敏於行,而拙於思”的特點還很強。那些成功的潮汕老板,無不是善於謀劃和思考的人,對遭遇發展瓶頸的潮商來說,一定要在自我反思中找到原因,完成自我超越,實現卓越的經營業績。
永遠比對手做得好一點
隻要做得足夠好,就會有回報。
要成為領袖,基本素質一定要有。要清楚,無論從事什麼行業,都要比競爭對手做好一點。就像奧運賽跑一樣,隻要快1\/10秒就會贏。
要成為領袖,必須要有眼光、有理想、勤奮和有奮鬥精神。除此之外,還得比競爭對手做得好一些,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李嘉誠能有今天的成就,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無論從事什麼行業,都比競爭對手做得好。總結自己一生成功的經驗,李嘉誠曾感慨地說:“因為香港生意人比比皆是,如果眼光不放得遠一點,肯定不會有大前程。”他曾經說過:“就以我自己來說,我年輕打工時一般人每天工作8至9小時,而我則工作16小時,除了對公司有好處外,我個人得益更大,這就可以比人多贏少許,對於香港今日競爭這樣劇烈的社會來說,這更加重要。”
李嘉誠未滿20歲時便要負擔養家重任,每到晚上便想著明天的事情,打工時,他雖然明白一個人的工作能力是有限的,但他會盡力去做,盡量比其他同事做得更好,這樣壓力便減少。後來,李嘉誠做生意時,便采取穩健中大力發展,亦在發展之餘取得穩健的平衡。一個大企業是不可以有錯,所以最重要的是學習,要視競爭者為聰明人,隻要肯努力一點,就可以贏多一點。
以房地產投資而言,李嘉誠指出,香港的土地全部由英國政府控製,稱為“官地”。在香港,英國殖民政府是把“官地”用“官契”形式批租給公民使用,這樣任何人隻要能租到土地,就可以獲得轉租土地使用的利潤。香港地少人多,各業興旺發達,土地轉租的利潤必然越來越高。為此,李嘉誠確定了投資房地產的長遠計劃。這就像奧運賽跑一樣,隻要快1\/10秒就能贏得勝利。李嘉誠懂得,企業經營絕非僅僅苦幹就可以成功的,除了機遇、知識、謀略、人才、名譽、基礎、環境等因素外,企業家個人的意誌品格也具有極重大的意義。
總之,作為華人首富,李嘉誠讓人羨慕、歎服、著迷,因為在時代的輪盤賭上,無數人輸掉了生意、輸掉了人生,李嘉誠卻總能避過風險,把握機會。他演繹了一個貧寒少年白手起家而成功的經典神話,他無論做什麼行業,都要比競爭對手做好一點,他為千千萬萬的普通人實現了夢想。
潮商發財經
俗話說:“通則變,變則通。”時變我變,關鍵在於一個“先”字,必須搶在周圍的環境再次“變化”之前,改變已經“過時”的計劃,掌握主動權,先發製人。精明的商人,一旦順手“牽”著機會,就會以最快的速度開發它,利用它。真是快一步天高地闊,慢一著滿盤皆輸。該發展時發展,該收縮時收縮。審時度勢,處變不驚。這是一種大商人的素質,有了這種素質,必有大的作為。
好心態帶來好生意
賺錢了,都會有好心態;虧本了,沒有人高興得起來。
一個企業,在市場上要占一席之地,除了應知己知彼之外,還要有勝不驕敗不餒的心態。
心態決定命運,做生意也是如此。潮汕商人成功的秘訣很多,擁有良好的經商心態要算一個。
香港“牛仔褲大王”馬介璋,平日奉行與人為善的處世原則,讓他贏得了很多朋友和機會。有一次,他和朋友去跳舞,結果被旁邊的一名外國人踩了一腳。當時,朋友打抱不平,罵了老外,反而是馬介璋出來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