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那個外國人走過來向馬介璋道歉,互相介紹之後才知道,原來對方是瑞典的服裝商,專門到香港來買貨。結果,兩個人越談越投機,最後竟然做成了一筆大生意,並成了永久的客戶。
馬介障能夠在生意場上吃得開,在經營中立於不敗之地,與他為人友善的心態分不開。後來,他經常用這段親身經曆教育子女和身邊的管理人員:“和氣生財,不是說著玩兒的。你待人謙和,才能得到更多生意機會,贏得客戶的信賴。”
會做生意的大老板都語言溫和,不輕易發脾氣,自覺不自覺地穩定自我,調節自己的情緒,並且非常善於集中精力去處理各種生意上的事務,而力圖不讓周圍的煩惱和挫折影響自己的思考。具備這種自製,人們才會對你懷有深刻的印象,並對事物持有精辟的分析和獨到的見解。
做生意有良好的心態,最重要的是做到下麵幾點:
(1)對經商感興趣
任何事情都有樂趣可言,關鍵在於你是否能夠自得其樂。對經商感興趣,不僅在於金錢,更多是把經商當做一項事業,從中體驗人生的酸甜苦辣,把財富當做一種成功的象征。對於很多因專注而成功的人,他們做事專注,並不是捏著鼻子喝苦酒,反而是像小朋友搭積木,拆了搭,搭了再拆,其樂無窮,樂在其中。所謂“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2)永遠不能自我滿足
潮汕人不顧一切地堅持新的想法,然後不屈不撓地克服困難,用盡自己的儲蓄,有時甘冒生命危險去追求生產新的產品、提供新的服務,這一切都是生意人可貴的品質。有人說,商人的本性是貪得無厭,雖然不中聽,卻描述得很恰當。欲望是成功的動力,生意人應該永遠不滿足,才能克服一切困難,源源不斷地獲取財富。可以說,不滿足是經商最重要的心態。
(3)利益驅動,散財成事
經商的目的是賺錢,獲取利潤。但是,如果把錢袋子捂得很死,該花錢的時候舍不得花錢,必然做不成大買賣。潮商認為,生意人既要會賺錢,更要會花錢,擁有“散財成事”的智慧。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做生意也是“錢生錢”。“追求利益”驅動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也引導著人們的各種活動。懂得適時散財,才能讓別人給自己幫忙、辦事,從而獲取更大利益。
潮商發財經
麵對相同的環境和條件,有些人能夠賺更多的錢,擁有更好的商業機會,而另一些人隻能在忙碌和操勞中維持生計,根本談不上建功立業。之所以出現截然相反的結果,是因為人們的心態不同。
心態控製著一個人的思想和行動,決定著一個人的視野和成就。潮商能夠成功,首先在於他們擁有積極健康的心態,所以他們在一無所有的情況下,也能白手起家,一步步把生意做大。心態消極的人總是悲觀地看問題,所以容易導致迷茫的狀態,最後走向失敗;潮商擁有良好的經商心態,所以他們有了不一樣的人生。
當家人一定要帶頭節約
再節省,也省不下幾個錢,而且老板一定要夠氣派才能服眾。
再多的錢,如果不懂得節約,也不夠花。做生意的本錢很少,但是如果懂得帶頭節約,那麼就能在經營中提升經濟效益。
不少潮商身價過億,但是他們自始至終都十分節儉。這是因為,他們早年經曆了由貧到富的過程,知道財富來之不易。
香港首富李嘉誠,從來不講究衣服和鞋子是什麼牌子,一套西服穿十幾年是平常事;l0雙皮鞋有5雙是舊的,皮鞋壞了,補好了照樣穿;那隻永遠快10分鍾的手表是普普通通而且用了很多年的電子表;為了趕時間,幾塊錢一包的餅幹也可以當美餐。
同樣,李嘉誠的兒子李澤楷也做到了生活節儉。盡管身價已經升到幾十億港幣,但是他手上戴一隻Swatch手表,腳上穿一雙俗稱“白飯魚”的鞋,這種鞋在香港遍布街巷的便民超市連鎖店中隨處可見。
古往今來,成功的商人無不提倡節儉,把節儉作為事業成功不衰的保障。克萊斯勒汽車公司總裁李·艾柯卡說:“多掙錢的方法隻有兩個:不是多賣,就是降低管理費。”
潮商經曆了許多磨難,對商業有著最深刻的體察。他們在生活中節儉,在工作中勤儉,不但帶動了身邊的勤儉持家,更集腋成裘,使自己的財富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
(1)潮商堅持富不忘本
這是成功商人一個極為突出的優點。也許有人會說:“太摳門兒了,麵子往哪兒擱?”中國商人喜歡講麵子,也要給別人麵子,所以很注重接待規格,並從中做成了生意。這樣做有時候是必要的,但是前提是必須出於生意需要;更重要的是,一個商人不能忘記自己的根本,不能在發家之後丟掉節儉的好習慣。如果說,談生意需要麵子上過得去的話,那麼生意場下的私生活麵子又有多大用處?這是許多潮商的信念。
(2)勤儉兩者都不可偏廢
“多掙少花勤積攢,細水長流終有錢”,其實就是勤儉兩者無一偏廢的結果。儉以節支,勤而且儉才能裕財致富,否則,用之無節,猶如漏後不堵,必致財源流失。由此可見勤儉二字之至關緊要,勤儉兩者都不可偏廢。
美國億萬富豪保羅·蓋蒂說:“全心全意地注意,即使是最細枝末節的地方,不失去替自己或工作的公司減低費用的機會,這就是致富的訣竅。”此話說明在經商中,應力主節儉,減少開支,從中可提高公司的經濟效益。
(3)把小錢彙聚成大錢
在現今的市場競爭中,經營者若能不斷積累自己的資金實力,當用則用,當止則止,必然是穩健而篤實地握有雄厚的資本,便可以選準方向得心應手地賺取利潤。這就充分顯示了開源節流、儉樸行事的巨大作用。
賺了錢,就輕易地花掉,那麼,積累錢財就是件不可能的事情了,更甭提擴大再生產與致富了。大商人善於積累,懂得把小錢彙聚成大錢,把別人用來攀比顯闊的閑錢主動用於擴大再生產。
潮商發財經
“多掙少花勤積攢,細水長流終有錢”,其實就是勤儉兩者無一偏廢的結果。儉以節支,勤而且儉才能裕財致富,否則,用之無節,猶如漏後不堵,必致財源流失。由此可見勤儉二字之至關緊要,勤儉兩者都不可偏廢。
一般來說,商人有兩種心態:一種是奢侈揮霍,視錢如糞土;一種是儉樸自守,希望一文錢掰成兩半花。成功的商人屬於後一種,積沙成塔,集腋成裘。
走好專業化的路子
商人要敢於嚐試,什麼賺錢就賣什麼,反正跟著市場走沒錯。
做專才能做精,做精才能做好,做好才能做強,做強才能做大,做大才能做久,這是每個商人都應該牢記的一句話。
潮商認為,一旦決定經商、創業,你就需要具備一定的商業知識和經營之道,要學會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把握商機,開拓業務。
同時,在經商的過程中,要逐步找到自己擅長的領域,找到自己有感覺的行業。然後,集中精力投入到這個產業中,做精做專,從而在市場中確立自己的地位。因為在今天的市場競爭中,精通本行業的業務尤其重要,否則就難以立足。
“深圳鋪王”周南,是專業經營的典型。他的創業曆程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很有標本意義。
(1)專業化的經營滿足多樣的消費需求
1993年,周南來到深圳尋找商機。經過一年多的摸索,他發現自己所在的布吉鎮缺少一個規範的批發市場,於是在朋友的幫助下,他開發了“富民農貿批發市場”。果然,專業的市場理念給他帶來了巨大經濟效益。
嚐到甜頭以後,周南陸續開發了18個市場,其中包括農貿、水產、建材等。周南的體會是,今天的市場競爭已經不是小打小鬧,必須分析整個市場需求,然後找到突破口,通過專業化的經營滿足多樣的消費需求。
(2)以商業地產撬動資本運營
從1998年底開始,周南把投資重點轉到商業地產,涉足商鋪投資運營。這種轉變,既是大勢所趨,也是周南商業理念轉變帶來的結果。
他說:“這種轉變是因為考慮到未來的發展趨勢。拿到一些比較旺的地建商鋪,它的穩定性和價值跟農貿市場有不同的概念。同時,我感受到農貿市場被大型超市的衝擊,大型超市有規模、環境好、配套設施好,當然農貿市場最大的優點是新鮮、價位低,這是超市所不能比的。”
此後十年,周南專注商業地產開發,相繼建成金晉大廈、羅湖商貿城、萬家歡商貿廣場等項目,經營麵積達到數十萬平方米。這些成就,使周南被評為“深圳十大鋪王”之一。
潮商善於經營商業,但是他們早已脫離了開一個鋪子的低水平狀態,而是運用手中的金融工具,實現“錢生錢”的財富目標。當然,這更加考驗投資者的戰略眼光,對市場的理解和判斷,以及資本運營能力。毫無疑問,經過多年曆練,潮商已經適應了這種新型商業競爭模式,以專業的水準贏得利潤和口碑。
(3)專業的投資需要專業化管理
經過多年苦心經營,周南旗下有近10個不同業態的專業市場,如何做到有效管理?周南認為,專業的投資需要專業化管理,具體來說就是優化內部管理流程。
1998年,周南成立了一個特別服務部,由一個副總、財務總監、辦公室副主任、策劃負責人和招商負責人等組成五人服務部。服務部的作用是巡查、監管、指導,目的是為了加強和完善管理。
周南還意識到,專業市場是各種利益的連接點,專業的管理必須在細節上下功夫。對商業地產投資來說,開發商、經商戶、消費者三者都得有效協調。細節決定成敗,商戶的事情都是比較繁瑣的,所以必須做好每一個細節。
在深圳專業市場領域,周南是一位出色的開拓者。專業經營,讓他在自己的市場上耕耘得更深,不但沒有影響利潤,反而收獲得更多。
許多潮商和周南一樣,依靠專業經營在市場站住了腳。他們的經驗是:
(1)經商要做行家。商人需要有廣博的知識,但並不意味著他是無所不知的雜家。商人應成為特殊的綜合性專業人才,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也就是說,要努力成為本行業的“行家”。在商業圈裏,你必須對所從事的行業特別了解,而且要深入,能掌握別人不能掌握的技術,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市場和利潤點。
(2)有自己的拳頭產品。憑實力說話,最根本的就是有自己的拳頭產品,才能在市場上站穩腳跟。憑借拳頭產品打出名氣後,再視自己的能力去兼顧開拓其他方麵的業務,會更容易成功。如果你看著別人賺錢眼紅,其實不妨問問自己,有什麼拳頭產品拿得出手;如果沒有,就應該想辦法做到這一點。
(3)避免多元化的誤區。許多商人看到這個行業賺錢,就趕快跟進;看到另外的行業發財,就立刻投資。然而,貿然進軍新的行業,可能一時間攻城略地,很風光,結果可能是盲目多元化。這樣做,很容易使自己的核心業務受到衝擊,喪失核心競爭力。
潮商發財經
老字號為什麼可以經營的長久?因為老字號專注、專業。現代社會是一個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任何一個商人想要在競爭中獲勝,都需要有正確的經營方向。一般來說,高明的決策者不會不分輕重,把有限的資源“天女散花”般搞小而全,而是會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走專業化的路子,抓住一個商機帶動全局。潮商的實力是怎樣建立起來的?專注而已。
穩紮穩打才能立足商場
賺快錢,才能積累起資金,有發大財的可能。
一個人若沒有立下誌願,又一定要達到某些成績才罷休,那他就不能堅持到底,勢必半途而廢。
潮商認為,做生意首先要在某個行業站穩腳跟,能夠保證一定的利潤,起碼不虧本。然後才能談論戰略、營銷,謀求把生意做大,或者賺取更多的財富。
1953年,新加坡潮商鄭鏡鴻為了進一步擴大業務,決心將業務擴大到整個東南亞和日本。經過市場調查,他了解到日本人很喜歡爬行動物的皮革,便斷然前往日本接洽生意。
鄭鏡鴻針對日本市場,帶去了很多鱷魚皮、蛇皮等皮革製品,結果很快打開了當地市場。不過,麻煩很快也來了。一些不講信用的日本皮革商,銷路好時一天幾次電話催貨,當皮革滯銷時,就不遵守合約,甚至找借口一拖再拖或幹脆毀約。這使鄭鏡鴻遭受很大的損失。
這時候,鄭鏡鴻對經商的艱難有了切身體會,他意識到,要從日本賺到錢,還有很多事情要做。於是,他帶著資本、技術、一批原材料及幾名管理人員來到日本,開設了皮革廠,取名“星東商會株式會社”。
鄭鏡鴻和助手以信為本,以守為攻,調整並增加了皮革製品的品種和規格,沉著對應日本同行的激烈競爭,解決了一個又一個製革的技術間題,戰勝了一個又一個的困難,終於在日本站穩了腳跟。
總結自己創造財富的經驗,鄭鏡鴻深有感觸地說:“一個人若沒有立下誌願,又一定要達到某些成績才罷休,那他就不能堅持到底,勢必半途而廢。”
經濟學家約翰·凱說:“競爭優勢並不取決於你能做別人已經做得很好的事情,而是取決於你能做別人做不了的事情。”
潮商認為,在市場站穩腳跟,必然經曆了市場的考驗,經受了同行的擠壓,適應了變幻的行情。有了這種磨練,一個商人才能有個做生意的位置,然後思考如何把生意做大,賺更多的錢。
(1)進入一個行業後迅速確立自己的優勢
公司創立以後,一旦進入了一個行業,就要明了自己的優勢所在,並迅速塑造自己的競爭優勢。隻有這樣,公司才能生存和發展下來。建立自己的競爭優勢,是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商人首先要學會做正確的事情。
(2)經商要未雨綢繆,善於走一步看三步
也就是說,在能夠生存的時候,就要考慮自己的發展問題,這樣才能先人一步成為行業先鋒。一般來說,創業之初,往往為生存問題忙碌奔波,根本無暇顧及長遠的發展問題,也就不懂得建立自己的競爭優勢了。這樣一來,在日後發展中就容易遭遇困境,於是就出現了生存幾年就破產的現象。
潮商發財經
市場競爭是不相信弱者眼淚的,也不會給弱者容身之地。一旦進入一個市場,就要努力建立自己的競爭優勢,讓自己強大起來。如果隻想到生存,而不謀求更大的發展,那麼這種生存幾率是很小的。所以,在帶領團隊參與市場競爭的時候,不要有任何僥幸心理,一旦有合適的機會就要力爭走向前台,爭當第一。
商德高低決定商路寬窄
金錢麵前,沒有道理可講。
做人與做生意是絕對統一的關係,不分先後。我們說“先做人後做生意”,並不是要求先把人做好後再來做生意,而是強調在做生意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講人格、講道德、講精神。
莊永競,從一個打工仔奇跡般地成為香港“洋參丸大王”,躋身強人之林,除他自強不息、不斷積累、不斷開拓的成功經驗之外,還有一個貫穿他事業成功的奧秘,就是他的“商德”。
談到自己的從商經驗,莊永競說:“概括我的成功要訣,就是敏、信、創、勤四個字。而我最看重的,是一個‘信’字。”這是莊永競在實踐經驗中總結出來的經營之道,為人之道。
莊永競以產銷洋參丸起家,他認為產品能否占領市場,一看質量,二看價錢,關鍵還是質量。由於一貫重視產品質量,以質量取勝,他的產品在世界各地贏得了極高的市場信譽。莊永競還說:“做事情一定要講信用。言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這就等於自己砸自己的招牌。”他處處事事講信用,凡與他打過交道的貿易夥伴都說他靠得住。作為企業支柱的銀行也對他特別“厚愛”,給他以有力的支持。
李嘉誠今天的商業成就,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他做人的勝利。他在如何“做人”上的字字箴言,對今天的生意人,很有啟發意義。他說:“講信用,夠朋友。這麼多年來,差不多到今天為止,任何一個國家的人,任何一個省份的中國人,跟我做夥伴的,合作之後都成為好朋友,從來沒有一件事鬧過不開心,這一點是我引以為榮的事。”
做生意,剛開始都是朝著“金錢”來的,是為了利潤整日奔波。做到一定程度,就看你的信譽、品格了,要看你是否會做人。正如一位商界成功人士所說:“先做人,後做事,做人做好了附帶著就把事情做了。”
(1)人格魅力勝萬金
許多潮商談到自己生意上的成功,都談到了“人格”的作用。沒有人能準確地說出“人格”是什麼,但如果一個人沒有健全的特性,便是沒有人格。人格在一切事業中都極其重要,這是毋庸諱言的。“人格”,是一個人的最大財產。
一個擁有魅力的生意人在無形中就建立了自己的競爭優勢,你給了很多人以深刻的印象,那麼自然與客戶建立合作的可能性也增加了。所以培養你的魅力,使自己成為有魅力的人是你走向成功的重要一課。這就叫“魅力資本”,也是你的“生意之柱”。
(2)做個有教養的人
做生意,每天都要和不同的人打交道,應付各種各樣的人。潮商認為,生意人要言行得體,謙和友善,不逞強也不顯派,喜歡助人為樂,舉手投足間透出紳士的風範。不管是貧窮還是富有,都要掌握行事的分寸,對別人的歡呼喝彩和惡意誹謗都能坦然視之,處處帶給別人光明和溫暖。
文明高尚的教養能讓生意更加發達。因為教養中包含著許多美德和高尚的氣質,如謙和、正直、善良等等。一個生意人不管他多麼有創見、有能力、有口才,一旦他表露出粗俗、暴戾、野蠻、不合時宜等拙劣的傾向,他自身的形象就會大打折扣,不會贏得別人的喜歡和尊敬,人際關係就得不到提升,生意自然無法展開。
(3)厚道做人,廣結善緣
商場如戰場,精明、老練、會算計,才能獲利。但是,厚道做人也是必不可少的。“厚道”不是“呆頭呆腦”,不是“僵化愚鈍”,而是在明確各種利害關係後,能夠與人為善,做到體諒客戶、信任部下、愛護員工,從而廣開財路。
商人要以忠厚為本,隻有厚道才能給人以信任感,建立起長久的買賣關係,方能賺到錢。一個成功的商人必定是君子,而不是小人。那些表麵上看來猴精鬼靈的人,是不適合經商的;就算是經商有了點成果,也不過是一些騙錢的招數罷了,終究還是得不到別人和社會的信任。
潮商發財經
做生意先做人和做事先做人的道理一樣。做人首先要注重的就是道德與品格。在經商過程中,商德是決定一個生意人能否成功的關鍵要素。
一個沒有商德的商人和企業家,是不可能受到別人的尊敬的,當然獲得生意上的成功也就難上加難了。做人和做生意之間的關係是相輔相成的。
主動跨越產業升級的門檻
做好小買賣就行了,隻要保證一招鮮,就不愁沒飯吃。
時代在發展,科技在進步,做生意也要與時俱進,如果看不到新的發展趨勢,並主動去適應,你就會被市場無情地淘汰。
生意一步步做大,並不是憑空發生的。潮商認為,經營者要主動跨越產業升級的門檻,學會迎接長大的機會。
潮籍企業家周穗青,經營著天意華傳媒集團。公司成立之初,周穗青就秉承“整合先行,營銷主導”的發展理念。到了一定階段,公司開始發揮自己的最大優勢——媒體營銷平台來整合發展所需的集團內外多項資源。
對天意華傳媒集團這樣的文化產業來說,產業升級其實是各種戰略資源的整合,實現優化資源配置,降低成本,提高效益。通過出色運作媒體營銷平台,周穗青把天意華傳媒集團塑造成了行業內的翹楚。
目前,旗下經營著16家報刊,擁有400多名員工。公司獨家代理的媒體有《三聯生活周刊》、《今日民航》、《東方航空報》等雜誌、報紙,並獨家搭建了全國地方報紙廣告網(TNN)。
公司在發展過程中,會麵臨著“長大”的考驗。潮商認為,在挑戰麵前,必須完成戰略和產業升級,使自己走進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要想成功完成戰略升級,必須搞清楚升級的壓力到底來自哪裏?為什麼要改變?目前,中國公司升級的壓力主要來自三個方麵:
(1)中國再崛起的過程中,市場成本越來越高,競爭越來越激烈,公司必須應對這種挑戰,創造高附加值的產品和服務,努力往上遊走;
(2)中國的消費市場正在慢慢形成,消費者慢慢變得越來越複雜,要求越來越高,這要求公司在經營過程中必須改變以往的策略和理念;
(3)國內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對管理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總經理要提升自身管理水平,應對挑戰。
潮商發財經
經商都要麵對“做大”的選擇,有時候這種選擇是被動的,有時是主動的。兩種情況具體表現為:
第一,市場環境發生變化,需要把生意做大才能生存和發展。比如,網絡通訊技術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消費習慣,商人必須適應這種挑戰,整合商業資源,做大買賣。
第二,在自身成長過程中必須完成戰略和產業升級。生意做精了,必然會有“做大”的要求。這時候,戰略和產業升級就成為商人內在的一種需要。善於把握公司成長的節奏,在變革來臨時要主動求變,才能使生意一步步做大,每天都能有所長進。
家族企業是創業的最好模式
家庭成員之間合夥做生意,有好處,但也容易發生衝突。
我們最看重血緣基礎上的家族關係,在創業過程中主要依靠家族企業的形式發展起來。家族成員之間相互信任、配合默契,最大程度上提升了成功概率。
做生意,積累財富,總要依賴一定的商業模式和組織形式。尤其對剛剛創業的人來說,采用家族模式,還是使用合夥人的形式,或者采取獨資公司的形式,是首先要麵對的一個選擇。
潮商在創業過程中,依靠家族化經營積累了財富,並在此基礎上把生意做大。家族企業是競爭優勢主要表現在:
(1)經營成本低
創業時期,潮商憑借家族成員之間特有的血緣關係、類似血緣關係、親緣關係和相關的社會網絡資源,以較低的成本迅速集聚人才,全情投入,團結奮鬥,甚至可以不計報酬,在很短的一個時期內獲得競爭優勢,較快的完成原始資本的積累。這是潮商創業更容易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
(2)反應迅速,經營靈活
在早期創業階段,做生意必須保證迅速對市場做出反應,在經營上不死板。以家族整體利益來看,在通常情況下,利益的一致性使得各成員對外部環境變化具有天然的敏感性,外部尤其是市場變化的信息能很快傳遞至企業的每位成員。
此外,潮商在家族經營中,實行的是家長製的權威領導,能夠做到快速決策,高效執行,實現內部信息溝通順暢,從而最大程度上實現了商業利潤的最大化。
(3)能夠著眼長遠利益
家族化有一個優勢,即目光長遠。家族化經濟重生存,一般企業家重盈利,因此家族化企業更有戰略眼光。在利益共同體的基礎上,最高決策者能夠站在大局高度考慮問題,並在必要的時候犧牲某些局部利益,維護家族生意的長久,更可能創造常青的基業。
上麵這些優勢,使家族經營模式成為潮商不二的選擇。他們迅速在商場完成原始資本積累,而後發展壯大,建立自己的商業帝國,把財富延續到第二代、第三代,甚至更遠。
談到家族企業,許多人認為這是一種落後的經營模式,甚至認為是中國特有的。其實,家族企業是國際主流,在西方發達國家也占多數。以美國為例,50%的國內生產總值來自家族企業,60%的勞動力為家族企業工作。在世界財富500強中,35%都是家族企業。
還有,摩根士丹利公司研究了標準普爾500指數中的企業在2000到2004年間的業績,發現不管是每股收益還是股東回報,家族企業的表現都更好。也就是說,家族企業在管理上可能更先進。
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能明白,潮商實際上在用最好的商業模式完成創業,在商業上取得成功。特別是在宗族文化濃厚的中國,家族經營是創業者天生的商業模式。
潮商發財經
非家族企業主要關心的是財務資本,而家族企業關心的是多元的資本,包括家族榮譽、情感價值和愉悅的體驗。潮商把企業作為家來經營,把生意當做自己的衣食之源;一旦遇到困難,則會一齊上陣,最終把企業做大做強。由此可見,做生意最好采用家族模式積累資金,而後獲得更大的機會。
從失敗中積累生意的經驗
一個人總是失敗,那就是不適合經商,幹脆改行。
三年能學套好手藝,一輩子學不夠的買賣人。
潮商以勤學苦幹、不斷進取而著稱。做生意的過程中,他們勤學一生,把失敗當做進步的階梯,逐漸累積對市場的經驗,培養敏銳力和判斷力。
商諺裏有“三年能學套好手藝,一輩子學不夠的買賣人”之說。因為一般的手藝屬於技術,有較死的操作規程,照師傅傳授的方法反複練習便可掌握,而做買賣不但觸及麵廣泛,並無定法可依,要隨商情變化靈活機動地運轉,還要適應社會與生活的需要及時變換經營貨物品類,實在複雜不易掌握。
潮商的商業才華,不是上天賜予的,也不是他們頭腦有多麼聰明,而是他們懂得積累的重要性,善於從失敗中感悟商業真諦,從而找到了獲取財富的密碼。
新加坡華人企業家連瀛洲,他創辦的華聯銀行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由一家小規模的新加坡銀行,發展成為新加坡四大銀行集團之一。連瀛洲從10歲失去雙親後,獨闖南洋,他一無所有,白手起家,靠不折不撓終於成為億萬富豪。
有一次,別人問他成功的基礎是什麼?連瀛洲想了一會兒回答:“四個字,正確決策。”對方又問,正確決策的基礎又是什麼呢?他回答:“兩個字,經驗。”對方再問,經驗又是從哪裏來的呢?”連瀛洲脫口而出:“是錯誤決策。”
短短幾句話,道出了這位商人成功的緣由。試想一下,如果沒有錯誤決策,不是從基本做起,不是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做生意,連瀛洲就不可能積累豐富的商業經驗和教訓,不可能對商業理解得那麼透徹,從而有今天的成功。
潮商做生意,不等不靠,他們喜歡賣力地幹。即使有困難,遭遇挫折也不怕,“吃一塹,長一智”,從跌倒的地方爬起來,才能站得更穩當。
(1)珍惜失敗的機會
生意場上,多少人敗就敗在“不會學”上。麵對失敗,沒有自省,不善於把這個教訓當做失敗的機會,就無法抓住問題的關鍵,以後還可能犯同樣的錯誤。開始做生意的時候,有的發了財,有的賠了本,這可能與運氣、機遇有關係。但是如果你總是失敗,那就是自己的問題了,因為你無法從失敗中讓自己成長起來,自然難以賺到錢。
(2)從自己身上找失敗原因
商人的使命是什麼?有人說,是賺錢。這固然沒錯,但是賺錢的前提又是什麼呢?應該是更好地招攬顧客來購買自己的商品和服務,而賺錢隻是結果。自己的東西得到顧客的認可才能給自己帶來財富。
有的人生意遭遇挫折,總是從外部找原因,結果不能替顧客著想,也就無法明確自己的使命,不能在失敗中增進自己的商業經驗。
潮商發財經
今天,經商作為一種謀生的手段和職業,賺錢發財無可厚非,關鍵在於怎麼賺、怎麼發,特別是遭遇失敗的時候,你能不能以理性的態度思考問題,累積經商的智慧。
“一輩子學不夠的買賣人”,這句話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商無止境”的道理。潮商認為,生意人千萬要虛心點兒,不要以為能把批發來的東西加價賣出去賺到錢就算成功了。尤其是麵對失敗,更應該以坦蕩的胸懷找到失敗原因,讓自己增加麵對市場挑戰的本領。
不做一錘子買賣
拉住一個顧客,就千方百計達成交易,賺到錢再說。
做生意不是隻求一次過,最重要是你保持客戶的信心。客戶能夠在交易中取得利潤,自然會對你保持信任。
潮商馬寶基,既沒有在高等學府接受教育,又沒有良好的社會關係的,就憑著自己頑強的毅力勤奮地工作,集老板、工人、推銷員於一身,創立了自己的眼鏡王國。
無論做國內市場,還是走向國際市場,馬寶基的生意都能越做越旺,其中的秘訣是什麼呢?
談到成功,他曾這樣說:“做生意不是隻求一次過,最重要是你保持客戶的信心。客戶能夠在交易中取得利潤,自然會對你保持信任。”
馬寶基在經商過程中,一貫的宗旨是為顧客忠誠服務。於是,他憑借出色的質量贏得了顧客的信任。有了良好的口碑,他又贏得了更多訂單,生意越做越大。更重要的是,那些老主顧成為忠實的客戶,帶來了源源不斷的財源。
做生意,賺了一大筆錢就不幹了,這不是長久生意,財富也不能持續。潮商認為,像泉水一樣永不停息的財富,才是恒久的富有。與別人做生意,要注意維持長久關係,不能隻做一錘子買賣。這樣一來,財富才能逐漸積累起來,越積越多。
(1)保證產品質量,贏得顧客信心
馬寶基維係客戶信心的秘訣,首先是保證產品質量。憑著30多年從事眼鏡製造的經驗,他對產品的要求極為嚴格。他要求每一件產品都符合顧客配戴的需要,做到盡善盡美。正是這種要求,使他躋身於國際眼鏡框生產商的行列。
潮商認為,沒有質量保證,就失去了消費者的信任,大家不買你的賬,生意也就無法維持下去了,自然會油盡燈枯。
(2)穩定產品價格,不做投機生意
有的生意人待市場看好後,逐漸提價,這種投機的做法很普遍。但是,馬寶基視之為險境。為了維係顧客信譽,他堅持以平價招徠顧客,反而吸引了許多忠實的消費者,樹起了一塊金字招牌。
潮商認為,賺錢要立足長遠,源源不斷地獲利。隻看到眼前的小利,而損害顧客的利益,必然喪失人心,讓以前積累的資源蕩然無存。
潮商發財經
發一筆橫財不難,做長久生意才需要智慧和技巧。讓生意持續下去,不斷賺到錢,這才是正常的生意人。但是,持續積累財富需要本領,必須把握市場行情,必須有戰略眼光,必須有明確的發展方向。
當然,對不同的行業來說,有不同的策略。有的是薄利多銷,有的是混合搭配銷售,有的是在服務上下功夫。總之,生意是做不完的,重要的是讓它延續下去,那麼你的財富就相當可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