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點”競爭到“鏈”競爭
一夜之間,身邊的人都成了生意人,大家做一樣的事情,賺錢越來越難了。
在今天的商業背景下,還用以往的策略做生意,往往賺不到錢,必須有產業的全局觀,用“產業鏈競爭”才能分得一杯羹。
潮商謝國民是知名的海外華商,其最大的經營特色是:全麵經營,綜合發展,科學管理,實行產、供、銷一條龍的策略。
謝國民領導的正大集團劃分了幾大業務:穀物事業群、飼料事業群、養豬事業群、家禽事業群、養蝦事業群、動物健康事業群、肉品加工事業群、零售通路事業群。最重要的是,它們連貫在一起,彼此密不可分,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產業鏈。
這個垂直整合的連貫經營體係,把各階段原料采購、產品製造(養殖)、成品銷售有機地結合起來,做到環環相扣,靈活經營,以群體力量,創造出低成本、高附加價值的經濟效益。
談到正大集團在全球範圍內整合資源,在多元化、國際化方麵的進展,謝國民侃侃而談:“在易初蓮花超市裏,低廉的大陸農產品和特色鮮明的泰國農產品,深受顧客歡迎。這是因為,我們把中國廣大農村做為采購基地,通過與中國農民的長期合作,使易初蓮花采購到新鮮和越來越受歡迎的有機農產品,同時也為顧客提供了最質優價廉的商品。”
顯然,這是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條,是實現多贏的最佳商業模式。在潮商眼裏,目前的商業競爭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最顯著的特征是:從“點”競爭到“鏈”競爭。
具體來說,就是產業鏈的競爭。與以往不同,今天的商業世界不是單打獨鬥的時代,任何一個行業都有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有各個運營商組成,分成上、中、下遊多個參與者。而且,各個環節具有很強的相互依賴性,客戶所需要的良好的個性化內容和應用服務,依賴於整個產業鏈的有效合作。
如果你隻是某一環節上的運營商,那麼隻能獲取那一部分的利益,並且還要受製於整個鏈條的影響。所以,在未來的商業競爭中取勝,必須從整個產業鏈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比拚的不是某個細節,而是整個集成效應。
潮商的理解是,伴隨著國際化競爭的來臨,產業鏈競爭在所難免。一個完整的產業鏈,往往分散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比如,一架飛機,發動機可能在美國生產,機身在歐洲生產,機翼在日本生產,總之各個環節不在一個地方。
因此,把生意做大,走好國際化的道路,必須懂得“產業鏈競爭”的要訣,善於從“產業鏈”的角度思考問題。許多人在做生意的過程中摸不著頭腦,不識廬山真麵目,大多是因為隻在某個環節上掙紮,沒有把握住“產業鏈競爭”的要害。
潮商發財經
隨著知識經濟和網絡經濟的發展,市場需求個性化不斷加快,企業的競爭優勢已不完全取決於自身,競爭不再是企業之間的“點”競爭,而是更多地、並且越來越多地取決於企業與供應鏈、產業鏈上、下遊各環節的係統協同。
換句話說,無論從事任何生意,都要重新審視自己的盈利模式,因為新的競爭是在價值鏈、產業同盟之間展開的,演繹為你所加入的供應鏈乃至產業鏈之間的競爭。
利用全球資源做生意
國內的生意還沒琢磨透呢,怎麼能想到利用全球資源賺錢呢!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學會用全球資源做生意,是一個商人的必修課。
潮人足跡遍四海,經營範圍、經營領域也涉及全球,他們視野開闊,善捕商機。奉行商者無域理念的潮汕商人,最擅長發揮在全球範圍內調動資源,整合力量,長袖善舞,獲得超人一等的商業利潤。
中國大量的日用百貨進入歐洲市場,靠的是法國潮商陳氏兄弟(陳克光、陳克威)商場、鄭輝的巴黎超市;中國的茅台酒進入澳洲市場,是潮人周光明代理的;張裕葡萄酒能在泰國銷售,是由潮人經營的泰中酒業代理的。
另一方麵,日本、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韓國、泰國、南非、意大利、荷蘭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食品,成功進入中國內地,讓許多人享受到異國他鄉的風味食品,靠的是戴德豐的四洲集團,這也是潮汕人的一筆生意。
在廣東潮汕地區,澄海的羊毛衫、揭陽的不鏽鋼和玉器等,原料在外地或國外,設計、生產在本地,銷售也主要在外地和國外。這也是一種全球化資源的利用。
潮商早已經走出了在一個地區,某一個行業做生意的窠臼。他們具備全球化的視野,率先實現“地球是平的”這一商業理念,走出了一條成功的國際化道路。
再比如,中國的馳名商標“宜華”木業,其原料在南美熱帶雨林地區,那裏的材量不僅有價格上的優勢,還在質量上更勝一籌。借助全球化帶來的便利條件,“宜華”木業開發了實木家具、實木地板和實木複合地板等主導產品,成為一家集供、產、銷、設計一體化的木材綜合深加工的大型現代化上市公司。而公司產品麵向美國、歐盟、日本和澳大利亞等地,在價值鏈上獲得了超級利潤。
利用全球資源做生意,對潮汕人來說並不陌生。因為,他們很早就走出國門,到海外謀求發展,闖出了自己的天地。今天,便捷的通訊和交通手段,讓潮汕人如虎添翼,他們順應全球化發展趨勢,整合全球資源,做的是名副其實的大買賣。
全球化整合資源是一個成長戰略,是打破國家界限,利用國家以外的資源掌握商機,幫助商人做生意,幫助企業成長的戰略。
有的商人是海外資源的利用者,利用國外資源在中國進行競爭;有些商人通過海外並購來強化其在中國市場和全球市場的競爭力;也有些商人則是全球市場的經營者,利用中國在資源和勞動力等方麵的優勢進軍國外市場,利用全球資源在全球展開競爭。在未來的商業競爭中,善用全球資源的人,才能取得優勢,獲取超級利潤。
潮商發財經
今天,全球化已經真真切切地來到我們身邊,不管你是不是承認,不管你讚不讚同,地球已經成為一個平的世界,利用全球資源做生意已經成為時代的潮流。向全球化要資源,進而做成大生意,已經不是一種先見之明,不是商人需要的問題,而是形勢所迫。
潮汕人既是曆史的創造者,也是時代的開拓者,原因在於,他們不僅善於開創,更善於順應趨勢,采取行動。
快速成長的要素是合作共榮
不是不願意合作,而是對方往往太過計較,讓人無所適從。
麵對市場競爭,不能隻看到“爭利”的表象,而要發現“合作”產生的利潤。沒有這種眼光,就賺不到大錢。
潮商認為,一個人的財富再多、地位再高,也要放下身段與大家搞好關係、打成一片。做人的時候,善於合作、保持微笑、不搞小圈子,才能融入大家庭;做事的時候,顧及對方利益、學會換位思考、懂得合作共贏,才能合作共榮,盡得人心。
今天,社會已經不適合原始競爭,不適合長期的自然過程的競爭。這是因為今天社會的經濟規模和市場進入門檻條件以及進入後的資金運作方式已經發生了根本改變,任何一個新行業和競爭對手的出現,因為開始就具有強大的資金和技術、人才投入,對市場的衝擊很大。
全麵的開放和全球化的經濟,在一個新企業、新經濟早期發展階段就需要合作,需要合作投資,而不僅僅是靠企業自身的能力和資金,企業在群眾和社會及其他支持中,在自身對矛盾、問題的理解和化解之中,在群體的合作之中得到升華。
潮商的合作與共榮的觀念是根深蒂固的,他們認為,萬事萬物都是有聯係的,商人不能被動地等待別人來找自己,而是要主動走出去尋找聯合,尋求合作才能使自己獲得長足的發展。合作是共榮的前提,商人敢於與別人甚至是競爭對手合作,才能獲得共贏。
潮商發財經
與別人合作,實現共同繁榮,是把生意做大的一個秘密武器。潮商認為,合作就像婚姻,它是你騰飛的起點,是發達的基礎。好的婚姻使人幸福,好的合作使人飛黃騰達。商人不能孤立自己,經營需要的是增強與外界的聯係,需要與別人的合作,合則兩利,分則兩害。
一個處處與人爭利的商人不能贏得他人認同與合作,必須明確,做生意本質上就是互惠互利,彼此分享利益和成功。潮商從來都是善於合作的群體,他們發展老鄉關係,重視親緣、鄉緣,實現了彼此的共榮。
用“資本”撬動“產業”
資本運作,都是大企業才幹的事情,小本生意隻要及時回籠資金就行了。
生意做到一定程度,必然要縱向發展,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尤其是企業資產達到一定規模的時候,就要善於借用資本的力量,實現產業布局、升級等多個維度的發展。
世界首富沃倫·巴菲特說:“產業運作是加法,而資本運營是乘法”。會做生意的潮汕人用“資本”撬動“產業”,實現了做大做強的經營目標。
把生意做大,是任何一個商人都會夢想的事情。精明的潮商諳熟“錢生錢”的道理,找到資本與產業結合的最佳路徑。
對資本市場氣候有相當精銳的判斷能力,是許多潮商的共性。在深刻理解資本市場的基礎上,他們如願地“借”到了錢,或者用來作為第二“金”的巨大後盾資金,或者用做發展的後續資金,都使幾乎停滯不前的商業活了起來。
潮汕商人從無到有,是靠勤奮敬業積累起原始資本的,並在某個行業站穩腳跟;一旦具備了做大的可能,他們就憑借專業的從商經驗和雄厚的資金,進入新的產業,邁向多元化、國際化經營的方向。
從李嘉誠到馬化騰,無不是以“資本”撬動“產業”的高手。不過,另一方麵也存在對資本市場不感冒的潮商,據了解潮汕地區多數民營企業仍停留在傳統的貿易階段,對上市發行股票等也是近年才開始成為熱門話題,但是不做並不等於不會,越來越多的潮商已經開始涉足資本運營,把生意做大。
事實上,通過資本運營而非傳統的體製性成長,加速產業升級和品牌成長,是20世紀90年代開始出現在國際市場的重要現象。由於善用並購、套利交易等資本杠杆,很多國際化私營公司的規模和品牌影響遠遠超出了其銷售和收入應該達到的水平。這其中的高倍增空間往往由資本運營驅動,它們以金融倍增的形式增加了資金、商品和資產的流動,在這一過程中,產業價值、品牌資產隨之水漲船高。
總之,資本運營會給生意帶來高效益,但是它隻是為利潤的誕生提供了條件,想要達到“通過資本運營加速成長”的目的,必須從戰略的高度出色經營、強化管理,真正使公司在實現產業升級的時候,其利潤也能倍增。
潮商發財經
何為資本運作?說到底,資本運作就是一種以小變大、以無生有的訣竅和手段。資本這個詞,最原始的含義,充其量就是一個融資的功能,是企業經營的一部分,但不是當救世主,更不能神化它,否則,就會變質,從而失去意義。
潮商做生意,從來都注重最後的利潤,他們把生意做大,目的也是獲取更多利潤。這提醒我們,如果過於迷信資本運營,不重視產業經營,把生意做大卻沒有利潤,這反而是一種負擔,因為,你的規模越大,虧得會越多,任何時候“盈利”都是根本。
“蛇吞象”,讓生意做大
做生意還是要踏踏實實走好每一步,兼並和收購聽起來激動人心,就怕是陷阱。
生意做到一定程度,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會麵臨各種瓶頸,這時就需要采取非常規手段。通過兼並有發展前景的公司,可以在盤活資產的基礎上,節省時間實現規模擴張,或者拓展渠道,實現做大的目標。
兼並和收購,是生意人奉行的一條商業聖經。不同的是,潮汕商人運用起來,更加靈活自如。
有一位潮商,從事冷凍海產食品生意,在國際同行中占有一席之地。麵對新的競爭形勢,這位潮商決定收購兩家遠在秘魯的魚粉生產商,花費2000多萬美元。完成這筆生意後,他一共擁有六家魚粉加工廠房,進一步鞏固了自己的行業地位,為拓展市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現代商業競爭絲毫不亞於軍事上的較量,不僅需要強大的實力作為後盾,還要站在全局的高度看市場,提前安排棋子,做到未雨綢繆。
潮商為了把生意做大,時刻關注著行業內的風吹草動,一旦時機成熟,他們就立即行動,層層設防,為明天做好打仗的準備。
久經沙場,潮商懂得,依靠傳統的經營模式,通過日積月累把生意做大往往異常艱難。對那些擅長資本運作的高手來說,一旦具備了強大的實力,而眼前又出現了難得的良機,完全可以通過並購把市場上的優質資源拿過來為我所用,最終做大買賣,發大財。
沒有哪個商人不渴望把生意做大,通過收購整合資源,是做大的一條捷徑。但是,如果不顧自身實力盲目收購、擴張,結果可能在前進的道路上轟然倒下。所以,在收購或兼並前,必須考慮好許多細節。潮商的心得是,首先要想清楚下麵幾個問題:
(1)如何進行收購或兼並,才能幫助公司快速發展、把生意做大?收購和兼並做得不好,會使公司背上一個包袱,不僅不能促進公司的發展,不能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反而還有可能拖累公司。
(2)什麼樣的收購兼並才能夠促進公司的發展,為公司創造出1+1\\u003e2的價值?許多人之所以熱衷收購,大多是看到了其中的好處。但是,內在的風險同樣不可忽視,否則這種行為就是一種極大的冒險。
(3)確定如何選擇收購兼並的對象,如何評估購並對象的投資價值;如何確定購並對象的合理價格區間;如何在購並後實行有效的整合;購並時應當注意的政策、法律和規定。這些,都是並購中的細節。
並購隻是一種方式和手段,對商人來說,該不該並購,什麼時候並購,完全取決於具體的情勢。明確了這點,才能發揮並購的價值,否則就要被其所傷了。
潮商發財經
隨著規模的不斷擴大和實力的增強,越來越多的企業具備了通過收購兼並進行擴張的實力基礎。另一方麵,市場競爭和優勝劣汰使得收購兼並成為行業整合的利器。
做大生意,必須學會“蛇吞象”,走出非常規發展的道路。當然,提防並購中的陷阱必不可少。其中,有兩點特別重要,一是過分關注經營戰略上的匹配,而忽略了企業文化上的融合;二是患上“征服者綜合症”,即收購接手後,在各個位置上安插自己的人馬,有時候未必是好事。
在二次創業中走向卓越
現在的生意越來越不好做了,有頭腦的生意人增多了,大家都是人精,有一次發財機會就不錯了,還想來第二次,那要看你的財運了。
長期的成功隻是在我們時時心懷恐懼時才可能。不要驕傲地回首讓我們取得以往成功的戰略,而是要明察什麼將導致我們未來的沒落。這樣我們才能集中精力於未來的挑戰,讓我們保持虛心、學習的心態及足夠的靈活。
在某個行業做得時間長了,取得了一定成就,就容易遭遇發展瓶頸;多年的發展計劃圓滿實現了,會麵臨新的發展問題,下一步邁向哪裏?
這都是商人在成長過程中遭遇到的共性問題。說得通俗一點,這就是二次創業的考驗。潮商認為,做生意,可以得到更多財富,但是這種成就感很快就會失去,你需要用一種做事業的雄心激勵自己;麵對二次創業的時候,要大膽邁出去,繼續走向卓越。
1997年,潮商林佑欽成立了廣東飛仕影音有限公司。隨後幾年,又相繼成立香港金飛仕影音企業有限公司、金飛仕科技工貿有限公司、飛仕影音音像製品有限公司、新飛仕激光科技有限公司,直到2006年,進入地產行業,成立廣東置美地產發展有限公司。
多元化發展,讓林佑欽在商場的影響力與日俱增。生意做大了,再像以前那樣經營就不行了,必須換一個思路,扮演好新的角色。於是,林佑欽把旗下的公司整合,設立了廣東飛晟投資有限公司,集能源、房地產、航空、金融投資、文化創作等多項目業務為一體。
2007年4月24日,在汕頭市舉行的春季招商引資活動中,林佑欽投資39億元,計劃在潮南區建設150萬立方米的石化倉儲基地及配套設施。至此,人們清晰地看到,林佑欽已經成為一個地道的投資人,開始了新的商場博弈。他的二次創業,完成了一個華麗的轉身。
今天,越來越多的人通過經商實現個人價值,追求自我發展的夢想。商業上的成功,需要不斷超越自我,持續走向卓越,這條路沒有盡頭。
潮商認為,把做生意當成終身的事業,要有一種使命感,要有不斷超越自我的野心。他們提出了“二次創業”的口號,並相應地采取了各種措施來解決公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追求進一步發展。“二次創業”,不僅僅指第二次較大的改革和發展,還有可能是第三次、第四次。它的發生,證明生意在不斷做大。
潮商認為,第一次創業已經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已經把許多事情做到位了,麵對“二次創業”,成功的關鍵又是什麼呢?答案就是建立“歸零心態”。
李嘉誠談到自己經商的心得,從來沒有對眼前的成績自滿。他說:“一個人做得再成功,也僅僅是生存了下來了。況且,那些成功都是過往的成績,不代表你明天一覺醒來,生意還在。我唯一相信的是,未來之路還會崎嶇不平,必須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地麵對明天。”
潮商為什麼把生意做得那麼大,做得那麼久,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們永遠不滿足,不自大,絕不被一點點的成績衝昏了頭。他們告誡自己,要永遠麵對二次創業的挑戰。
潮商發財經
隨著初次創業的實現,人們都會驀然發現自己曾經的競爭優勢已經不在了,或者正麵對著競爭對手越來越大的威脅。這時候,要以“歸零”的心態麵對“二次創業”,帶領團隊再出發,在超越自我的過程中取得新的成就。
潮商的經驗是,一座大廈是建立在堅實的地基上的,每一層都不能偷工減料;在“二次創業”中,也應該有這種意識,既要敢於創新,也要保證把各項工作做精、做實。麵對“二次創業”,要不斷地告誡自己,距市場和客戶的要求還有相當的距離,要在心態上不斷地歸零、不斷地回到起點。唯有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競爭中殺出一條生路來。
快速發展的時候不忘穩健
商人要學會奔跑,讓錢越滾越多。
生意越大,越要謹慎,因為一旦遭遇危機,整個基業都有倒下的危險,損失太大了。
香港錦興集團總裁翁錦通,40歲獨闖香港,白手起家,拚搏奮鬥,成為一名蜚聲海內外的“商界奇才”、香港的“抽紗大王”。翁錦通在經營中,原則是隻做自己熟悉的行業,時刻對風險保持著警惕。
他說:“生意越大,越要謹慎,因為一旦遭遇危機,整個基業都有倒下的危險,損失太大了。”後來,翁錦通總結自己的創業經驗,其中有一條是:計劃要縝密,處事要周詳。不可輕舉妄動,意氣用事。
“發展中不忘穩健,穩健中不忘發展”,是李嘉誠一生中最信奉的生意經。遵循這一原則,他把自己的生意做得足夠大,並且堅如磐石。
1979年9月25日晚上,李嘉誠在香港皇後大道中華人行21樓會議室,興奮地宣布:“在不影響長江實業原有業務的基礎上,本公司已經有了更大的突破——長江實業以每股7.1港元的價格,購買彙豐銀行手中持有占22.4%的9000萬普通股的老牌英資財團和記黃埔有限公司股權。”
憑借沉穩的經營策略,李嘉誠成功收購和記黃埔,成了首位收購英資商行的華人。時至今日,李嘉誠仍然認為這是他創業生涯中最成功、最漂亮的一仗。
潮商敢於冒險,努力把生意做大;同時,他們又深刻避免風險上身,保持了穩健的發展步伐。這是從商最可貴的地方。
“發展中不忘穩健,穩健中不忘發展”,堅持兩手都要抓,需要把握好下麵幾點:
(1)新領域開拓要慎重
開拓不熟悉的領域,等於是白手起家,雖然有資金,但在投資決策中,資金不是決定一切的,隻有擁有市場、人才、技術那麼才能擁有新領域,資金可以通過各種方式籌集,而市場、人才、技術不是簡單籌集就可以擁有的。這種情況,一旦決策失誤,將後患無窮。在這方麵,決策失誤的事例太多了,因此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進入新的領域,要盡量地減少風險。辦法是拋磚引玉,摸著石頭過河。即,對進入的行業的產品進行嚐試,如果成功,則大舉進軍,如果不成功,則退而結網,再圖新徑。但對有深厚基礎的公司來說,摸著石頭過河一般都是能成功的,因為在“摸”的過程中,摸準了市場,摸到了公司發展的避風港。
(2)不知深淺,切莫貿然涉足
進入一個陌生領域,在製定戰略時,專業知識並不重要,關鍵在於摸清基本規律。有效防止由於行業變化而引起的風險,就要對行業的狀況有詳細的了解,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隻有對整個行業有詳細的了解,才能夠製定正確的發展規劃,作出正確的決策,進行有效的生產,經營活動,才能有長足的發展。分析行業狀況,主要看的是行業內的公司規模、公司數量,技術水平及行業規範等幾個方麵。
(3)警惕多米諾骨牌效應
多米諾骨牌效應是指某一事件所引起的連鎖反應,就像一排骨牌一般,領頭的倒下,所有骨牌全部倒下,這種連鎖反應在經濟社會中也是常見的。
潮商生意做大了,他們會天天拍自己的腦門,提醒自己——企業大了,現在動輒幾億元的項目,輸不起。此外,他們也經常提醒員工,做企業不像搞別的,不能胡整,折了腰,你就站不起來。尤其在多元投資上,最忌諱引發連鎖危機。
潮商發財經
決策風險是在決策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決策失誤。包括投資決策,產品開發決策等,其中在決策過程中最容易遇到的風險是新領域開拓麵臨的風險。做生意,能夠生存和發展,是因為它有其特有的生存空間,假如它跳離這個空間,開拓其他空間,有可能會失敗。
對於那些還不清楚的業務方向,如果有兩條路可以走,可能會兩條路都試一試;如果隻有一條路可以走,隻要代價不是以整個公司為賭注,可能也會試一試;要是以整個公司作賭注,除非我們有80%的把握,否則堅絕不做。
小生意靠勤奮,大生意靠跟趨勢
付出總有回報,勤勤懇懇做點小本生意就足夠了,肯定會有收獲。
肯用心思去思考未來,當然成功機率較失敗的多,且能抓到重大趨勢,賺得巨利,便成為了大贏家。
許多潮汕商人非常勤奮,常常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比任何地方的人都賣力,人人都很勤奮,全力以赴。尤其是在早期創業階段,他們往往用拚命的勁頭做生意。刻苦耐勞是潮汕人的優良傳統,這一點可以從當地的俗語中看出來,比如:汗加目汁少(汗水流多了,就不會因為貧窮而掉眼淚);三日早起當個工(早起三天,可以多幹一天的活)。
李嘉誠幼年隨父逃難到了香港。剛到異國他鄉時,他們一無所有,住在屋簷底下,但是,憑著刻苦耐勞的精神,他們一點一滴地積累著原始資本,印證了“銅錢出苦坑”的俗語。
後來,李嘉誠靠塑料花起家,而後審時度勢轉向房地產,逐步走向了多元化發展的道路。每一次躍進,都是跟隨市場趨勢做出的決策。可以說,沒有對市場的深刻理解,對商業發展趨勢的準確把握,就不會有李嘉誠今天龐大的商業帝國。
即使到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的那一刻,李嘉誠也沒有忘記把握好趨勢。美國金融海嘯把全球經濟推進寒冬,善於審時度勢的李嘉誠,對他的旗艦公司和記黃埔,決定暫時叫停全球業務的新投資。按照規劃,2009年年中之前,所有未落實或未作承擔的開支都會省下來,並檢討全部現有投資項目。
從商60多年的李嘉誠,在眼花繚亂的商業大戰中屢屢獲勝,既有勤奮刻苦的努力,也有對商業趨勢的深刻體察。
小生意靠勤奮,大生意跟趨勢。李嘉誠用事實證明,李超人不僅可以在股市中翻手為雲,演繹蛇吞大象的好戲,而且可以在商場上覆手為雨,大寫賺錢的數字神話。
請牢記一句話:大生意做趨勢,中生意看形勢,小生意看態勢。做趨勢如同雨前建塘,掌握將來的發展,做短時間內沒有競爭的產品,因為最具競爭力的產品是沒有競爭的產品,但投資大風險大收獲大。看清形勢才能及時地把握時事的動向,搶占先機。
潮商發財經
兵家之道,一張一弛。商家之道,進退自如。在商界,進則取利,退則聚力;進必成,退亦得,有時退讓更能海闊天空。做大生意,不能隻盯著眼前利益,更要看到未來的趨勢,甚至是十年、幾十年以後的商業態勢。
生意人不要為眼前的小利迷惑,而是要看到自己所屬行業的發展趨勢,才能提早進行戰略調整、製定科學的發展計劃,在未來競爭中掌握主動權。
有責任感的商人走得更遠
說到責任,一個商人應該先對自己負責,賺錢是第一目的。
有的人以為富有就是擁有物質財富,其實,精神財富的富有才是真正的富有。一個企業家拚搏的動力最重要的是來自肩負的社會責任,來自要為社會多作貢獻,來自得到社會的尊重和認可。
李煥明在常州生活了16年,已經把自己完全融入了這座江南古城。2005年底,他當之無愧地被選為常州潮汕商會會長。
談起自己多年的從商經曆,這位潮商說:“有的人以為富有就是擁有物質財富,其實,精神財富的富有才是真正的富有。一個企業家拚搏的動力最重要的是來自肩負的社會責任,來自要為社會多作貢獻,來自得到社會的尊重和認可。”
深圳龍崗區政協常委周南,也把企業家的社會責任提升到很高的位置。他說:“每年我都會呼籲,企業家要參與社會文化建設,這是一種責任。為善最樂,這也是千百年來商人回報社會的傳統方式。一個商人為富不仁,難以得到社會認同,也難以把生意做大,走得更長遠。”
許多潮商都有奉獻愛心的傳統。他們在商業上取得成功後,把自己的影響力發揮到正當的地方,去幫助那些貧苦、有需要的人。救助失學的孩子、幫助貧困人群、投身公益事業。
責任感,讓潮商成為值得信賴的人,讓他們在社會上贏得了聲譽。反過來,這種名望本身,就是一種資源,是一種生產力,使他們在日後商場上獲得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有責任感的商人,其實就是有“德商”的生意人。這樣的人,是生意上的寶貴資源,能夠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商業效率,人人求之不得。
人們敬重潮商,讚歎潮商,學習潮商,不僅僅因為他們獲得了巨額財富,把生意做到了全球,更在於他們是知恩圖報的人,是懂得回饋社會的人。這一點,讓他們走得更遠。
潮商發財經
在創業階段,許多商人都表現出強勁的爆發力,並且幾乎所有的員工都有一種使命感。比如,許多人在回憶起最初的創業經曆時都會說:最難忘的是開發新產品、拓展新市場的過程,為了打敗新的競爭對手,我和同伴吃了不少苦頭。
但是,生意做大以後,許多商人都倦怠下來,喪失了應有的戰鬥力。這似乎應驗了那句話:“創業容易,守業難”。許多人先是在市場上名聲雀起,後來又兵敗滑鐵盧,大多是因為他們放棄了最初堅持的使命感。
李嘉誠強調,把生意做好,首先要把人做好。一個商人要有社會責任感,才能得到別人的認同和幫助,把生意做大。
回報家鄉就是幫助自己
人活著首先要管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全家餓不著就好。
種豆得豆,種瓜得瓜,恰當地把握了“利己”與“利他”商業哲學,才有好的回報。回報家鄉不僅贏得美名,還可以在建立良好關係的過程中捕獲商機。
共同的血緣、地緣,把海內外潮人聯係起來。他們合作求存,許多年以後仍然不曾失去自己的根。
在泰國,五代之內有華人血統者近一千萬人,其中潮人占一半以上。泰國前總理克立·巴莫說過:“我是潮州人的後裔,我引以為榮呢!”
團結互助,使潮汕人在外地更容易立足。一旦發達了,他們便重修家譜、族譜,衣錦還鄉後就建宗祠、祭祖先。更重要的是,潮商還把宗族觀念拓展為愛國愛鄉的思想,義無反顧地投身到家鄉和祖國的建設中來。
泰國正大集團主席謝國民,把企業發展成為東南亞最大的農牧工商綜合經營跨國公司,擁有超過4億美元的固定資產。功成名就後,他熱心家鄉建設,早在1979年就回大陸投資辦廠,興辦汕頭正大康地有限公司等實業,並與謝家其他兄弟一起捐建澄海華僑中學、易初科學館等公益設施。
著名創業家陳偉南,熱心幫助家鄉發展教育和其他公益事業。自1985年以來,捐資總額超過五千多萬元,其中在家鄉捐建沙二幼兒園、沙二小學、寶山中學,被廣州、汕頭、潮州三市授予“榮譽市民”稱號。
香港九龍潮州公會主席馬鬆深,多年來熱心社會公益事業,捐資支持家鄉興辦學校、醫院,修建風景區,助建汕頭體育館等,也是“汕頭市榮譽市民”。
潮汕在商業上贏得成功以後,一方麵轉向內地,獻身公益事業,實現回報家鄉、回饋社會的夙願;另一方麵,他們運用商業運作投身內地經濟建設,在促進當地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很好地實現了企業的發展和進步。這種雙贏的局麵,恰恰來自於潮商無私奉獻、知恩圖報的文化傳統。
近年來,內地經濟持續向好,已經成為世界經濟舞台上不可忽視的一支重要力量,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潮汕商人回報家鄉,投資內地經濟建設,不但是對內地的一種支持,在客觀上也是對自己的一種幫助。種豆得豆,種瓜得瓜,恰當地把握了“利己”與“利他”商業哲學的潮商,是真正會做生意、懂得如何做生意的大商人。
潮商發財經
做生意,需要精明的頭腦,會算計。但是,“算計”有高有低,有大有小,每個人的理解和境界都不一樣。潮商取得商業成功後,義無反顧地投身家鄉建設,以及內地經濟發展,就是會算計、算大賬的榜樣。他們的商業哲學,值得品讀、研習。
“利己”與“利他”,從來都是一種辯證哲學。現代商業之所以成為幾百年來國際社會公認的發展模式,就在於它堅持了公正、公平的理念,體現了共享、合作的文化內涵。像潮商這樣回報家鄉,在“利他”的同時完成“利己”,沒有商業哲學的思維,很難做到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