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創意篇 三分為了現在,七分為了未來(2 / 3)

經營者想要自己在多變的市場中立於不敗之地,必須審時度勢,不斷變換招數,也就是國人常說“以不變應萬變”。潮商們把“商者無域”的精髓化成開店的技巧,就反映了他們在“變”上的果斷和到位。

用科技進步帶動產業升級

總是說科技發展是第一生產力,結果呢,沒見科技怎麼發展,倒是瞧見生產出來的東西越來越質量差品質低了。

有資本還不足,尚須曉得引進現代技術為用,否則錢亦會輸光的。

潮商一般從事傳統工商業,如房地產、零售業、能源、運輸等行業,鮮有從事高新技術行業。可以說,早期的急功近利與教育不足,導致潮商較少接觸技術。

但是,與時俱進的潮商不會被時代拋棄。他們認識到,好的技術往往會帶來新的市場,高新技術行業往往引領經濟發展。所以,越來越多的潮汕企業家大膽改變經營方式,積極拓展業務領域,使傳統工商業向高新技術行業轉化。

泰國正大集團董事長謝國民,反複強調現代化高技術對於產品的重要性。他說:“有資本還不足,尚須曉得引進現代技術為用,否則錢亦會輸光的。”重視科技、重視人才,把企業經營和科學研究、人才使用結合起來,這是他成功的秘訣。

1986年出任總裁後,謝國民仍經常卷起衣袖親自做各種飼料配方的實驗。其屬下的飼料廠選料嚴格,電腦控製生產程序、檢查產品質量,保證出廠詞料質優價廉,在市場競爭中占優勢。他的實驗場研究改良的玉米品種,其產量比普通玉米高3倍,且營養價值高。

依靠技術進步,正大集團在飼養業、種植業方麵實行良性循環,互相促進。比如,用養豬場、養鴨場的畜禽糞養魚,魚池的汙泥和豬尿作玉米的底肥,使豬、雞、鴨、魚、玉米互相依存,循環不息,利在其中。這種做法,有效實現了產業升級。

潮商現在越來越重視利用科技進步促進產業升級。根據深圳有關部門統計,深圳市高新技術電子信息產業的產值占高新技術產品總產值的90%多,而潮籍企業家占電子商會總成員數的80%左右。

潮籍企業家吳開鬆創設的新世紀基因技術有限公司,開發的轉基因抗蟲棉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和川光電有限公司是中國首家擁有DVD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自主設計中國首款DVD光學頭產品,國內首家能夠進行DVD激光頭規模化量產的企業;

汕頭奇佳機械廠有限公司攻下用玉米澱粉大批量低成本製造可降解餐具的世界性環保課題,在國內國際業界中引起轟動,產品的澱粉含量高達70%至85%。

(1)創新精神讓潮商走近科技

2002年11月6日,在珠海第四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上,廣東潮陽農民張鬥三攜帶自行研製的飛行器“撲轉翼飛機”參展,引起了航天專家的關注。這是他用台鑽、電焊機、砂輪等簡陋的工具設備,敲敲打打了五六年,一邊琢磨一邊生產出來的。

這件事從一個側麵說明,創新精神深深地融在潮人的血液裏。事實上,在海外潮商中,不乏重視科技創新的企業家。他們意識到了科技進步是當前社會發展的關鍵,並利用充裕的資金和先進的管理,開發新科技項目。

(2)用科學技術給公司插上飛翔的翅膀

今天,沒有人再懷疑“科技”對生活和整個社會的影響力了。在商業世界中,公司隻有以技術和研發為核心,才能使產品更加貼近顧客,才不會被激烈的競爭所淘汰。而在公司管理中,隻有把科技產品恰當地應用到工作中去,才能為員工提供得力的助手,幫助他們提升工作效率。

從1978年起,潮商陳克威先後投資700萬法郎購置了美國IBM電腦係統。在他的弟弟陳克光的支持下,實行了賬目、發票、文書工作電腦化以及法文、中文並用的程序。實行電腦化管理後,陳氏公司的業務經營更是突飛猛進,效率倍增,信息靈通,管理水平跨入現代化企業的先進行列。

(3)鼓勵員工發揮創意

李嘉誠的和黃集團,其港口業務運用創意科技,盡量提高貨運流量的效率,突破香港缺乏空間的限製,成為全球的業界翹楚。

在零售業務方麵,和黃首創將傳統街市的新鮮蔬菜、海鮮和肉類引進環境衛生舒適的超級市場,改變了香港人的購物習慣。

一位負責人說:“和黃能夠發展成今天的規模,上述的創意經營方式功不可沒。對於和黃集團而言,創意是基本的業務運作元素。集團強調靈活變通,鼓勵員工發揮創意。”

實際上,鼓勵員工發揮創意,提升企業科技進步,是許多企業成功的秘訣。人的智慧是無窮的,發揮每個人的智慧,才能真正實現人力資源的價值。

(4)在經營模式上創新

20世紀九十年代前,中國皮衣還保持著傳統原始風貌——笨重、粗獷。潮商企業凱撒公司進軍中國市場之初,就勇於打破傳統,引進歐洲皮衣的時尚理念,一炮而紅。

在經營模式上,凱撒利用香港與意大利皮貨供應商的長期夥伴關係,每年提前下達批量訂單,由其在中國獨家經營,不翻版銷售給別的廠家,這樣既保證了產品的質量,又控製了高端原材料市場,因此在市場中具備了強大競爭力。

潮商做生意,從來不墨守成規。他們在經營模式上敢於創新,依靠科技實現產業升級,走在了時代前列。

潮商發財經

早期潮商經商模式,采取家族管理的形式,排外的觀念使一部分企業失去活力和動力,自20世紀80年代起許多潮汕人意識到自己思想的局限,紛紛轉向科技求財富。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尤其是高新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潮商在創新過程中勇於承擔風險,在科技進步中完成了企業管理模式的更新,新鮮血液的注入進來,不但增強了企業的競爭能力,也獲得驕人的成就。

創建“學習型”企業

多大歲數的人了,還學什麼啊,哪有人家年輕人的記憶力理解力啊,吃飽了看看電視,打打小麻將多舒坦。

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以創造和分配信息為基礎的經濟社會。

已經功成名就的李嘉誠,還保持著刻苦學習的習慣。為了學會英語,每天工作之後,他都要堅持晚上自修、進修。由於不斷學習和吸收新知識、新信息,使他開拓了視野,能在瞬息萬變的經濟世界裏審時度勢,不斷開拓新局麵。

潮汕籍的美藝集團,是一家家族產權製企業,但他們推崇的是現代企業製度。2002年前後,隨著同行業競爭的白熱化,各企業通過競相降價來占有市場,整個行業進入微利時代。美藝公司提出了創建“學習型企業”的目標。

當時,經理人帶頭學習,參加中山大學EMBA研修班。公司還鼓勵一部分人利用業餘時間報讀大專、本科班。此外,公司實行嚴格的“培訓製度”,經常聘請外麵的專家、人才到公司講課,或者利用視頻進行教學。就這樣,極大地強化員工的技術、素質、思想理念。

做生意,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決策的過程。比如,要收集商業信息,要分析消費者需求,要了解競爭對手的情況,還要把握市場的未來發展趨勢,等等。從任何一個角度來看,都要求商人在學習中掌握真實、有效的情報,進而製定正確的商業決策,把生意做好。

早年,潮商坐著“紅頭船”來到海外,人生地不熟,隻有一切從頭學起,才能生存下來,才能做成生意。後來,他們在經商過程中總結經驗、與各個國家和地區的人打交道,同樣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今天,潮商仍然活躍在各個領域,在自己的行業內做得有聲有色,這同樣離不開“學習”。創建“學習型”企業,讓潮商走在了時代前列。

(1)創建“學習型組織”

今天,變革的周期日益縮短,使得商業競爭日趨激烈,經濟組織的學習能力成為影響成敗的關鍵點。在這種背景下,“學習型組織”成為應對變革挑戰的有效管理工具。

美國著名未來學家約翰·奈斯比特在1983年就大膽預言:“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以創造和分配信息為基礎的經濟社會。”潮商認為,公司是經濟社會的細胞,是一個生命肌體,要預防“中樞神經的鈍化”,唯有學習。

(2)比競爭對手學習得更快

殼牌石油公司的德格曾說過:“比競爭對手學得更快的能力也許是唯一持久的競爭優勢。”比競爭對手學習得更快、行動更迅速,才能提高公司生命力,延長公司的壽命。

在潮商眼裏,商業競爭集中表現為最高決策者的信息判斷、鬥爭哲學。因此,在競爭過程中深刻把握對手的戰略意圖、思維習慣,進而采取有效的行動策略,才能取得勝利。

潮商認為,生意人要把握如下原則:一是要學會觀察對手的一舉一動,不被事物表麵現象迷惑;二是警惕被對方的假象迷惑,避免被騙上當。

(3)在發展中完成主動變革

主動變革,也是一種學習,而且是行動上的學習和改進。比如,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後,打天下時的那批“草莽英雄”,已越來越不適應新形勢的要求。這些創業英雄們對企業的營銷、管理、形象設計等工作,缺少相應的知識和修養,必須適應新形勢,尋找合適的人才。

於是,有魄力的潮商就會開始自上而下的改革。麵對越來越專業化的生產經營,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競爭,他們開始吸收大批受到良好教育和訓練的專門人才,在新的商業競爭中站穩腳跟。這也是“學習”的一種有效方式。

潮商發財經

所有商戰都集中表現為企業領導人在行業前景預測、組織戰略規劃、產品市場營銷等方麵的比拚,隻有那些深刻了解對手,有的放矢地做出戰略決策的人才能笑到最後。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了解對手的情況已經成為用兵打仗、商業競爭的黃金法則。雙方的較量不是一時的意氣用事,不能爭一時的長短,而必須從全局謀劃,做長遠的打算。學習、學習、再學習,是未來商業社會的主題,任何忽略學習的公司都將喪失探索商業和技術新前沿的良機,更不可能獲得持續性的發展。

產品結構要更新換代

跟不上時代發展嘍,新玩意兒咱也用不了,別人都用什麼能上網的手機,咱就用電話就夠了。

產品結構實現更新換代,其實就是跟隨市場創新,保證不被淘汰。這是生意長久的選擇。

隨著時代發展,消費者的需求都發生了改變,整個市場不斷變化,產品和服務也應該與時俱進。

汕頭市美藝印刷包裝有限公司,擁有青島、華潤雪花、燕京、英博雪津等啤酒巨頭在內的幾十家大型啤酒廠客戶,年產啤酒箱1.5億隻以上,國內市場占有率近10%。

這家企業是由潮汕人林定偉和父母一起創辦的,當時隻是一個簡陋的小作坊。到了90年代初,公司引進第一台國產對開單色膠印機(01機),才開始步入精美印刷的行列。後來,公司從單純的印刷製造延伸為集精美印刷和包裝製造的彩箱製造。

21世紀初,國內啤酒行業進行整合,形成了以青島、燕京、華潤為三巨頭的格局。美藝公司董事會通過決議:剝離非主管業務,聚焦生產啤酒紙箱。

美藝印刷公司牽手啤酒巨頭,傾力打造了“啤酒紙箱包裝王國”,這是順應市場發展趨勢的選擇。它的產品跟隨市場不斷更新,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競爭力。

商業的力量是強大的,一個突出表現是它推動著社會的進步,產品的不斷更新就是證明。潮商在商業活動中,隨時把握商機,主動適應需求變化,在產品和服務上創新,走出了一條成功的路子。

潮商認為,市場在變,產品結構要更新換代:一是開發新產品,二是想辦法尋找商品的第二次生命。對於後一種情況,是指當產品過時或質量過劣時,可以調整產品的屬性,在提升中讓產品活起來。

(1)改變產品特性

當公司投資生產的產品不能被消費者接受時,可試著改變產品的特性,並對它進行重新定位。一般來說,在改變產品特性時要注意以下幾點:注意對產品進行準確的定位;注意尋找突破口;注意對市場進行細分,突出產品的特性。

(2)改變產品用途

產品和人一樣,都有一個生命期,當產品的成長過程結束後,就進入衰老期,從而使銷售驟減,利潤急降,甚至開始賠本。此刻,如果完全放棄產品,也許還沒收回投資成本,或放棄產品後私營公司也暫時找不到合適的產品。在這種情況下,可考慮改變產品的用途。

(3)改變商品的市場取向

有時導致產品沒有市場的原因可能是因為產品的定位不正確,此刻可用改變產品定位的方法反敗為勝。產品定位是公司經營策略的一種行之有效的辦法,可以引導經營目標的實現。

(4)製造需求

有人說,優秀的商人滿足需求,偉大的商人製造需求。對於生意人來說,如果投資生產的產品在市場上沒有需求,產品無法銷售出去,那麼公司的投資就隻能如同石沉大海了。這時,如果能夠製造需求,也可以煥發商品的第二次生命,獲得利潤回報。

潮商發財經

潮商在經營過程中,產品結構的調整走過了追隨與模仿、超越與創新、高科技發展、品牌運作高端化等階段,用創新創造了奇跡。在經商過程中,潮商摘掉了產品低檔次大眾化的帽子,逐步完成了產品的換代升級,進軍高端市場,獲得了利潤回報。

用國際化模式改造傳統產業

老想著跟洋鬼子學,洋鬼子的東西能適合咱國家嘛?還是走咱自己的傳統老路踏實。

我從事的是基於商業地產的傳統產業運作,但也一直在探索嚐試用創新來增值財富,提高運營能力,包括我們用國際化的模式來改造超市和批發市場,以及立足於節約能源、開發環保項目等商業行為,同時也包括用新的人力資源模式來構建適合於自己的企業新文化等。

沒有海也就沒有“潮”,在海邊就要學會“看潮”,潮汕的每一次崛起無不與海有關,“海”是“潮”的根本,“潮”代表的就是國際化。

宜華集團總裁劉紹喜,早年帶著自己的產品走出國門,麵對的是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在競爭中,劉紹喜學會了國際市場的遊戲規則,他從價格和質量方麵入手,提升宜華的價值。

結果,今天的宜華成為國內家具行業出口的唯一自有品牌,與美國商務部(DOC)、美國貿易國際委員會(ITC)會對簿公堂,獲得家具對美銷售的反傾銷優惠稅率,其木業城已成為世界最大的單體木業廠。

中共汕頭市委書記林木聲說:“本土潮商已經從80年代全民經商,已進入‘實體’時代,目前,本土潮商分布更加均勻,已經突破傳統的貿易、加工,經營領域涉及房地產、金融、信息服務,幾乎所有的產業都有潮汕商人經營,另外,隨著與海外華僑的聯係加密,潮汕商人的經營理念已經注入新的元素。”

深圳市金晉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周南,從事的是超市和批發市場業。但是,在他的操作下,你所見到的市場與頭腦中想象的樣子不同。按照周南的說法,那是“新型的現代化綜合市場”。

所謂“新型的現代化綜合市場”,其實是周南用國際化模式經營的結果。超市和批發市場作為一種司空見慣的商業形態,並不稀奇,關鍵是周南的創新帶來了價值提升。

周南說,“新型的現代化綜合市場”要在三個方麵完成創新:

(1)經營模式創新

就是圍繞經營的不同業態,按照市場規律,不斷調整策略,進行整個創新,由傳統的市場模式到新型的現代市場品牌連鎖,由傳統的商業業態經營到現代商業資本經營,探索出商業地產經營新模式。

(2)管理創新

在管理上,吸收了國有、外資、民營等企業的優勢,實施“以人為本”的管理體製,自成一體,在市場經濟中不斷整合、優化,逐漸形成自己鮮明的管理特色。管理出效益,這一步走好了,利潤也是很可觀的。

(3)專業團隊

采用國際化理念提升產業,必須有專業化的管理團隊。不僅要有學曆的要求,而且有專業的行業經驗,這樣才能在機會麵前做出成績,快速成長。

潮商發財經

按照國際化的發展模式,公司要想做大,必須有金融業作為有力的支撐。為了保證發展所需資金,不僅需要確立經濟合理的籌措渠道,更重要的是要有較強的資金籌措能力,達到較快的資本積累和積聚速度。

但融資要講求策略,要爭取以最小的代價達到最大的目的。具體來說,要把握下麵幾個原則:第一,應量力而行;第二,籌資成本應低;第三,以用途決定籌資方式和數量;第四,保持控製權;第五,要有利於商家競爭能力提高;第六,籌資風險低。

品牌創新帶動需求

知足常樂,當個小廠長掙點吃喝的錢就夠了。老想著創品牌搞大,冒險不冒險?小心偷雞不成蝕把米,賠了老本兒!

一個企業要在市場上站得住腳,要不斷鞏固發展,必須使自己的產品有一個響亮的牌子,企業的形象也需要進一步宣傳,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優勢。因此,我們要把創名牌提高到—個戰略性的高度。

產品是物化的、冷冰的,而品牌則側重於情感層麵,是有血、有肉、有靈魂,有自我主張的;產品會過時落伍,被競爭者模仿、超越,而品牌則是獨一無二的。

潮商認為,堅持品牌創新,能賦予產品價值。同樣的產品,是不是名牌,有沒有名氣,對消費者而言意義完全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