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競爭與品牌競爭完全是兩個不同層麵的競爭,正如坐奔馳的人與坐夏利的人是兩個層麵的人一樣,在很多“半被動消費”中,物的享受反而是其次的,品牌帶給他的意義遠遠大過產品本身。
消費者更願意購買有品牌的產品和服務,並願意付出更多的代價。那麼,如何完成品牌創新,進而提升銷量呢?
奧迪玩具企業老總蔡東青,說過一句話:“質量是名牌的最基本要素。”為了提升奧迪的品牌效應,他不遺餘力地提升產品質量,“奧迪的發展趨勢和目標是依靠品牌優勢和技術進步,向整個玩具市場和兒童用品市場拓展” 。
品牌戰略給蔡東青帶來累累碩果。國際知名廣告公司奧美公司1997年和1998年的市場調研報告,奧迪產品的市場占有率保持在60%以上,品牌知名度高達90%以上。1998年,奧迪作為國內唯一的玩具企業代表,成為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中國企業聯席會議的成員單位。
蔡東青崇拜的偶像是潮汕老鄉李嘉誠,那麼這個潮汕人是如何推行自己的品牌創新策略,最終得到市場認可的呢?
(1)培養創名牌的意識
在一次企業員工大會上,蔡東青說:“一個企業要在市場上站得住腳,要不斷鞏固發展,必須使自己的產品有一個響亮的牌子,企業的形象也需要進一步宣傳,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優勢。因此,我們要把創名牌提高到一個戰略性的高度。”
(2)有足夠的成本投入
為了提升產品品質,打造品牌,蔡東青設立了“奧迪杯全國少年四驅車大賽”,每年的費用都在幾百萬。產品質量有了,知名度提高了,利潤也就大了。這種高成本投入是很值得的。
(3)通過管理保證品質
在管理上,蔡東青嚴格執行國際上同類產品的高標準,嚴格執行商品進出口的有關政策和法規。多年來,“奧迪四驅車”在國內產品的抽樣檢查中,一直名列榜首,品牌效應初見成效。
潮商發財經
在實際操作上,品牌創新是有一定市場風險的。因為你對整個市場的趨勢不了解,就會麵臨方向錯誤;如果市場調整,則會讓你的努力白費。此外,品牌創新還需要花費很多人力、物力、財力和精力,承受很大的心理壓力。既然代價和風險這麼大,當事人就要把握好品牌創新的方向,注意從市場競爭中尋找靈感,尋求自我突破。
盲目跟風吃大虧
別人吃肉,我喝點湯就行,跟在別人後頭走,絕不會掉溝裏。
若想從小做大,最低限度應持改進的態度,不能老是跟風,若有機會,也不妨創創新,來一個“一招鮮,吃遍天”。
在早期創業階段,潮商大多跟在別人屁股後麵跑,所謂“模仿是最好的學習”。後來,他們積累了資金和經驗以後,才開始自己研究市場,甚至在商業活動中創造市場、引領市場。
其實,做生意都要經曆一個從幼稚到成熟的過程。關鍵是,經曆了早期發展階段,要主動學會創新,突破自我。如果盲目跟風,勢必做不長久。
也許有人說,做生意不分手段,隻看結果。這句話沒錯,但是把生意做大、做久,沒有真本事,不能在創新中跟上時代步伐,終究會被淘汰。
概括起來,做生意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創新,二是改進,三是跟風。
第一,創新吃的就是“一招鮮”,雖然不易,一旦使出來,卻費力少而收獲大;
第二,改進是在別人的基礎上做得更好,雖不易造成轟動,後勁卻很足;
第三,跟風是跟在別人後麵亦步亦趨,這樣做起來較容易,風險也較小,但跟吃人的殘羹冷飯差不多,收獲有限。
李嘉誠說:“若想從小做大,最低限度應持改進的態度,不能老是跟風,若有機會,也不妨創創新,來一個‘一招鮮,吃遍天’。”
有一個針織公司,由於經營上的問題,效益不斷下滑。正當總經理為公司的現狀而憂心忡忡,為公司下一步的發展方向和投資方向而舉棋不定時,有人提出:“現在保暖內衣正火,生產保暖內衣的人都賺了錢,不如我們也生產保暖內衣,一定能夠賺錢。”
“一席話點醒夢中人”,該總經理眼前頓時一亮,當即決定投資生產保暖內衣。不久產品生產出來,卻因為款式老,又沒有錢打廣告造勢而乏人問津。產品下了生產線就直接進倉庫,進到倉庫過不了幾天就變成處理品。變成處理品即使打到3折4折,仍舊沒有人要。想轉產吧,可是有限的資金全都花到保暖內衣上了,束手無策的總經理隻好坐以待斃。
經商跟炒股一樣,看到別人賺了,以為自己進入這個領域一樣可以大撈一筆,其實進去才發現自己錯了。投資者在製定投資方案時,完全無視自身條件,隻知盲目跟風,在中國商界幾乎成了一種病。
盲目追風的投資,容易使投資者對投資風險估計不足,因而準備亦不足,一旦出現問題便不知所措。麵對市場的風雲變幻,投資者不是不能跟風,而是不能盲目跟風;不是看到有人在前,哪怕項目再賺錢也不上,而是要瞅準時機上,一上就要上個準。
市場上某一個行業突然火了,大家都跟風去做,你怎麼辦?潮商的做法是:
(1)別人都去做的時候,你就要放棄
當許多人都朝著一個行業投資時,那個產業必然會很快過剩。這時候,你不如冷靜下來,看看市場上有沒有更賺錢的行業,這樣不但可以避免巨大商業風險,還能鍛煉自己出色的洞察力。
(2)做與之相關的投資,也能賺錢
有一個廣為人知的故事:當年美國西部興起淘金熱的時候,許多人都瘋狂加入進來,有一個人沒賺到錢,但是他挖井賣水,反而發了家。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當別人都去做某項生意的時候,你可以發現與之相關的產業,也許那裏隱藏著盈利的機會。
潮商發財經
商界有一種怪現象,隻要某一行業有一定的微利,保證半年之內遍地開花,惡性競爭造成多數人血本無歸,頭破血流。所以,作為一名商人,一定不要急功近利,盲目跟隨,一定要科學思維,理性判斷。
信息時代“向管理要效益”
一個企業掙錢,首先是生產員工基礎作用,再有就是銷售人員推動作用。管理?怎麼管出錢來?
即使你擁有某種產品的專利,而且對此嚴格保密,也不能保證你將來能盈利。真正的競爭佼佼者是那些經營得當的公司:公司的關鍵不取決於一個偉大的觀點或專利,而是取決於對某種策略不斷提高的經營和改善。
名揚法國的陳克威兄弟,創建“陳氏百貨商場”後,在不斷探索中,使企業走上了一條“經營產品多樣化、企業管理現代化、服務全麵化”的科學發展之路,每年的年營業額以30%的增長率直線上升。
泰國華人、著名米業出口商胡玉麟,在商戰中以善於經營、善於管理而引人矚目。創辦米行後,他對目標市場進行了調整,設法確保大米的數量和質量,加強經營核算,使大米加工、運輸、貯存等合理化,並極力做好促銷工作,一舉奠定了日後成功的基礎。
邁克爾·戴爾說:“即使你擁有某種產品的專利,而且對此嚴格保密,也不能保證你將來能盈利。真正的競爭佼佼者是那些經營得當的公司:公司的關鍵不取決於一個偉大的觀點或專利,而是取決於對某種策略不斷提高的經營和改善。”
潮商認為,增收節支,深挖公司潛力,提高管理檔次,進一步加強公司內部管理,是把生意做大、公司做強的必由之路。管理跟上了、到位了,經營水平提高了,“挖潛”就看得到效益,就能提升競爭力。
其實,許多潮商經營的產業並沒有什麼高新技術,也並不像普通人想象的那麼複雜,但是它們的經營策略卻處處透露著機智,顯露出深不可測,因為沒有幾家公司能複製他們的成功,所以他們賺到了許多錢。
據統計,生產中有50%的效益來自管理,技術管理中的80%來自管理,可見管理的重要性。向管理要效益,要把握好三點:
(1)做好精細化管理
精細化管理以提高公司經營績效為目的。通過對公司戰略目標的細化、分解、落實,保證公司戰略能夠在各個環節有效貫徹並發揮作用;通過細化公司管理單元,明確管理目標,改進管理方式,確保公司管理思想高效、準確、到位的落實。
“精細化”是針對過去公司“粗放型”管理而提出的在管理上的精耕細作。一般來說,粗放管理追求由投資拉動的規模增長,追求管理過程中的形式主義,沒有具體的量化指標來精確衡量公司的發展狀況;精細管理則強調目標的細化、分解、落實,強調數量化和精確化。
(2)通過工作細分明確責任
美國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說過:“在大多數組織內部,知識型工作變得專業化,因此工作也變得高度細化。對於知識型組織而言,有效地管理好這些專業細分已經成為一個巨大的挑戰。”
研究那些具備競爭力的企業可以發現,工作細分化已經被充分地發揮和推廣。在這裏,總裁應該做總裁的事情,客戶經理做客戶經理的事情,普通員工也做自己分內的事情,所有的工作都進行了事先的流程設計。總之,每一個職位都事先設定有明確的責任,其職位的責任也是被明確的細分或者量化。上至公司總裁,下至普通員工,都要接受工作細分化的洗禮。
(3)建立有效的目標管理,把業務做精
目標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MBO)20世紀50年代中期出現於美國,是以泰羅的科學管理和行為科學理論(特別是其中的參與管理)為基礎形成的一套管理製度。
簡而言之,目標管理就是讓組織的主管人員和員工親自參加目標的製定,在工作中實行“自我控製”並努力完成工作目標的一種科學管理製度。
正如商業教皇布魯諾·蒂茨所說:“公司未來的競爭,就是細節的競爭。”“目標管理”直接指向具體、確定的主題,能夠最大程度上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此努力。這樣一來,相應的工作就會做得非常到位,確保了精細化管理目標的實現。
潮商發財經
管理是公司永恒的主題。在經曆了“廣告大戰”、“公關大戰”、“降價大戰”等競爭的浮躁之後,許多人發現,硝煙散去才發現無序的競爭帶來的是費用的損耗,對生意並沒有實際意義。於是,不得不回到經營的本質——提高經營水平,向管理要效益。
在長期經商的過程中,潮商經曆了膽子時代的輝煌,點子時代的成功,目前迎接的是腦子時代“向管理要效益”的挑戰。不斷提高經營水平,做精做透,是決勝未來商業時代的根本選擇。
有速度的創新才有效
我可不敢冒進,不敢當實驗品,我就做個蝸牛慢慢爬,為的是穩健。
今天的商業離不開創新,但是僅僅做到這一點還不夠,創新必須是速度上的創新,才有效。
潮商認為,要創新就要敢於走在同行業的前麵。隻有走在別人的前麵,才能贏得先機,搶占市場,同時為自己的發展贏得更新換代的時間。
潮商翁錦通,在經營中以“敏銳”、“善變”著稱,這使他的事業突飛猛進。最有名的例子是對美國市場的開拓。
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鬆訪華,他敏銳地意識到這是他打進美國市場的契機。當中美《上海公報》一發表,他便坐上赴美國的飛機,捷足先登對美國市場進行全麵考察。看到美國人喜歡抽紗製品,翁錦通就做出了一項戰略決策——對美國“加強培養抽紗市場,促其成熟”。
1974年,翁錦通在美國創建了“森興有限公司”,把中國的抽紗工藝品大量地引進到美國市場。就這樣,翁錦通在激烈的競爭中把握時機,獲得了巨大成功。
今天的商業世界可以用兩個字形容:快速。速度代表著效率,也是公司生命周期的標尺。隨著信息化、網絡化、數字化、全球化時代的到來,世界已經變成平的了,公司經營早已克服了空間距離的限製,這既是一次機遇,也是一次挑戰。顯然,比競爭對手快一步,才能提高成功的幾率。
(1)追隨和模仿節省創新時間。創新不一定一切從零開始,也可以從追隨和模仿到超越和創新。潮商認為,模仿是一種高效的策略,關鍵是把握好火候。
(2)創新從現在開始。今天不創新,明天就落後,明天不創新,後天就淘汰。創新已成為全球領域的焦點話題,隻有持續不斷地創新,在21世紀的世界經濟舞台上才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這是企業家眾所周知的問題。隻有具備持續自主的創新能力才是成長為“快魚”的“殺手鐧”。
潮商發財經
私營公司不斷高速發展,風險非常大,好比高速公路上的汽車,稍微遇到一點障礙就會翻車,要不翻車,唯一的選擇就是不斷創新,不斷打破現有平衡,再建一個新的平衡。創新貴在速度,否則“水過三秋,化為無效”。
管理上中西結合
中國企業就要保持中國特色,跟洋人混一塊,那不成了四不像了!
以外國人的管理方式,加上中國人的管理哲學,以及保存員工的幹勁及熱誠,我相信無往而不利。
潮商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在以家族為中心的企業管理方麵,有許多獨到的地方。
第一,嚴格按現代企業製度建立運營機製,尤其是接受西方教育的新一代潮商,極其重視吸收西方企業先進的管理體製,提升管理效率;
第二,在經營管理中,注意把中國人傳統的儒家文化滲透到日常管理之中,強調德治。這適應了企業本土成長的現實。
綜合起來看,這種中西結合的企業管理方式,既確保了企業的高效運轉,又能促使企業像一個大家庭一樣,充滿溫情和仁愛。
事實上,西方管理學的優點主要是:強調製度,強調規則,強調指令的執行;重視係統;強調科技的運用;強調企業的效率和效能;講求以達到目標為準。這恰恰是中國傳統管理文化所欠缺的。
另一方麵,西方管理學也存在不足之處,即過於強調製度,企業易變得冷冰冰,變成了一個無情的機體;不夠體恤員工們的工作情況,在溝通上會引起問題,也不能夠做到集思廣益。西方的管理強調目標的達到,但有時為求達到目標,就要不擇手段。在這方麵,中國傳統管理藝術恰恰多了溫情的一麵。
由此可見,在當代商業管理中,注意把中國傳統管理文化與西方現代管理方式結合起來,取長補短,更能獲得良好的效果。
李嘉誠綜合中國傳統式經商方式,以及歐美經商方式的優點,針對每一個收購的目標,會像歐美的商人一樣,事先召集手下,搜集各種情況,進行全麵分析,然後,握一次手就確定了巨額的交易,而且從不後悔。
香港作家何文翔曾這樣評論李嘉誠:“任人唯賢,知人善任,既嚴格要求,又寬厚待人。李嘉誠成功的關鍵,是他融彙了中西文化的精華,采用西方先進的管理方式。”
李嘉誠先生所建立的企業,增長得如此快,其背後的推動力,當然是來自李嘉誠有動力的領導藝術和先進的管理方法。
不過,李嘉誠先生因為自少就深受中國儒家思想的熏陶,雖然他在管理大企業時會運用上最先進的西方管理方法,但他的管理精神,仍然是以中國儒家思想作為綱領,以西方管理方法去運作。
李嘉誠先生以中國式的管理方法為主導思想,於是在企業內創造出一種獨特的企業文化。在對儒家思想的運用上,他吸收了寬厚為懷的“仁愛”思想,並與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整合。
李嘉誠這種中西結合的企業管理方式,既確保了企業的高效運轉,又能促使企業像一個大家庭一樣,充滿溫情和仁愛。
著名潮商陳黌利對家族企業的管理有獨到的認識。他在管理方麵堅持中西結合,有三條原則:
(1)嚴明製度、科學管理
陳黌利對下層職工,采取西方的科學管理方式。麵對上千名職工,黌利集團采取西方的科學管理方式,通過招工、報名、登記、挑選、比較、考核的辦法錄用、管理,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2)用人唯賢,知人善任
陳黌利集團早期的財政、司理、廊主(經理)等重要職位,都任用外人,不任用親戚和家族內的人。隻要有才能、品行又較好的職員,陳黌利都能加以重用,在物質生活上給予優厚待遇,結果贏得了人心,保持了團隊的戰鬥力。
(3)撫恤下層、鞏固人心
黌利集團的職員和工人的福利都比較好,使廣大職工安於各自的崗位,努力做好本職工作。大家熱愛崗位,安於職守,為企業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總之,走向全球各地的潮商,既保持了中國傳統管理文化的精髓,又接觸了國外先進的科學管理製度,並把這兩種管理方式結合,有效提升了商業效率,創造了更大商業價值。
潮商發財經
潮商在經商過程中,堅持實用主義原則。比如,盤穀銀行的陳有漢,就繼承了父親陳弼臣東方管理的精華,同時又諳熟現代金融理論,憑借“中西結合”的管理方式,把盤穀帶入一個新的輝煌時代。
做生意,可以說是“無法無天”,不能受太多的限製和約束。在管理上,尤其需要堅持為我所用的原則,兼收並蓄,才能達到目標,離成功越來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