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守業篇 既善於創富又懂得持家,才會富過三代(2 / 3)

其實,世界各地都有“模範父親”的故事。稱職的好老爸,培養出了揚名天下的人才。潮商對商業的理解越深刻,在商業上的成就越大,就越注意對孩子的培養,並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努力把孩子培養成可用之材,培養成可以接管財富權杖的能手。

潮商發財經

言傳身教,曆來是中國最傳統、也最有效的教育方式。潮商善於嚴格約束自己,成為孩子最好的模仿對象。讓孩子成為挑重擔的人,最重要的是有誌氣,首先是一個合格的人,其次才是經商知識的學習。

李嘉誠說:“如果子孫是優秀的,他們必定有誌氣,會選擇獨立自強的道路,不依賴父母,憑借個人的實力去獨闖天下。反言之,如果子孫沒有出息,不長誌氣,不求上進,一味追求物質生活的奢華享樂,好逸惡勞,動輒搬出家父是某某,那麼留給他們的萬貫家財隻會助長他們貪圖享受、驕奢淫逸的惡習,他們將一無所成,成為名副其實的紈絝子弟,甚至還會變成危害社會的蛀蟲。”

慎重安排親人做管理

表哥堂弟都是自家人,自家人還能不信任自家人?!

我旗下的企業有二十多萬名員工,別說安排一個親戚,就是安排成百上千人也不成問題。但是,讓熟人、親戚在企業裏工作,卻要慎之又慎。

家族企業,不可避免會由家族成員擔任要職。其實,無論自己人,還是外人,用誰不是問題,關鍵在於要有才幹、值得信賴,大家團結一心,能把生意做好。

潮商既會大膽聘用有才華的外人,也會專心培養可以托付重任的親人,但是他們也有一個原則:堅絕不讓親人幹涉公司事務。

這裏的“親人”,是指沒有被委以重任的家庭內部成員,不能允許他們突破公司規章製度,隨意對經營中的各個環節指手畫腳。也就是說,在對待家庭內部成員上,潮商始終堅持審慎的態度,恪守“不允許任何人胡來”的原則。

1940年的冬天,李嘉誠的父親李雲經帶著一家人來到香港,投奔內弟莊靜安。當時,莊靜安從事手表行業,正考慮由單純製造表帶開始代理瑞士手表。

本來,業務擴大能夠提供更多就業機會,但是莊靜安並沒有把李雲經安排到自己的企業裏,隻在生活上提供必要的幫助。這件事給李雲經一家巨大打擊,使李嘉誠也對人情冷暖有了最真切的體驗。

許多年後,李嘉誠回憶起這段經曆,卻十分理解當年舅父莊靜安的做法。他說:“我旗下的企業有二十多萬名員工,別說安排一個親戚,就是安排成百上千人也不成問題。但是,讓熟人、親戚在企業裏工作,卻要慎之又慎。”

目前,許多公司都是家族企業的運作模式。在這些組織裏,老板的親戚往往占據公司關鍵位置,更有甚者,一些能力有限的“皇親國戚”手握大權。潮商認為,作為最高決策者,一定要對他們進行約束和管製,否則會給自己的生意帶來嚴重危害。

某公司的銷售主任是公司老總的姐夫。說實話,大家都清楚這人沒什麼真水平,如果說有特長,大概就是擅長做表麵工夫了。平時工作拖拖遝遝,但是老板一來,馬上搖身一變,一副幹勁十足的樣子。而且,他自認仰仗著和老板的親密關係,好像擁有了某些特權,經常對員工指手畫腳,而且說不到點子上。大家私下裏對此極其反感、厭惡。

有一次,這位銷售主任一時興起,對財務部門一位職員的工作橫加幹涉,甚至惡語相向。恰巧老板經過,這位職員就當著老板的麵指出了那位“姐夫”的諸多錯誤。接著,老板把“姐夫”帶到了辦公室密談。沒想到,第二天那位職員就被炒“魷魚”了。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位職員後來在另一家企業發展得很不錯,據說那兒的老總特別欣賞他的敢於直言。其他看不慣那位“姐夫”嘴臉的人,也都開始考慮另謀高就。其實,真正該走的應是那位“姐夫”,可惜老板太相信自己的親戚了,結果公司經營狀況一直走下坡路。

中國人重視家族血統觀念,對自己的親戚常常委以重任,本來無可厚非。但是,做生意,搞經營,不能用遠近親疏待人處世。道理很簡單,工作中必須按規律辦事,不能因為是自己人就亂了章法,否則任何事情都難以開展下去。

潮商對待“自己人”的做法,值得所有商人效法。他們以生意為重,堅持公平、公正的原則,著眼長遠。這一點,保證了他們在商道上走得更遠、更久。

潮商發財經

家族企業裏,一些老板覺得親戚是“自己人”,好辦事,會格外體恤,給予利益而不覺心痛,放任大權而不加約束。不可否認,親屬當中也有很多德才兼備的人,但是那些不自愛的親屬,仗著和老板的親密關係破壞公司的秩序和製度,不好好地辦事,問題就嚴重了。

潮汕商人認為,如果對親人、親戚過於重用,這種感情高過公司製度,甚至超過了公司的利益,就會帶來麻煩,破壞生意。《吳子·治兵》指出:“夫人常死其所不能,敗其所不便。故用兵之法教戒為先。”對家族企業來說,領導人應該首先管好自己的親屬,“教戒為先”特別重要。

誠信經營讓潮商家大業大

無奸不商,無商不奸,這是做生意的根本!

做事情一定要講信用。言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這就等於自己砸自己的招牌。

做生意到一定階段,就必須要上升到一個境界。許多潮商做的是大生意,富可敵國。脫離了小打小鬧的階段,把財富傳承下去,必然有一種根本的經營理念,潮商代代相傳的致富經是“誠信”。

陳克威(法國陳氏兄弟百貨商場總裁)說:“生意能不能做大,企業能否逐漸發展壯大,關鍵在於會不會科學管理,能不能誠信經營。在世界任何地方,要想開拓自己的事業,不樹立誠信的觀念,不考慮辦事效率和程序,會寸步難行。”

法國東方學家韓林(中文名)在總結潮商的成功經驗時,這樣強調“信用”的價值,他說:“潮商在海外華人中最講關係、最講信用。許多時候,他們之間的借貸活動可以不用銀行,而關係、信用足以讓人放心。”

李嘉誠說:“一個人一旦失信於人一次,別人下次再也不願意和他交往或發生貿易往來了。別人寧願去找信用可靠的人,也不願意再找他,因為他的不守信用可能會生出許多麻煩來。一個有信用的人,比起一個沒有信用、懶散、亂花錢、不求上進的人,自必有更多機會。”

莊永競從一個打工仔,奇跡般地成為香港洋參丸大王,除了自強不息、不斷開拓的成功經驗外,還有一個成功的奧秘,即處處事事講一個“信”字。他說:“概括我的成功要訣,就是敏、信、創、勤四個字。在關鍵的敏、信、創、勤四字要訣中,我最看重一‘信’字。”

莊永競還說:“做事情一定要講信用。言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這就等於自己砸自己的招牌。”他處處事事講信用,使凡與他打過交道的貿易夥伴都說他靠得住。這些年來,莊永競用“靠得住”的“商德”,塑造了自己熠熠生輝的招牌,在商業上左右逢源。

潮商認為,做生意絕不僅僅是掙錢,信用才是一切交易的基礎。良好的協作精神和商業信用,使潮商成為一個首富輩出的商業群落,更是一個世界性的商業圖騰。

潮商發財經

曆史上,潮汕人大多從事貿易,貿易具有高利潤、高風險的特性,這促使他們較早地形成了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商業夥伴關係,這需要高度的協作精神,以及良好的商業信用,這在客觀上培養了他們講究信用的傳統。

而在商業實踐中,潮商嚐到了誠信的甜頭,反過來把“誠信”作為經營之道,為人之道,於是,“信”成了“信譽”、“信用”、“信義”的代名詞,成為潮商的傳家寶。

沒文化的商人站不住腳

大學生都去喂豬了,大老板都是小學沒畢業的主兒。

文化可以提高一個人的素質,它能使人更全麵的看待一件事,看待自己的事業。

實現基業常青,是每個商人孜孜以求的事情。潮汕商人完成早期創富任務後,又把家族生意延續到第二代、第三代,這一切,都離不開“文化”兩個字。

“文化”,讓潮商走得更遠,把生意做得更大。“文化潮商”,主要有兩層含義:

(1)不斷學習,給自己充電

早年,大多數潮商沒有讀過書,文化水平很低,但是,他們善於學習,注意在經商過程中總結經驗教訓,才有了後來的成功。即便富甲一方後,他們也沒有放棄學習,努力給自己充電,真正做到了與時俱進。

1952年,李嘉誠開了一家塑膠廠,取名長江實業。有一天,他閱讀一份外國雜誌,注意到一部製造塑料瓶的機器,可以造出較優質而又適合香港市場的產品。當時,香港沒有這種機器,於是他不斷研究,終於開發出這種設備,並靠它賺了不少。

今天,李嘉誠依然喜歡閱讀書籍雜誌,並仔細研究。他認為,經商之道首要的一點是“居安思危”,要不斷學習,洞悉社會動態,從而抓住商機。而且,沒有一樣事情會無止境地好,同樣道理,沒有一個行業會一直好下去。不學習,就不能準確把握未來商業發展的趨勢,自然無法持續成功。

(2)繼承和發揚潮汕商業文化

潮商中的許多有識之士指出:“現在的競爭說到底是文化的競爭,沒有文化的商人是站不穩腳的。”這裏的“文化”,主要是“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能為組織帶來生機,文化就像是人身體裏的細胞一樣,能激活人的積極性、激發人的激情。錢隻是解決暫時的問題,而文化是源源的流水,文化能夠改變一個民族、能夠改變一個企業、能夠改變人生。

實際上,潮汕地區文化底蘊深厚,許多寶貴的東西還沒有很好地挖掘。今天的潮商正從各個方麵入手,研究潮汕商業文化,總結潮汕人的生意經,讓潮商真正成為不斷代的華人商幫。

潮商發財經

潮汕人重商,同時也忽視了教育。潮汕人很早就投入商業領域,很多潮商初中沒畢業就開始為生活打拚。經商能力不是與文化知識成正比的,但欠缺文化知識卻會影響潮商把商業更大更強,成為製約潮商發展的瓶頸。

不過,潮商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不但注意文化知識的學習,更從潮汕商業文化中挖掘傳統的力量,為下一代潮商提供借鑒和指導。正如翁廣鬆所說:“文化可以提高一個人的素質,它能使人更全麵的看待一件事,看待自己的事業。”

新生代潮商的世界眼光

眼光不可靠,那是虛的。做生意還是一步一步來,別一時興起,看什麼好,就幹什麼。

做生意要大膽幹,當然眼光是方向,方向錯了,就會南轅北轍。

不一樣的眼光,讓潮商得到了許多財富。勤奮可以學習,誠信可以堅持,而眼光是學不到的,不是想有就能獲得。

張武是新生代潮商,他在大學裏讀完金融、貿易兩個學位後,回到潮州,從父親手中接過了一個服裝加工廠和千萬資產。

成為新任掌門人後,張武花了一年時間,在全世界跑了一圈。接著,他把廠裏的產品作了調整,改做高檔內衣,全部出口;而且,他利用潮州人密布海外的聯絡網,為產品找好了經銷商。

幾年後,張武的工廠擴展了十倍以上,並在海外設了十幾個代表處。無論是同行,還是客戶,提起張武這個人,都對他的眼光嘖嘖稱奇。

在經商方麵,李嘉誠的眼光、效率和運氣,都是最讓人服膺的。

1970年代,長江實業僅僅是一個小小的地產公司,全年盈利不過52萬元。

1981年7月,香港股市遭遇大跌,人們對香港的前途充滿了焦慮,許多人紛紛撤離,但是,李嘉誠非但沒有退卻,反而大舉投資。在這次低潮中,他以低價買入地盤,日後賺了個盆滿缽滿。“超人”的眼光由此可見一斑。

將門出虎子,“小超人”李澤楷同樣眼光獨到,在商場上出手不凡。加入父親的和黃集團後,李澤楷接受了一項重大挑戰———籌辦衛星電視。一年後,衛星電視啟播,兩年後已經覆蓋五十多個國家,有5300萬家庭用戶,不少大型機構,如萬國寶通、百富勤、國泰航空等,均成為衛視的廣告客戶。

衛視初具規模,李澤楷決定將其出售,以證明自己的投資眼光。當時,傳媒大王默多克邀請李澤楷到地中海,在遊艇上見麵。談判結果,李澤楷以5.25億美元出售衛視64%股權,餘下的股權兩年後出售給默多克。完成交易時,總售價為9.5億美元,比總投資高出六倍多。

可以說,李澤楷深得父親經商手腕的真傳。不過,他一直想擺脫兩大心病:一是靠老爸發達;二是被老大“騎住”。渴望獨立自由的強烈願望,讓李澤楷更喜歡獨來獨往,另闖天下。或許,這是他眼光獨到的一個推動力。

眼光,是對事物形成看法的視角。它與一個人的知識、經曆有關,更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世界觀。不一樣的眼光,讓潮商形成了不一樣的看法,使他們對商業世界的理解更深刻,也更獨到。而這種獨特的眼光,給他們帶來了豐厚的利潤回報。

潮商發財經

以馬化騰、李澤楷為代表的新生代潮商,既有上輩潮汕人的誠信、精明,更有世界性的眼光。他們順應時代而生,善於抓住全球化發展的大趨勢,具備了鮮明的個性。用世界眼光做生意,讓新生代潮商棋高一招,找到了自己的發展方向。

學習曆代治家經驗

曆史曆史,就是過去的事了,過時了,不能老看舊黃曆。

曆史是勝利者的宣傳。

做任何事情都是一個由生疏到熟練的過程,其中累積的經驗和教訓可以提高判斷力、不再重複以前的錯誤。注重傳統文化的潮商,善於借助曆史經驗與智慧,延續家族財富。

曆代開國皇帝都十分重視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為自己治理國家提供有益的指導。比如,劉邦經曆了強大秦朝由盛轉衰的過程,也經曆了多年的楚漢戰爭,十分清楚老百姓的心聲。因此,他采取了休養生息的策略,直到多年後出現了“文景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也非常注意吸取隋朝衰亡的教訓,提出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著名政治主張。正是由於吸取前朝教訓,注意恢複和發展生產,才有了後來的“貞觀之治”。

家族企業的繼承問題向來困擾著成功的大商人,由於處理不善而引起的內部爭鬥往往使企業盛極而衰。香港首富李嘉誠從曆史中借鑒“分槽喂馬”的經驗,敲定家業接班人,展示了“執古禦今”的領導藝術。

根據戰國野史記載,蒙古馬能夠運載很重的貨物,而大宛馬善於長途奔跑。有一戶人家把兩種馬放在一起飼養,但是它們相互踢咬,主人不得安生,於是向伯樂求教。伯樂看到這種情況後,建議把兩匹不同個性的馬分槽喂養。果然,主人從此可以輕鬆駕馭二匹馬,家業變得日益興隆。

受到這個故事啟發,李嘉誠決定把自己多年創下的基業讓兩個兒子分而治之。長子李澤钜性格沉穩、作風踏實,於是接管長江實業集團;次子李澤楷思維敏捷、敢於創新,獲得巨額資金開創TOM.COM事業。幾年過去了,實踐證明了李嘉誠決策的正確性。

正如英國曆史學家湯因比在《曆史研究》中所說,“曆史是勝利者的宣傳”,其中的得失成敗值得後人努力汲取。曆史是一麵鏡子,“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這種智慧是彌足珍貴的。

潮商不但看重實際操作,善於從實踐中總結經商的心得,也注意學習曆代治家經驗,讓自己少走彎路。

潮商發財經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曆史往往有著驚人的相似。在延續家族財富等重大問題上,潮汕商人注意從曆史與傳統中學習有益的經驗,用來指導今天的實踐,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實,這種做法是我國古代思想家老子倡導的“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從曆史傳統中挖掘管理智慧,通過曆史對複雜事務的記錄而讓自己預知前途,避免重複、少走彎路,這正是“執古禦今”的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