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守業篇 既善於創富又懂得持家,才會富過三代(3 / 3)

“執古禦今”的意義還在於,一個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也無法抹殺自己的昨天。無論是漸進的改良,還是激烈的變革,都需要在正確把握企業曆史發展的基礎上推進。那種不正視企業曆史與現實,而盲目改變發展方向的做法是非常危險的。

親信未必是親人

上陣父子兵,還是得至親的人才能信賴依靠。不流一樣的血緣,永遠不可信。

千方百計請一個高超的專家醫生,還不如請一個隨叫隨到且價格便宜的江湖郎中。

繁衍後代,是為了讓生命延續下去;選擇接班人,是為了讓事業延續下去。潮商能夠在現實的商業世界中縱橫馳騁,延續代際之間的財富傳承,一個重要原因是有一批得力的幹將。這些人才,既包括家族中的優秀成員,也包括外來的得力親信。

人們談到華人首富李嘉誠,無不讚歎其精準的商業眼光、高超的經營手段;其實,選人、用人才是李嘉誠真正厲害的地方。如果沒有得力親信的支持,李嘉誠是不可能創建龐大的商業帝國的,而這些將才,在得到李嘉誠的賞識、重用以後,則充滿感激地回報了知遇之恩,為李氏大業立下了汗馬功勞。

通常,選擇親信,人們喜歡在“同鄉”、“同學”、“同宗”、“同門”、“過去老同事”等“同”字輩選擇。一些私營公司則受到家族背景的影響,在親人中培養得力親信。

不過,親人未必親信,對此,李嘉誠說過:“如果你任人唯親的話,那麼企業就一定會受到挫敗。在我兩個兒子加入公司前,我的公司內並沒有聘用親屬,我認為,親人並不一定就是親信。如果是一個跟你共同工作過的人,工作過一段時間後,你覺得他的人生方向,對你的感情都是正麵的,你交給他的每一項重要的工作,他都會做,這個人才可以做你的親信。如果一個人有能力,但你要派三個人每天看著他,那麼這個企業怎麼做得好啊!忠誠猶如大廈的支柱,尤其是高級行政人員。在我公司服務的行政人員,無論是什麼國籍,隻要在工作上有表現,對公司忠誠,有歸屬感,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和考驗,就能成為公司的核心成員。”

李嘉誠所信奉的用人之道,代表了當代潮商的人才觀。“用人”,首先要“識人”。培養得力親信,不一定在“同”字輩、親人中選擇,重要的對方有相應的能力,能夠跟自己同心同德。

潮汕商人為了把生意做大,培養得力親信的時候堅守三大原則:

(1)以心換心,真誠相待

潮汕商人對親信以誠相待,真心相通。他們認為,老板與親信之間的關係應該是自願的,毫不勉強。《論語》說:“君子和而不同。”老板與親信要“和”,卻未必皆“同”。“和”是指“真情”,而“同”為“利害”。老板拿“真心”換親信的“真心”,那麼親信也將會與老板同心同德,不會心懷雜念,不做逾越本分的事情。

(2)堅決貫徹“所愛者,有罪必罰”

老板平日和親信在一起,要把握自己的主張。在向他們解釋自己的見解時,態度要誠懇,語氣要婉轉,要充分向他們說明、同他們討論,使他們了解自己的意圖。在與親信相處中正告他們自己不會姑息縱容他們,表達自己信賞必罰的決心。

(3)工作中堅決嚴守“上下分寸”

無論是對國家還是對一個私營公司來說,上下之間總有尊卑之分,有命令或服從的關係。老板一定要和親信間把握好這個度,不可越此界限。親信倘若不能安守本分,就會濫用職權,以收攬民心。到了目無法紀的地步,再來挽救,往往已經太遲了。

商場上的競爭與其他任何行業的競爭一樣,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智力的競爭。請到高明的人才,你在競爭中才能占據主動地位。而真正的人才一般都有傲骨,他們不會隨隨便便屈尊於人的,他們也在選擇能夠認識到自己價值的“明主”,選擇能夠給自己麵子的人。因此,能識人,還要會請人、留人,真正做到一流人才一流對待才行。

潮商發財經

培養得力親信,其實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從某種意義上說,培養好了得力親信,就能在商業經營中把事情做好、做到位,並使生意做大。然而,現實世界的複雜多變往往讓人事與願違,這就需要把握好“識人”、“用人”這門藝術,加強對高層管理人才的開發和培養。

盡管潮商看重“自己人”,講究親緣、鄉緣和宗緣,但是這並不排斥他們用人上的“唯才是舉”。李嘉誠支持袁天凡,是從家族外部成員中培養親信的傑作。潮商善於發現優秀人才,為我所用,努力提拔親信,因此締造了龐大的商業帝國,表現出強勁的競爭力。

商人必須有自己的底線

商人的本性就是逐利的,隻要賺錢幹什麼都可以,否則隻能喝西北風了。

有些生意,給多少錢我賺,我都不賺!有些生意,已經知道是對人有害,就算社會容許做,我也不做。

在眾人眼中,李嘉誠是成功的企業家,懂得賺錢。而在兒子李澤楷眼中,“父親有一種心靈的追求,這可能是其他人想不到的。”其實,一切都歸功於這位華人首富用錢的守則:“當你賺到錢,等有機會時,就要用錢,這樣賺錢才有意義。”

在李嘉誠看來,做人跟做生意一樣,必須有自己堅守的原則。他說:“有些生意,給多少錢我賺,我都不賺!有些生意,已經知道是對人有害,就算社會容許做,我也不做。”

做人做事,都應該有自己的底線,不超越底線,才能在安全的範圍內,不會跌進萬丈深淵。一個生意人,更要懂得這一點。

早年,許多潮商都經曆了磨難,對人生有深刻的體驗。所以,他們在經商過程中能夠把握一些基本原則,先把人做好了,把事情做到位,接著才有了生意上的圓滿。

在潮商看來,金錢沒有善惡,但是賺錢的方法和手段,卻能體現一個人的對錯、是非。所以,潮商不會昧著良心賺錢,他們有自己的原則:

(1)不能為了賺錢而賺錢

作為一個商人,利潤當然是第一位的。沒有利潤,也就談不上企業的生存。但是,商人絕對不能為了賺錢而賺錢。不能為了利潤和野心而做一些越過商界的事。做任何事情都要適可而止,要盡量看得遠,想得多,作為一個生意人,不能老是隻顧盼到自己的利益和前途,而應該心中樹立遠大的理想,應該有賺錢以後回報社會的心態。如果帶著這種心態去做生意,那麼,你將給別人一個良好的印象,你做的生意也會在市場中樹立一種良好的形象。

(2)隻做應該做的事

現在社會上也有一些商人,有了一些錢後,就立馬想著能夠利用自己手中的錢賺更多的錢,於是大張旗鼓,去做一些越軌的事情,應該是政府做的事他也去做,相反,卻對社會、對國家漠不關心。這樣使得別人一看就覺得此人是一個充滿野心的人。結果遇到一些不必要的麻煩,最後落得人財兩空。

(3)守住經商的底線

商人要盈利,否則商人就活不下去,就要破產。商人逐利,理所當然。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利”又不能是商人的全部。如果商人隻管賺錢,損人利己可以盈利,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這樣,社會豈不亂了套?生意也不能長久了。何為底線?應該說是一種事物的最低極限,用來確定事物性質,即此事物非彼事物。經商自然也有底線。賺錢是沒錯,但賺錢不能破壞規則,不能以犧牲他人利益為代價,不能向社會轉嫁成本。

潮商發財經

自古以來,商人總是為利奔波,為利者當然會“使些手段”。因為“利”常常使人身心受蒙蔽,對別的事情分辨不清。所以,有人說利與義不可兼得。然而“利”和“義”不是魚和熊掌,說它們不可兼得,大概也隻是為誣蔑經商之人尋個理論,或為行不義之事、取不義之財找個借口。

商人既逐利,也應重視自身的品格。品格在內,名聲在外,“利”便在其間,回環曲折集於商人之手。商人不能隻想著賺錢,不損害別人的利益,遵守法律和道德規範是一條最起碼的底線。

從家族經營轉向現代化管理

家族企業更人性化,都是一家人,放心。搞現代化管理,招來外人,信不過。

要實行社會化管理,改變家族式管理方式。兼容並蓄,凝聚共識。

作為中國最古老的商幫之一,潮商從海販、甚至是海盜起家,曆經三百多年的商業創業之路。

早期,潮汕人的經商模式,是家族管理的形式。采取最原始的家族式經營方式,造成了許多弊端。

第一,排外觀念很強,失去活力。家族經營,必然在家庭內部成員之間相互信任,對外人沒有絲毫的信賴。這樣做的結果是,潮商經營的企業失去了活力,做生意也失去了動力。

第二,企業規模小,做不大。在家族經營的情況下,如果內部成員出現分歧,唯一的結果就是分家,即把原來的企業或公司拆分,一分為二,或者分成三四份,甚至更多。這樣做,使大多數潮汕企業不是越變越大,而是越變越小,難以實現做大做強的目標。

第三,經營者缺乏長遠眼光。既然無法突破家庭的桎梏,潮汕商人就受到許多局限,無法突破家庭的窠臼,也無法完成戰略規劃。這勢必讓他們缺乏長遠眼光,沒有合作精神,反而擁有極度的戒懼心理。在小富即安的心態影響下,大多數潮汕人隻能做小本生意。

第四,無法延續家族財富。家族生意走到分家的那一步,就會出現子嗣均分財產的情況。俗語說,樹大分杈,仔大分家。在潮汕地區,不論是先輩留下的財產、債務,都是由兒子們共同分享或者承擔。但是,“家無三分”,財產均分導致經商活動規模無法擴大,而小型企業在競爭中被排擠、吞並又十分普遍。於是,潮人的經商活動隻是簡單地重複“產生——發跡——最後走向消亡”的發展規律。

然而,聰明的潮汕人極具開拓創新精神,他們從曆史的教訓中汲取了經驗,又從國外商業實踐中發現了現代化管理的價值。於是,他們紛紛轉型,在商業思想上完成了躍進。

自20世紀80年代起,許多潮汕人意識到自己思想的局限,大膽改變經營方式,積極拓展業務領域,促使傳統工商業向高新技術行業轉化。

高科技對商業的影響不僅表現在經營業務上,更體現在經營管理方式的變革上。從最初的家族式經營,轉為現代化的股份製模式,是許多潮商的選擇。他們逐漸采用現代化的股份製管理形式,任用有能力有經驗的高層幹部進行管理,把所有權和經營管理權分開,使企業管理模式更加開放。

比如,國內文具行業龍頭之一的深圳齊心文具股份有限公司,就經曆了從家族經營向現代化管理轉型的過程。從1991年到1994年,創業時期的齊心文具公司以家族人員為主,在管理上是一種粗放型模式;從1994到1997年,公司開始嚐試性引進職業經理人,主要負責市場營銷;從1997年到2001年,公司推行規範化管理的高速發展階段,包括自建網絡,導入國際化質量體係標準,推行信息管理係統,瞄準了產權多元化、產業規模集團化的發展方向。

澄海猛獅集團也是一家典型的家族企業。這家生產蓄電池的公司,在2001年邁出了改良家族製的重要一步——成立股份公司。結果,完成改造的管理層中隻留下了一個家族成員。創業階段,家族企業形成了同心協力的競爭優勢,但是,當企業資產到了一個億,這個優勢就不明顯了,反而成為一種桎梏,於是,澄海猛獅集團才有了大膽改革。

汕頭宜華集團,在企業發展中規範了董事會,完善法人治理結構,以現代科學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實施了按製度管事、管人的現代企業管理機製。與時俱進的經營理念,使集團老總劉紹喜從一個農民企業家成長為一個融知識型、開拓型和實幹型為一體的新型企業家,公司業務也有了大幅增長。

2004年,在北京潮人商會成立之際,中國著名經濟學家蕭灼基,曾向潮商企業提出了五要五不要:

(1)要進行資本積累,不要資本原始積累;

(2)企業要獲取平均利潤,不要壟斷利潤和超經濟收益;

(3)要充分利用各種生產要素,不要浪費生產要素;

(4)要樹立良好的商譽,不要失信於民、自毀形象;

(5)要實行社會化管理,改變家族式管理方式。

顯然,這一要求的提出,是有現實原因的。不少潮商企業存在管理不規範、家族管理、決策隨意的現象。要參與激烈的市場競爭,就要按遊戲規則辦事,就要與標準的管理規則接軌。那麼,建立現代企業經營管理製度是潮商的必然選擇,是潮商延續家族財富的現實路徑。

潮商發財經

“家族化”管理,實質上就是一種親緣管理。企業的經營管理決定一個企業的發展前途。落後的、不符合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經營管理模式必然會製約企業的發展;反之,先進的、符合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經營管理模式,則會促進和加快企業的發展。

勇於開拓、富於冒險精神的潮商,積極主動擺脫狹隘的經營理念,走向現代化管理,實現了經營方式和組織形式的變革,極大地增強了企業的競爭能力,獲得了驕人的成就。

做好生意離不開大環境

市場環境變化太快了,你猜不到明天什麼東西暢銷,就好比哪天會有烏雲一樣。

不論做什麼生意,必須先了解市場需求,把握外部環境的微妙變化;如果不熟悉市場環境,想要出售商品、提升業務發展隻能是空談。

在商業競爭中,領導人製定發展規劃、進行產品定位、安排人力資源,也需要考慮到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的市場環境,這樣才能充分發揮企業的資源優勢,取得商場上的勝利。

李嘉誠在經營過程中能夠取得今天的成就,得益於他早年形成的對市場環境進行深刻把握的商業習慣。具體來說,李嘉誠非常注重在銷售過程中獲取信息反饋,進而對整個市場環境形成準確的判斷,為自己下一步的行動提供決策依據。

20世紀50年代初,李嘉誠從各種渠道得知歐洲人最喜歡塑膠花。當時在北歐和南歐地區的人們喜歡用塑膠花裝飾庭院,而在美洲地區,汽車或工作場所都擺放一束塑膠花以增添情趣。熟悉了這一市場行情,李嘉誠開始把自己生產的塑膠花大量銷往歐美市場,結果獲得了海外的大批訂單,企業年利潤從三五萬港元上升到一千多萬港元。

由此,李嘉誠得出一個重要的投資秘訣:不論做什麼生意,必須先了解市場需求,把握外部環境的微妙變化;如果不熟悉市場環境,想要出售商品、提升業務發展隻能是空談。

綜觀眾多潮汕人從商的經曆,可以發現,他們在自己的行業內都深刻把握了發展趨勢及其未來產業方向,從而使產品研發、定製和服務在最大程度上迎合了消費者的需求,最終取得了巨大的商業成功。如果把潮商的成功歸結為一點,那就是準確把握市場環境,並采取有針對性的經營方針。

在商業世界裏,我們常常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從一個側麵表明市場環境的複雜多變。正因為這樣,才更需要準確把握市場環境及其發展趨勢,從而做到未雨綢繆,給未來發展指明方向。

(1)要時刻關注市場環境的變化,把握市場環境的發展趨勢。隨著技術進步、消費者需求升級、國家政策調整,外部市場環境會發生各種變化,這就需要時刻把握新變化,采取新的行動策略。

(2)建立有效的市場環境監測製度。獲取市場信息的渠道有多種,無論是進行專業的市場調查,還是從商業往來中搜集信息,都必須確立一種對自己行之有效的市場環境監測製度,使自己能夠熟悉企業發展環境。

潮商發財經

無論是行軍打仗,還是經商賺錢,都要在一定的空間環境中進行,所以熟悉“地形”是非常關鍵的。當進入一個新環境或新領域,設計完備的營銷計劃和市場行動策略,才能實現一舉成功。

經營者隻有保持冷靜的頭腦和敏銳的洞察力,才能正確地預測事物的發展趨勢;如果經營者不能冷靜地分析形勢、預測未來,常常因頭腦發熱或因對未來悲觀失望而做出錯誤的決斷,就很容易使企業陷入難以逆轉的困境而不能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