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卷 思路決定事業(2 / 3)

成功的企業家、事業家,在走向理想的過程中,一個重要的功課就是改變自己、提升自己,特別是在一些關鍵地方能彌補自己的缺陷,讓自己進步。

成功的企業家、事業家,在走向理想的過程中,一個重要的功課就是改變自己、提升自己,特別是在一些關鍵地方能彌補自己的缺陷,讓自己進步,讓自己能夠跟整體組織、外部環境和要求一致起來。就像對待微博,我發現有些領導喜歡死扛,對微博置之不理,但也有人非常快地適應了並順勢而為。我介於二者之間,天天琢磨,天天看,就是大家說的“潛水”。這也是改變,改變完了適應,最後帶領組織順應時勢,繼續堅持往前走。

要想把理想變成現實,我們需要避免體製性摩擦,需要能夠處理好偶然事件,需要學會妥協,最終改變自己。當你第二天醒來的時候,你會發現,理想就站在你麵前向你微笑,這時你才真的成功了。

——摘自《理想不能改變,過程可以妥協》

背景分析

馮侖是一個有理想的人,也是一個始終堅持按照理想去做事的人。不過隨著年紀越來越大,閱曆越來越豐富,他覺得自己之前的做法或許也是有問題的。馮侖發現的問題不是不應該堅持理想,而是要學會適當地妥協。

最開始讓馮侖有這個認識的是他的合夥人之一王功權。馮侖曾說,王功權經常批評他,說他總是強製別人按照自己的理想去做事,可是萬一他的這個理想是錯誤的,那麼豈不是所有人都跟著付出了嗎?馮侖反思了這件事,最後覺得,王功權的話是有道理的,自己有理想沒錯,但不能綁架他人也跟著自己的理想去做事。有了這番反思之後,他認為企業家要有理想,這是將企業做大的必要因素,但不能總是強迫別人跟著自己的理想走,有時候也是需要變通和妥協的。如果濃縮成一句話就是,理想不能變,但過程中可以妥協。

中城投資是中國規模最大,運行最好的房地產基金,是由眾多房地產人共同開發出來的,馮侖和王石等都是這個基金的管理人。在中城投資最開始建立的時候,資金隻有8000萬,不過很多成員有大理想,覺得合作者都是房地產的大佬,那麼就應該有大氣勢,將之做成中國最牛的房產基金,如果不能達到這個目標就不做。這時候,王石說了一句話,他說現實不是理想,我們要做的是先將基金建立起來,然後慢慢做大,一點點往前走。王石的這個說法顯然跟眾人的理想是不一致的,太過保守了。如果按照馮侖年輕時的性格,肯定不會同意,他會覺得這跟自己的理想不符。可是那次馮侖並沒有反對,反而支持王石的做法。最終,他們靠8000萬注冊了互助式基金,之後一點點做大,終於成了國內最大的房產基金。

在說到這件事的時候,馮侖表示,這就是一個理想不變但過程中可以妥協的事例。如果單純按照理想來行事,那麼基金建立的時候就應該是大動作的,有大規劃,有大筆資金,否則的話寧可不做。但是顯然當時沒有這個條件,不僅是資金方麵不足,經驗等也都不足。這時候就要學會妥協,讓自己的步子慢下來,將理想裝在心中,一點點朝著理想中的樣子去努力。在這個過程中,目標是不變的,隻不過選擇了另一條路而已。這就是為了理想在妥協。如果目標變了,看著手裏的錢不夠建成國內最大的基金,於是放棄了想法,內心裏覺得隨便應付一下就好,那麼肯定就不會有最後的成功了。

一個管理者要有自己的理想,也要為自己的團隊構建理想。不過管理者必須要明白,個人有理想或為團隊構建理想並不是最終的目的,實現這些才是最終的目的。如果理想沒有實現的可能,那麼就隻能是空想了。構建完可以實現的理想之後,就是如何去做了。首先,堅持是必需的,但如何堅持也很重要。很多人不僅頭腦中有理想,行動中也是理想化的,他們的準則是如果不是最好,那麼寧可不做。這就有問題了,實現理想必需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如果一下子就能實現,那就不叫理想,隻能是一個短期的目標。而這個漫長的過程就是準備一個個條件的過程,當所有條件都具備了,理想自然就實現了。如果想要在第一時間就具備所有的條件肯定是不現實的,如果缺乏其中的某一個條件就寧可不做,理想也注定是不能實現的。追求理想,就需要不斷地妥協。這妥協的過程,就是一個人成熟的過程,就是一個企業成長的過程。

拓展透析

有人曾說,聯想有今天,是因為忍耐了很多常人無法忍耐的東西,背了許多本不屬於它的黑鍋。但柳傳誌扛了下來,他發展了企業,也成就了自己。

與同時代創業的許多企業家不同,柳傳誌身上有很多變通的因子,他的骨子裏是有著理想化情結的,是非分明、正直、有原則,但在具體做事的時候,他又是一個懂得妥協的人。

柳傳誌曾經說過:“為了實現某個目標,有時候可以妥協。但要記住,目標本身不能變,這一點是要堅持的。”歸結為一句話,就是妥協不過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

柳傳誌是有大理想的,他不僅想要經營好自己的企業,贏得更多利潤,更是想要做到國際知名,打入國際市場。正因為這點,柳傳誌帶領聯想收購了IBM的筆記本業務。而在這個過程中,柳傳誌也是做了很多妥協的。

首先是文化上,兩個公司合並之後肯定要有統一的文化,不過在這點上,聯想做了一些妥協。他們規定,如果IBM那邊不能忍受某些聯想的原有規定,那麼可以商量。其次是員工的待遇方麵。IBM是國際大公司,員工待遇也很好,IBM員工的待遇要比聯想員工高很多。兩家公司合並為一家之後,一定要有統一的製度,也應該有統一的待遇。可是聯想考慮到IBM原本團隊的凝聚力和效率問題,決定維持他們的原本薪資水平,並規定在3年內不改變。

每個管理者都知道,員工之間是有攀比心理的,所謂不患寡而患不均,如果公司內部某些員工的待遇整體比別人高,那麼一定會引來不滿。可是,聯想麵臨的情況是IBM員工的待遇本來很高,現在降低了一定會不滿,因此他們維持了IBM團隊之前的高標準,讓新來的同事能有工作熱情。但是本土的員工,自然就有意見了。

而這些,自然需要聯想的高層去溝通和做工作。事實證明,他們做得很好。聯想的員工一樣是有著以前的高熱情度的,並沒有因為待遇有不同而鬧情緒。

這些都是聯想的妥協和付出。在一般人看來,這種做法是跟高明的管理方式相衝突的。其實不然。對於一個公司來說,製度很重要,統一的製度更重要。但要明白,製度存在的目的,不是為了約束人,而是為了企業能更加高效。因此,如果始終堅持高效為目的,那麼暫時的製度不平等也是沒有問題的,有問題的是製度始終不平等。這就是聯想的過人之處,也是柳傳誌等人的妥協智慧。

成功需要理想,成功需要堅持,但成功更需要學會妥協。一個管理者,承擔的是整個團隊,自然要比別人付出更多,偶爾的妥協不是認輸,也不代表失敗,隻是獲得成功的一種方法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