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百科(2 / 3)

7 疾風13. 9 ~17. 1 50 ~61 2 8 ~33 4. 0全樹搖動, 迎風步行感覺不便。

8 大風17. 2 ~20. 7 62 ~74 3 4 ~40 5. 5小樹枝折斷, 迎風行進感覺阻力甚大。

9 烈風20. 8 ~24. 4 75 ~88 4 1 ~47 7. 0煙囪頂部和平瓦移動, 小房子被破壞。

10 狂風24. 5 ~28. 4 8 9 ~102 4 8 ~55 9. 0陸地上很少見, 可把樹木拔起或使建築物損壞較重。

11 暴風28. 5 ~32. 6 1 03 ~117 5 6 ~63 11. 5陸地上很少見, 有則必產生廣泛的損壞。

12 颶風32. 7 ~36. 9 1 18 ~133 6 4 ~71 14. 0 陸地上絕少見, 摧毀力極大。

雲海

形成雲海的低雲和霧, 主要是層積雲。雲海的雲底高度一般在1000 米左右, 厚度一般為幾十米到三四百米。

每當雨雪天氣過後, 空氣中的水汽十分充足, 由於天睛、風小, 輻射冷卻作用顯著, 水汽便迅速凝結, 就較為穩定地構成了廣闊綿延的雲海。

雲海的出現概率受氣候的影響較大, 因而表現出一定的季節性和地域性。在潮濕的雨季雲海出現的概率明顯多於旱季, 因而對某一高山來說,雲海的出現就有明顯的季節性, 例如黃山、廬山的春節最容易出現雲海。

又由於各地的雨季時間和長短有差異,雲海的出現自然也有一定的地域性。

通常情況下, 氣候潮濕多雨的南 方地區的高山出現雲海的概率要比北方地區大得多。深秋季節, 天高雲淡,空氣幹燥, 雲海的出現概率較小, 倘若出現, 則雲海最為穩定, 常常可維持兩三天。

雲海最容易出現在雨雪天氣過後,因為這時候的天氣常常受高壓控製,水汽和風的條件較好, 大氣結構比較穩定, 極有利於形成連綿平坦的層積雲。

霧凇

霧凇, 又稱樹凇、樹掛、水汽花、冰花、雪柳, 是空氣中的水汽在樹枝( 或別的露天接觸物) 上凝華的產物。

冬季在我國高緯度的東北、西北地區,以及一些高山地區, 每年都可能出現。

空中的冷空氣遇到岸邊的冷樹枝,在適宜的溫度、風力條件下, 水汽就會在樹枝上凝華成冰晶, 並逐步加厚,從而形成霧凇。

雨凇一般出現在初冬或冬末, 多在冷暖空氣交鋒而且暖空氣勢力較強的情況下才會發生。當靠近地麵一層的空氣溫度略低於0℃ , 而其上又有溫度高於0℃ 的空氣層或雲層, 再往上則是溫度低於0℃ 的雲層, 從這裏掉下來的雪花通過暖層時融化成雨滴,當雨滴進入靠近地麵的冷氣層時便迅速冷卻。由於這些雨滴的直徑很小,表麵彎曲得太厲害, 同時水滴中又缺乏固體物質作為凍結核, 所以它在天空中無法凍結成固態的冰。當它降到地麵與其他溫度低於0℃ 的物體相碰時, 其分子結構發生了變化, 同時有了凍結核, 凍雨也就變成了雨凇。

厄爾尼諾現象

地球表麵的71% 被海水所覆蓋,海洋對氣候的變化有著巨大的調節和控製作用。一般情況下, 西太平洋的海水溫度較高, 而東太平洋的海水溫度較低, 使地球的氣候保持平衡狀態。

但是, 每隔幾年, 南美洲的秘魯的厄瓜多爾太平洋沿岸附近的表層海水就會奇怪地變暖, 並向西傳播, 使整個東太平洋的廣大洋麵出現長時間的異常增暖區, 導致海麵上空大氣溫度升高, 從而破壞了全球氣候的平衡。於是, 全世界的氣候都出現了異常現象。

人們稱這種現象為“厄爾尼諾”, 即西班牙語“聖嬰” 的意思。

“厄爾尼諾” 現象一旦發生, 一般要持續幾個月, 甚至一年以上。它往往給人類帶來災難: 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等地區發生嚴重幹旱; 夏威夷遭到熱帶風暴襲擊; 歐洲會產生洪澇災害. . 1982 年~1983 年, 發生了一次嚴重的“厄爾尼諾” 現象, 它使世界上1 \/4 的地區受到危害, 全世界經濟損失估計達80 億美元。

“厄爾尼諾” 的成因和活動規律

是科學家們爭論不休的話題。有人認為, 它的出現與地球自轉的變化有關係; 也有人說, “厄爾尼諾” 是由於太平洋赤道信風減弱引起的; 還有人認為, “厄爾尼諾” 現象與地殼板塊移動有關。以上的觀點哪個更具有說服力, 還需要做進一步的研究和討論。

為什麼雲有不同的顏色

天空有各種不同顏色的雲, 有的潔白如絮, 有的是烏黑一塊, 有的是灰蒙蒙一片, 有的發出紅色和紫色的光彩。這不同顏色的雲究竟是怎麼形成的呢?

我們所見到的各種雲的厚薄相差很大, 厚度可達七八公裏, 薄的隻有幾十米。有滿布天空的層狀雲, 孤立的積狀雲, 以及波狀雲等許多種。

很厚的層狀雲, 或者積雨雲, 太 陽和月亮的光線很難透射過來, 看上去雲體就很黑; 稍微薄一點的層狀雲和波狀雲, 看起來是灰色, 特別是波狀雲, 雲塊邊緣部分, 色彩更為灰白;很薄的雲, 光線容易透過, 特別是由冰晶組成的薄雲, 雲絲在陽光下顯得特別明亮, 帶有絲狀光澤, 天空即使有這種層狀雲, 地麵物體在太陽和月亮光下仍會映出影子。

有時雲層薄得幾乎看不出來, 但 隻要發現在日月附近有一個或幾個大光環, 仍然可以斷定有雲, 這種雲叫做“薄幕卷層雲”。孤立的積狀雲,因雲層比較厚, 向陽的一麵, 光線幾乎全部反射出來, 因而看來是白色的;而背光的一麵以及它的底部, 光線就不容易透射過來, 看起來比較灰黑。

日出和日落時, 由於太陽光線是斜射過來的, 穿過很厚的大氣層, 空氣的分子、水汽和雜質, 使得光線的短波部分大量散射, 而紅、橙色的長波部分, 卻散射得不多, 因而照射到大氣下層時, 長波光特別是紅光占著絕對的多數, 這時不僅日出、日落方向的天空是紅色的, 就連被它照亮的雲層底部和邊緣也變成紅色了。

由於雲的組成有的是水滴, 有的是冰晶, 有的是兩者混雜在一起的,因而日月光線通過時, 還會造成各種美麗的光環或虹彩。

銀雲

在哈薩克斯坦夏日傍晚的天空中或者是在平日的茫茫夜空中, 有時會突然出現一道奇景: 一種形如普通卷雲或纖維細絲的物體閃爍出迷人的銀色光芒。這種肉眼能夠看到的物質被當地人叫做“銀雲”。

“銀雲” 同普通雲彩的明顯區別是, 它出現在離地麵約80 ~85 千米的高空, 而普通雲彩最高也隻能達到離地麵18 ~20 千米的地方。據《哈薩克斯坦真理報》報道, 入夏以來, 在哈上空已經出現過幾次這樣的奇雲。哈北部地區的居民更能比較容易看到這種自然奇觀。

現在通過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 地球大氣物理學家們已經知道“銀雲” 產生在地球大氣中間層的頂部,再往上就是電離層。但是, 這一區域的溫度非常低, 而且同接近地麵的大氣層沒有垂直對流發生, 水分很少,不足以形成雲。那麼構成“銀雲” 的水分是從何而來呢?

直到今天, “銀雲” 形成的原因仍然是一個謎, 許多科學家仍在努力揭開這一秘密。如今, 在對這一問題的研究當中, 宇航員發揮了重要作用。

俄羅斯、美國和哈薩克斯坦的宇航員都無數次近距離觀察和記錄過“銀雲” 現象, 他們還觀察到了在南半球和南極上空形成的“銀雲”。

哈科學院專家說, 哈學者最近提 出了一種新的“銀雲” 形成原因的假說。他們認為, 可能存在著一種由冰粒和塵粒構成的“迷你彗星”, 其直徑在幾十米左右。這種彗星不斷衝入地球大氣層, 就可能在高層大氣中留下足以形成雲塊的水蒸氣。

地球上暴風最多的地方

我國暴風最多的地方是位於台灣 海峽中的澎湖列島, 一年中有138 天刮8 級大風。這是由於海峽像一個風口, 島嶼上很平坦, 海上空氣流動的阻力小, 風變得更加頻繁和強烈了。

由於島上常年刮大風, 使土地變得貧瘠, 連樹木也稀少了。

南極洲的風暴更多、更盛行, 被 稱為“暴風王國”。幾十年前, 澳大利亞探險家毛孫到南極洲東部地區考察, 曾經描述過那裏的情景: “這是一個可怖的、空虛的、狂暴的、驚心動魄的地方. . 無情的風暴咆哮著、撕裂著、凍結著。刺人的雪使人睜不開眼, 喘不過氣來. . 我們來到暴風的王國, 這是一個該死的地方。” 毛孫到達的地方隻是沿海地區, 而南極洲阿德爾地區的德尼森角是一個巨大穀地的穀口, 才是名副其實的“風都城”。一年中有340 天刮風暴, 全年平均風速19. 4 米每秒, 相當於長年刮8級風。1912 年5 月, 測得平均風速相當於每天刮10 級風。5 月15 日的日平均風速相當於刮了一整天得12 級( 風速33 米每秒) 以上的大風。1951年2 月22 日, 在“風都” 又測得日平均風速45 米每秒, 陣風達92. 6 米每秒。

風速最大的世界記錄是1958 年4 月12 日在美國東部1916 米高的華盛頓山上測得的, 極端最大風速為103米每秒( 時速371 千米) 。

年降水最多的地區

夏威夷是太平洋中部的一組火山 島, 為美國的一個州。它由8 個大島和124 個小島組成。夏威夷是太平洋水域的運輸和文化中心, 被稱為“太平洋的十字路口”, 同時, 它還是重要的旅遊勝地。首府檀香山( 火奴魯魯) 位於瓦胡島。麵積最大的夏威夷島上有壯觀的火山噴發。夏威夷位於北回歸線稍偏下的位置, 由於信風在太平洋洋麵上吹過, 廣闊的水麵起到了穩定氣候的作用, 其溫和的熱帶氣候被認為是世界上最為理想的處所。

這裏各地之間的降雨相差懸殊。考愛島上的懷厄萊阿萊山被稱為世界上最多雨的地區, 有記載60 年當中年平均降雨達11280 毫米。夏威夷島上的卡韋哈伊平均年降水則僅有220 毫米。

由於信風挾帶來的潮濕空氣時常吹遍各島, 因此空氣中的水分很容易凝聚,形成傘狀雲朵, 沿著向風海岸和群山飄散, 這些地區的植被要比背風海岸的植被更加茂盛。

世界“旱極”

在南美洲智利北部沙漠裏, 有一個不知名的地方, 從1845 年到1936年整整91 年裏, 沒有落過一滴雨。

智利北部瀕臨大洋, 為什麼會這樣呢? 原來那裏正好位於副熱帶高壓常年坐鎮不動的地區, 而靠近智利的海岸, 又是秘魯寒流流經之處。由於寒流的溫度較低, 使那裏的空氣十分穩定, 大氣不發生上升運動, 即使在海邊, 水汽也不能進入高空凝結成雨,因此成了世界“旱極”。

世界“寒極”

1838 年, 俄國商人尼曼諾夫路徑西伯利亞的亞爾庫次克, 無疑中測得了一次零下60℃ 的最低溫度, 在當時引起了一場轟動。但是誰也不太相信這位商人測得的記錄是正確的。47 年以後, 就是1885 年2 月, 位於北緯64°的奧依米糠, 人們測得了零下67. 8 ℃ 最低溫度, 這一次真正獲得了世界寒極的稱號。

1957 年5 月, 位於南極“極點” 的美國安莫森·斯考托觀測站傳出了一個驚人的消息, 那裏的最低氣溫降到了零下73. 6℃ , 因而世界寒極由北半球遷到南極去了。同年9 月, 這個觀測站有記錄到了一個更冷的零下74. 5 ℃ 的溫度。

節氣的由來

目前保存最完好的最古老的天文台“登封觀星台” ( 現存的建築遺跡,建於元初) , 坐落在古都洛陽東南的登封縣告成鎮。這座巍然挺拔的古建築遺跡, 由高8. 5 米的“測景台”、長30. 3 米的“星天尺” 組成。相傳周公曾風塵仆仆, 從西周首都鎬京來到這裏, 主持過測量日影。台上至今還珍藏著公元724 年唐代所立的石表,上刻“周公測景台” 五個字。

在觀察、測量太陽位置變化規律的基礎上, 我國古代人民把一年劃分為若幹“節氣”。春秋末年, 根據每年“冬至” 時刻的測定, 推算出一年歲實是365. 25 日, 這在當時是世界上最精密的數值, 為準確預報季節、反映氣候寒暖變化創造了條件。《春秋》書中, 已有許多春夏秋冬四季的記載。

西漢時期問世的《淮南子·天文訓》則完整地記錄了全部“二十四節氣”。

驚蟄、清明、穀雨等, 這些名詞與天氣、物候的對應, 足以證明它同農業、畜牧業及人民生活息息相關, 它至今仍為我國人民所沿用, 具有悠久的曆史。

“三九” 的由來 從冬至起, 每九天為一九, 一直到九九, 共81 天。冬至後第一個九天至第二十七天為“二九”, 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有民謠: “一九二九難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開, 八九燕來, 八九加一九, 耕牛遍地走。” 又有: “春打六九間” ( 或五九尾) , 即六九的第一天( 或五九的第九天) 立春, 自此天氣漸暖。

“三伏” 的由來

每年夏天的7 月中旬至8 月中旬, 是我國獨有的“三伏” 節氣, 並都印在我國的日曆上, 那麼, 您知道“三伏” 是怎麼來的嗎?

我國從公元前776 年至今, 流行

“幹支紀日法”, 即: 把天幹的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地支的子醜寅卯辰巳午未酉戌亥各取一個字結合而得甲子、乙醜、丙寅等六十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 每逢有“庚” 字的日子叫“庚日”。秦漢時盛行“五行生克” 的唯心說法, 認為最熱的夏天日子屬火,而庚屬金, 火克金( 金怕火燒融) ,所以到庚日, 金必伏藏。於是就規定從夏至日( 陽曆6 月21 日或22 日)後第三庚日為初伏( 有10 天) , 第四庚日為中伏( 有的年是10 天, 有的年是20 天) , 立秋( 陽曆8 月7 日或8日) 後第一庚日為三伏, 有10 天。這樣, 三伏就有固定的日期了。按照這種規定, 可以算出伏天在陽曆的7 月中旬至8 月中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