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水雷能自動跟蹤目標 通常水雷自身沒有推時裝置, 因 此不能像魚雷一樣上浮和跟蹤目標。
假如把水雷以及魚雷結合起來, 就可以使水雷自動跟蹤目標了。
自動上浮跟蹤目標的水雷, 屬於一種自導魚雷式水雷。它有的像一枚錨雷拖著錨索懸浮在水麵中, 有的像一枚魚雷沉在海底, 而且雷體上還裝有類似魚雷推進器以及超聲自導係統。
而當艦船通過布雷海域時, 正處於值班狀態的噪音接收器就會收到艦船產生的噪音信號。在認定目標之後, 水雷上的主動式聲納就會進行工作, 而且發出的聲波遇到目標返回後, 就可以計算出目標的距離。而當目標抵達攻擊範圍以內, 鋁容器可以自動打開。
而且水雷上發動機啟動以及雷體射出,並且依靠自導係統上浮, 從而修正偏差, 跟蹤目標, 而當接觸目標到達相當距離時, 引爆就可將目標擊毀。
由於這種水雷自身有動力係統,因此活動半徑高達100 米以上, 因此尤其適合布設在相當廣闊的深水海域。
但戰時隻需用少量水雷, 就能夠達到封鎖敵航道以及港口的目的。
無聲手槍的原理
微聲槍俗稱為“無聲槍”, 它是一種射擊噪聲及其微弱的手槍。它采用槍口消音器以及其它一些特殊技術措施, 消減其射擊噪聲, 它可以隱蔽射擊, 也可以用於執行特殊的任務。
槍械射擊噪聲的主要來源和消減 辦法是:
( 1) 膛內的高溫高壓火藥燃氣噴 出槍口時, 會突然膨脹並與大氣混合在一起, 與其形成劇烈的摩擦、渦流和衝激波, 而後使周圍空氣發生強烈的振動, 並產生巨大的膛口噪聲。其消減的辦法主要就是安裝各種槍口的消聲器, 並配合消聲器在槍彈中采用速燃的發射藥, 用以降低膛口的壓力。
( 2) 某些開鎖比較早的槍械, 其 開鎖時候膛壓比較高, 並可形成較大的膛尾噪聲。它們常采用增加槍機的自由行程, 並且使用半自動槍械以加大自動槍械的質量或采用前衝擊發等,延遲槍械開鎖時的方法來消減膛尾的噪聲。
( 3) 以高速射出的彈頭, 能在空氣中形成摩擦、渦流和衝激波, 並且產生飛行的噪聲。
每當彈頭的速度接近並超過音速時, 這種飛行的噪聲就特別的明顯。
其主要以控製彈頭的初速, 使其不超過音速的辦法來消減噪聲。但此種辦法對於步槍和機槍卻很難辦到。
由於微聲槍加大了槍的尺寸, 因此影響了武器的射擊精度, 不適用於大威力槍械等。由此可知微聲槍的使用範圍仍然很有限。
高空的竊聽能手
電子偵察衛星竊聽方式比較巧妙。
當衛星經過敵方上空時, 衛星上的磁帶迅速地錄下雷達信號和其他電磁輻射源, 然後在自己國土地麵站上空又把磁帶記錄信號“快手快腳” 地輸送到地麵站, 經過地麵分析。研究或破譯, 就能掌握敵方地麵雷達的位置和特性, 從而偷偷竊聽到許多敵方重要信息。
竊聽能手——— 電子偵察衛星在太空飛行的軌道, 近地點( 距地心最近時的位置) 高度300 ~500 公裏, 因此, 竊聽能力很強。它與照相偵察衛星一樣, 具有普查型和詳查型兩類。
普查型“竊聽能手”, 用來對敵方地麵大麵積偵察, 測定地麵雷達的大致位置, 竊聽地麵雷達的工作頻段。
詳查型“竊聽能手”, 用來捕獲感興趣的雷達特征和電台信號的詳細情報,用搜索型超外差接收機竊聽地麵的無線電信號。
目前, 多數電子“竊聽能手既能作一般監視, 對地麵進行普查性竊聽工作, 又能對地麵各種無線電信號進行搜索和竊聽, 一顆衛星身兼普查和詳查兩種功能。一般來說, 電子偵察衛星上的計算機裏貯存所有已知的敵方雷達信息( 如位置和信號特征) ,如果衛星一旦探測到新的雷達位置和新的信號, 下次經過這一地區上空時,便會自動地對這些特性進行分析, 並對新的雷達進行定位, 以確定雷達的精確位置。因此, 竊聽能手——— 電子偵察衛星能無一遺漏地探聽清楚地麵雷達、無線電台等的位置和信號特征。
核武器
核武器, 利用核反應的光熱輻射、衝擊波和感生放射性造成殺傷和破壞作用, 以及造成大麵積汙染, 阻止對方軍事行動以達到戰略目的的武器。
主要包括裂變核武器( 第一代核武,通常稱為原子彈) 和聚變核武器( 亦稱為氫彈, 分為兩級及三級式) 。亦有些還在武器內部放入具有感生放射的輕元素, 以增大輻射強度擴大汙染,或加強中子放射以殺傷人員( 如中子彈) 。核武器也叫核子武器或原子武器。
世界上最大的核潛艇
亞曆山大·博加喬夫艦長和他的 179 名船員都清楚地知道, 自己手中所掌握的是世界上有史以來打擊精度最高、威力最大的武器之一: 人類所建造過的最大的戰略導彈核潛艇———“台風” 級核潛艇。
在這個龐然大物——— 俄羅斯海軍的驕傲的麵前, 博加喬夫艦長這樣說:“雖然發生了‘庫爾斯克’ 號核潛艇沉沒事件, 但是我的船員中沒有一人灰心喪氣, 沒有一人拒絕上艇下潛去執行新的任務。”
“台風” 級核潛艇通常在北冰洋的水下航行, 堅硬的外殼上覆蓋著厚達一米的冰層。它的船員也和它的外殼一樣堅強。在180 名船員中, 大約有20 多名是士兵, 其他的都是軍官和士官, 平均年齡為25 歲。在上艇之前, 他們首先接受長達半年的訓練。
他們當中有些人是第一次登上“台風” 級核潛艇。每個人都必須有冷靜的頭腦和良好的自控能力, 這是在潛艇上生存必不可少的品質。
什麼是生物武器
生物武器舊稱細菌武器, 是生物戰劑及其施放裝置的總稱, 它的殺傷破壞作用靠的是生物戰劑。生物武器的施放裝置包括炮彈、航空炸彈、火箭彈、導彈彈頭和航空布撒器、噴霧器等。以生物戰劑殺死有生力量和毀壞植物的武器統稱為生物武器。
生物戰劑是軍事行動中用以殺死人、牲畜和破壞農作物的致命微生物、毒素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質的統稱。舊稱細菌戰劑。生物戰劑是構成生物武器殺傷威力的決定因素。致病微生物一旦進入機體( 人、牲畜等) 便能大量繁殖, 導致破壞機體功能、發病甚至死亡。它還能大麵積毀壞植物和農作物等。生物戰劑的種類很多, 據國外文獻報道, 可以作為生物戰劑的致命微生物約有160 種之多, 但就具有引起疾病能力和傳染能力的來說就為數不算很多。
常見的幾種核武器
原子彈: 它是最普通的核武器,也是最早研製出的核武器, 它利用原子核裂變反應所放出的巨大能量, 通過光輻射、衝擊波、早期核輻射、放射性沾染和電磁脈衝起到了殺傷破壞作用。
氫彈: 是利用氫的同位素氘、氚等輕原子核的裂變反應, 產生強烈爆炸的核武器, 又稱熱核聚變武器。其殺傷機理與原子彈基本相同, 但威力比原子彈大幾十甚至上千倍。
中子彈: 又稱弱衝擊波強輻射工彈。它在爆炸時能放出大量致人於死地的中子, 並使衝擊波等的作用大大縮小。在戰場上, 中子彈隻殺傷人員等有生目標, 而不摧毀如建築物、技術裝備等設備, “對人不對物” 是它的一大特點。
電磁脈衝彈: 它是利用核爆炸能量來加速核電磁脈衝效應的一種核彈。
它產生的電磁波可燒毀電子設備, 可造成大範圍的指揮、控製、通信係統癱瘓, 在未來的“電子戰” 中將會大顯身手。
伽瑪射線彈: 它爆炸後盡管各種效應不大, 也不會使人立刻死去, 但能造成放射性沾染, 迫使敵人離開。
所以它比氫彈、中子彈更高級, 更有威懾力。
感生輻射彈: 是一種加強放射性沾染的核武器, 主要利用中子產生感生放射性物質, 在一定時間和一定空間上造成放射性沾染, 達到阻礙敵軍和殺傷敵軍的目的。
衝擊波彈: 它是一種小型氫彈,采用了慢化吸收中子技術, 減少了中子活化削弱輻射的作用, 其爆炸後,部隊可迅速進入爆炸區投入戰鬥。
高功率微波武器
一種新型的非殺傷性武器——— 高功率微波( HPM) 武器已研製成功,並可以隨時投入戰場使用。
這種被稱為HPM 的武器是由製導 炸彈或巡航導彈來進行投擲, 當飛到目標附近幾米時, 爆炸產生的脈衝可以使計算機和通信設備中的電路失效,或擦除計算機內存。其作用距離在400 米內, 在天氣好時該係統的有效範圍有足球場大小, 天氣不好時範圍會大大縮小。
美空軍研製的常規爆炸驅動的HPM 武器中, 有一個產生有源電場的線圈, 爆炸時壓縮電磁場而產生電脈衝, 因此這種裝置被稱為爆炸泵浦通量一壓縮脈衝發生器。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把武器的峰值輸出功率增加到幾十太瓦。同時, 製導武器精度的提高, 降低了對HPM 武器的功率要求, 可以使它小型化。
軍銜的由來
軍銜產生於15 ~16 世紀資本主義萌芽和職業軍隊建立的時期, 軍銜一詞最早出現於1578 年的法文當中, 意為“等級的台階, 不同頭銜的階梯或職銜的等級”。我國古代從春秋時期就陸續出現了元帥、將軍、校尉的稱號, 這比西歐國家早了十幾個世紀。
中國古代軍隊的武官階品體製, 與西歐軍銜體製職能一致, 但形式不同,各自獨立, 兩者沒有承襲關係。1894年, 清朝政府決定依照西歐國家軍隊編練新軍。到1904 年建立了新軍的階位、品級, 中國人民解放軍從1955 實行軍銜製, 1966 年被取消。六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的新兵役法規定,恢複實行軍銜製。1988 年7 月1 日,七屆人大常委會第二次會議批準通過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條例》,中斷了23 年之後, 我軍又開始實行新的軍銜製度。現在, 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軍隊都實行軍銜製。各國對軍銜等級的設置, 大都采用西歐式軍銜體製。
世界十大航天發射地
肯尼迪航天中心 位於美國東部佛羅裏達州東海岸的梅裏特島, 成立於1962 年7 月, 是美國宇航局( NASA) 進行載人與不載人航天器測試、準備和實施發射的最重要場所。
西部航天和導彈試驗中心 位於美國西部洛杉磯北麵的西海岸, 成立於1964 年5 月, 是美國最重要的軍用航天發射基地, 主要用於戰略導彈武器試驗, 武器係統作戰試驗和發射各種軍用衛星、極地衛星等, 航天發射次數居全美之首。
拜克努爾發射地 位於哈薩克斯坦拜克努爾市西南288 公裏處, 建於1955 年, 是前蘇聯最大的導彈和各種航天飛行器發射場地。
普列謝茨克基地 位於俄羅斯白海以南300 公裏的阿爾漢格爾斯克地區, 建於1957 年, 主要用於發射大傾角的偵察、電子情報、導彈預警、通信、氣象和雷達校準衛星, 是世界上發射衛星最多的發射場, 發射次數占全世界總數一半以上。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位於我國甘肅省酒泉以北的戈壁灘上, 建於1958年, 是利用長征係列火箭發射大傾角、中低軌道的各種試驗衛星和應用衛星的主要基地。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 位於我國四 川省西昌市西北65 公裏的幽深峽穀中, 建成於1983 年, 專門用於發射地球靜止衛星。
種子島航天中心 位於日本本土最南部種子島南端, 建成於1974 年,主要用於發射試驗衛星和應用衛星。
庫魯發射場 位於南美洲北部法屬圭亞那中部的庫魯地區, 建成於1971 年, 是目前法國唯一的航天發射場所, 也是歐空局( ESA ) 開展航天活動的主要場所。
聖馬科發射場 位於肯尼亞福莫薩灣海岸約5 公裏的海上, 正式啟用於1967 年, 是世界上唯一的海上航天發射場, 曾多次用美國的“偵察兵”
火箭發射小型航天飛行器。
斯裏哈裏科塔發射場 位於印度南部東海岸的斯裏哈裏科塔島, 正式使用於1977 年, 是印度的導彈試驗和衛星發射場。
次聲武器
利用頻率低於20 赫的次聲波與人體發生共振, 使其共振器官或部位發生位移和形變而造成損傷的一種探索中的武器。次聲波與人體發生共振的頻率和強度不同, 對人體的各種器官和部位損傷程度也不同。強度相同、頻率不同的次聲波可對不同器官和部位造成損傷; 頻率相同的次聲波的殺傷程度視其波強度而定。次聲波對人可產生精神的和機械的損傷。其主要症狀有: 全身不適、無力、頭暈目眩、惡心嘔吐、眼球震顫, 嚴重的可發生神誌失常、癲狂不止、腹部疼痛、內髒破裂等。國外實驗證明, 10 赫135分貝的次聲波, 可使小白鼠的內髒瀕臨壞死狀態; 0. 5 赫170 分貝左右的次聲波, 可使狗的呼吸困難, 甚至停止。次聲是不易被人察覺和聽不見的聲音, 在大氣中傳播衰減很少, 與大氣溝通的掩體和工事難以防禦。
次聲實驗艙是由次聲發生器、動力裝置和控製部分組成, 其中次聲發生器是關鍵。次聲武器的作用距離,決定於次聲發生器的輻射聲功率、指向性圖案和聲波的傳播條件。次聲波不易集聚成束, 在空曠環境中很難產生高強次聲。次聲的波長很長, 要使它定向傳播, 其聚集係統的尺寸將會很大( 直徑達幾十米或幾百米) , 實際上很難實現。因此, 有的國家考慮采用兩個頻率相近的可聽聲波, 使其頻率差處在次聲頻率範圍內, 這樣可較易實現次聲的定向輻射。另外還有利用爆炸產生高強次聲的次聲彈的設想。
無人駕駛飛機怎樣飛行
無人駕駛飛機也叫無人機。無人機中沒有飛行人員, 主要依靠機外的人員操縱飛行。操縱方式有三種: 一種靠地麵站的工作人員通過電纜或光纜將各種搖控信息傳給無人機, 操縱無人進行短距離飛行。一種采用無線電遙控的方法, 可增大無人機的活動範圍。如果想讓無人機在5000 千米之外的空中執行任務, 就要采用程序控製方式。起飛起, 地麵人員將預定的飛行航線、偵察時間等輸入程控無人機的控製係統, 起飛後, 無人機就由程序控製裝置通過自動駕駛儀操縱,按照預定的航線飛行和工作。
無人機有軍用和民用兩大類。民用無人機可用於森林防火、邊防輯私、航空拍照、地麵勘探等方麵。軍用無人機又分為無人偵察機、無人戰鬥機、靶機、微型無人機和無人直升機。簡潔的攻擊方式、有效的火力打擊、低廉的經費投入、方便的性能提升以及突出的戰績, 使無人機在現代戰爭中得到廣泛應用。
首次超音速飛行
音速又稱聲速, 即聲波在媒質中的傳播速度。音速的快慢與媒介的性質與狀態有關。例如通常聲波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為每秒340 米左右。所謂超音速飛行, 通俗的說就是速度超過聲音速度的飛行。科學上的定義是馬赫數大於1 ( M \\u003e 1) 的飛行。
1947 年10 月14 日, 24 歲的美國空軍上尉飛行員查爾斯·葉格爾, 在加利福尼亞洲的愛德華空軍基地上空,駕駛著一家由美國拜爾廠製造的XS -
1 型火箭飛機, 當飛機到達12800 米高空時, 葉格爾以1. 04 馬赫的飛行速度, 成功的完成了世界上第一次超音速飛行。
第一架太陽能飛機
1974 年4 月29 日中午, 美國加利福尼亞洲裏費塞德城的費拉博布機場上空, 晴空萬裏, 陽光燦爛。飛行員拉裏·莫羅駕駛著自己製造的一架輕巧的太陽能飛機“太陽高升號” 騰空而起, 在12 米的高度上飛越了800米, 曆時一分鍾後徐徐落下。這次飛行實現了人類多年來試圖用太陽能作為載人飛機動力的理想, 在漫長的科學探索道路上邁開了有意義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