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
袁隆平院士是我國當代傑出的農業科學家, 享譽世界的“雜交水稻之父”。他參加工作50 多年以來, 不畏艱辛、執著追求、大膽創新、勇攀高峰, 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使我國雜交水稻研究及應用領域領先世界水平, 推廣應用後不僅解決了中國糧食自給難題, 也為世界糧食安全做出了傑出貢獻。
1960 年袁隆平從一些學報上獲悉雜交高粱、雜交玉米、無籽西瓜等,都已廣泛應用於國內外生產中。這使袁隆平認識到: 遺傳學家孟德爾、摩爾根及其追隨者們提出的基因分離、自由組合和連鎖互換等規律對作物育種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於是, 袁隆平跳出了無性雜交學說圈, 開始進行水稻的有性雜交試驗。
1960 年7 月, 他在早稻常規品種試驗田裏, 發現了一株與眾不同的水稻植株。第二年春天, 他把這株變異株的種子播到試驗田裏, 結果證明了上年發現的那個“鶴立雞群” 的稻株, 是地地道道的“天然雜交稻”。
他想: 既然自然界客觀存在著“天然雜交稻”, 隻要我們能探索其中的規律與奧秘, 就一定可以按照我們的要求, 培育出人工雜交稻來, 從而利用其雜交優勢, 提高水稻的產量。這樣,袁隆平從實踐及推理中突破了水稻為自花傳粉植物而無雜種優勢的傳統觀念的束縛。於是, 袁隆平立即把精力轉到培育人工雜交水稻這一嶄新課題上來。
在1964 年到1965 年兩年的水稻開花季節裏, 他和助手們每天頭頂烈日, 腳踩爛泥, 低頭彎腰, 終於在稻田裏找到了6 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
經過兩個春秋的觀察試驗, 對水稻雄性不育材料有了較豐富的認識, 他根據所積累的科學數據, 撰寫成了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發表在《科學通報》上。這是國內第一次論述水稻雄性不育性的論文, 不僅詳盡敘述水稻雄性不育株的特點, 並就當時發現的材料區分為無花粉、花粉敗育和部分雄性不育三種類型。從1964 年發現“天然雄性不育株” 算起, 袁隆平和助手們整整花了6 年時間, 先後用1000 多個品種, 做了3000 多個雜交組合, 仍然沒有培育出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達到100% 的不育係來。袁隆平總結了6 年來的經驗教訓, 並根據自己觀察到的不育現象, 認識到必須跳出栽培稻的小圈子, 重新選用親本材料, 提出利用“遠緣的野生稻與栽培稻雜交” 的新設想。在這一思想指導下, 袁隆平帶領助手李必湖於1970年11 月23 日在海南島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 發現一株雄花敗育株, 並用廣場矮、京引66 等品種測交, 發現其對野敗不育株有保持能力, 這就為培育水稻不育係和隨後的“三係” 配套打開了突破口, 給雜交稻研究帶來了新的轉機。
是將“野敗” 這一珍貴材料封閉起來, 自己關起門來研究, 還是發動更多的科技人員協作攻關呢? 在這個重大的原則問題上, 袁隆平毫不含糊、毫無保留地及時向全國育種專家和技術人員通報了他們的最新發現, 並慷慨地把曆盡艱辛才發現的“野敗” 奉獻出來, 分送給有關單位進行研究,協作攻克“三係” 配套關。
1972 年, 農業部把雜交稻列為全國重點科研項目, 組成了全國範圍的攻關協作網。1973 年, 廣大科技人員在突破“不育係” 和“保持係” 的基礎上, 選用1000 多個品種進行測交篩選, 找到了1000 多個具有恢複能力的品種。張先程、袁隆平等率先找到了一批以IR24 為代表的優勢強、花粉量大、恢複度在90% 以上的“恢複係”。
1973 年10 月, 袁隆平發表了題 為《利用野敗選育三係的進展》的論文, 正式宣告我國秈型雜交水稻“三係” 配套成功。這是我國水稻育種的一個重大突破。緊接著, 他和同事們又相繼攻克了雜種“優勢關” 和“製種關”, 為水稻雜種優勢利用鋪平了道路。
20 世紀90 年代後期, 美國學者布朗拋出“中國威脅論”, 撰文說到21 世紀30 年代, 中國人口將達到16億, 到時誰來養活中國, 誰來拯救由此引發的全球性糧食短缺和動蕩危機?
這時, 袁隆平向世界宣布: “中國完全能解決自己的吃飯問題, 中國還能幫助世界人民解決吃飯問題”。其實,袁隆平早有此慮。早在1986 年, 就在其論文《雜交水稻的育種戰略》中提出將雜交稻的育種從選育方法上分為三係法、兩係法和一係法三個發展階段, 即育種程序朝著由繁至簡且效率越來越高的方向發展; 從雜種優勢水平的利用上分為品種間、亞種間和遠緣雜種優勢的利用三個發展階段, 即優勢利用朝著越來越強的方向發展。
根據這一設想, 雜交水稻每進入一個新階段都是一次新突破, 都將把水稻產量推向一個更高的水平。1995 年8月, 袁隆平鄭重宣布: 我國曆經9 年的兩係法雜交水稻研究已取得突破性進展, 可以在生產上大麵積推廣。正如袁隆平在育種戰略上所設想的, 兩係法雜交水稻確實表現出更好的增產效果, 普遍比同期的三係雜交稻每公頃增產750 ~1500 公斤, 且米質有了較大的提高。至今, 在生產示範中,全國已累計種植兩係雜交水稻1800 餘萬畝。目前, 國家“863 ” 計劃已將培矮係列組合作為兩係法雜交水稻先鋒組合, 加大力度在全國推廣。
1998 年8 月, 袁隆平又向新的製 高點發起衝擊。他向朱總理提出選育超級雜交水稻的研究課題。朱總理聞訊後非常高興, 當即劃撥1000 萬元予以支持。袁隆平為此深受鼓舞。在海南三亞農場基地, 袁隆平率領著一支由全國十多個省、區成員單位參加的協作攻關大軍, 日夜奮戰, 攻克了兩係法雜交水稻難關。經過近一年的艱苦努力, 超級雜交稻在小麵積試種獲得成功, 有關專家對48 畝實驗田的超級雜交水稻晚稻的實測結果表明: 水稻稻穀結實率達95% 以上, 稻穀千粒重達27% 以上, 每畝高產847 公斤。
這表明“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又取得“四大突破”: 目前超級雜交水稻晚稻畝產量高; 稻穀結實率高; 稻穀千粒重高; 篩選出適合華南地區種植的兩個中國新型香米新品種。在場的專家和科技人員對這位卓越科學家取得的新成功而欣喜不已。這標誌中國超級雜交稻育種研究再次超越自我,繼續領跑世界。目前, 超級雜交稻正走向大麵積試種推廣中。
鄧稼先
鄧稼先( 1924 ~1986 ) 安徽懷寧人, 著名核物理學家, 中國科學院院士。
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 被稱為“兩彈元勳”。在原子彈、氫彈研究中,鄧稼先領導開展了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 完成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 並參與指導核試驗的爆轟模擬試驗。原子彈試驗成功後, 鄧稼先又組織力量,探索氫彈設計原理, 選定技術途徑。
領導並親自參與了1967 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的研製和實驗工作。
鄧稼先和周光召合寫的《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理論研究總結》, 是一部核武器理論設計開創性的基礎巨著,它總結了百位科學家的研究成果, 這部著作不僅對以後的理論設計起到指導作用, 而且還是培養科研人員入門的教科書。鄧稼先對高溫高壓狀態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貢獻。為了培養年輕的科研人員, 他還寫了電動力學、等離子體物理、球麵聚心爆轟波理論等許多講義, 即使在擔任院長重任以後, 他還在工作之餘著手編寫“量子場論” 和“群論”。
鄧稼先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 為了祖國的強盛, 為了國防科研事業的發展, 他甘當無名英雄, 默默無聞地奮鬥了數十年。他常常在關鍵時刻, 不顧個人安危, 出現在最危險的崗位上, 充分體現了他崇高無私的奉獻精神。他在中國核武器的研製方麵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卻鮮為人知,直到他死後, 人們才知道了他的事跡。
錢學森
錢學森是中國航天科技事業的先驅和傑出代表, 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 和“火箭之王”。
1911 年12 月11 日生, 浙江杭州人, 1959 年8 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博士學位。1929 年~1934 年在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工程係學習, 畢業後報考清華大學留美公費生, 錄取後在杭州筧橋飛機場實習。1935 年~1939 年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工程係學習, 獲碩士學位。1936 年~1939 年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與數學係學習, 獲博士學位。1939 年~1943 年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係研究員。1943 年~1945年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係助理教授( 其間: 1940 年~1945 年為四川成都航空研究所通信研究員) 。1945 年~1946 年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係副教授。1946 年~1949 年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係副教授、空氣動力學教授。1949 年~1955 年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噴氣推進中心主任、教授。
1955 年回國。1955 年~1964 年 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長。1965 年~1970 年任第七機械工業部副部長。
1970 年~1982 年任國防科工委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 中國科協副主席。
還曆任中國自動化學會第一、二屆理事長, 中國宇航學會、中國力學學會、中國係統工程學會名譽會長, 中科院主席團執行主任、數學物理學部委員。
1986 年~1991 年5 月任中國科協第三屆全委會主席。1991 年5 月在中國科協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科協名譽主席。1992 年4 月被聘為中科院學部主席團名譽主席。1994 年6 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在美學習研究期間, 與他人合作完成的《遠程火箭的評論與初步分析》, 奠定了地地導彈和探空火箭的理論基礎; 與他人一起提出的高超音速流動理論, 為空氣動力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1956 年初, 向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書》。同年, 國務院、中央軍委根據他的建議, 成立了導彈、航空科學研究的領導機構——— 航空工業委員會, 並被任命為委員。1956 年, 受命組建中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所——— 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並擔任首任院長。他主持完成了“噴氣和火箭技術的建立” 規劃, 參與了近程導彈、中近程導彈和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研製, 直接領導了用中近程導彈運載原子彈“兩彈結合” 試驗, 參與製定了中國近程導彈運載原子彈“兩彈結合” 試驗, 參與製定了中國第一個星際航空的發展規劃, 發展建立了工程控製論和係統學等。在空氣動力學、航空工程、噴氣推進、工程控製論、物理力學等技術科學領域作出了開創性貢獻。是中國近代力學和係統工程理論與應用研究的奠基人和倡導人。
1957 年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1979 年獲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傑出校友獎。1985 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989 年獲“小羅克韋爾獎章”、“世界級科技與工程名人” 獎和國際理工研究所名譽成員稱號。1991 年10月獲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的“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 榮譽稱號和一級英雄模範獎章。1995 年1 月獲“1994 年度何梁何利基金優秀獎”。1999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授予他“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錢三強
錢三強, 原名錢秉穹, 1913 年出 生於浙江紹興, 父親錢玄同是中國近代著名的語言文字學家。他少年時代即隨父在北京生活, 曾就讀於蔡元培任校長的孔德中學, 16 歲便考入北京大學預科, 1932 年, 又考入清華大學物理係。1936 年, 錢三強畢業後, 擔任了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嚴濟慈所長的助理。翌年, 他通過公費留學考試, 在盧溝橋的炮聲響起之際, 以報國之誌赴歐洲, 進入巴黎大學居裏試驗室做研究生, 導師是居裏的女兒、諾貝爾獎獲得者伊萊娜·居裏及其丈夫約裏奧·居裏。
1940 年, 錢三強取得了法國國家
博士學位, 又繼續跟隨第二代居裏夫婦當助手。1946 年, 他與同一學科的才女何澤慧結婚。夫妻二人在研究鈾核三裂變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被導師約裏奧向世界科學界推薦。不少西方國家的報紙刊物刊登了此事, 並稱讚“中國的居裏夫婦發現了原子核新分裂法”。同年, 法國科學院還向錢三強頒發了物理學獎。
1948 年夏天, 錢三強回到戰亂中 的祖國。1949 年1 月他隨解放區的代表團赴法國出席保衛世界和平大會並幫助中共中央訂購有關原子能方麵的儀器和資料。1949 年開國大典當天,他應邀登上了天安門。
從新中國建立起, 錢三強便全身心地投入了原子能事業的開創。他在中國科學院擔任了近代物理研究所( 後改名原子能研究所) 的副所長、所長, 並於1954 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55 年, 中央決定發展本國核力量後, 他又成為規劃的製定人。1958年, 他參加了蘇聯援助的原子反應堆的建設, 並彙聚了一大批核科學家( 包括他的夫人) , 他還將鄧稼先等優秀人才推薦到研製核武器的隊伍中。
1960 年, 中央決定完全靠自力更生發展原子彈後, 已兼任二機部副部長的錢三強擔任了技術上的總負責人、總設計師。他像當年居裏夫婦培養自己那樣, 傾注全部心血培養新一代學科帶頭人, 在“兩彈一星” 的攻堅戰中, 湧現出一大批傑出的核專家, 並在這一領域創造了世界上最快的發展速度。人們後來不僅稱頌錢三強對極為複雜的各個科技領域和人才使用協調有方, 也認為他領導的原子能研究所是“滿門忠烈” 的科技大本營。
趙九章
趙九章出生於河南開封。氣象學、地球物理和空間物理學家。1955 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院士) 。
1951 年加入九三學社。九三學社第三、四、五屆中央委員會委員。
趙九章出身中醫世家, 幼年就讀 於私塾, 預備從事文學。在“五四” 運動影響下, 改學科學, 立誌“科學救國”。1933 年清華大學物理係畢業後, 趙九章通過庚款考試, 於1935 年赴柏林大學從師氣象學家菲克爾。
趙九章1938 年獲德國柏林大學博士學位。回國後, 在西南聯大任教,1944 年經竺可楨教授推薦, 主持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工作, 承擔起繼竺可楨之後中國現代氣象科學奠基的重任。1946 年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遷往南京北極閣, 成為我國現代氣象學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解放戰爭後期,氣象研究所奉命遷往台灣, 趙九章和所內科學家們一起留下來迎接新中國的誕生, 為祖國的氣象事業立下不可磨滅的功勳。
根據國家建設的需要, 趙九章不斷開拓新的研究領域。海潮觀測研究對於我國國防和經濟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但在當時卻是空白。20 世紀50年代初, 趙九章親自指導開展我國海區海浪及波譜的研究, 研製出觀測設備和一整套觀測分析儀器, 為認識我國海域的波浪特征, 開發海洋資源做出了貢獻。
1999 年在國慶50 周年之際, 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隆重表彰為研製“兩彈一星” 做出突出貢獻的23 位科技專家, 並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趙九章院士是其中一位。
王大珩
中國科協副主席, 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 應用光學專家。江蘇蘇州人。1936 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係。1938 年赴英國倫敦帝國學院留學, 專攻應用光子學, 1940 年獲碩士學位。1942 年被英國伯明翰昌斯公司聘為助理研究員。1948 年回國後, 任2 年大連大學應用物理係主任, 後在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擔任了30 多年所長。還曾任哈爾濱科技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儀器館館長, 國防科委十五院副院長, 中科院長春分院院長、電機所所長, 吉林省第四屆政協副主席, 中國光學會、中國計量測試學會理事長, 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副理事長。
1955 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委員。1978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3年後曾任中科院科技部副主任、主任。
1986 年當選為中國科協第三屆副主席。1993 年5 月當選為中國尖端技術與產業管理研究會名譽會長, 第二屆中國退( 離) 休科技工作者團體聯合會副會長。
1994 年6 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主席團成員。1994 年12 月任中國老科技工作者基金會會長。此外,還曾任中國光子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計量測試學會名譽理事長、北京市科協主席。是中共十二大代表, 第三至六屆全國人大代表, 第三、七屆全國政協委員。
對中國技術光學、激光、光學計 量、光學玻璃和光學工程等研究較深。
指導研製成功多種光學觀察設備。為中國應用光學、光學工程、光學精密機械、空間光學、激光科學和計量科學的創建和發展做出傑出貢獻。六十年代以來, 製成中國第一台激光器,第一台大型光測裝備和許多國防光學儀器。七十年代主持製定了全國第一個遙感科學規劃, 領導了綜合性的航空遙感試驗。1986 年3 月和陳芳允、楊嘉墀、王淦昌等4 名科學家向中央提出“發展中國的戰略性高技術” 的建議, 得到鄧小平同誌批準, 由此國務院發出了“高技術發展計劃綱要” 的通知, 這一“綱要” 被稱為“863計劃”。
1979 年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1985 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1995 年1 月獲得1994 年度“何梁何利基金優秀獎”。1999 年, 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 授予他“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郭永懷
空氣動力學家, 中國科學院學部 委員。山東省榮成市人, 1909 年生,男, 中共黨員, 1935 年北京大學物理係畢業。1940 年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應用數學係留學並獲碩士學位。1941年到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理工學院研究可壓縮流體力學, 1945 年獲博士學位後留校任研究員, 1946 年起在美國康奈爾大學任副教授、教授。1957 年回國後, 曆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副所長, 中國力學學會副理事長, 二機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長、第九研究院副院長等職。1968 年逝世。
在我國原子彈、氫彈的研製工作中領導和組織爆轟力學、高壓物態方程、空氣動力學、飛行力學、結構力學和武器環境實驗科學等研究工作,解決了一係列重大問題。1985 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楊振寧
楊振寧安徽省合肥縣人, 1922 年 出生。著名美籍華裔科學家、物理學大師、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1957年由於與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 觀念被實驗證明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其於1954 年提出的規範場理論, 則於20 世紀70年代發展成為統合與了解基本粒子強、弱、電磁等三種相互作用力的基礎;此外並曾在統計物理、凝聚態物理、量子場論、數學物理等領域作出多項卓越的重大貢獻。
楊教授曆任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教授、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愛因斯坦講座教授和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 又自1986 年起, 出任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 1997 年出任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榮譽主任; 1999 年自石溪分校榮休, 同年出任清華大學教授, 2003 年底回北京定居; 並曾先後獲得中國科學院、美國國家科學院、英國皇家學會、俄羅斯科學院、台灣中央研究院、羅馬教皇學院以及多個歐洲和拉丁美洲科學院的院士榮銜,以及多家大學的榮譽博士學位, 2004年11 月受聘海南大學特聘教授。
李政道
李政道美籍華裔物理學家, 1926 年在上海出生。對近代物理學的傑出貢獻是: 1956 年和楊振寧合作, 深入研究了當時令人困惑的之謎——— 即後來所謂的K 介子有兩種不同的衰變方式, 一種衰變成偶宇稱態, 一種衰變成奇宇稱態。如果弱衰變過程中宇稱守恒, 那麼它們必定是兩種宇稱狀態不同的K 介子。但是從質量和壽命來看, 它們又應該是同一種介子。李政道和楊振寧通過分析認識到很可能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他們仔細檢查了過去的所有實驗, 確認這些實驗並未證明弱相互作用中宇稱守恒。
在此基礎上他們進一步提出了幾種檢驗弱相互作用中宇稱是不是守恒的實驗途徑。次年, 這一理論預見得到吳健雄小組的實驗證實。因此, 李政道與楊振寧的工作迅速得到了學術界的公認, 並獲得了1957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一項科學工作在發表的第二年就獲得諾貝爾獎, 這還是第一次。李政道又是到那時為止曆史上第二個最年輕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李政道在其他方麵的重要工作 還有:
1949 年與M. 羅森布拉斯和楊振
寧合作提出普適費密弱作用和中間玻色子的存在。1951 年提出水力學中二維空間沒有湍流。1952 年與D. 派尼斯合作研究固體物理中極化子( 見固體中的元激發) 的構造。同年與楊振寧合作, 提出統計物理中關於相變的楊振寧— 李政道定理( 包含兩個定理) 和李— 楊單圓定理。1954 年發表了量子場論中的著名的“李模型” 理論。1957 年與R. 奧赫梅和楊振寧合作提出CP 不守恒和時間不反演的可能性。同年與楊振寧合作, 提出二分量中微子理論。1959 年與楊振寧合作, 研究了硬球玻色氣體的分子運動論, 對研究氦Ⅱ 的超流動性作出了貢獻。同年又合作分析高能中微子的作用, 定出此後20 多年這方麵大量的實驗和理論工作的方向。1962 年與楊振寧合作, 研究了帶電矢量介子電磁相互作用的不可重正化性。1964 年與M. 瑙恩伯合作, 研究了無( 靜止)質量的粒子所參與的過程中, 紅外發散可以全部抵消問題。這項工作又稱李— 瑙恩伯定理, 或與木下的工作合在一起, 稱KLN 定理。20 世紀60 年代後期提出了場代數理。
20 世紀70 年代初期研究了CP 自發破缺的問題。又發現和研究了非拓撲性孤立子, 並建立了強子結構的孤立子袋模型理論, 還就色禁閉現象提出了真空的“色介常數” 的概念。20世紀70 年代後期和80 年代初, 繼續在路徑積分問題、格點規範問題和時間為動力學變量等方麵開展工作; 後來又建立了離散力學的基礎。
李政道關心中國物理學的發展, 自1972 年起多次回中國訪問講學; 並協助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建造正負電子對撞機和同步輻射的設備,使基礎和應用科學能結合。1980 年以來, 他發起組織美國幾十所主要大學在中國聯合招收物理學研究生, 為培養中國青年物理學家作出了不少貢獻。
李政道受聘為暨南大學、中國科技大學、複旦大學、清華大學等校的名譽教授,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
盧嘉錫
盧嘉錫1915 年10 月出生於廈門 市, 科學院院士, 曾任中國科學院院長。他早年設計的等傾角魏森保單晶X 射線衍射照相的Lp 因子倒數圖, 載入國際X 射線晶體學手冊, 稱為“盧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