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科學(2 / 3)

太空育種

經曆過太空遨遊的農作物種子,返回地麵種植後, 不僅植株明顯增高增粗, 果型增大, 產量比原來普遍增長而且品質也大為提高。

太空環境對植物基因產生影響已經得到各國科學家的證實。但是對太空育種原理的解釋仍在爭論之中。

科學家認為, 太空育種主要是通過強輻射, 微重力和高真空等太空綜合環境因素誘發植物種子的基因變異。

由於億萬年來地球植物的形態、生理和進化始終深受地球重力的影響, 一旦進入失重狀態, 同時受到其他物理輻射的作用, 將更有可能產生在地麵上難以獲得的基因變異。綜合太空輻射、微重力和高真空等因素的太空環境對植物種子的生理和遺傳性壯具有強烈影響, 但是究竟主要是哪些因素產生影響, 以及如何產生影響, 至今還沒有定論。

五穀是哪五種農作物

“五穀” 是水稻、小米、高梁、麥子和豆子。水稻, 經過加工後就是我們平常吃的大米。它是我國人民最主要的糧食之一, 全世界也有一半的人口以大米為主食, 所以又被稱為“五穀之首”。而小米、高梁、麥子、豆子等經過加工後也都是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糧食。

世界四大水果

蘋果、葡萄、柑桔和香蕉並稱為世界四大水果。蘋果的果糖含量堪稱水果之冠。葡萄是當今世界栽培麵積最大、產量最多的水果。它是一種樹姿優美, 適應性強, 易繁殖, 是庭院綠化的理想果樹。柑桔具有生津止渴、化痰去瘀、潤肺止咳等多功效。香蕉是廣為人知的果品之一, 它有促使胃粘膜細胞生長的物質, 有防治胃潰瘍的作用。它們都是很高的營養價值,有利於身體的生長發育。

二十四節氣對農業氣候的意義

二十四節氣如實地反映了黃河流 域的氣候特點, 表示溫度的節氣有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五個節氣。表示降水的節氣有雨水、穀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個節氣, 大部分在春播和秋播季節, 強調水分對農業生產的重要作用。雨水節氣表示降雨開始和雨量開始增多兩個含義, 在這些節氣中白露、寒露和霜降雖是降水現象, 但溫度的意義更重要, 也可以作為溫度表示降溫程度的節氣, 表示日照長短的有春分、冬至, 反映了日照時數的季節變化。二十四節氣中的這些節氣明顯地表示氣候的季節變化和轉折。其他節氣中,驚蟄間接表示地溫的升高, 清明、小滿通過物象表示氣溫的升高, 芒種以農事活動表示盛夏到來。每個節氣都表示氣候特征。

二十四節氣的創立與發展是和農業生產的發展緊密相連的。在人類從事農業生產的早期, 由於播種收獲等農事活動, 就開始洞察自然與農業生產的聯係, 認識到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到了秦漢時代, 農業已相當發達, 和這種農業生產水平相適應,便有了完整的二十四節氣, 用以指導農業生產。

香米田

四川石柱土家族自治縣悅來鄉有個叫寺院村的土家山寨, 山寨海拔1200 多米, 周圍有數百畝梯田。在這些梯田中, 有5 塊香米田。田中長成的稻米, 晶瑩, 透亮, 蒸熟後香氣撲鼻, 馥溢四鄰。這5 塊地零星分布於數百畝梯田中, 總麵積不過2 畝, 外貌與周圍水田沒有什麼區別, 並與其他水田同耕同種。最令人不解的是,不論變換什麼品種, 這5 塊田長出的都是香稻米, 而且, 不論遇上什麼災害, 它總是旱澇保收, 米的香味也絲毫不減。

三農

“三農問題” 是農村問題、農民問題、農業問題的總稱。

我國加入世貿後, 參與國際競爭,使得三農的矛盾更為突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 如加快結構調整, 改革傳統的農業經營方式, 加大中央和省級政府的轉移支付力度等。但都無法回避由於農業人口過多而導致的生產能力過剩、商品化需求不足、人均占有資源過少限製收入增長, 以及轉移支付由於人口基數太大形成的財政壓力等。因此, 關鍵在於減少農民,加快農業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 促使農村人口向城鎮集中。以此帶動農產品的商品需求, 促進結構調整, 從增加非農就業和農村人均資源占有量兩個方麵, 提高農民收入, 降低中國加入世貿後對農業帶來的風險。

聯合國糧農組織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 簡稱“糧農組織”,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 是根據1943 年5 月召開的聯合國糧食及農業會議的決議, 於1945 年10 月16 日在加拿大魁北克正式成立。

1946 年12 月成為聯合國的一個專門機構。現總部設在意大利羅馬。

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宗旨是通過加強世界各國和國際社會的行動, 提高人民的營養和生活水平, 改進糧農產品的生產及分配的效率, 改善農村人口的生活狀況, 以及幫助發展世界經濟和保證人類免於饑餓等。該組織的業務範圍包括農、林、牧、漁生產、科技、政策及經濟各方麵。它搜集、整理、分析並向世界各國傳播有關糧農生產和貿易的信息; 向成員國提供技術援助; 動員國際社會進行農業投資, 並利用其技術優勢執行國際開發和金融機構的農業發展項目; 向成員國提供糧農政策和計劃的谘詢服務;討論國際糧農領域的重大問題, 製定有關國際行為準則和法規, 加強成員之間的磋商與合作。

糧農組織下設全體成員大會、理事會和秘書處。全體成員大會是該組織的最高權力機構, 每兩年舉行一次會議; 理事會隸屬於大會, 由大會選出的主席和19 個理事國組成, 它在大會休會期間執行大會賦予的權力, 一般每兩年至少開會三次。理事會下設計劃、財政、章程法律、農業、林業、漁業、商品、糧食安全等八個職能委員會; 秘書處是大會和理事會的執行機構, 負責人是由大會選出的總幹事。

糧農組織設有5 個區域辦事處、5 個分區域辦事處、5 個聯絡處以及78 個駐國家代表處。截至2006 年4 月, 共有189 個成員國和一個成員組織( 歐洲聯盟) 。主要出版物有《糧農狀況》和《穀物女神》, 以及各種專業年鑒和雜誌。現任總幹事為塞內加爾人雅克·迪烏夫( Jacques Diouf) , 1993 年11 月在糧農組織大會上當選總幹事。

2005 年11 月, 在羅馬召開的第33 屆聯合國糧農組織大會決定任命迪烏夫為新一任糧農組織總幹事, 其任期從2006 年1 月開始, 任期為6 年。

中國是糧農組織的創始國之一。

1973 年4 月中國恢複其在糧農組織的合法席位, 並在糧農組織第17 屆大會上被選為理事國。同年, 我國向該組織派出常駐代表, 建立了中國常駐聯合國糧農機構代表處。1983 年1 月,糧農組織在北京設立代表處。1997 年11 月18 日, 中國當選為糧農組織理事會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