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體奧秘(3 / 3)

白人來到美洲之前,在北歐生活了50萬年以上,那裏雨水富含鹽分,氣候寒冷,肉食為主。在這種環境中生活,強烈的食鹽欲和滯鹽代謝趨勢都無必要。而當黑人約於400年前到達美洲時,多數人背離的是攝取和保存鹽分的壓力從未鬆弛過的赤道環境,於是原先具有高度適應性的代謝和行為準則在新環境裏明顯成為不利條件。

由此看來,為了自身的健康,人們有必要改變嗜鹽的飲食習慣,不致因追求美味而陷入具有潛在危險性的過量鹽的包圍之中。

人體細胞數量減少會衰老

自古以來,不少人都想長生不老,結果都是枉費心機。因為一切生物來到地球上,都要經曆出生、發育成長、成熟、衰老、死亡這樣的過程。人也是這樣,衰老、死亡,對任何人都是公平的。就拿秦始皇、漢武帝這些封建帝王來說吧,盡管他們要求臣民祝他們萬歲、萬萬歲,他們自己也吃了不少“長生不老”藥,但這些“萬歲爺”最後還是走上了自己的人生歸途。

那麼,人為什麼會衰老呢?

衰老問題是醫學界最重視的問題之一,也是一個還沒有真正弄清楚的秘密。

有些醫學家認為,人在30歲以後,身體裏的有些細胞就開始出現衰退現象,這就是“老”的起點。但人們習慣上說的“老”,一般是指60歲以後的年齡。

什麼是衰老的征象呢?也就是說,人老了是個什麼樣子呢?有一位生理學家這樣描述過:“手發抖,腳步不穩了;脊柱彎曲,喉頭變硬,聲帶喪失它特有的彈性,聲音虛弱而且發顫;咀嚼開始困難,消化也是這樣;眼睛變得遠視了,清清楚楚的環境變得模糊起來;聽覺遲鈍了,觸覺不敏銳了;智力減弱了,記性壞起來了,以及其他等等。”

不管是誰,他都要一步步走向衰老。衰老是人生道路上的必經階段。但對衰老原因的解釋,科學家們卻是眾說紛壇。

有的科學家解釋說,人衰老的原因,其實跟機器一樣,使用的時間長了,就會因為磨損而老化。人好比是一台機器,經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運轉,機體的各組織、各種器官都會老化。就拿心髒來說吧,它每分鍾要搏動70多次,一天10萬多次,一年3650多萬次,如果一個人活80歲,就得搏動30億次!即使是質量再好的機器,運轉30億次之後,也是會受損耗的。心髒是這樣,人的腦、肺、肝、腎、眼睛、耳朵、牙齒以及消化係統、骨骼係統等等,也是這個道理。

科學家還指出,除了這些表麵的解釋以外,人會衰老,還有更內在的生理上的原因。第一是細胞數量的減少。在平時,人的細胞是在不斷進行新陳代謝的,一部分細胞減少了,但存活下來的細胞繼續成熟和繁殖,從而彌補了細胞數的減少,這叫做代償作用。但是到了老年,隨著代償能力的逐漸減退,機體各部分的細胞也就逐步減少了。第二是組織彈性的減退。老人的皮膚皺縮,缺乏收縮能力;肺彈性減退使肺活量減少,肺裏的殘餘氣增多;特別嚴重的是,主動脈和各分支動脈的彈性不足,造成血壓升高……就連眼睛晶體的彈性也會減弱,引起老化。組織彈性的減退,是衰老很關鍵的原因。第三是鈣的分布出現異常。人到了老年,骨骼中的鈣逐漸減少了,因而容易骨折;而主動脈、冠狀動脈、腦動脈壁的鈣卻大量增加了,使這些心血管係統的組織逐漸缺乏彈性和收縮能力。這樣一來,該有鈣的地方缺鈣,不該有鈣的地方多鈣,這種鈣分布異常的現象,也是人衰老的重要原因。

另外一些科學家認為,人的衰老和死亡都是由“遺傳密碼”控製的,到了某一時刻,人該老就得老。典型的說法是:“人的壽命可能在受精卵開始成長的時候就已經決定了。”機體的生活節奏越快,衰老和死亡就來得越早。

還有的科學家認為,人體是用氧來維持生命運轉的。可氧在消耗的時候會產生不良的物質,這些不良物質日積月累,就會使人衰老或生病。我國的一些醫學家通過檢測發現,在氧化代謝過程中產生的“離子自由基”,是導致衰老的一個重要原因。國外有人甚至悲觀地認為:“隻要人靠呼吸氧而生存,想大幅度地長壽是困難的。”

以上講的這些,隻是從人體本身的角度來談衰老的原因,另外還有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等引起人衰老的各種原因,正等待著人們尋找答案。

激素決定人類性別差異

說到性,有趣的是,就在性科學十分發達的今天,科學家們甚至也無法完全肯定人類怎樣在最初階段會產生兩性,而不是像有些物種那樣僅僅是單性,或者是三性。

美國加州大學行為學家梅麗莎設計了個“玩具實驗”。受試孩子年齡從2歲半到8歲不等,供他們選擇的有警車、拚板和“巴比木偶”等玩具。在孩子們玩得興高彩烈之際,研究人員實錄下他們的表情、取舍決定等資料進行分析研究。

梅麗莎的實驗進一步證實了絕大多數父母、長輩以及幼兒園教師也已熟知的那些差異作為兩個對照組,男孩們喜歡賽車和大卡車等,而女孩子更多為洋娃娃和過家家玩具所吸引。

但是,也有一批女孩始終如一地喜歡男孩子們玩的把戲。她們屬於少見的遺傳學反常。至於這種反常是因為胚胎期造成的還是後天父母施加的影響所造成的,科學家們尚無定論。

此外,新一代的父母們也發現,盡管他們對女兒施予最佳的縫紉技術影響,然而卻收效甚微,女孩仍沉溺於過家家,男孩則照舊瘋於打仗遊戲。歸根到底,很可能天生本性遠比教養和環境重要。

在醫學方麵,科學家們證實,對年輕人而言,男性患心髒病的可能比女性高若幹倍,這是因為女性對緊張有更加節製的溫和的生理學反應。

目前,有關性差異的研究幾乎已經擴展到了生命科學的每一分支。比如,男人比女人更習慣用左手,反應了大腦右半球的支配作用。比較而言,女人多采用雙耳均等地聽,而男人則偏愛用右耳。

心理學試驗證明,男人和女人是以各自有微妙差別的方式去觀察世界。在男人的腦海中,物體以三維空間的立體方式運作,而女人則更善於用感情去理解圖片和文字。這些差異反應了男女大腦功能的差異。

科學家們推測,或許出生前過量的睾丸素分泌促使大腦右半球產生了支配整個大腦的效力,從而導致慣用左手的現象發生?因為男孩的睾丸素水平一般比女孩高,所以這個原因被用來解釋為何男孩慣用左手。

科學家們把尋找性行為差異的許多精力放在對下丘腦的研究上。動物實驗已經發現,支配性功能的部位處於下丘腦的前部,且雄性略大於雌性。

然而這個“性功能支配”的大小不是一成不變的。斯坦福大學的神經生物學家發現,當一條雄魚成為群魚的“魚王”時,腦中的這部分器官裏的一些細胞顯著膨脹,當它被奪去“魚王”寶座時,這些細胞便明顯萎縮。

華盛頓大學的神經外科學家喬治·奧吉曼的一係列實驗引人注目,這些實驗繪出了人腦中錯綜複雜的語言中心圖。

一組複雜的性差異由此發現,低語言智商的男性是因為他們將其語言能力“置於腦後”,而女性則不論其語言智商的高低,一律將語言能力“聚於腦首。”

但即使這樣,女性在智力循環的試驗中仍無法與男性抗衡。約克大學的心理學家埃爾文和馬裏恩推斷是環境久而久之的施壓,使男性發展了更強的空間技能以成為出色的獵手。

於是兩位學者設計了一個側重於分辨和隨後回憶物體位置的複雜的隨機試驗。受試者有一分鍾的時間研究一張圖畫上包容的不相關物體,然後在另一張添加了許多物體的圖畫上劃掉增加和被移動的部分。結果令人驚愕,女性一律勝過男性。

更使這兩位心理學家大吃一驚的事實卻是女性在來月經時,智力循環試驗中的得分最高!特別是當她們的成績提高了50%時,體內的雌性激素水平處於最低點。其原因目前尚不明了。現在,這兩位學者正在視覺試驗中尋找是否有類似的性激素水平差異。

說來也怪,男性在試驗中也有類似的性激素水平高低的反應。1992年11月,西安大學一位心理學教授的最新試驗報告證明,在138例成年人的智力循環試驗中,男性在其睾丸素水平最低的春天考試得分最高,睾丸素水平最高的秋天則相反。

男性體內性激素水平高低不僅有年循環,還有日循環。就男性而言,早晨4點時的睾丸素水平最高,下午8點時最低。所以有專家認為,性激素水平呈日循環性質的男性如要進行協商談判之類事務,應當僅限於晚間時刻進行。

遠從老祖宗的遺訓,近就科學研究的忠告,不管是陳規陋習還是最新科技,無一不告訴我們男女有別,然而究竟性別從何起,為何有性別,的的確確是一個難解之謎。但目前,科學已經進一步證明,性激素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人體生物節奏

上世紀初,一位德國內科醫生威爾赫姆·弗裏斯和一位奧地利心理學家赫爾曼·斯瓦波達,通過長期的臨床觀察,發現在病人的病症、情感以及行為的起伏中,存在著一個以23天為周期的體力盛衰以及以28天為周期的情緒波動。大約過了20年,奧地利因斯布魯大學的阿爾弗累特,泰爾其爾教授,在研究了數百名高中和大學學生的考試成績後,發現人的智力是以33天為波動周期的。從此體力、情緒與智力盛衰起伏的周期性節奏,便開始被揭示出來。

體力、情緒和智力的變化,分為高潮期、低潮期和臨界期。體力高潮期,人會感到體力充沛,生機勃勃;情緒處在高潮期,就會表現出強烈的創造力、豐富的藝術感染力,心情愉快、達觀。當智力處在高潮期,人的頭腦靈敏,思維敏捷,記憶力強,更具有邏輯性和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

相反,如果處在生物節奏的低潮期,身體容易疲勞,做事拖拉,畏卻。在情緒方麵往往表現為喜怒無常,煩躁,意誌沮喪。在智力方麵則出現注意力不易集中,健忘,判斷率降低等。

高潮期和低潮期的銜接階段,稱為臨界期。這是一個極不穩定的時期,身體正處於頻繁的變化之中,或者說是處在過渡狀態。在臨界期中,極容易出現差錯,粗枝大葉,容易感染疾病,機體各方麵的協調性較差,容易發生事故等等。

1946年,瑞典商人喬治·湯姆聽說他的一位朋友漢斯·弗若思在一次火車相撞事故發生後,當晚就繪製了出事的兩列火車上的司機和司爐的3條波動曲線並出乎意外地發現其中3人正處在臨界期,另1個人則處在低潮期。

起初喬治對朋友煞費心機的工作報之一笑,不以為然。一年以後,另一起幾乎完全類似的撞車事故發生了。喬治親自繪製了事故中的司機和司爐的生物節奏曲線。他十分驚訝地發現,一個司機的2個周期正處於低潮期,另一個司機和一名司爐處於臨界期,第4位司爐的3個周期曲線全部處於低潮期。麵對這個情況,喬治想起了一年前漢斯的工作,看來,這並非巧合。於是,他開始棄商從學,轉向生物節奏的研究。後來,他的研究頗有成就,還出版了一部研究性著作——《這是你的日子嗎》。

10餘年來,應用計算器已能很快算出人體的節律。加拿大和美國的一些大學裏的研究者們搜集和分析了大量數據,從中能夠預測人的體力、情緒和智力周期的變化規律。至此,生物節奏學說為指導人們的行為,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

美國一家保險公司在涉及偶然事故所引起的死亡報告中指出,事故的肇事者約有60%是發生在臨界期。例如近年發生的13起飛機墜落事故,其中10起歸咎於飛行員的差錯。而這些飛行員和他的助手大都處於臨界期。

美國一家微型汽車公司,向它在愛達荷州公司的60名司機提供了生物節奏表格。當司機處於臨界期時,預先提醒他們多加小心,結果車禍減少了2/3。

日本沃米鐵路公司查閱了1963~1968年間所發生的33起事故,發現其中59%的事故是發生在司機的臨界期。1969年,該公司實行生物節奏計劃,使全年的事故一下子減少了50%。

車輛管理所對交通事故作了一個統計,凡是運用生物節奏理論來指導司機的出勤,就可以減少車禍。莫斯科出租汽車公司為所有的司機繪製了生物節奏曲線圖表,司機處於低潮期時,就發給他們紅色行車證,以提醒他們倍加小心。當司機處於臨界期,就根本不讓出車。

體育界一些人士應用生物節奏理論,對東京和墨西哥奧運會的200名運動員進行分析,其中約有87%的運動員在高潮期時獲得了優良的成績。

瑞士洛迦諾城裏的弗蘭芝·威爾林博士的診所,除急診外,手術的安排都是嚴格按照病人和醫生的生物節奏決定的。一般在病人的臨界期不安排手術。同樣,決無一個醫生在他的臨界期內去給病人開刀。連續數年的病史表明,威爾林博士的診所手術後的並發症發生率減少了30%以上。

但是,生物節奏理論並不能預測將要發生什麼事情。它隻是提醒人們,在某段日子裏可能出現的體力、情緒和智力的傾向而已。一旦人們及時而清楚地意識到自己所處的周期變化,就可以充分利用它來更有效地工作,或者預防可能出現的不幸。

人的第六感覺

過去,我們隻知道有五種感覺,那是耳、眼、鼻、舌、身。耳的功能是聽覺,眼的功能是視覺,鼻子的功能是嗅覺,舌頭的功能是味覺,還有手、足和身體的接觸外部構成了觸覺。多少年來,人們都認為人的全軀就這五種感覺,換句話說,這也是人身的全部功能。可是後來人們發現,我們不隻有這五感,隨著人類科學的發展和知識的增加,還發現一種預先能感到未來會發生什麼的感覺,而這種感覺效能很強,現代的人更為重視,於是把這種預感學作為第六感覺。其實這第六感覺,遠在我國春秋時期,佛家學說中的六根,即耳眼界舌身之外,還有一個叫意會的即是。那就是信佛的把雙手一合一算,所要思考的、爭取的或者祈求的,即刻從心而來。所以它要用現代話來說,那就是一種預感。

對這第六感覺,過去好多人有誤解,而且加上了迷信的色彩。有人眼皮一跳,立刻注意是左眼還是右眼,因為“左眼跳財,右眼跳禍”,要是真的右眼跳個不停,他的所謂第六感覺中,頓時傳導來的都是倒黴的預感,於是便坐臥不安,像熱鍋上的螞蟻,老感到大禍臨頭。還有,有人一清早聽到烏鴉“呱呱”叫,馬上預感情況的不妙,於是就恐慌不安起來。其實,這不屬於第六感覺,它一點沒有科學性,有的是愚昧的迷信而已。

人是萬物之靈,一定有這種第六感覺。事實也確實如此,所有科學的成就、認知的發展以及深層的創造等等,全都在掌握的知識基礎上,靠預測和預感啟示而發展成功的。在當今生活中,這是一個事實,而且人們都很重視,已經不是稀奇事了。

應該說,這種預感是客觀存在的,第六感覺不是誰創造或想出來的。在世界上,不隻人有,就連高級一些的動物也有。好比大象,在它臨死前,就要找一個無人的偏僻地方,因為它預感到自己快要死了。找到後,它就老老實實地守在那兒等死了。其他的一些象呢,看到這種情況,便紛紛送來一堆食物供它死前食用,然後圍著老象走一圈,以示“告別”。所以,把第六感覺說成是心靈感應,也是沒有多大錯誤的。

目前,有人提出所謂第七感覺,硬說類似耳掖認字等現象,就靠第七感覺來完成。他們說,人體的某些部位可能有著特異的細胞,可以把掖在耳邊的文字和圖畫信息,一一運送到腦部,並可能用一種什麼電磁波的作用,穿透耳邊的紙團,清晰無誤地把紙團上的文字和圖畫傳送到通向大腦的神經區,就此耳掖認字就成功了。要這樣說的話,那第七感覺就是一種類似猜迷的遊戲,或者是一種臆想推測了,那就極不科學了。

人體內磷積累產生自燃

人的身體未與外界火種接觸而自動著火燃燒我們稱這種現象為人體自燃。有些受害人隻是輕微灼傷,另一些則化為灰燼。最奇怪的是,受害人所坐的椅子、所睡的床,甚至所穿的衣服,有時竟然沒有燒毀。尤有甚者,有些人雖然全身燒焦,但一隻腳、一條腿或一些指頭依然完好無損。

醫生自燃

1966年12月5日,美國賓州波特城的一位煤氣查表工人,在上午九時來到94歲的班特萊醫生家查表。這天天氣奇寒,工人以為老人尚未起床,就徑直走到地下室去看表。一進地下室,就發現地上有一堆冷卻的灰燼。在灰上方的天花板上出現了一個燒透的洞。查表工人大吃一驚,急忙上樓找醫生。當他走進衛生間時,裏麵的景象使他毛骨悚然。在燒穿洞的地板上隻剩下半條腿,老人身體的其餘部分都化為灰燼了。但那輛老人的推車竟連支架下的膠墊都完好無缺。除了死者身體所及那部分外,整個室內沒有一點火災的跡象或氣味。

警方趕到現場進行現場檢查,但對其死因無法理解,最後草草結案。宣布死者因在床上吸煙,睡著後衣服著火引起火災,醒後去衛生間取水滅火,在那裏失去知覺,被火燒成灰燼。

但是一位火葬專家卻指出,一具屍體化為灰燼,先要經過華氏2200度高溫燒90分鍾,再經過華氏1800度高溫燒60~50分鍾。既使這樣,屍體火化後隻是碎骨骨灰。最嚴重的房屋火災,溫度也不會超過華氏1500度。因此老人不可能因火災而燒成灰燼。況且,能將他燒成灰燼的大火,不要說整個房子要付之一炬,就是手扶推車的鋁製框架也會熔化的。

科學家認為,班特萊醫生死於人體自燃。人體自燃指的是人體沒有和外部火焰接觸,內部自發燃燒,化為灰燼,而在灰燼周圍一切可燃性物品都保持原樣的現象。

人體自燃現象早已有之

1673年,意大利的一份醫學資料上記載了人體自燃事件,這是曆史上記載的第一個人體自燃事件。有個叫帕裏西安的人,躺在草墊床上化為灰燼,隻剩下頭骨和幾根指骨,但草墊床、除他躺的部位外都保持原樣。1744年,英格蘭的伊普斯威奇城有一位60歲的帕特夫人,一天早上她的女兒發現她死在地板上,好像一段被燒光的木頭,在附近的衣物卻完好無缺。類似的曆史記載有200多起。

19世紀德國化學家利比克,曾設想人體自燃可能是由於體內酒精含量過多引起的。他做過一個試驗,想找出充滿酒精的新鮮肉類到了多少濃度能發生自燃,卻未成功。1861年,著名法醫卡斯波在其《實用法醫手冊》中,對人體自燃給予了否定。他認為根本不存在這種現象,“在1861年的今天,如果還有誠實的科學家想去解決人體自燃的神話,那真是太可悲了。所有關於‘自燃’的證明都是完全不可信任的,是沒有專業知識的人提供的。”

專家學者的調查研究,直至今天,許多科學家仍致力於研究和調查這一現象。一位叫查爾斯·福特的人,曾詳盡地收集了1861年以來發生的幾起人體自燃事件。

如1957年5月18日,在美國費城,63歲的寡婦安娜·馬丁在一間沒有火源的房裏化為灰燼,隻剩下鞋和一小部分軀幹。法醫說達到這種程度,溫度至少要高達華氏1700~2000度。然而爐子是熄滅的,全部物品,包括離死者二英尺的報紙都沒有變化。福特記錄最詳盡的一起人體自燃事件發生在1951年7月立的佛羅裏達的聖彼得斯堡。傍晚,67歲的瑪麗夫人舒適地坐在軟椅上,他的兒子離去時看見母親還很好,可是不到20小時,他兒子來到母親房間,卻見到了極可怕的景象,悶熱的屋子裏,母親和椅子沒有了,地麵上有幾塊燒得腐蝕變形的發卡,表明那兒曾是一堆頭發,剩下的隻是幾小塊焙幹的椎骨,一個縮成棒球大小的頭骨和一隻完好無缺的左腳。離屍體很近的報紙和幾英寸以外的一塊亞麻布卻無燃燒的痕跡。

享有“骨骼鑒定專家”聲譽的克洛格曼醫生,對瑪麗夫人的死因了調查,結果是:1.整個室內找不到任何助燃化學物品,而隻有經過華氏3000度高溫,她的頭骨才會成為那種樣子。2.沒有發生火災,整個室內找不到火源。房屋火災最高溫度一般為華氏1500度,而實際存在過的溫度比這高一倍,在那種情況下,整個公寓都應燒盡。3.夫人體重170磅,燒成灰後,整個樓內竟沒有任何氣味。4.收編的頭骨,法醫專家了解,能將死者脂肪組織燒盡脫水的高溫應同時把頭蓋骨軟組織全燃毀,使頭骨破裂,而瑪麗夫人卻不如此。專家對上述四點都無法解釋。

人體為什麼會自燃

300多年來,科學家對人體自燃這個問題的探索從沒間斷過,從對200多個案例的探索中,科學家發現:男女比例大約一致,年齡從4個月到114歲都有。飲酒有度和身體胖瘦都有。有的案例發生在走路、開車、劃船、跳舞過程中。

有的人認為,人體自燃與體內過量的可燃性脂肪有關,還把這種脂肪比喻為燃起的燭油,把衣服比作燭芯。有些人認為,人體內有某種天然的“電流體”,它能造成體內可燃性物質燃燒以至於造成高度可燃性物質結構的“體內分解”。還有人認為,人體內磷積累過多,產生了“發光的火焰”。

新近科學家從物理學角度進行的解釋是:認為人體內可能存在一種比原子還小的“燃粒子”,這種“燃粒子”可以引起燃燒。

隨著調查研究的深入和科學水平的提高,科學家們相信這個幾個世紀以來一直使人困惑不解的秘密遲早會解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