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地理奧秘(1 / 3)

《桃花源記》reference_book_ids\":[6966481848494984206,6656561731864628228,7002853724871724046]}],\"22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2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08,\"start_container_index\":22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02},\"quote_content\":\"《桃花源記》reference_book_ids\":[6966481848494984206,6656561731864628228,7002853724871724046]}],\"22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2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87,\"start_container_index\":22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83},\"quote_content\":\"《魏書》reference_book_ids\":[7012171809499925534]}],\"23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3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4,\"start_container_index\":23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7},\"quote_content\":\"《亞瑟王之死》reference_book_ids\":[7002163185058843661]}],\"2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13,\"start_container_index\":2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08},\"quote_content\":\"《創世紀》reference_book_ids\":[6933088476128611335,6861889576789609472]}]},\"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脈

喜馬拉雅山脈聳立於印度河、恒河、雅魯藏布江等河係的低窪衝積平原上。西藏佛教徒稱喜馬拉雅山最高峰為“珠穆朗瑪”,意即世界的聖母;尼泊爾印度教徒稱之為“娑伽摩遝”,意思是海洋上麵的極巔。這兩個名稱,都表達了當地民眾對這座山峰的敬仰與熱愛之情,因為它是世界上最雄壯山脈的最高峰。

喜馬拉雅山綿延1500英裏,形成一個弧形隔開印次大陸及西藏高原,寬度自100至250英裏不等。聖母峰高29028英尺,峰頂穿透高空射流。時速達200英裏的強風,經常吹襲峰頂,刮起漫天雪片,較下方有大片晶瑩的冰川及裸露的岩石,美麗的景色既惹人喜愛又叫人望而卻步。

幾千年來,曾有許多民族生活在喜馬拉雅山的聖母峰極其姊妹峰下。在古梵文中,喜馬拉雅的意思是“雪的住所”。該區的神話、宗教、文學、政治及經濟都深受這條山脈的影響。旅行家、科學家、探險家以及爬山家,都對喜馬拉雅山悠然神往。

這條山脈為什麼會在這裏?由此山脈以前這裏是什麼?山脈的年齡有多大?是什麼龐大的力量造成的?為什麼這樣高?

這條足以把整個歐洲的整個阿爾卑斯山團團圍住的龐大弧形的大山脈,各山峰的平均高度超過19000英尺。親身到過喜馬拉雅山脈遊曆研究的地質學家,都覺得要找出造成這條山脈的詳細過程,殊非易事。但地質學家都承認,從阿爾卑斯山脈到東南亞各大山脈的歐亞大陸山係,包括喜馬拉雅山脈,都是在過去6500萬年間達到最高點的一種力量所造成。這山係的各山脈,都是地殼強烈隆起的產物。地殼隆起時把一個古代深海海溝裏極厚的沉積岩推出海麵。地質學家稱這個海溝為“古地中海”。

是什麼原始力量能夠產生這種龐大的隆起呢?地質學家現在大都認為,力量來自大陸漂移。這是多年前先由德國地質學家韋格納提出的概念。

據估計,大約在1億8000萬年前,整個歐亞大陸邊緣南臨古地中海海溝。古代南方的超級大陸“岡瓦那大陸”裂開之後,幾個板塊部分開始運動。印度次大陸從非洲南部分裂出來後,在隨後的意1億年間向北撞去。古地中海海溝受到南麵的印度大陸和北麵的亞洲大陸兩麵擠壓,好像一把大鉗子把它越夾越緊。無情的力量繼續增強,擠壓力也隨之增大。壓皺了的沉積岩被迫從海底上升,填平以前的海道。

在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的過程中,印度板塊的撞擊力極大,因為歐亞大陸板塊的阻礙,印度板塊於是向下楔入,以更大的力量陷入古地中海海溝。古地中海的海底被陷入的印度板塊推起,淺水部分逐漸見底。大約經過了3500萬年的地殼運動過程,古地中海的一部分成為西藏高原。高原南部邊緣的山脈成為該地區的第一條主要分水嶺。山脈高的足以構成“氣候障壁”,使越來越大的雨降落在越來越陡峭的南山坡。各大河流因上遊水力增加,沿著舊斷裂線和褶皺結構衝蝕地麵,與流下高原的溪流彙合在一起,奠定了今天河流水係的雛形。

在南麵,古代印度河、恒河及雅魯藏布江挾帶來的岩石碎屑,迅速填塞著阿拉伯海以及孟加拉灣的古老河口灣。這三大河流每天挾帶300多萬噸雜物入海,大規模的衝蝕和淤積,一直到今天都未停止。

大約在3000萬年前,地殼活動漸趨高潮,造山運動的速度大為加快,喜馬拉雅山脈也開始急升。以前的海道完全封閉。隨著印度板塊繼續陷入古地中海海溝,板塊頂部幾層舊岩石剝落,層層重疊,在平地上向南伸出很遠。岩石這種波浪式“逆掩斷層”稱為“推複體”。“推複體”在印度陸塊上逐個往外推,向南移了60英裏遠。每個新的“推複體”有比前一個更古老的岩石。最後,這些“推複體”都褶皺起來,像手風琴上的腔褶一樣,把以前的古地中海海溝填塞了250英裏。

在這段期間裏,河流的“下切侵蝕”幾乎與山脈上升速度相同。從上升中的喜馬拉雅山脈侵蝕出來的大量風化物質,被挾帶到平原,再由印度河、恒河及雅魯藏布江江水衝流入大海。這些沉積物的重量造成窪地,又能容納更多沉積物。在某些地點,恒河平原下麵的沉積物,目前其厚度達25000英尺。

早期喜馬拉雅山脈的高度可能是12000英尺,和今天的阿爾卑斯山差不多。喜馬拉雅山脈什麼時候才成為地球上最高的山脈?大約僅在過去的60萬年期間,這個期間裏,冰川冰更多更厚。喜馬拉雅山脈在一次突發急升中,到達“壯年期”。地殼下麵岩漿形成的幼年結晶岩石,被逼沿著最北麵推複體核心及其外圍上升,成為今天所見那些花崗岩大山峰。在某些山峰,例如聖母峰,古地中海海底含有化石的沉積物,騎在新結晶岩石背上,被推上了峰頂。

1950年瑞士地質學家海根曾測量過尼泊爾。他相信喜馬拉雅山脈龐大的結晶岩石主脈不斷升高,是由於印度板塊繼續擠壓,逼使此核心區的岩石向上冒升。其他地質學家認為,結晶岩石山峰驚人上升,到是地球不停走向“地殼均衡”的反應:如果地殼某處下降,另一處就會上升。蘇黎世大學的甘瑟認為,最高山峰出現於最深、最重的恒河衝積對麵,就是這個原因。

喜馬拉雅山脈還在增長?我們不敢斷言,因為測量技術還不能做那麼精確的測度。但我們確知地殼仍在移動中,從未休止。下喜馬拉雅山脈地區及堪河盆地的劇烈地震,就可證明深處的地殼活動。

這也隻是地質學家通過目前的資料所得出的一些結論,至於喜馬拉雅山留給世人的謎,還有待於進一步的探索。

耀眼奪目的亞拉臘山

亞拉臘山,位於土耳其東部,聳峙阿拉斯河旁的平原上,與周圍塵土覆蓋、丘陵起伏的荒野形成強烈對比。亞拉臘山峰頂終年白雪皚皚,耀眼奪目,像隻衝天欲飛的銀喙大鳥,姿態高貴動人。

亞拉臘山由兩個山峰組成:大亞拉臘山海拔5137公尺,是土耳其的最高峰;小亞拉臘山海拔3896公尺。兩峰相隔11公裏,由一道嶙峋的山脊連接。兩山原來都是火山,由多層火山灰和熔岩堆成。

由於攀登亞拉臘山極為困難,會遇到各種艱難險阻,如濃霧、雪崩、大石滾落、天氣驟變等,直到十九世紀仍未有人登臨過那高聳的山峰。而教會則認為誰也不應該踏足這片神聖的土地,因為據說諾亞方舟就停放在上麵。

在亞拉臘山海拔1500至3500公尺之間,山坡上鬱鬱蔥蔥,庫爾德農人到草坡土牧羊,而以此處為家的動物並不多。而在亞拉臘山山坡的較高處和較低處則隻有寥寥無幾的數棵樺樹,因為盡管雪線就在海拔4420公尺處,但山上很難找到水源,這也是亞拉臘山上動物比較稀少的原因。

1829年,德國教授馮珀洛特首先攀登峰頂。他攀登峰頂後插下一個十字架以誌慶祝。1876年,英國人布賴斯於登上山峰,俯瞰山下千百年來被俄國沙皇、中東蘇丹等統治的土地,不禁感慨不已,說道:“要是在地球尚無人煙之時,這裏確是人類首先踏足地球之處,那麼人類播遷之廣,實在匪夷所思,很難想象有人試圖把這裏定為世界中心。”

亞拉臘山的神秘名聲源自聖經。為了懲罰墮落的人類,上帝製造了一次史無前例的大洪災,隻有善良的諾亞得到上帝指點,製造了一條巨大方舟,隻在方舟內留下諾亞一家,以及每種禽畜各留一對雌雄。“七月十七日,方舟停在亞拉臘山上。”(《創世紀》),洪水退去,諾亞一家以及禽畜走出方舟。波斯人稱亞拉臘山周圍的地方為“人類的搖籃”。

這畢竟隻是一個故事,聖經裏也並沒有指明方舟停放在亞拉臘山的哪一座山峰上。而且從邏輯學的角度,假如上帝是造人之神,那上帝也應該有博愛寬容之心,絕不會屠殺生靈。況且,倘若世間僅僅剩下諾亞一家數口,人類如何繼續繁衍?當然,我並無任何反對基督宗教信仰之心,畢竟那些美好的傳說,僅僅是理論創立的年代統治階級為了自圓其說而已。從科學的角度,確實有點荒誕,然而,基督信徒那種誠心向善、善待他人的理念,還是很值得我們非虔誠信仰者借鑒和學習的。我們的民間,不也流傳著很多美好、動人的傳說麼?

盡管如此,凡是見過亞拉臘山壯麗景色的人都會入迷。英國作家莫裏哀曾這樣描述亞拉臘山:“這座山的各部分都臻至完美之境,每件事物都配合得天衣無縫。”

可可西裏的三大謎團

可可西裏是世界第三大、也是中國最大的一片無人區,就在這片無人區裏,存在著許多令科學家不解的謎團。

第一,可可西裏能否發現石油金礦。

相比油田的懸念,可可西裏有豐富金礦的傳言由來已久。早在上世紀80年代,青海就曾出現過淘金熱。當時有十多萬人陸續進入青海可可西裏的邊緣地區淘金。

專家稱,結合之前的考察結論和衛星遙感的數據,可可西裏可能蘊藏潛力巨大的油氣資源。但目前科考力度有限,還不太可能探明一個大型油田,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來分析評估。

第二,藏羚羊還有多少。

提到可可西裏,許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藏羚羊,它也被稱為“可可西裏的驕傲”。多年來,人們為保護這一珍稀物種作了很多努力。

針對“過多藏羚羊可能影響可可西裏植被正常生長”的說法,專家表示,目前並不存在藏羚羊的過多問題,從數量上看,藏羚羊數量依然十分有限,屬於瀕危動物,亟須保護。

第三,可可西裏無人區還有多少秘密。

首先是可可西裏的成因。可可西裏位於青藏高原的腹地,青藏高原的形成主要是板塊碰撞造成隆起的結果。但距離可可西裏最近的板塊碰撞帶也有2000公裏,這麼遠的距離幾乎不可能對可可西裏的形成起到作用。那麼,可可西裏究竟如何形成?至今仍是個謎。

另一個謎團是可可西裏出現的“神秘”湖泊。通過近些年的衛星圖片,專家發現可可西裏地區出現了許多新的小湖泊。這些湖泊的成因是什麼?這個問題困擾了科學家許多年。

現在對於湖泊的成因有兩種猜測:一種認為是降水形成的,另一種認為是冰川和凍土融化形成的。如果來自降水,那說明這一帶的生態狀況良好;但如果來自冰川凍土,就說明生態正在惡化。

神秘的黑竹溝

位於我國四川盆地西南的小涼山北坡的黑竹溝,是一個令世人望而卻步的恐怖地帶。

黑竹溝古木參天,箭竹叢生,一道清泉奔瀉而出。傳說在溝前有一個叫關門石的峽口,一聲人語或犬吠,都會驚動山神吐出陣陣毒霧,把闖進峽穀的人畜卷走。

傳說不足以讓人信服,而現實中發生的一樁樁奇事卻令人大惑不解。

1950 年初,國民黨胡宗南部隊的半個連,仗著武器精良,準備穿越黑竹溝逃竄。可誰知進溝後,一個也沒出來。個中原因,無人知曉。

1955年6月,中國人民解放測繪兵某部的兩名戰士,取道黑竹溝運糧,結果也神秘地失蹤了。部隊出動兩個排的人力搜索尋找,最終一無所獲。

1977 年7 月,四川一森林勘探設計大隊來到黑竹溝勘測,宿營於關門石附近。兩名承擔了闖關門石任務的隊員,自第二天出發後到深夜,始終不見歸來。從次日開始,百餘人組成的搜救隊踏遍青山,找遍幽穀,除了他們出發時兩張包饅頭用過的紙外,再也沒有發現任何蛛絲馬跡。

1964 年,川南林業局和鄰近縣再次組成森林資源調查隊進入黑竹溝。這次,他們請來了兩名彝族獵手做向導。當關門石出現在眼前時,兩位獵手將帶來的兩隻獵犬放進溝去試探。第一隻獵犬一縱身消失在峽穀深處,半個小時過後,獵犬杳如黃鶴。第二隻前往尋找夥伴,結果也神秘地消失在茫茫峽穀之中。

兩位彝族同胞急了,不得不違背溝中不能高聲吆喝的祖訓,大聲呼喚愛犬。頓時,遮天蓋地的茫茫大霧神話般湧出。9個人近在咫尺卻彼此無法看見。五六分鍾後,濃霧才奇跡般消退,頓時玉宇澄清,眼前依然古木參天。隊員們如同做了一場噩夢。為確保安全,隊員們隻好返回。

黑竹溝至今仍籠罩在神秘之中,或許隻有消失在其間的人才知道它的謎底。

沈陽的怪坡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人們都說“下坡容易上坡難”,但在沈陽市新城子區清水台鎮閻家村蛤蟆嶺附近的哈大公路段的東側約1 千米處,有一段長70多米、寬15米的坡路,卻是一個“上坡容易下坡難”的奇怪路段。

一天,一位有多年汽車駕駛經驗的司機駕駛著麵包車路經這裏,將車停在這段坡路的底部,摘擋熄火,跳下車到路邊辦事。這時車竟然在無人駕駛的情況下向坡路頂端衝了上去,一直衝出近60 米遠。直到車輪被一塊石頭擋住,車才停了下來。

麵對這汽車自動向上滑行的現象,司機感到很費解。他帶著疑惑和不解向人們述說了這一事情的經過。這樣,這一具有神秘色彩的怪事很快就傳開了,由此也引來了許多好奇的人進行反複的試驗,並且人們還發現,騎自行車和走路都會感到上坡省力,下坡費勁。

沈陽怪坡

1992 年5 月,《新晚報》刊登了另一位司機對沈陽“怪坡”的親身體驗:

前不久,我在一次電視節目中偶然看到這樣一條消息,沈陽附近有一怪坡,自行車或汽車到此下坡時,自行車不蹬不往前走,汽車不加油門不往前行,覺得確是怪事一樁。驚奇之餘,我仍有點將信將疑,心想還是眼見為實。

機會終於來了。5 月14 日,我利用到沈陽出差的機會,辦完事之後,一行三人於早晨驅車前往怪坡所在地。隻見坡長約70 米,寬約15米,正在這裏參觀的遊客有500人左右。為親身體驗怪坡之“怪”,我和同事及司機三人坐在車內,車在坡的上方,像平時一樣,鬆開閘,不加油門,想讓汽車順坡下滑,但這時“怪事”發生了,汽車不但不向下滑行,反而向坡上移動。隻有在加油門時,汽車才向下行走。

和那位司機相同,如不是親身體驗,沈陽怪坡這種反常現象實在令人難以置信。

西安小雁塔的離合

西安的著名旅遊勝地小雁塔,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曆史。該塔采用密瞻式磚結構建築,造型秀麗,蔚為壯觀。初建有15 級,現在13 級,高45 米。

小雁塔底層北門楣有明嘉靖三十年“三鶴刻石”的刻石題字,上麵這樣寫道:“薦福寺塔肇自唐,曆宋、元兩代,明成化末長安地震,塔自頂至足中裂尺許,明澈如窗戶,行人往往見之。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合比之者……”

這裏明確記載了小雁塔的第一次自裂自合。原來小雁塔是在一次地震中裂開,又在另一次地震中自行將裂縫閉合上的,真是奇怪之極。

清初一些學者記述了小雁塔的另一次裂合:“薦福寺塔……十五級,嘉靖乙卯(1151 年)地震裂為二,癸亥(1563 年)地震複合無痕,亦一奇也。”這第二次的裂開,與前次時間相距不到5年,經過了8年又第二次自然複合起來了。

光緒十八年(1838年),《履國叢話》中又有記載:“西安府南十裏有雁塔,嘉靖乙卯地震,塔裂為二,癸亥複震,塔合無痕。康熙辛末(1691年)塔又裂,辛醜(1722 年)複合,不知其理。”後麵記載的是前一次磚塔複合128 年後小雁塔又一次裂開,再經30 年後自然複合的第三次裂合事實。

一個磚塔經過6 次地震不倒塌,反而自然複合起來,確是一件令人難解的奇事。小雁塔的自裂自合共有三次,這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呢?

近年來有人推測:小雁塔的離合和西安地區地麵裂縫的發展和消亡的機理是一樣的,是地殼運動在不同物體上的不同表現,是一種“同質異相”,即地裂、塔裂、地合、塔合。

這種以地殼運動引起小雁塔的離合之說,還不足以令人信服。因為除了小雁塔之外,西安地區在同小雁塔離合的6 次地震中,並沒有出現其他自動離合的現象。

千島湖水下古城

在風景如畫的千島湖下,沉睡著兩座千年古城:賀城和獅城。1959年,為建設新安江水電站,原淳安縣、遂安縣兩縣合並為現在的淳安縣,29萬人移居他鄉,兩座具有千年曆史的縣城淹沒在水中,形成了煙波浩淼的千島湖。

四十多年過去了,兩座古城現在還在嗎?它們現在變成什麼樣子了?它們會不會成為千島湖旅遊項目開發又一個亮點?

最近,千島湖旅遊局組織各方麵專家,來到被淹水底的遂安古城進行考察。遂安縣城俗稱“獅城”,建製於公元208年,距今1800餘年,地處現在的千島湖風景區茅頭尖水域,距千島湖鎮約40公裏。考察人員中的潛水員,入水後不久,就找到了古城城牆,同時還從水中打撈起一批城牆磚、瓦片、餐具等物品。

隨後,四名潛水員帶著攝像設備同時潛入水下。在穿過一片亂磚瓦礫後,潛水員發現一堵用大塊條石堆砌成的石牆,一條石上開鑿的痕跡清晰可見,牆表麵非常平整,一牆體高大,厚度在3米以上,順著石牆往前移,一個半圓形的空洞出現在潛水員麵前,上麵布滿了藻類,四周還鑲嵌著若幹大鐵環,至此可以肯定,這就是雄偉的“獅城”古城牆和城門。

古城牆依山勢而建,此處城牆處在水下24米處,保存得很完整。接著在水下26米處又發現了一幢磚牆,這是一處木窗依然完整的民房,房梁安然立著,房內的木樓梯完好無損,它證明這座千年古城有很高的旅遊開發價值。

這次水下考察探秘,對在水下沉睡四十年的千年遂安古城有了初步認識。千島湖風景旅遊管理局還將組織有關人員對它作進一步考證,相信不遠的將來,水下古城將成為千島湖旅遊又一亮點。

消失的圓沙古城

位於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塔克拉瑪幹沙漠腹地,南距於田縣二百餘公裏處,恰好在沙漠中央地區有一座古城,因為這裏的沙丘都是圓的,考古學家稱這座古城為“圓沙古城”。這座古城是目前在新疆地區發現的最早的古城,其下限早於西漢。

為什麼要在沙漠中心地帶築一座規模如此大的城?有城就有國,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為什麼這樣一座規模空前的沙漠之城,竟然不見於任何記載,難道他們與外部世界沒有任何聯係?

至今,在塔克拉瑪幹沙漠中發現的所有古城,都在中國典籍中有著記載,但沙漠中心的這座城市,卻不見於任何史書。

“圓沙古城”城牆頂部約有三四米,殘存高度也約三四米。以兩排豎直的胡楊木棍夾以層層紅柳枝當牆體骨架,牆外用胡楊枝、蘆葦類淤泥,畜糞堆積成護坡。牆的拐角處有一些直角的“土坯”。城周長約一公裏,呈不規則的圓形,頗像一隻桃子,南北最長處距離為三百三十米,東西最寬處距離為二百七十米。考古學家們說,這種古城一般見於人類早期,此後都以方城為主。

城內有六處建築遺跡暴露在流沙之外,是因風蝕僅存不足半米的立柱基部。地表散布著一些石器、陶片、鋼鐵小件、米珠以及動物骨骼。城有東、南兩門。城門關閉著,長長的門栓扔在門後沒有栓上。也許,城中居民在棄城離開時,還沒忘記將城門悄悄掩上。也許,他們還打算日後再返回故園。

當時人們為什麼要在沙漠中心地帶築一座規模如此大的城?有城就有國,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築城為禦敵,誰能穿越無盡的沙山入侵這個沙漠深處的城池?古城的居民到底遭受了什麼樣的危險以致不得不遠走他鄉?

考古專家通過對圓沙古城及其周圍六個墓地的二十座墓的部分發掘,發現古城周圍渠道縱橫交錯,其中最寬的一條渠道寬達1米左右;城內還發現有煉渣;城中散布數量很多的動物骨骼,羊、駱駝量較多,其次為牛、馬、驢、狗,還有少量的豬、鹿、兔、魚、鳥骨等。

在這二十多座古墓葬內,人們內穿粗、細毛布衣,上皮衣,有的還有帽飾和腰帶。毛布分平紋和斜紋,織有幾何形圖案,有的色澤鮮豔如新。頭發是棕色的。男的頭發繞成發辮,有的還飾以假發。高鼻深目,不屬黃皮膚的蒙古人種,應為白皮膚的歐羅巴人種。考古學家還發掘到一個帶柄銅鏡,這種銅鏡是古希臘羅馬文化中獨有的。

在圓沙古城中,考古學家們還發現了許多神秘的圓洞。大大小小的袋狀圓洞密密麻麻地排列在沙漠上,黑洞洞地朝向天空,像一雙雙深陷的眼睛,似乎大有深意。誰能解讀這穿越兩千年時空,從遠古射過來的神秘“目光”呢?

這樣一座頗見規模的城池,是如何消失在流沙之中的?是戰爭洗劫了這座城池嗎?

考古學家們推測,圓沙古城的消失可能與“風暴”——即環境惡化有關。圓沙古城坐落在一條古河道的東岸,西城牆被水衝垮了多處,許多地方水漬嚴重,說明當年這裏的水很大。如果沒有充足的水源,圓沙古城也就不會有灌溉農業,寬達一米的古渠遺存已經證明這裏的農業曾經有相當大的規模。

據考證,這裏曾是克裏雅河的一個古老三角洲。克裏雅河發源於昆侖山中段,從南向北流入塔克拉瑪幹沙漠。這條河流在出昆侖山的山口處滋潤了現在的於田縣綠洲,從南到北貫穿沙漠,彙人沙漠北緣的塔裏木河。克裏雅河最後一次注入塔裏木河大約在一千年前,其三角洲和老河道完全沙化,大約經曆了漫長的曆史演變。

圓沙古城的沙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城中一點二米的土層中,最底下是淤泥蘆葦,然後漸漸有了細沙,越往上沙化越嚴重。克裏雅河現在消失的地方距北邊的塔裏木河已有二百多公裏,其間是一望無垠的黃沙。河流在一步步向後退縮,人類也在漸漸從沙漠腹地向外遷移。

被人形容為“生千年不死,死千年不倒,倒千年不朽”的胡楊是生命力極強的樹種。然而在圓沙古城幾公裏的範圍內,考古學家們沒找到一棵胡楊。與此同時,圓沙人幾乎所有的生產、生活用品都取自胡楊。從這個現象所得出的結論隻有一個,過量的采伐導致——起碼是加劇了圓沙綠洲生態環境的惡化。

圓沙古城緣何而消失?這些深目高鼻棕發的圓沙人流浪到何處去了?如果他們還生活在這個世界的某個角落,他們的血液裏、歌謠中、習俗間是否還殘存著失去家園的巨大痛苦?

圓沙古城講述了人類痛失家園的心酸經曆,但願現代人能夠從中獲得警世和教訓,善待生活的環境。

四川龍大灣的奇怪現象

龍大灣位於四川省威遠縣城東北約20千米處的山區,在這秀美的懸崖叢林中,卻經常出現一些神秘而奇怪的現象。

自1995 年6 月以來,當地的農民和附近煤礦的工人,曾多次聽到從龍大灣懸崖中發出震耳的嘶叫聲和炮聲。

據附近煤礦的一位礦工介紹,一次,他正在龍大灣山腳下散步,突然,陰森的山岩中發出的嘶叫聲,長達6~8秒。那種聲音像是有千萬人在嘶叫,並伴有陣陣類似放炮的聲響,可怕極了。附近農民紛紛聞聲而出。很多人還同時看到從山岩中冒出很大的一股灰色煙霧。當地一些農民也說,他們以前也多次聽到山崖岩中發出的叫聲,雖然聽後很害怕,但時間一長便不足為怪了。

後經調查發現,龍大灣山上有幾個神秘的洞穴。天長日久,洞口已被草木泥土遮住,隱藏在茂密的樹林中,深不可測。這些洞穴都是豎直向下,不規則的洞口直徑約1.5 米,從上麵拋下石頭等硬物, 碰撞洞壁的響聲要持續數十秒,直至聽不到聲響。每到下雨前後,洞中會冒出一股股巨大的水蒸氣柱。這些洞穴究竟有多深,沒人去探測過。

也許早先的人們不知道龍大灣山岩發出的聲音是從何而來,神秘的洞穴是如何形成的,所以便把這種叫聲說成是龍的叫聲,把那些神秘的洞穴誤認為是龍的通道,而雨後洞中冒出的巨大水蒸氣柱便成了巨龍升天,龍大灣也因此而得名。

據地質人員分析,這些聲音的出現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很久以前發生過什麼重大事件,其聲音被“印”在山岩中形成聲音的“記憶”;外界一旦與當時的氣候條件相似,便可能再次出現這種“記憶”。另一種原因可能是地殼裂變或地質岩移動引起的聲響。而洞穴中的水蒸氣完全是因為地熱引起的。

萬裏長江第一彎

金沙江是長江的上遊。它和怒江、瀾滄江等大河在青藏高原的東北部發源,然後幾乎彼此平行地一齊向南流淌。

在這三條河流中,金沙江最靠東邊。起初,金沙江也是由北向南流的,可是當流經雲南省境內的石鼓村北時,江流突然折轉向東,而後又轉向北,在隻有幾千米路的距離內,差不多來了一個180°的大拐彎。

金沙江流過石鼓村以後,坡度驟然加大,江水在隻有幾十米寬的深穀中呼嘯奔騰。江兩岸,一邊是玉龍雪山,一邊是哈巴雪山,從江底到峰頂落差3000 多米,形成世界上最壯麗的峽穀。這段峽穀就是大名鼎鼎的“虎跳峽”。

千百年來,萬裏長江第一彎曾使許多到過這裏的旅行者迷惑不解,就是世世代代居住在江邊的居民們也弄不清這到底是怎樣形成的。

科學工作者通過對金沙江的河流形態進行深入研究,提出了下麵一些推斷。

一種比較流行的看法是,急湍的古長江水不斷地侵蝕著腳下的岩石,也不斷地向西伸展著。時間一長,終於有一天,古長江與古金沙江相遇了。古長江地勢比古金沙江要低得多,於是滔滔的金沙江水受到古長江穀地的吸引,自然掉頭向東。於是,金沙江就成了長江的一部分。這種現象,在地貌學上有一個名詞,叫“河流襲奪”。

也有人不同意這種看法。他們認為,根本就沒有發生過古長江與古金沙江相互連通的河流襲奪事件。今天的金沙江之所以會發生這樣奇怪的拐彎,隻不過與當地地殼斷裂有關。

可是,金沙江的大拐彎是發生在幾十萬年以前甚至更早的地質現象,另外,年代又距離我們那麼遙遠,當時留下來的遺跡,已經被無情的風雨侵蝕得麵目全非了,河流襲奪事件完全有可能發生。

這兩種意見爭論了許多年,直到今天仍然沒有取得一致的看法。

神秘的“蜊蚜山”

神秘的“蜊蚜山”,潮漲為礁,潮落為島,位於江蘇省,南與海門市的漁場東灶港相連,北隔小廟洪水道與腰沙相望,是一個天然的生物半島。蜊蚜山距東灶港口2.7海裏,距海岸線3海裏,麵積約4.5平方公裏,呈東西走向,東西長2.65公裏,南北長1.67公裏。因盛產牡蠣而得名。

傳說它總是隨潮水而出沒,每當農曆初八、廿三小汛期,它就受龍王的指派,帶著滿身珍珠寶貝露出水麵,住上幾日。經專家考察後認為,淤泥質海岸出現大麵積的生物礁實屬中國唯一,世界罕見,它為研究古海洋變化提供了地球上唯一的參照體。

蜊蚜山的礁麵有幾百畝大,與岸邊保持著互不幹擾,但唇齒相依的距離。小汛期的時候,可以跋涉到礁上去。蜊蚜山是由大馬鞍、扁擔頭、十八跳、黃泥灶、泓西堆等大小不等的80多種牡蠣堆組成。島上麵礁堆起伏,顯得層層疊疊的,不知經過了幾百年、幾千年的積累,使得滿目蠣骸形似化石,實卻又都是生生不息的生物體,並且像山石一般堅硬。

牡蠣的礁體表布滿活動體的牡蠣。沿海漁民一般都是步行到蜊蚜山采捕的,單程步行需要花費的時間為100分鍾。

蜊蚜山帶有活體的牡蠣礁有三種形狀:一是環形礁體,礁體的麵積為250~1000平方米,比周邊的潮坪高出1~2米,而且礁麵的起伏比較大;二是孤立斑礁體,孤立斑礁體大都是凸起的,礁體的麵積為25~250平方米,比周邊的潮坪高了20~50厘米;三是帶狀礁體,帶狀礁體一般是互相平行的,礁體的長為30~100米,寬為10~50米,高為0.5~1.0米,之間的間距為10~30米,而且延伸的方向大致與濱外水道平行,它們之間的潮坪被以破碎牡蠣骸為主的貝殼殘體和貝殼砂充滿。

蜊蚜山是由不計其數的牡蠣圍著在某種相對穩定的物體上生長後,幼貝又圍著在成貝表麵上繼續生長,漸漸地由小變大堆積而成,因此蜊蚜山海域的主要海洋生物資源是牡蠣。蜊蚜山水生生物資源相當豐富,除了自然產量達1000噸左右的牡蠣外,還有沙參(海葵)、黃蟹、海螺、螃蜞、泥螺、竹節蝦、八膽魚、鋸緣青蟹等多種海洋動植物。

蜊蚜山,已經成為江蘇南通濱海旅遊的重要景點之一,人們來到這裏,不隻是想以前一樣,趕海采摘、拾灘鏟鮮,而且也旅遊觀潮、采風看海、休閑嚐鮮、攝影寫生、找創作靈感的,各有所樂。蜊蚜山雖然沒有美麗迷人的風景,但是它是我國唯一的奇礁——大麵積的生物礁。

西沙群島“金字塔”

不光埃及有“金字塔”,我國也有“金字塔”。我國的“金字塔”位於西沙群島的一個小島上。

該小島由珊瑚等生物砂岩組成,稱為石島。石島南北長380米,東西寬260米,麵積0.06平方公裏。西沙群島諸島一般高5~6米,最高不超過10米,而石島中央高度達15.2米,像一座“金字塔”聳立於西沙群島之中,故有“金字塔”之稱。

西沙群島的十幾個砂島都是由鬆散的珊瑚貝殼等生物砂堆聚而成。每當海底珊瑚向上長到海平麵,就被海浪削平,使其頂部形成一個平坦的台麵,稱為礁坪。礁坪上有大量的珊瑚、貝殼等被風浪擊碎的碎屑,波浪和海風把這些生物砂礫堆積起來便成為砂島。

而“金字塔”形的石島卻由堅硬的層狀生物砂岩構成。西沙群島的其他島的年齡在6000年左右,而石島年齡在12000~24000年之間。

一般層狀砂岩是底部年老,上部年輕。而石島卻截然相反,其底部砂岩年輕,越往上卻越老,“金字塔”最高點最老。

有學者認為,在石島附近原有一個由珊瑚等生物砂岩組成的較大的島,它不斷被風化、剝蝕,這個島頂部較新的生物砂岩剝蝕下來,堆積在石島底部,而它較老的底部生物砂岩剝蝕下來,堆積成石島頂部。這樣,石島年齡便出現倒置現象。

果真如此,那麼石島理應比現在更大更高。但這一點尚無法得到證實。

有學者認為上述現象是雨水衝蝕作用造成的。組成石島的生物砂岩是生物骨骼碎粒,化學成份是碳酸鈣。當石島上層的生物砂岩遭到雨水衝蝕,一部分碳酸鈣被溶解,碳酸鈣飽和的雨水滲到石島底部,碳酸鈣沉澱下來,生長新的年輕的方介石結晶,它們與原石島生物砂岩的年齡一平均,便使整層岩石的年齡變輕了,而相對於上部生物砂岩來說,形成了年齡倒置現象。

上述說法誰是誰非,或者還有其他成因,至今尚無定論。

埃及“金字塔”

金字塔之於印度如同萬裏長城之於中國,自古以來,金字塔就被稱為世界七大奇跡之一。它是埃及文明的代表作,也是埃及國家的象征,更是埃及人民的驕傲。

埃及金字塔建造於遙遠的古代,它是西方建築的“祖師爺”。人們毫不吝嗇的將經典建築藝術的源頭歸溯於古埃及。古埃及重要的建築遺跡經曆了5000年漫長的歲月後,仍然讓今人歎服不已,困惑不已。

人們很難想像,在那遙遠的年代,在沒有起重設備,也沒有滑輪,甚至連輪子都沒有,隻有粗陋的工程技術水平的年代,他們是如何將重量與十輛汽車相當的大石塊提升到金字塔上的?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都質疑金字塔到底是人為修造還是外星人遺棄的著陸標誌。後來,經過嚴謹的科學考察,證實金字塔是人為建築。

據埃及學者們的研究,金字塔的建造起源於古埃及的神話:古埃及國王奧西裏斯被自己的兄弟所害,碎屍後被扔到了尼羅河裏。王後伊西絲悲痛欲絕,她費盡心思找到遺體,伏屍痛哭,幾欲昏迷。太陽神被伊西絲的深情所打動。於是幫她把屍塊還原成屍體,做成幹屍,即木乃伊。奧西裏斯於是再生,成為冥界的主宰。從此以後,這個神話故事在法老之間一代一代流傳。每個法老死後,都要被製成木乃伊後裝入石棺,再送進“永久的住所”——金字塔中。古埃及人堅信這樣的做法能讓法老們的靈魂獲得永生,並在3000年後的極樂世界裏複活。

古埃及人這種信念決定了金字塔的形式:它必須能夠妥善地保存遺體,以及伴隨著遺體的陪葬品。在古埃及人看來,冥界的生活與塵世類似,死者生前所用的一切要一應俱全。因此每個法老的墓葬總會聚集大量的才富。而這,恰恰又成為曆代盜墓者垂涎的目標。為了防範法老的“靈魂”不被驚擾,抵擋盜墓者的盜竊活動;也為了滿足法老日益膨脹的權力炫耀欲望。金字塔的形式經曆了由小到大,由磚到巨石的演變。

著名的“階梯形金字塔”是法老昭賽爾的陵墓。“昭賽爾金字塔”是最早的石砌金字塔,是後來著名的吉薩金字塔的雛形。

在這以後相當一段時間,法老們把主要的精力和財力都耗費在金字塔的建造上。金字塔的建築規模越來越龐大。正是這種世世代代傾盡國力的努力,才使世人至今能夠看到這些建築史上的奇跡。

公元前27世紀至26世紀,古埃及人在吉薩建造了三座最大的金字塔。大金字塔是第四王朝第二個國王胡夫的陵墓。它建於公元前2690年左右,原高146.5米,因年久風化,頂端剝落10米,現高136.5米;底座每邊長230多米,三角麵斜度51度,塔底麵積5.29萬平方米;塔身由230萬塊石頭砌成,每塊石頭平均重10噸。該金字塔內部的通道對外開放,該通道設計精巧,計算精密,令人讚歎。

第二座金字塔是胡夫的兒子哈佛拉國王的陵墓。它建於公元前2650年,比前者低3米,但建築形式更加完美壯觀,塔前建有廟宇等附屬建築和著名的的獅身人麵像。獅身人麵像的麵部參照哈佛拉,身體為獅子,高22米,長57米,僅雕像的一個耳朵就有2米高。整個雕像除獅爪外,由一塊天然岩石雕成。由於石質疏鬆,且經曆了四千多年的歲月,整個雕像風化嚴重。另外麵部嚴重破損以很難看清它的原來麵貌。

第三座金字塔屬於胡夫的孫子門卡烏拉國王,建於公元前2600年左右。當時正是第四王朝衰落時期,金字塔的建築也開始衰落。門卡烏拉金字塔的高度隻有66米,內部結構也很粗糙。

這三座金字塔都是精確的正方錐體,其中以胡夫的金字塔規模最為宏大,建築精確度最高。哈佛拉和門卡烏拉兩座金字塔次第排列在一旁,它們的四麵都正對著東西南北四個方位的基點,相互以對角線相接,形成了氣度恢宏的人造群峰。

2000年後,隨著埃及國力資源的不足,以及建造金字塔熱情的消退,法老們把“過剩”的精力投注到了神廟的修建與裝飾上。因此後來建造的金字塔就遜色多了。

4000年後,隨著古埃及文明的衰落,金字塔早已脫離了它建造之初麵對冥界的神秘意義,而成為人類古老文明的象征。

神秘的金字塔,曆來是考古學者探索研究的對象。人們很想知道金字塔到底是怎麼建造起來的,但是從目前來看,似乎這注定了將是一個世紀之謎。

英國“巨石陣”

“巨石陣”位於英國索爾茲伯裏古城附近的阿姆斯伯裏村,距英國首都倫敦120多公裏。 石陣的主體是由一根根巨大的石柱排列成幾個完整的同心圓,這些巨石高的達8米,平均重量近30噸,然而令人們驚奇的發現,有不少重達7噸的巨石是橫架在兩根立著的石柱上的。

幾個世紀以來,沒有人知道“巨石陣”的真正用途,也沒有人知道是誰建造了“巨石陣”,而古老的傳說和人們的種種推測,讓“巨石陣”更增加了神秘的氛圍。

直至今日,考古學家也隻是推測,“巨石陣”可能是早期的英國某宗教部落舉行儀式的地點,或觀測天象的地方。但是,對於“巨石陣”的建造年代,英國考古學家已取得了較準確的結論。他們認為,早在4000~5000年前,“巨石陣”就開始動工興建了,工程前後延續了數百年,最後才形成與今天相似的格局。

專家們還指出,“巨石陣”的建築期經曆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可追溯至公元前18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當時隻是建造了一個圓形土堤,並在緊挨著土堤的溝裏挖了56個坑,形成了一個圓圈。由於發現坑的考古學者名叫奧布裏,故這些坑也被稱作“奧布裏坑”。

第二階段是當第一塊石頭出現在“洞口”位置上,這是一塊重約5噸的砂岩(又被稱為“種石”),在此石出現200年之後,若幹石柱才從英格蘭西部的威爾士運來,矗立在中央,並形成兩個一大一小的圓周。

第三階段是從那塊“種石”被挪走開始,人們運來了180塊大砂岩,與原來的石柱重新排列成圓形和馬蹄形結構。事實上從現有的遺跡上,人們也可窺見“巨石陣”第三階段的基本風貌。據估算,以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建造“巨石陣”需要至少3000萬小時的人工,相當於1萬人工作整整1年。

每塊重達幾十噸甚至上百噸的巨石是如何從幾百公裏以外的威爾士運過來的呢?在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下,這些巨石是靠人力運過來的嗎?考古學家百思不得其解。

12世紀初期,英國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公元5世紀,亞瑟王的宮廷巫師墨林用神力從愛爾蘭運來了“巨石陣”,而建造“巨石陣”的目的,是墨林準備用一座永恒的紀念碑來紀念亞瑟王的部下。

考古工作者並不相信是神力搬運來的巨石,2005年4月,40多名專家進行了一次試驗,試圖用幾千年前的方法和工具將一塊重約25噸的巨石從威爾士運來,但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將其挪動了100米,那上百噸的石頭又怎麼運過來呢?據此專家們估計,這些巨石不可能是通過人力運來的,而更可能是由覆蓋地麵的冰川帶來的,但此後顯然又經過人為的排列,否則不會在夏至那天與太陽升起的位置恰恰排列成一條直線。

考古學家阿特金森最近發現:幾十年來巨石不斷被挪走或增加,有的還被運走用於修橋築壩。由此看來,“巨石陣”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可能有天壤之別,即有時象征著聖壇,有時則被看作是普通石料。

20世紀80年代,“巨石陣”修複後即成為英國最熱門的旅遊點之一。每當夏至這一天,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都會聚集在巨石陣周圍等待日出,慶祝“夏至節”。還有一些遊客則自稱是古代英國柯爾特人的後代——他們認為相信多種神靈的古柯爾特人即是“巨石陣”的設計師兼建築師,並在那裏舉行宗教儀式、解決法律糾紛或向公眾發布政令。

旅遊學專家溫頓博士則聲稱,希望對“巨石陣”的考古研究不要進行過分“深入”,留有“懸念”的“巨石陣”才會對國內外觀光者具有“難以抗拒”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