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動物奧秘(1 / 3)

神龍架動物王國

地處鄂西的神農架不僅多奇景,出產的動物也別具特色,這裏擁有大量白色動物和紅色動物,還有一些連專家也叫不上名字的怪異動物,這些動物為科學界設置了一個個難解之謎。

第一,白色動物之謎。

神農架裏的白色動物之多,堪稱世界森林之首。人們已經在這裏發現了白熊、白蛇、白金絲猴、白鬆鼠等20 多種白色奇異動物。這些動物在其他地方並不是白色的,可是到了這裏就都變成白色了。

部分專家認為,白色動物其實是一種病態的白化,發生病變的原因與神農架裏特殊的地質、水貌 、氣候與環境有關。至於具體是怎麼發生這種病變的,專家們也沒有找到答案。

第二,紅色動物之謎

神農架裏還生活著大量的紅色動物。這裏盛產金絲猴,據說共有2000 多隻。目前已經被發現的紅色動物還有紅毛飛鼠、紅毛馬、紅色蝙蝠、紅色青蛙、紅蛇等10 多種。這些動物不僅具有獨特的觀賞價值,而且更值得我們去做一些科學的研究。

第三,怪獸之謎(後有專門章節涉及)。

第四,怪蛇之謎。

20 世紀70 年代,一考察員發現了一件離奇的怪事。一天,他在神農架森林中發現一條蛇靜靜地趴在一塊石頭上。他折了根樹枝去捅了那“蛇”一下,結果那“蛇” 立刻變成許多小蟲子,足有好幾百條,滿滿地爬在石塊上。可過了一會兒,這些小蟲竟慢慢地合攏在一起, 重新組成一條蛇,然後慢慢地爬走了。

後來,該考察員又和同事一起發現,有一條蛇,突然“摔斷”了,分成了四五節,但隨後這幾節都向一處靠攏,重新組合,居然又成為一條活靈活現的蛇,並飛快地鑽入草叢中,頗為恐怖。

專家稱,這種動物是蛇,可又像蟲,具有神奇的分解組合能力,分解後成蟲,組合後又成為蛇,很可能是一種未被人們所認識的動物。

特殊信號——動物語言

動物之間是怎樣進行聯絡的?它們是以什麼作為聯絡的信號呢?科學家們經過研究,已了解了一些動物的幾種聯絡方式。

有些動物會發音,它們以聲音作為自己的語言。

馬嘶、虎嘯、狼嚎、獅吼、猿啼、犬吠,都是獸類的語言。在休息或睡眠的猴群,聽到在樹下放哨的猴發出的聲音,就會馬上跑得無影無蹤。

有些動物是以氣味語言進行聯絡的。

如被人抓住的老鼠會撒出尿來,如果你以為這是老鼠被嚇得“屁滾尿流”,那就錯了。其實這是老鼠向夥伴發出的信號:此地危險,盡快逃離!

有些動物則用色彩語言進行聯絡。

鳥類、爬行類、魚類、兩棲類及昆蟲都有自己的色彩語言。雄孔雀常在春末夏初開屏,以迷人的尾羽向雌孔雀“求愛”。刺背魚平時身體呈青灰色,在交配前,雄魚腹部出現紅色,以警告別的雄魚,趕快回避;當它追求雌魚時,則腹部泛紅,背呈藍色,煞是好看;交配、產卵和魚卵孵化後,腹部又呈現紅色,體色又恢複為青灰色。

有些動物以動作作為聯絡信號,它們有一套自己的語言。

有一種黇鹿,它的尾巴裏麵是白色的,當尾巴豎起來的時候,肛門的白色區域顯得更大。它的尾巴每一動作,都是向別的鹿表示一種特殊的信號。例如平安無事時,尾巴就垂下不動;表示警戒時,尾巴半抬起來;有危險時,尾巴就完全豎起來。

蝙蝠、海豚等卻是用超聲波進行聯係,它們有自己的超聲語言。

螢火蟲還有一種獨特的語言——閃光語言。

動物的“語言”絕不止以上介紹的幾種,肯定還有其他的語言形式。應該說,每一種動物都有自己的語言,人類對動物語言的研究還處在初級階段,還有許多的未知世界等待著人們去探索。

動物尾巴的妙用

動物身後大都長有一條尾巴。不知底細的人,還以為尾巴可有可無。實際上,動物一旦失去了尾巴,就會給它們生活帶來麻煩。動物的尾巴形狀萬千,妙用無窮。下麵就談談動物尾巴的功能。

尾巴是遊泳器

夏天,站在澄清的魚池旁,你可以看到魚的遊泳動作:倏忽遠逝,或驟然停遊,或跳躍騰空,或返身轉向……真是遊姿多變,十分自在。魚兒究竟靠什麼遊泳呢?根據科學家試驗證明,魚兒是靠鰭來運動的。如果斷其胸鰭,魚就前沉;若把背鰭切除,魚便後沉;假如把尾巴(即尾鰭)割去,魚就失去方向,不能前進。這一試驗證明,尾巴才是主要推進魚體和使魚兒轉向的器官。

魚在水裏靠尾巴的左右擺動,對身體周圍的水施以壓力,得到水的反作用力,使自身向前行進。根據魚在水中搖尾前進的原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仿造出船櫓。魚的尾巴不能起航的作用,在遊泳時能夠控製方向。據說早在大禹時期,我國勞動人民就觀察到魚兒在水裏是用尾巴拐彎的,他們經過反複實踐之後,終於發明了船舵。從此,在波濤滾滾的江河中,船隻也能似魚兒一樣地運行自如了。

生活在澳大利亞的鴨嘴獸,雖然屬於哺乳動物,卻同爬行動物一樣是卵生的。它的四肢健壯,向外延伸,腹部著地,匍匐前進,很像爬行動物。同時,它的嘴巴形狀很像鴨子,故名鴨嘴獸。鴨嘴獸的前後肢的各趾間有蹼,遊泳時起“槳”的作用;其尾巴扁平而寬闊,幾乎為體寬的三分之二,遊泳時當“舵”用。所以它不愧為“遊泳能手”。

此外,鯨類和海牛類尾末都有一個寬大的水平尾鰭,這既是它們的有力推進器,又是它們極妙的升降舵。

尾巴是飛行舵

鳥兒是靠翅膀在空中飛行的。鳥兒的尾椎愈合形成了尾綜骨,藏在體內脊柱末端。在短短的鳥兒尾巴上,叢生著又長又寬的羽毛,這些羽毛展開時好似扇子,能夠靈活轉動,便於掌握飛行方向,所以鳥尾在飛行時起到舵的作用。

在人們的概念裏:鳥兒是在天空飛的,魚兒是在水裏遊的。但是,我國南海和東海有一種飛魚卻能躍出水麵,作短暫的滑翔飛行。飛魚在出水以前,先在水表麵下迅速遊泳,當它快要接近海麵時,就將胸鰭和腹鰭緊貼在身體的兩側,然後領先強有力的尾部急劇擺動,產生一股推力,使魚體破水向上。一出水麵,飛魚就立即張開胸鰭,迎著海麵上的氣流而滑翔飛行。當飛魚返回水中時,如果要重新起飛,它就利用全身還未入水之時,再用尾部猛烈地拍打海浪,以求增加滑翔力量,重新躍出水麵。

另外,爬行動物中的飛蜥,哺乳動物中的飛鼠和鼯鼠等,它們在空中滑翔飛行時,靠尾巴平衡身體和控製方向。

尾巴是平衡器

澳大利亞的袋鼠與非洲的長頸鹿享有同等聲譽,並成為澳大利亞的一種象征。在澳大利亞的國徽上就繪有一隻跳躍的袋鼠。袋鼠的種類很多,其中紅大袋鼠與人差不多高,後肢極為強大,約為前肢的5~6倍長,另有一條粗壯而有力的尾巴,長可達3米。平時,它的前肢不落地麵,常用後肢與尾巴支撐身體,成為一隻“三腳香爐”,以便休息。隻有在吃草時,前肢才落地麵。它不像馬、牛、羊那樣一步一步地行走,而是用後肢作跳躍式前進,往往一跳就有3~5米高、5米左右遠;跳躍時,尾巴像“秤杆”一樣,維持身體的平衡。我們常見的馬、牛等大型哺乳動物,它們也長有一條長長的尾巴,而且尾巴末端還長著叢生的毛,當它們奔跑時,尾巴高高豎起,也起平衡身體的作用。此外,帶毛的長尾巴,還擔負著驅趕身上蒼蠅、虻和蚊子等害蟲的任務。

貓兒有一條長長的尾巴,與尾椎骨相連,在運動時起平衡身體的作用。貓兒從高樓上跌落下來,總是腳先著地,安然無恙,這是什麼道理呢?原來,這全靠尾巴的作用。從電影慢鏡頭就可以看到這個全過程:當貓兒從空中往下跌落時,它的尾巴伸得筆直,並且不斷地扭動著,直到它覺得尾巴成一條直線,落到地上正好是四腳著地。這似乎是貓兒的一個小小的生存技能,可是卻啟發了研究太空人失重問題的專家,解決了他們的大難題。科學家將貓兒落地這一技巧略加改進,讓太空人利用自己的腿作方向舵,使之在失重狀態下能正確行走。

動物也有“生物鍾”

我國南方海邊有一種蟹,這種蟹的雄性個體長著一隻很大的螯,每當漲潮之前,它總是舉起大螯,不停地揮動,因此,人們稱這種蟹為“招潮蟹”。

“招潮蟹”有個怪現象:它的顏色一天要變好幾次。白天顏色變深,晚上顏色變淺,黎明時顏色又變深。而且,它們每天顏色變得最深的時間,總是向後推遲50分鍾——這恰恰跟漲潮、落潮時間每天向後推遲50分鍾一樣。

還有,燕子總是在春暖花開的時節飛來;蛇、青蛙總是在蕭條的冬天躲進洞穴冬眠;公雞總是在黎明來臨之際“一展歌喉”;貓、蝙蝠總是在夜幕降臨之後,忙碌起來……

是誰向它們報告了時間?它們怎麼知道潮水的漲落、季節的來臨、黎明的將至……難道它們的身上有一個看不見的鍾表在提醒它們嗎?

的確,在它們身上,有個看不見的“鍾表”,科學家形象地稱它為“生物鍾”。

“生物鍾”與鍾表一樣也是可以“調撥”的,隻是“調撥”的方法是用改變外界環境條件,如溫度、光照和黑暗的時間比例等。

科學家們還發現各種生物體的“生物鍾”,它們的節奏規律似乎跟地球繞著太陽公轉及自轉、月球繞地球公轉等規律很有關係。

例如“招潮蟹”變得顏色最深的時間與潮水漲落相呼應,就是跟月球繞著地球公轉而引起月球對地球海洋的引力不同有關係。

但長久以來,生物鍾的作用機製一直是個科學之謎。

科學家們隻知道生物鍾可以控製包括人類在內的多種動物睡眠和清醒的周期、體內激素分泌、新陳代謝速率、體溫等多種生理行為,但對生物鍾的組成和其通過什麼形式完成上述工作一直未能搞清。

尋求了解生物鍾構造的科學家們,近年來找到了與果蠅和真菌等簡單生物的生物鍾有關的基因,但在哺乳動物研究上一直未能取得突破。

環境溫度促使動物冬眠

動物的冬眠,一直以來都受到相關科學工作者的廣泛關注。

人們研究動物冬眠,主要是針對熱血動物。動物冬眠隻是動物休眠的一種形式,此外還有夏眠、日眠和夜眠等。動物冬眠一般從當年10月或11月開始,直到次年3、4月份,其間每3天或3星期中斷一次,以便能進食,排泄大小便,這叫休眠周期。

冬眠時,動物體內會發生一係列生理變化。心髒:跳動緩慢,心髒的功能大大降低;肺:呼吸減慢,一次呼吸最長達10分鍾;腎:產生的尿量很少;性生活:在冬眠前就完全停止,在冬眠沉睡時期又慢慢恢複。隻有蝙蝠例外;腦:冬眠中骨髓仍在工作著,中腦代替間腦成為熱調節器的變化中心。

動物的冬眠受自然條件影響最大。外界刺激越多,內部本能的適應能力越強。首先,外界溫度對動物冬眠有重要影響。當周圍環境溫度在5℃~10℃時,最宜引起冬眠。其次,食物的缺乏是促成冬眠的因素。對於鳥類,一般隻要限製食物或者是讓它饑餓,它就會立即進入昏睡狀態。再次,光也是引起冬眠的重要外界條件。如果光線時間減少或昏暗時,動物便很快開始冬眠。

從根本上說,動物要度過冬眠,取決其兩種適應的能力。其一是適應物質變化的全部過程,能在溫度極低下度過來,並能迅速地複蘇。其二是必須有很高的製造熱量能力。一種是抖動肌肉生熱;另一種是通過化學熱調節器發揮作用。

冬眠動物有一種特有的組織——褐色脂肪組織。它從頸部延至脊髓,具有產生熱量、保護動物安全過冬的能力。這一組織在冬天會慢慢地被消耗掉,到第二年夏天和秋天時又重新製造出來。

大象的報複心裏

動物和人一樣,也是有情感的。既然有情感,當然也會報複。

第一,金絲猴王的複仇。

在重慶動物園裏,曾有一隻金絲猴王,脾氣暴躁,動不動就抓咬飼養員。有一次,飼養員為了懲罰它,就拿起竹條,在它的屁股上狠狠抽了幾下。過了幾天,這位飼養員調走了。半年以後,他回到動物園看望飼養過金絲猴時,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猴王從人群裏認出了他,想報複又找不到東西,於是就拿下一個糞團,向飼養員的頭上扔去。猴糞弄了他一臉, 叫人哭笑不得,金絲猴王卻得意極了。

第二,野生大象的複仇。

在雲南西雙版納,一獵人正瞄準一獵物準備射擊時,突然傳來一聲怒吼。回頭一看,隻見一頭大象正向他走來。這頭大象正是他前幾天沒打中的那頭大象,它這是複仇來了。獵人慌忙調轉槍口向大象射擊,心裏發慌,沒有打中。大象憤怒地向他飛奔過來。獵人轉身就跑,不料被野藤絆了個跟頭,手裏的獵槍也扔了出去。大象上去一腳就把獵槍踩斷了,用鼻子卷起來拋得老遠。最後,大象把獵人逼到了山崖邊,然後揚起鼻子,將他卷起來拋了出去,獵人被摔死在懸崖底下。

第三,母象的複仇。

在西雙版納刮風寨,一頭母象帶著一頭小象到河裏洗澡時,被寨子裏的幾個獵人發現了,他們端起獵槍就打。可憐的小象剛爬上河岸,就被打倒了。母象被激怒了。兩天後,這頭母象帶著十幾頭大象複仇來了。象群衝進刮風寨時,寨子裏的青壯年人都到山上幹活去了, 留在家裏的老人和孩子隻好四處逃命,大象也不追趕,卻把寨子裏的竹樓拱了個天翻地覆, 然後大搖大擺地走進森林。

動物的報複心理是怎樣產生的呢?它們的報複行為又怎麼解釋呢?對此,現在還沒有一個圓滿的解釋,還有待於科學家們繼續研究和探討。

海綿是再生之王

海綿是最原始的多細胞動物,因其身體比較柔軟,所以稱為海綿。它們象泡沫塑料一樣,全身千“窗”百孔,所以又稱之為多孔動物。每一個小孔都是它們的“嘴巴”,海水從這些孔洞進入海綿,水在流經海綿體內時給海綿帶來了豐富的食物和氧氣,海綿代謝過程中產生的廢物也隨水流衝出體外。

使人驚訝的是海綿的再生能力。眾所周知,海參為了禦敵把肚腸吐出之後,不久能重新生出新的肚腸。海星被人撕成碎塊拋入海中後,不久每個碎塊又能重新長出失去的部分,形成若幹個完整的海星。它們的再生本領可算是很強的了。但是海綿的再生本領還要勝過它們一籌。若把海綿切成許許多多的塊,拋入海中,非但不能損傷它們的生命,相反它們中的每一塊都能獨立生活,並逐漸長大形成一個新海綿。這還不算,即使把海綿搗爛過篩,再混合起來,在良好的條件下,隻需幾天的時間就可重新組成小海綿個體。

地震前動物的異常反應

唐山大地震爆發前,有很多動物表現異常的現象:

成百隻黃鼠狼傾巢而出,大範圍轉移;10多隻黃鼠狼圍著一棵核桃樹打轉,當場被打死5隻;黃鼠狼不停地嚎叫;大老鼠叼著小老鼠跑,小老鼠依次咬著尾巴,排成一串跟著;地震前一兩小時,一農戶家的二三百隻鴿子全部飛出窩;當夜臨震前,有戶人家養的狗,就是不讓主人睡覺,主人睡它就去咬,主人把它打跑後剛躺下,它又進去咬,如此反複直至大地震就發生……

專家學者通過對這些動物異常現象的分析發現,動物有異常表現的區域分布是有一定規律的。譬如,在地震斷裂帶的交叉點、兩端和某些地下通道的出口處,動物的異常表現特別強烈。

其實,據史料記載,早在公元前373年,人們就注意到在希臘何卡伊地震前5天,該地區成群的家鼠、黃鼠狼等動物紛紛逃離洞穴,四處流竄。

那麼,地震前動物為什麼會有異常反應呢?

地震前動物

這個問題至今還沒有一個十分圓滿的答案,有待於進一步研究。不過可以肯定的是,臨震前,岩石發生劇烈的物理和化學變化,同時發出聲、光、電、磁和熱等物理現象,而動物具有接受某種信號的感覺器官,於是收到這些異常信號,並作出異常的反應。

既然震前動物會有異常反應,那麼就可以利用震前動物的異常反應來預報地震。

據記載,1739年,我國寧夏居民曾根據狗狂吠及井水變渾等現象,成功地預報了一次地震。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根據動物異常現象預報地震的實例。

當然,由於天氣變化、季節更替、環境變化、飼養方式不當、體內生理變化以及疾病等,都可能引起動物的異常反應。

因此,利用動物異常表現來預報地震並不是那麼簡單的,隻有綜合了各種情況,對動物的異常表現作深入的分析,才可能得出比較確切的結論。

天氣“晴雨”動物先知曉

1787年,法國拿破侖的軍隊攻破荷軍防線,長驅直入。麵對勢不可擋的敵軍,荷蘭人開啟了各條運河的水閘,掘開水壩,用洪水阻擋法軍的進攻。洶湧的洪水將法軍圍困在一個“孤島”上,使拿破侖的軍隊陷入困境。這時,一名法國士兵發現一隻蜘蛛在不停地往自己身上纏絲。麵對這一奇特現象,這位士兵認為:蜘蛛肯定是因為怕冷才往自己身上纏絲的,說明寒潮很快就要來臨。指揮官聽說後,立即向法軍統帥皮舍格柳(拿破侖的老師)報告。皮舍格柳當機立斷,立即下達停止撤退的命令。不久,寒潮果然來臨,一夜之間,江河封凍。法軍絕處逢生,士氣大振,迅速踏冰越過瓦爾河,經過激戰,終於古領了荷蘭軍事要塞烏德勒支城。從此,蜘蛛具有預測天氣的本領為人所知。

為什麼許多動物會預報天氣呢?這是因為自然環境非常嚴酷,動物為了求得生存繁衍,在幾億年的進化過程中,對天氣變化逐步形成了一種本能的反應,能在天氣發生變化之前便有所感覺並采取保護措施。而人類正是通過對動物的長期觀察才認識到:動物在不同時間裏的各種表現,預示著某種天氣將會出現。

在自然界中,有許多動物能對未來的天氣做出較為準確的預報。據不完全統計,具有這種“特異功能”的動物有600多種。

“蜘蛛收網,有雨不過晌;蜘蛛織網,天氣變晴朗。”蜘蛛忙於織網,預示天氣晴好;蜘蛛若躲在角落裏不動,表明12小時內將有大風雨出現。原來,蜘蛛腹部的後端有6個吐絲器,吐絲有1000多個小孔。降雨前,空氣濕度增大,潮濕的空氣將吐絲器“堵住”,吐絲器就會發出警報:“天要下雨!”於是,蜘蛛就躲藏起來。當天氣轉晴時,空氣濕度緩緩下降,吐絲器會及時通知蜘蛛:“天要晴了,快醒醒吧!”這時,蜘蛛會伸伸懶腰,然後又開始編織新網捕捉食物。

蜜蜂

“蜜蜂出巢天氣晴”;“蜜蜂不出工,大雨要降臨。”在晴朗的天氣裏,花蕊易散發出香氣,分泌出甜汁。蜜蜂便起早貪黑,忙碌於百花叢中。蜜蜂若集體呆在巢中歇息,就意味著氣壓降低,空氣濕度增大,天氣將要變壞。蜜蜂還能準確地估算出幾分鍾後將有大雨,而抓緊時間采蜜,並及時安全地返回蜂巢。秋天,蜂巢入口如果開得很大,預示暖冬將要來臨。

“螞蟻壘窩要落雨。”螞蟻在雷雨來臨前要封閉蟻穴入口;螞蟻若將蟻穴搬遷到樹上,預示將有大暴雨出現。秋天,螞蟻若將蟻穴造得很高,便是寒冬即將到來的征兆。

“雨中聞蟬叫,預告晴天到”;“蟬聲長鳴轉晴,短鳴有雨”;“知了鳴,天放晴”。蟬的胸和第一腹節之間有發聲器。有人把蟬鳴聲錄音複製並繪製出音頻曲線,再與氣象站的毛發濕度計自動記錄曲線相比較,發現蟬對濕度的變化十分敏感。烈日當午,群蟬齊鳴,那悠揚的蟬聲躍上高頻區,此時正是空氣濕度下降時段;當濕度增大時,蟬的聲音會變得低沉,鳴叫次數明顯減少。

蟋蟀在晚間高歌,第二天肯定是個陽光明媚的好天氣。蜻蜓飛得高而平穩,則預示著晴天;若是上下翻飛、成群亂竄,甚至闖入室內,幾小時後暴雨就會來臨。

青蛙是人們熟知的“晴雨表”。青蛙總是趴在岸上高處捕食昆蟲,說明天氣晴朗幹燥,近日無雨;青蛙如果鑽進水中不出來,或者隱蔽在植物下麵,預示將有陰雨天氣。這是因為昆蟲晴天時高飛、陰天時則貼近水麵飛行的緣故。“青蛙啞叫,雷雨前兆。”青蛙是用振動聲帶鳴叫的動物。雄蛙除振動聲帶外,在咽喉兩側還有一對外聲囊鳴鳴叫時鼓出兩個大氣囊,使得聲音更加洪亮。晴天時,青蛙一連要“咯!咯!咯!”地叫3聲以上,稍停幾秒鍾以後再叫,聲音洪亮而清晰。但在雷雨來臨之前,青蛙叫聲就顯得有些嘶啞,而且一般叫兩聲就停下來,休息幾秒鍾後再叫。音量很不均勻,第一聲大,第二聲小。

“雨蛙叫,大雨到。”雨蛙大多數為綠色,腳趾上有圓形吸盤,能爬到樹上和玉米、高梁等高稈作物上捕食。晴天,雨蛙一般躲在樹下陰涼的草叢中或潮濕的土穴裏。隻有在大雨、暴雨將要來臨,空氣濕度增大時,它才出來捕食,並且會發出小雞一般的叫聲。

“癩蛤蟆出洞,下雨靠得住。”癩蛤蟆是兩棲動物,它的肺呼吸功能弱,還要靠皮膚來幫助呼吸,因此需要經常保持皮膚濕潤。癩蛤蟆很怕陽光和幹燥天氣,喜歡陰涼和潮濕的環境,所以,天晴時總是躲藏在陰暗潮濕的洞穴裏,到晚上才出來活動。隻有在天空陰雲密布快要下雨時,癩蛤蟆才會在白天爬出來尋找食物。

泥鰍若在水中上下翻騰,焦躁不安,使水麵冒出很多氣泡時,則表明氣壓低,預示不久將下雨或刮偏北風;反之,泥鰍若靜棲水底,則說明水中氧氣充足。氣壓較高,未來天氣晴好。

當烏龜把脖子伸得長長的露出水麵時,說明氣壓低,水中含氧少,第二天有雨;若烏龜把脖子縮進體內並棲息在水底,則次日無雨。

觀察動物的生活習性如同觀賞奇花異草一樣,不僅能夠培養我們的觀察能力、豐富我們的知識、增添生活的樂趣,而且還會使我們更加熱愛大自然,保護自然。

有魔力畫圖本領的貂熊

我國東北大興安嶺的林海深處,生活著一種既像紫貂又像黑熊的動物,這就是貂熊。貂熊有一個特殊的本領,當它饑餓時,會用自己的尿在地上畫一個大圈,凡是被圈入圈中的小動物,竟如中魔法一般,不敢逃出圈外半步,乖乖地呆在圈中,等著貂熊前來捕食。更為奇怪的是,其它的豺狼虎豹等野獸,也不敢擅入圈中,貂熊的尿中究竟含有什麼成分,為什麼有如此巨大的魔力,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科學家們觀察發現,從脊椎動物魚、鳥到種類繁多的哺乳動物,甚至某些無脊椎動物都有畫圈的本領。

雄性棘魚平時是成群生活的,但到春天繁殖的時候,一條雄棘魚就會趕走附近的其它雄棘魚,把周圍適當的場所圈占,並在其中築巢,若有其它不知趣的雄棘魚遊進時,圈內的雄棘魚就會迎上去戰鬥,捍衛自己的範圍。戰鬥總是在圈占的邊界附近進行,圈內的主人很少遊過邊界進行追擊。有趣的是,畫圈的雄棘魚隻是攻擊外來的雄魚,而對外來的雌魚卻是特別歡迎,還能友好的相處。

在我國湖南,有人曾見過一條1米多長的蛇,遭遇一隻黃鼠狼,黃鼠狼迅速繞蛇一周,然後離去,蛇卻呆在了圈裏,直吐舌頭,幾分鍾後,先前的那隻黃鼠狼又領來了幾隻同伴,各咬一塊蛇肉跑了。田螺也有如此神功,水田中的田螺繞著螃蟹畫個圈,螃蟹便呆住不動了,幾天後,螃蟹死去,就成了田螺的美食。

動物畫圖的神奇本領,究竟靠的是什麼能力,非常值得我們去認識的探究。

四川的“恐龍公墓”

在我國“恐龍之鄉”四川省自貢市,埋藏在中侏羅紀下沙廟粗淺灰綠色砂岩之中的恐龍化石,其數量之多,門類之豐富,保存之完好和埋藏之集中,在我國乃至世界都極為罕見,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學價值。

恐龍公墓是怎樣形成的?

科學家們進行了不斷的探索,但看法不一,目前比較有代表性的意見有三種:

第一種是原地埋藏論。

這種意見認為,在1億6千萬年前的中侏羅紀,大山鋪地區河流縱橫,湖泊廣,氣候溫和,是恐龍生存繁衍的好場所。由於大批恐龍食了含砷量很高的植物而中毒突然暴死,被迅速埋藏於較平靜的低能沙質淺灘環境中,屬未搬運的原地埋藏。

但是,這種說法又使人感到證據不足。因為當時大山鋪植物的砷含量的平均背景值是多少?致使恐龍暴死的砷含量又是多少?取樣是否具有代表性?如能將這些質疑闡述清楚,這一理論必定是很理想而獨特的。

第二種是異地埋藏論。

這種意見認為,恐龍是在異地死亡之後被搬運到本區埋藏下來的。主要證據是,本區恐龍化石已發掘采集100多個個體,其中完整或較完整的僅有30多個,約占總數的1\/5;如果是原地埋藏,無疑應大都是完整或較完整的個體,而事實恰好相反。

第三種是綜合論。

目前大多數人都傾向於這種意見,他們認為,大山鋪恐龍公墓中大部分係被搬運後埋藏下來的,也有少部分為原地埋藏的,是綜合形成的恐龍公墓。

大熊貓會絕種嗎

目前,素有“活化石”之稱的大熊貓種群正日益衰落,它們的命運岌岌可危。

大熊貓的棲息地正大麵積向西退縮,且彼此分割,植被單一,一旦遇到竹類開花等天災,它們便無回旋的餘地,饑餓、疾病的襲擾使熊貓的死亡率大幅度提高,苟活的幸存者也多因發育不良而導致幼體延緩生長,成體不育。這便是現今大熊貓麵臨的嚴酷現實。

大熊貓種群的自然萎縮必然導致其趨於絕種。這是在國內外科學界流傳的一種悲觀論調。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及古人類研究所專家認為,每一個古生物的小分支,體型都從小到大,達到最大體型後又逐漸縮小,在體型縮小的階段中逐漸趨於絕滅。專家發現,大熊貓的體型在更新世早期很小,為原初種;至更新世中晚期逐漸增大;現代大熊貓的體型比更新世晚期要小一些,表現了大熊貓的體型由小到大,再縮小的發展史,說明大熊貓現存種的種群正處於演化過程中的自然衰亡階段。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研究所的專家著重研究了大熊貓的種群年齡結構,他們估計目前熊貓種群中有35%的個體具有繁殖能力。但其種群的年齡結構有個特點:、幼年個體、少年個體、青年個體的數量逐級遞減,若幹年後成年個體也會減少。繁殖群體的減少必然導致種群數量的下降,大熊貓將處於更嚴重的瀕危狀態。

國家大熊貓研究中心專家認為,大熊貓種群正在步步逼近滅絕的深淵,如果人類的破壞活動進一步加劇,大熊貓必遭滅頂之災。但若即時改善目前大熊貓棲息地的分割狀態,把點狀連成島狀,把島狀連成片狀,大熊貓的種群就能逐漸穩定並有所發展。

今天,大熊貓叵測的命運仍是科學家們爭論的焦點,各種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牽動著大熊貓種群的興衰。大熊貓會絕種嗎?也許隻有時間才能證明一切。

“水”刺激母羊立產子

無父山羊,即是指母山羊不須同種羊交配,隻要用“水”刺激母羊,就可使母山羊受孕產子。這件生物史上的怪事,發生在我國江蘇省溧陽、宜興和安徽省郎溪、廣德等縣,當地人將這種奇特的生殖方式(即母山羊單性繁殖的方法)稱為母山羊“水壓窩”繁殖方法。

為了證實這種在群眾中流傳上百年的山羊繁殖方式,並揭開其中的一些奧秘,繁昌縣科委在1980 年11 月製定了母山羊“水壓窩”繁殖的試驗方案。自1980 年12 月至1981 年8 月,在與外界雄性羊絕對隔離的條件下,科委對16 頭母山羊做了87 次“水壓窩”試驗。結果,9 號、12 號、13 號以及8 號先後受孕,有的經剖腹取出了子胎,有的順產子胎,從而宣告母山羊“水壓窩”在人工試驗條件下取得成功。

山羊孤雌繁殖的發現和研究,必將對生物學的基礎理論和實踐產生深遠影響。然而,它的科學道理又是如何的呢?目前,這還是一個無法回答的問題。

雖然世界上已經有哺乳動物單性繁殖的先例,但那都是在對卵細胞進行人工刺激的情況下成功的。像這種自然單性繁殖的情況,尚未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