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動物奧秘(2 / 3)

那麼,是不是水的刺激起到了人工刺激的作用,致使卵細胞分裂發育而獲得單親羊仔後代的呢?目前這還隻是一種設想,真正要成為一種理論,還有待於取得進一步的證據。

另外,孤雌繁殖的後代所產生的變異,也是一個未解之謎。按照當代遺傳學理論,山羊隻存在一條X 染色體,它的後代應該隻能是雌性羊,而且外貌應與其母一致,但“水壓窩”試驗結果表明:繁殖的後代有雌有雄,而且毛色等外貌特點亦可能產生變異。

看來,要揭開母山羊單性繁殖之謎,還需要相關科學家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討。

蜥蜴的“再生”本領

如果按住蜥蠍或者是草蜥的尾巴,它們就會把尾巴弄斷,然後跑掉。所以在捕捉它們的時候,必須用大拇指和食指按住後頭部和脖子相連的部位,這樣才能防止它們把尾巴弄斷。

那麼它們為什麼要把自己的尾巴弄斷呢?這並不是它們自己想出的一種防衛術,而是它們祖先的一種適應環境的辦法,是遺傳給它們的特性。當被敵害追趕的時候,如果被對方咬住了尾巴,就可用弄斷尾巴的辦法來保全性命,使身體的其他重要部分不受損傷而逃走。它們的尾巴被弄斷了之後,還能再長出來。這在動物學上叫做“再生”。構成動物體的最小單位是細胞,有的具有再生的能力,而有的則不能再生。蜥蜴一類的動物,這種再生的能力很強,即使尾巴被切斷了,也能很快地再長出來,所以過不了多久又會變得和從前一樣。

和蜥蜴之類的低等動物相比,高等動物的再生能力卻是很弱的。

壁虎,在北京等地方人們叫它蠍虎子。一般居住在樹上和古建築物上,特別是年久失修的建築物上壁虎很多。它是夜行性的動物,白天很少出來活動,夜晚外出覓食。它們一發現小昆蟲停著或飛過,就張口吞食。一個晚上,一隻壁虎能吃掉許多小蟲。壁虎雖然居住在建設物上,但對建築物並沒有什麼損害。

豹紋變色龍又叫地毯或寶石變色龍,是馬達加斯加島上特有的57種變色龍之一。雄體的體色不但極美而且色彩變化多端,通常在雄體側麵有一條從頸部延伸至尾巴基部的白色線條,體色的變化由綠到橘黃或紅都有,其上分布一些呈現綠、藍、紅或橘色的縱向線條,眼窩通常呈現綠或紅色,有些雄體的體色呈現亮綠色,還有的是令人目眩的天藍色,因而可稱是最美麗的變色龍之一,也是寵物愛好者的最愛之一。

能夠爬樹的動物很多,主要靠銳利的爪。樹蛙、雨蛙爬樹,是靠它們的指、趾尖端吸盤裏的分泌物。壁虎卻不同,它能在光滑的牆壁和玻璃上爬行,主要靠前肢和後肢的指、趾。它前後肢的每一個指、趾上,都有一褶一褶的瓣,形成一條條深溝。壁虎依靠這些瓣膜,能增加指、趾與光滑麵之間的摩擦,同時它還有吸附的能力,足以吸附住物體,因而它能夠在光滑的牆壁或屋頂上自由地跑來跑去,甚至在玻璃上也不會滑倒。但也不是絕對不會落下來的,不過,即使它跌落下來,也不會摔死。

變色龍又叫避役。變色龍是一種能根據環境改變體色的動物,這種動物屬於爬行類的變色龍科。在熱帶地區,大約有80多個種。最小的僅有3厘米長,而最大的則長達60厘米。所有的種類都能根據環境變換體色。

變色龍隨環境變換的體色,實際上是一種保護色。因為它缺乏和敵人作戰的武器,所以就形成了身體變成和環境一樣的顏色的本領,從而躲避敵人的攻擊。變色龍隨環境而改變的體色,不僅能迷惑敵人,而且還有利於捕捉食物。當昆蟲之類的東西沒覺察而靠近它時,它就用長長的舌頭迅速將其卷入口中吃掉。因此,變色龍的變換體色,具有兩重性,既具有防禦保護自己的作用,又具有進攻麻痹獵物的作用。

變色龍體色的迅速變化,在有些情況下是受光線的強弱和氣溫的高低控製的,受外界的光和氣溫的製約,但是大多數情況下受腦的控製。就是說,大腦中樞對環境的變化做出反應後,通過神經把指令傳到皮膚,體色突然改變過來。以改變膚色來逃避危險。

雌雄孔雀開屏有差異

孔雀,又叫藍孔雀,生活在印度和斯裏蘭卡。中國孔雀和印度孔雀的樣子差不多,隻是中國孔雀的外型稍小一點。但它們頭上的羽冠不一樣,中國孔雀的羽冠像一把突起的鐮刀,而印度孔雀的羽冠像一把展開的折扇。

從前人們有一種誤解,認為長著漂亮羽毛、會開屏的孔雀,一定是孔雀公主。事實卻不是這樣。

雌孔雀跟雄孔雀站在一塊兒,很不相稱。雌孔雀全身的羽毛是灰褐色的,點綴著不規則的暗色斑紋,像是個灰姑娘。而雄孔雀則像個漂亮的白馬王子,它頭上長著6~7厘米的羽冠,麵部露出金黃色和天藍色的色澤。在豐滿的綠色羽毛上,鑲嵌著黃褐色的橫紋。特別讓人喜愛的是它那像裙帶一樣整齊的尾羽,每枚尾羽上都有寶藍色的眼斑依次散列著,兩邊分披著的小羽枝,像一根根金綠色的絲帶,閃爍著古銅色的光澤,被人稱作“天使的羽毛”,跟傳說中的鳳凰羽毛比起來,一點兒也不遜色。

凡是到動物園遊玩的人,都會被雄孔雀華麗的羽毛所吸引,特別是雄孔雀開屏的時候,隻見它展開漂亮的尾羽,如同一把巨大的碧紗宮扇,又像是一麵錦緞般的屏風,更加吸引遊人的注意。

那麼,孔雀為什麼要開屏呢?

有的動物學家認為,要回答這個問題,就應該先了解孔雀在什麼時候開屏最多。

每年的4~5月間,是孔雀開屏最多的時候,同時也是孔雀的繁殖季節。德國動物學家梅克肯定地斷言,孔雀開屏是求偶的需要。通過對孔雀生活習性的長期觀察和研究,他曾不止一次地發現,每到繁殖季節,雄孔雀的羽毛就會煥然一新,在山腳下開闊的草叢或者小溪,豎起美麗的尾羽,然後展開自己華麗的彩屏,緊緊跟隨在雌孔雀的身後,得意揚揚地走來走去,而且還不時翩翩起舞,向雌孔雀求愛。我國的動物學家也認為,雄孔雀的這種動作不是偶然的,它是動物本身生殖腺分泌出的性激素刺激的結果。隨著繁殖季節的過去,這種開屏現象就逐漸消失了。

但另一些學者認為,孔雀開屏以後,張開的尾羽上許多豔麗的“眼點”,是用來迷惑、嚇唬敵人的,這樣一來,孔雀就不容易被敵人捉住了。他們指出,孔雀開屏的目的,就是告訴要捉它的敵人:“我可不是一般的鳥,不要打我的主意!”如果敵害被它的形象迷惑住了,雄孔雀就趁這個機會逃走。

我國的動物學家也認為,遊客鮮豔的服裝和大聲談笑,也可以刺激孔雀,引起它們的警惕和戒備。這時候的孔雀開屏,也是一種示威、防禦的動作。

鳥類遷徙不迷航

地球上已知的鳥類有8000多種,大多數鳥類每年到了一定的季節,就由一個地方飛往另一個地方,過一段時間又飛回來,並且年年如此,代代相傳,鳥類的這種移居活動,叫遷徙。

關於鳥類的遷徙,主要有兩大謎:

第一,鳥類為什麼要遷徙。

有的科學家認為,遠在10多萬年前,地球上曾發生多次冰川。冰川來臨時,北半球廣大地區冰天雪地,鳥兒找不到食物,失去生存的條件,就飛到溫暖的地方。後來冰川慢慢融化,並向北方退卻,許多鳥類又飛回來。由於冰川周期性的侵襲和退卻,就形成了鳥類遷徙的習性。

有的科學家認為,鳥類遷徙的根本原因是受體內一種物質的周期性刺激導致的。這種刺激物質可能是性激素。有時候,由於這種物質的刺激導致的遷徙本能,可能超越母性的本能,因此,在這些鳥類中往往可以看到,當遷徙季節來臨時,雌雄雙親可能拋棄晚出生的幼雛,而遠走他鄉了。

也有的科學家用生物鍾來解釋鳥類遷徙現象。

現在,人們普遍認為,鳥類的遷徙與外界環境條件的變化和內在生理的變化都有關係。

鳥類的遷徙要飛過漫長的路程,例如有一種鷸,從前蘇聯的最北部,一直飛到南美洲的南部去越冬,旅程1.5萬公裏,要飛行47天。

第二,鳥類遷徙為什麼不會迷航。

鳥類的遷徙總是按固定不變的路線,從不迷航。這是為什麼呢?

有的科學家認為,這是鳥類通過視覺,依據地形、地物和食物來辨認和確定遷徙路線。有的科學家則認為,鳥類在白天遷徙時是以太陽的位置來導航;夜晚則以星宿的位置來導航。有的科學家則認為鳥類的遷徙路線是靠鳥類對地球磁場的感覺確定的。

盡管科學家對這些問題的解釋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仍有一定的局限性,鳥類遷徙之謎還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犀鳥築怪巢

提到鳥巢,人們自然會想到一些做工精細,鬆軟舒適的漂亮小窩,雌鳥安然地伏在窩裏,餓了或渴了,可自由地出入自己的“家門”。但犀鳥卻不同,它的巢不僅是用最粗糙的材料築成,而且喜歡將鳥巢封閉起來孵卵和哺育後代。

犀鳥是一種奇特的大鳥,它的形狀很特別,身體特別大,通常是70~120厘米,嘴長達35厘米。犀鳥那巨大的嘴給它們帶來了很大的好處。它們的主食由熱帶樹上的果實組成,而這種果實通常搖晃地懸掛在細枝的末梢,嘴短就夠不著這種果實了。另一方麵,它的巨嘴還用於抵抗猴子和蛇的襲擊。犀鳥的眼上有粗而長的睫毛,這在鳥類中是僅有的。腳趾扁寬,相並如掌。全身羽毛顏色多樣,有黑、白、黃、橙各種顏色。最古怪的是頭上有一個突起部分,叫做盔突,像犀牛角一樣,故而得名“犀鳥”。盔突是犀鳥的堅強武器。

犀鳥的育兒習性很特別。每年3月份,雌犀鳥經過交配階段後,自動進入樹洞中。這些洞大根本就存在,而不是犀鳥自己啄成的。雌犀鳥將自己的排泄物混上腐禾碎渣,由洞裏推向洞口。雄犀鳥在洞外用濕土、果實殘渣等,協助雌鳥把洞口封閉起來,最後隻在洞口處留下一個小裂隙,便於雌鳥把嘴伸出洞外,接受雄鳥的哺喂。直到幼鳥長出羽毛,雌鳥才啄開洞口的封閉層鑽出來。像犀鳥這樣的古怪窩巢還是獨一無二的。

在此期間,雄鳥到處奔波覓食,擔負著“養家”的責任。為了多采集些食物,雄鳥還能從自己的砂囊中脫下一層壁膜,吐出來當作“食物袋”,貯存那些采集來的果實,攜帶起來就方便了。雌犀鳥在禁閉期間,不時打掃洞穴,將糞便等汙物用嘴銜住拋到洞外,自己排糞時,就將肛門對著洞口,直接從洞口噴射出來。禁閉期間,母鳥和幼鳥都長得胖胖的,雄鳥卻奔波得憔悴不堪了。

雌鳥閉門不出,就能不受幹擾地致力於孵卵和哺育後代,免受蛇類、猴子等的侵害。另外,它還利用這個時期迅速換羽。由於全部翼羽和尾羽毛同時脫換,當然就不能飛行了。作為補償,它的新羽也同時生長,幾個星期後它就可以全新的羽毛而自豪了。在這期間,雛鳥已經孵化,經第一個巢居階段後,它們的食欲大大增長,單靠“父親”已不能喂飽它們,於是“母親”就打碎擋牆,幫助它的伴侶為幼鳥采集食物。但母親一打開入口,幼鳥就立刻把擋牆複原,它們甘願在這安全的暗室裏多呆上幾個星期,直到最後需要自由時才自己打破這堵牆。為此,它們有時還發生矛盾,因為幼雛不是在同一時間內孵出的,年長一些的急於想打開這種監牢,而年幼的還不願意,於是就極力修補牆上出現的任何裂口。

犀鳥素來棲於密林深處的參天古木上,上麵是高山峻嶺,下麵是湍急的溪流。它有時啄食樹上的果實,有時也捕捉昆蟲、爬蟲、兩棲類和獸類來喂養小鳥。如果到雲南西雙版納去旅行,我們就會看到這些怪鳥成群地飛行。犀鳥的形體龐大,起飛時很費力氣,群體飛行轉移,一個個地跟隨前進,鼓動幾次翅膀後,就要滑翔一段,姿態很美,一眼望去,如同天空中飛著幾排練隊形的飛機。它們的鳴聲響亮粗戾,好像犬、馬嘶一般,使聽到的入無不吃驚。

犀鳥約有45種,大體可分為地棲和樹棲兩類。地棲犀鳥隻產在非洲的稀樹草原地區。樹棲犀鳥分布在亞、非兩洲熱帶雨林和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中,

我國有3種犀鳥:冠斑犀鳥、棕頸犀鳥和雙角犀鳥。主要分布在廣西南部、雲南南部和西南部。

罕見蝴蝶大聚會

蝴蝶三三兩兩地在空中飛舞,這是很常見的現象,但成千上萬隻蝴蝶在同一地方大聚會的壯觀景象,就非常罕見了。

雲南大理的蝴蝶泉,每年的農曆四月都會有成千上萬隻蝴蝶飛到蝴蝶泉邊,如果身臨其境,會感到進入了童話世界一般。這是世界上著名的“蝶泉”景觀。

另外,每當夏季,我國甘肅省榆中縣興隆山風景區,以及我國神農架旅遊區的拜台溝,都會雲集幾十萬隻白蝴蝶,紛紛揚揚,像滿天鵝毛大雪,充滿那裏的山溝。這是世界上有名的“蝶雪”景觀。

蝴蝶為什麼要遷飛?這是一個令人困惑不已的謎。

有的昆蟲學家認為,昆蟲遷飛是為了逃避不良的環境條件,是物種生存的一種本能行為,與遺傳和環境條件有關。

他們提出兩種假說:一種認為,遷飛是昆蟲對當時不良環境條件的直接反應,如食物缺乏、天氣幹旱、繁殖過剩等。另一種認為,某些環境條件的變化,影響到昆蟲的個體發育,致使昆蟲發育成為一種遷飛型的成蟲。但是上述兩種假說,並不能解釋許多種蝴蝶遷飛的現象。

弱不禁風的小小蝴蝶,為什麼有飛越重山峻嶺,漂洋過海,航程3000~4000 千米的巨大能量?這股能量從何而來?從動力學角度來看,蝴蝶是飛不了那麼遠的。蝴蝶在天空中又是靠什麼來定向導航,克服種種惡劣天氣,奔向目的地的呢?

早期有一種解釋認為,蝴蝶每年按照同樣路線往返遷飛是與人類一樣,靠記憶識別地形來導向的。後來鳥類學家發現,蝴蝶遷飛常常跟“暖氣流”一起移動。細心的科學家又發現,蝴蝶和蛾子的觸角能在水麵上振動,是一種天然的“導航儀”。

目前,科學家正在用先進的雷達對蝴蝶的遷飛進行更深入的研究。相信終有一天會揭開蝴蝶聚會之謎。

三大自然災害之一——“蝗災”

在弱肉強食的自然界裏,昆蟲可算是任人宰割的弱者,但假如它們成群結隊地集體行動,就會產生巨大的威力。

蝗蟲就是這樣一種世界性的農業生物災害,一旦暴發,對農業生產具有毀滅性的打擊。在我國近2000多年的曆史長河中,蝗蟲災害曾頻繁發生,並與水災、旱災並稱三大自然災害。

近年來,廣東個別地區出現高密度蝗蟲,發生種類有:東亞飛蝗、越北腹露蝗、中華稻蝗、越大青蝗、黃脊竹蝗等,其中以越北腹露蝗、黃脊竹蝗和東亞飛蝗為優勢種群。由於蝗蟲孳生區廣、繁殖力強、食性雜,並具有成群聚集和遠距離遷飛等習性,易對農業生產構成威脅。

最早的蝗蟲災害記錄可以追溯到9000 多年前。自從人類開始進入農耕時代以後,蝗蟲就一直是人類的大敵。它們不僅吃光莊稼,也對人類生活的其他方麵造成重大影響。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蝗災”的記錄,我國史書中提到的蝗蟲經過後的情形是“赤地千裏,寸草不留,餓殍截道”,危害之大令人觸目驚心。

那麼,這麼大數量的蝗蟲從何而來呢?經昆蟲學家的多年研究,已初步解開了其中的一些秘密。

首先,蝗蟲產卵的地方比較集中,多數在光照充足、土質堅硬的地方。一旦條件適合,它們就會數量劇增,而且十分密集。另外,蝗蟲為了維持體溫,也需要成群結隊地活動,因而會越集越多,形成數量驚人的蝗群。

但它們為什麼又要遷徙呢?是為了食物的需要嗎?有些蝗群遷徙的路線竟然長達3000 多千米,有時還要跨越重洋。僅僅是因為要尋找食物似乎解釋不通。

又有人認為,它們是為維持身體熱量而追隨著太陽移動的。但有些蝗群的遷飛路線則是由南向北,從赤道一直飛到了北非;而且那麼大數量的蝗群在短時間內又會銷聲匿跡,它們又是怎麼消失的呢?這又是一個待解之謎。

螳螂的生與存

比起蝗蟲、蟋蟀那些靈活跳躍,展翅飛翔的昆蟲來,行動緩慢的螳螂的確遜色多了,就是和蟈蟈相比,也顯得有些笨拙,但捕捉昆蟲的本領卻很高明,它能巧妙地捕食蟬、蝗蟲、蒼蠅、蝴蝶和蚱蜢等害蟲。

螳螂有一個上寬下窄的三角形的頭,又細又長的頸脖,苗條的身軀披著淺色透明的長翅。螳螂的一對前足猶如刀斧手高舉的大刀,所以有些地區也稱它為“刀螂”。

螳螂在捕獵前,常將長臂高舉在胸前,就像虔誠的教徒祈禱的模樣。因此,德語把螳螂也叫做“祈禱的信女”。實際上,那種虔誠的態度是騙人的,高舉著的祈禱的手臂,卻是最可怕的利刃。

為了便於尋找食物,螳螂的眼睛生在三角形頭部的兩端,並且向外突出,這樣視野就格外開闊。不過它的視力並不敏銳,它看東西無論遠近總是模糊不清。螳螂對靜止不動的東西是看不見的,它隻能看到運動著的東西。因此,不管螳螂要捕捉的小蟲是什麼顏色,什麼形狀,行動是否靈活,隻要它是個活動的,螳螂就會看到它。如果用死蒼蠅喂螳螂,它是不會理睬的;但是,一隻半死的蒼蠅,隻要掙紮一下,螳螂也會把它捉來吃掉。

螳螂捕蟲時,它的三角形小腦袋不停地搖動,先瞄準,然後揮動鐮刀似的前足,一躍而上,迅速撲擊,前後僅有0.05秒,速度之快,實在驚人。

那麼,螳螂為什麼具有這種準確而又快速的撲擊本領呢?原來,螳螂是靠兩種器官來傳遞信號的,一種是複眼,另一種是昌頸前的幾叢感覺毛。螳螂的雙眼不會轉動,可是它的頭卻能朝任何兩側方向轉動。

螳螂的兩個很大的複眼是視覺器官,也是特殊的傳遞器,它能將信號傳到大腦,使頭部對準捕擊對象。當螳螂在跟蹤獵物時,頭的轉動壓縮著一叢感覺毛,由於形狀的改變,從細毛傳到大腦的是另一種信號。螳螂大腦的神經係統得到兩種互有差別的信號後,立即作出決定,雙臂應該朝什麼方向,用什麼速度去襲擊。

螳螂為什麼不根據一側複跟的視覺信號去直接襲擊而還要轉動頭部呢?科學家觀察研究後發現,螳螂捕獵時,不僅要知道蒼蠅所在的方向,而且還得掌握它的距離,對距離的判斷就要由雙目的視覺作用來完成。隻有距離算準了,才能精確地命中目標。

為了便於捕捉小蟲和迷惑對方,螳螂還有一套不尋常的本領,就是它的顏色會隨著周圍草木葉子的顏色變化。夏天草叢和樹林都是綠色,這時螳螂也是綠色的;秋天葉子枯萎變黃,螳螂也就變成黃褐色了。

螳螂雖然強悍,但是它也有畏懼的強敵。某些凶猛的肉食性鳥類就是它的大敵;受了傷的螳螂甚至連小小的螞蟻也無法應付。還有一種小蜂的幼蟲,能寄生在螳螂的卵塊裏,可使卵塊裏的卵全部覆滅。

螳螂的食物不隻是別種昆蟲,它還是個自食其類者。它可以滿不在乎地吃它的姊妹,好像吃蚱蜢一樣。為了繁殖後代,雌螳螂甚至不得不吃掉自己心愛的丈夫。

青蛙有靈敏的“偵察器”

青蛙是消滅害蟲的“幹將”,每天能捕食70多隻害蟲,一個月就吃掉2000多隻,千年內除了冬眠以外,就足足消滅掉各種害蟲1.5萬多隻。

青蛙蹲在草叢裏、禾苗間,鼓起一雙大眼睛,一動不動,凝視著遠方,一副神態自如的樣子。其實,它正在嚴密監視著周圍動靜,既要伺機捕食昆蟲,又要逃避天敵的襲擊,極為緊張。如果突然有飛蟲掠過,它驟然躍起,伸出舌頭,把昆蟲卷進嘴去。

青蛙為什麼能這樣閃電般捕食呢?因為它有一張寬闊的大嘴巴,還有長而分叉的舌頭。它的舌頭不是長在口腔的後部,而是長在下頜的前麵,舌尖朝著咽喉。當捕捉飛蟲時,它就閃電般突然向外翻伸,舌麵上分泌有粘液,飛蟲一碰上,就被粘住。然後,它將舌頭快速翻轉,飛蟲也就進肚子。

曆來,人們總認為,青蛙是依靠齶骨的推力翻動舌頭的。最近,美國密執安大學的兩位生物學家否定了這種說法。他們說,蛙舌移動是舌肌的彈力作用,因為那兒有很多強硬的纖維組織,形成彈性。另一位科學家用電影攝影機拍攝實況,再通過電子計算機分析信息,得出相同的觀點。這項研究結果將應用到人類醫學的牙科矯形手術中。

青蛙是靠眼睛得到周圍世界的信息的。科學家發現,青蛙有極為複雜的視網膜。這視網膜由3層各自分開的神經細胞組成,外層是神經節細胞層,約有50萬個細胞;中層是雙極細胞層,約有300萬個;內層是感受細胞層,約有100萬個,它們分別執行著不同的任務。

神經節細胞的體積和結構變化更加複雜,共有4種。一種最小的細胞叫“邊緣偵察器”,隻能感覺到比周圍環境較亮或較暗物體的邊緣,像樹幹和天空、湖岸等輪廓。較大的細胞叫“昆蟲偵察器”。它隻有對青草的尖端或者有彎曲邊緣的昆蟲等在移動時,才會理睬。另一類細胞叫“事件偵察器”,它對亮度的變化,目光的移動,光源的開啟和熄滅等發生作用。還有一類細胞叫“光強減弱感受器”,體積最大,數目最少,當光線減弱的時候,就會對沼澤中陰影的暗色部分作出反應。

當一隻昆蟲進入青蛙的視野或者猛禽的影子從眼前掠過時,這4種神經節細胞,通過長長的支線連通了許多雙極細胞,形成一個巨大的網,可以從廣泛的範圍中收集從感受細胞傳來的信號,使青蛙立即作出反應,井采取適應的行為:撲向昆蟲,還是跳進安全的河水中。

青蛙隻看對它有意義的事物。蛙眼把看到的事物信號傳給大腦,而大腦得到的實際上是4種圖像重疊的記錄,仿佛4色套印的圖案那樣。青蛙的眼睛看動的物體很敏銳,可對靜的東西幾乎視而不見。

青蛙呼吸時,鼻孔的辨膜時開時閉,下巴不停地起落顫動,當顫動一停,青蛙就一躍而起,抓住昆蟲。不管昆蟲飛得多快,往哪個方向飛,青蛙對飛行中的昆蟲看得一清二楚。青蛙“偵察器”的靈敏度是極高的。

食物影響龜的壽命

在動物世界裏,龜的壽命最長,有“老壽星”之稱。

那麼,龜的壽命究竟有多長呢?有記錄的一隻最長壽的龜,共飼養了152年,它的壽命至少有152歲。在龜類王國裏,不同龜種壽命長短不一,有的龜能活100年多年,另一些龜隻能活上15年左右。

人們雖然都知道龜是長壽動物,但是對龜的長壽原因卻知道得很少。國內外一些科學家已將此列為研究課題進行探索,但至今,龜的長壽原因仍說法不一。

有的科學家曾經提出,龜的壽命與龜的身體大小有關,龜體大的壽命就長,龜體小的壽命則短。有記錄可查的長壽龜,例如象龜和海龜都是龜族中的大個子,前者是世界上最大的陸地龜,後者的個兒都很大。

但上海自然博物館的動物學家不同意這一觀點,因為該館有一隻保存著的大頭龜標本,論個頭遠不如象龜和海龜大,可是這隻龜至少已活了132年。

有些動物學家和養龜專家認為,以植物為食的吃素龜的壽命,一般要比吃肉和雜食的龜類的壽命長。例如,生活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熱帶島嶼上的象龜,以青草、野果和仙人掌為食,壽命特別長,可活300歲。

但是另一些龜類研究人員卻認為不一定,比如以蛇、魚、蠕蟲等動物為食的大頭龜和一些雜食性的龜類,壽命也有超過100歲的。

最近,一些科學家還從細胞學、解剖學、生理學等方麵去研究龜的長壽秘密。科學家把龜的心髒離體取出後,竟然還能跳動整整兩天之久。這說明龜的心髒機能較強,同龜的壽命較長也有直接關係。從整體上來說,龜類的長壽,同它們的行動遲緩、新陳代較低和具有耐饑耐旱的生理機能有密切關係。

光照度能使海龜識途

海龜分布在熱帶與亞熱帶地區的海洋裏。當兩棲類離開水域爬上陸地時,海龜作為卵生爬行動物早已離開水,在陸地上定居了。但其中一部分又返回了水中,這部分的後代我們稱之為“綠海龜”,“活化石”這個稱號一般是指綠海龜。

綠海龜的身體長有1米多長,全身的脂肪是綠色的,背麵呈褐色或暗綠色,上麵有黃斑,腹麵黃色,頭的前額上有一對額鱗,上頜天鉤曲,椎骨5枚,肋骨角板4對,四腳像鰭狀的足,靠它們像槳一樣地在水中劃動,海龜能十分靈活地遊動。

海龜是用肺呼吸的,所以它每隔一段時間便要將頭伸出海麵來吸取空氣,然後再返回水中。但是,海龜即使很長時間不浮出海麵,也可以呼吸到氧氣,這是由於它有一種具特殊呼吸功能的“肚囊”,肚囊實際上就是海龜直腸兩側的一對厚厚的囊袋,囊袋的壁上分布著許多微細血管,海龜在水中時,通過有節奏地收縮肛門周圍的肌肉,使海水從肛門進入直腸和肚囊,肚囊微細血管內的紅細胞從海水中直接攝取氧氣,所以海龜可以長時間地呆在水底下。

雖然如此,海龜仍需要離開水域,爬到岸上來生產後代。海龜每隔2~4年繁殖一次。一個產卵期可產卵3次,每次相隔兩星期,每次產卵70~120枚,最多可達500枚。龜卵要在45~60天才能孵化出殼。小海龜白天隱埋在沙中,待天黑後再奔向大海,它們在旅途中不斷地發育成長成熟後,竟然又會回到“故鄉”去繁殖、產卵,這種奇特的本能引起了科學家的極大興趣。海龜憑什麼識路的呢?

海龜中的核皮龜,在蘇裏南產卵,然後經過11個月的長途旅行,橫渡大南洋,返回到加納沿岸,全程達5900千米。巴西沿岸的綠海龜為了產卵,會橫渡2252千米的大洋,到南大西洋中的一個極小的大山島——阿森匈島的沙灘上去生兒育女,6個月後,它們再作長途跋涉,返回巴西。剛剛孵化出來的幼龜,一進入大海,就能準確地遊向巴西沿海。

在童話故事《小蝌蚪找媽媽》裏,幼青鞋是一邊在水中遊,一邊變形;直至變成成熟的青蛙時,才知道自己的母親是誰,它依據的是外貌特征。而幼龜依據什麼來返回故鄉呢?

幼龜出生地是沙灘,它從未去過海洋。它們是依靠天體星辰或地磁來判斷大海的方位,還是憑借視覺或是嗅覺功能來找到大海呢?科學家們作了種種研究。

一種研究發現,海龜的體內有一種奇妙的水下化學感受器,海龜可以靠它來感知外界的化學信息。由於海洋暖寒流的溫度與濃度差異,一個特定水域中的任何一種溶於水的化學物質的濃度比起另一個特定水域來,總存在一定數量的差異。海龜就是根據這種差異來識辨道路的。人們觀察到,當海龜由波濤洶湧的海中爬上沙灘時,需要把鼻子伸到潮濕的沙土中去聞一聞,似乎在證實自己是否到達了目的地。

另一種研究認為海龜的視覺係統對光信號起著正超光性反應,光是標示海洋方位的重要因子,海龜通過其正超光性行為而回歸大海。

白天,海灘上的小海龜迎著太陽的方向活動;晚上,若以人工光給海龜發射光信號,海龜即朝著光信號方向移動。可見,海龜可通過視覺係統與大腦皮層對來自大海方向的光信號進行整合作用而確定大海的方位。

生物學家經仔細觀測,發現海龜產卵的海灘地形與光照度的分布狀況有密切的關係。靠海岸一邊的地勢較高,長有植物,光照度較差;而靠近大海一邊的地形較平坦,開闊而明亮,當大海波濤澎湃時,海浪的光波會折射到海龜的視野。尤其是晚上,靠海一邊的光亮度較靠岸一邊更強,更易引起海龜視覺中樞神經係統的興奮,並通過大腦皮層對海灘環境光照度的分析整合作用而判定大海的方位。

為了驗證這種假設,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尼·莫多索夫斯基博士對剛孵出不久的小海龜做了一係列的實驗。他把8隻5~9日齡的綠海龜分別放在一個特別設計的實驗河床中。河床是黑暗的,河床的環境溫度在19℃到24℃。在河床的一端安裝兩塊白色的光照信號板,信號板距實驗海龜頭端53厘米。在河床的外側,每側安裝一個發光器。當發光器啟動時,信號板上的光照度約755勒直司,依此作為海龜正超光反應行為的標準光照度,每次實驗時間為60秒鍾,最長時間為120秒鍾,分別對河床中海龜發出光信號和間歇信號。每當信號持續達60秒時,就會發現河床中的海龜都向光信號板方向移動。如果對海龜進行間歇信號實驗,閃光的總時間不到1秒鍾時,海龜產生正超光行動的比例明顯的增大,至60秒鍾時,則與持續光信號刺激的效應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