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把海龜的雙眼戴上不透明的蠟膜眼罩,然後,啟動發光器,持續發光60秒種,結果,沒有海龜向信號板方向移動。以上實驗表明:海龜對光的正超光性反應,必須通過視覺作用,在同樣的光照度條件下,需達到光刺激時間的總量時才能產生正超光性反應。
在實驗過程中可出現間歇閃光刺激效應不如持續光刺激的效果,尼·莫羅索夫斯基博士認為,這是由於間歇光刺激削減了總的光刺激量的緣故,因海龜對光信號的正超光性反應是以集成刺激時間的光量為基礎的,為了校驗這種假設,他把持續光刺激時間比間歇閃光刺激減少一半,或把間歇閃光刺激的光照和持續時間增加一倍,使持續光刺激與間歇光刺激相等,然後進行比較實驗,結果,二者的正超光性反應類似。由此表明,不論是間歇閃光刺激或者持續光刺激,隻要兩種刺激的總光亮相同時,海龜對光信號產生的正超光性反應就相似。
另外,有人猜測海龜可能同某些回遊魚類一樣,體內有著某種能利用地球重力場辨識方向的導航係統,同時能參照海流和不同時期的水溫來校正航向,或者說海龜的嗅覺特別靈敏,能嗅出家鄉的味道。
鯨魚聽覺失靈則集體自殺
1985年12月22日,中國福建省福鼎縣海灘發生了一場悲劇,遇難的全都是很珍貴的抹香鯨。
那天清晨,有一群鯨遊入福鼎縣的泰嶼海灣。當時,正值退潮,群鯨驚慌失措,左衝右突,勢如排山倒海。先有一頭衝上淺灘,掙紮哀鳴,其餘的本已順潮回到海裏。這時,它們似乎聽到了同伴呼叫,全部又奮不顧身地遊回來。
當潮水再度上漲時,聞訊趕來的水產局幹部、技術人員和當地漁民通力合作,用機帆船拖拽著抹香鯨下海,但被拖下海的鯨竟又衝上灘來,場麵十分悲壯。最後,12頭長12米至15米,重15噸至20噸的抹香鯨集體自殺,陳屍海灘。
相對於以上這起發生在我國沿海的鯨魚集體自殺事件,世界很多地方發生的類似事件,規模更大,次數更為頻繁。
鯨魚為什麼會集體自殺呢?科學界對鯨自殺的原因眾說不一。
有人認為,鯨類衝上海灘的主要原因是聽覺失靈。因為鯨的視力較差,行動基本上依靠聽覺。它們靠鼻部和咽喉部的氣囊發出一種特殊的高頻聲波,利用回聲定位來辨別方向和捕捉食物。但當它們遊到平坦多沙或泥質的淺海水域時,反射回來的是低頻聲波,因此就無法對環境進行正確判斷,從而迷失方向。
也有人認為,鯨一頭接一頭地衝上海灘,是為了救助同伴。鯨有一個突出的特性,就是愛成群結夥地活動。一旦它們當中某個成員不慎擱淺,必然會痛苦地掙紮,發出哀鳴,其他的鯨聽到了遇難同伴的呼叫,全都會奮不顧身地前來救助,以致接二連三地擱淺。
更有人認為,鯨類幾十頭、幾百頭地大規模擱淺,是因鯨群中帶頭的首領判斷方向有誤,導致眾鯨盲目跟隨。
還有人認為,鯨類成群地遊向淺灘後悲慘地死去,與地球的磁場有關。
海上偵察兵——“海蜇”
夏秋季節,泛舟海上,在平靜的碧波中,常會看到晶瑩透明、身披輕紗,好象一個降落傘那樣的浮遊動物,這就是海蜇。唐代陳藏器在《本草拾遺》裏描寫道:“大者如床,小者如鬥,無眼目腹胃,以蝦為目,蝦動蛇沉。”
海蜇雖然沒有耳朵和眼睛,但水母蝦和玉鯧魚都自願當它的“耳目”。每當敵害接近時,生活在海蜇口腕周圍的小魚小蝦,立刻有所察覺,迅速躲進海蜇“家”裏去海蜇感覺到這些小動物的行動,立即收縮傘部,沉下海去。海蜇庇護了小魚小蝦,小魚小蝦也甘願為它“站崗放哨”。這就是陳藏器說的“以蝦為目”。
海蜇有種特殊的本領,每當海上風暴到來之前,它能預報。原來海蜇能把遠方空氣與波浪摩擦而產生的次聲波轉為電脈衝引起感覺。每當它接到信號後,就及早潛入深處,免得被浪濤衝上岩礁,弄個粉身碎骨。
科學家解開了海蜇預知風暴的謎,受到啟發,設計出一種靈敏的風暴警報儀——水母耳,用以準確地預報海上風暴的降臨。常在海上作業的人們也根據海蜇的行蹤來預測風暴。
海菊的魅力
在清澈的海水裏,在礁石的縫隙中,當你注目瀏覽時,會被朵朵美麗的花盤所吸引。當你伸手去觸摸它們時,它們就迅速地吹出一股清水,收回“花瓣”,抱成一團,原來這還是會動的“花朵”。這些五顏六色的“花朵”上,那一條條的花瓣,象舒展的菊花,人們因此而稱它為“海菊花”。
突然,一朵海菊花緩緩地動起來了。原來這朵花生長在一個螺殼上,螺殼裏居住著一個房客——寄居蟹。寄居蟹和海菊花是好朋友,海菊花能放出花瓣——觸手,捕捉小動物,既保護了寄居蟹,又把食物供給它。寄居蟹可以攜帶海菊花旅行海底。這樣,兩個朋友就不願分離,甚至寄居蟹遷居時,也要把它的朋友搬到另一個螺殼上去。
有一種花紋斑斕的小醜魚,和海菊花、海葵也是好朋友。海葵的觸手對小醜魚無害,小醜魚把別的小魚引誘到海葵的觸手間,海葵得到了食物,小醜魚也分享一分美餐。寄生蝦也同海葵交往,它還梳理海葵的觸手,讓它們保持清潔,換來的酬勞是“一日三餐”。這種身體透明,象玻璃一樣的寄生蝦,甚至得到了“葵蝦”的稱號。
藍血活化石——鱟
看看這種奇怪的動物,長的好像個瓢似的,知道它是什麼動物嗎?告訴你們吧!它就是大名鼎鼎的——鱟!
鱟,是曾經和恐龍生活在同一個時代的動物,但是龐大的恐龍最終沒有逃過白堊紀末期的大災難,全部的滅絕了,而這個怪模怪樣的動物,曆經了地球的滄桑卻生存了下來。根據化石資料研究,它們在地球上生存了這麼長的時間,但是身體的結構卻沒有多大的變化,所以被人們稱為“活化石”。另外,從鱟的發育過程來看,它的幼蟲與幾億年前在海洋中繁盛的三葉蟲長得十分相似,於是可以推斷鱟與三葉蟲有著十分密切的親緣關係,很可能鱟就是三葉蟲的後代。
鱟,是海洋中一種的節肢動物,最大的有60厘米長。一般生活在海底的泥沙當中,主要吃一些蠕蟲和沒有殼的軟體動物。從外表上看,鱟的整個身體像個瓢,全身棕褐色,灰不溜逑的,唯獨有一個長長的,好像劍一樣的尾巴,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其實,鱟的身體仔細看可以分為:頭、胸部、腹部和劍尾三部分。在頭胸部長有6對足,其中後5對圍繞在嘴巴周圍,當它吃東西的時候,這5對足就像“牙齒”一樣,幫助它咀嚼食物。所以,把它們歸屬於節肢動物門、肢口綱。在鱟的腹部長有堅硬的腹甲和腹足,這樣它不僅可以用胸足在泥沙上爬行,還可以利用腹足在水中自由自在的遊泳行並且借助劍尾的幫助鑽入泥沙中。它那長長的劍尾不僅是一種有利的工具,還是它防禦敵人的有利武器。堅硬的劍尾就像寶劍一樣,可以刺入敵人的身體,給敵人重重的一擊,至敵人於死地。
鱟,現今共有5種,其中最常見的要數中國鱟了。夏天,無論是在沙灘上還是在海底,經常能看到鱟總是一大一小的生活再一起。其實,當雄鱟發育成熟後,頭胸部的第二對足末端就會長出一對彎曲的小鉤,它用這對小鉤牢牢的“抱”住雌鱟,趴在雌鱟的身上。從此,它們“倆人”就“婦唱夫隨”,共同生活在一起,恩恩愛愛地相守一生。所以,人們給了它們一個好聽的名字棗“海底鴛鴦”。但是胖胖的妻子總要背著這個瘦小的丈夫一起生活,不免有些受氣。
鱟的特別之處不僅在於以上介紹的這些,最值得人們注意的是,它的血液是蘭色的!眾所周知,我們人類和大多數動物的血液是紅色的,這是因為在我們的血液當中含有鐵離子,當鐵離子和氧結合後,形成血紅蛋白,使血液呈紅色。而鱟的血液當中含有銅離子,當銅離子和氧結合後,形成血藍蛋白,使血液呈藍色。而且,這種藍色的血液一旦接觸細菌,就會凝固。這種血液應用於醫學當中,能馬上檢查出病人是否有細菌感染,為急症病人的診治做出快速診斷。
這就是奇特的藍血活化石,有機會大家來博物館領略一下它的風采吧!
海中蝙蝠——鰏鱝
一望無際的大海中,生活著千奇百怪的生物,今天我們要介紹的就是它——鰏鱝(bī fèn)。鰏鱝是一種長相非常奇怪、生活在海洋當中的魚類,它和我們熟悉的鯊魚有近親關係,同屬於軟骨魚類。就這麼看上去,鰏鱝的樣子,就像一隻展翅飛翔的大蝙蝠一樣,因此人們俗稱它為“蝙蝠魚”。
鰏鱝生活在熱帶海洋中,我國南海、台灣海域也是它經常出沒的場所。它的身體在6米長左右,體重可達1-4噸,頭上長有2個突出來的、可以擺動的肉角,叫做“頭鰭”,位於眼睛兩側,能夠自由的轉動。在捕食時,兩個頭鰭就不停的擺動,好象兩隻手一樣,把食物迅速的撥進寬扁的嘴裏,飽飽的美餐一頓。在它身體的兩側,有兩個寬闊而扁平的胸鰭,與身體相連接,形成一個可以在海洋當中自由“飛翔”的“翅膀”,伸展開後可達5-6米寬。遊泳的時候,它的胸鰭能作波浪形擺動,就如同鼓翼飛行的蝙蝠一樣。鰏鱝的背部為灰綠色,上麵覆有白斑,腹部雪白,身體後端還有一條,好象鞭子一樣的長尾巴,在遊泳的時候,能夠起到平衡的作用。
鰏鱝一般生活在海底深處,行動敏捷,兩個寬廣的胸鰭是它在水中遨遊的“翅膀”。每當到了繁殖季節,它們便雌雄相伴,向海麵遊去。別看它的身寬體重,這時的鰏鱝會使勁擺動自己的胸鰭,用力拍擊水麵騰空躍起,能在距水4米高的空中,拖著長尾滑翔。有時,在海洋中航行的船隻,遇到鰏鱝一時興起,跳出水麵,它能夠跨過人的頭頂,越過甲板,然後落入水中,隨之而來的是一聲如同開炮一樣的巨響,激起無數浪花。這種聲響就是在數千米外都能聽到。要是不幸被這龐然大物砸到,那麼小船必定是船毀人亡了。而且,雌鰏鱝會在騰空飛躍時,就順便把小鰏鱝也產了出來,小鰏鱝掉入直接水中,開始了自己新的生活。
蟹的特異功能
蟹的十肢都有預先長好的折斷線。若有一肢給掠食的魚咬到了,或受了傷,或夾在石頭縫裏,它便立刻收縮一種特別肌肉,斷出這一肢,趁魚在全神對付那仍會扭動的斷肢時逃走。斷去肢體連血都不流,因為肢內有特別的膜,將神經與血管完全封斷。又有特別的“門”,能將斷處關閉。血細胞立即供應脂蛋白質,開始長出新肢。
蟹有三合一的胃。前胃裏的胃壁有“齒”,將迅速吞下的食物磨碎。中胃較大,具有肝和胰的作用。後胃裝滿了大腸和小腸。
很多蟹體內都有一種“時鍾”,能使蟹殼顏色出現有規律的變化。1962年,生物學家鮑威爾發現,岸蟹上有紅、白、黑三種色素。白天它殼上散布著紅、黑兩種色素,使蟹殼的顏色比較深暗。夜裏,這些色素減退,蟹的顏色變成淺淡。
除了口器官和蟹螯的尖端外,蟹那8條爬動的腿都有“分辨”本領。1930年,生物學家盧德放一隻蟹在吸墨紙上,紙麵有幾處吸進了肉汁。這隻蟹的最後一對腿碰到了肉汁,就立刻抓住不放,開始咬食。
有些蟹在水底下,能利用天體及分析偏振光方法,決定行動方向。1967年,佛羅裏達州美安密大學韓根博士的實驗證明,北美洲和南美洲水域內時常見到招潮蟹離開了它原來棲息的地方,能夠找尋方向重返故居,僅在天空烏雲密布的時候,它才失去行動方向的指示停留不動。
1960年,生物學家又發現,蟹的動脈血壓比人類少20倍。因為動脈血管大,蟹不會有高血壓的毛病,也永不會死於心髒病。為了幫助血液循環,有些蟹的腮底下,另外還有輔助心髒。
蟹的腿非常敏感,可以發覺水中的震動。第一對觸角能偵查出很遠的物體和液體的動蕩。這樣複雜的係統,在尋覓食物或躲避危險時,似乎還不夠用,它渾身的毛也都具有敏感性。除了這些奇妙功用以外,蟹還有一對很特別的複眼,視角達到180°,複眼的眼珠,下麵連接著一個眼柄,藏在甲殼上的堅硬眼窩中,可以個別向外伸出。假使弄壞了一隻眼睛,它很快又長出一隻新的。不過科學無法解釋的是,蟹的眼珠和眼柄要是全部損壞或割斷後,就不能再長出新眼,隻能在眼窩中多長一隻觸角。
海豚愛憎分明
世界上有兩種動物最喜歡鬥爭哲學。一種是鯊魚。母鯊魚在它的腹中一次孕育了成百上千條小鯊魚,小鯊魚們你爭我鬥,鬥到最後,隻剩下一條小鯊魚誕生。另一種是人類。人類會用巧妙的理由把人鬥得烏天黑地,還會用種種武器讓同類成千上萬地死去。
海豚則不同。在海豚王國裏,沒有強者與弱者的爭鬥,也沒有這一群海豚與那一群海豚的爭鬥,海豚社會是個充滿合作、充滿友愛的社會,它們在水下經常發出充滿友好的咕咕聲,仿佛不停地互相問候著:“您好,您好。”
海豚會無私地幫助自己的同類。它對人類也充滿了愛和信任。不過,海豚並非對一切都愛。有一次,一隻小海豚在小安的列斯群島附近突然遭到三條鯊魚的襲擊,它馬上發出噓噓的呼救聲。20多隻海豚聞聲馬上用噓噓聲、吱吱聲、咯咯聲予以響應,並以每小時40英裏的速度,箭一般遊向出事地點,勇猛地撞擊鯊魚。不一刻,鯊就深入海底而亡,小海豚得救了。
海豚對人類也是恩怨分明。在新西蘭中部的夫倫奇巴海峽,暗礁密布,經常有船觸礁沉沒。有一隻名叫“戴克”的海豚義務為各種船隻導航,使船隻安然度過險礁。但是,有一次,戴克為“企鵝”號海船導航時,船上有個船員竟開槍打中了它。戴克潛入深海,死裏逃生。當“企鵝”輪又一次經過海峽時,戴克又遠遠地在暗礁中引路。但是,這一次,它把船引向充滿暗礁的地方。不久“企鵝”號觸礁沉沒。戴克望著它,隨即消失在茫茫的大海中,似乎慶幸。惡人有惡報”。
不美麗的美人魚
遙遠的天邊,雲朵染上了淡淡的玫瑰色。但隨著海風的輕輕吹拂,黑夜越走越近。像墨一樣的大海,悄悄地托起了明燦燦的月亮,如明珠一樣,悠悠地掛在天上。而清澈的海水在與海邊岩石的撞擊下,如散落的珍珠,綻放著動人的微笑。
“彎彎的月亮呀,在海中飄蕩!風兒的歡笑啊,在微風裏流淌!看我美麗的人魚姑娘,在岸邊歌唱……”聽!小美人魚披著月光,戴著綴滿珍珠的花環,又伏在岩石上甩著可愛的小尾巴在唱歌呢!童話一樣的故事,世界上到底有沒有美人魚?
在美洲新大陸剛剛被發現的時候,歐洲各國紛紛派船隊去美洲探險,尋找寶藏。每當黃昏日落或者明月高懸的時候,那些在海上漂泊數月之久的探險者和水手們,常常在那粗笨的單筒望遠鏡中,透過彌漫的水霧,看到一些袒胸露膚的美麗“女人”在海邊遊泳、嬉戲,還有的把自己的“嬰兒”抱到胸前喂奶,而這些“女人”卻又拖著象魚一樣的尾巴,她們時而出現,時而又被海上的迷霧遮住。這個海上“美人魚”哺育嬰兒的奇妙景象,勾起了遠涉重洋的人們對自己妻兒的思念之情,“美人魚”的傳說也就隨之誕生了。
其實傳說中的“美人魚”,就是海洋中的一種哺乳動物,名字叫做——儒艮,屬於海牛目、儒艮科。它們生活在溫暖的熱帶、亞熱帶的海水中,模樣可沒童話中形容的那麼漂亮!儒艮長著一個小腦袋,頭上平平的,嘴巴向前伸出,厚厚的上唇形成一個圓筒狀,好象豬的鼻子一樣!它們的身體仿錘形,前肢變成了鰭槳狀,後肢退化,拖著好象魚尾一樣的新月形尾鰭。雌性儒艮胸部乳房豐滿,高高隆起,還生有一對4—5厘米的乳頭。當它給幼仔哺乳時,常用兩個肥大的胸鰭抱起幼仔露出海麵,所以在傍晚或朦朧的月夜中使人們產生了“人魚”的錯覺。
笨重的儒艮憨態可掬,雖然長相並不美麗,但性情謙和、安祥。溫和的晚霞中,它們經常三五成群在淺海地帶嬉戲玩耍。同伴之間也常常用鼻子相互碰撞來和對方打招呼表示友好,而且它們之間很少發生爭鬥。外表不美麗的“美人魚”心靈卻無限的美好。
善於喬裝打扮的魚
眼睛能看到物體的範圍稱為視野,視野的大小以視角的度數表示。人眼垂直方向的視野為134度,淡水鮭魚為150度;人眼水平方向的視野為154度,淡水鮭魚為160~170度。魚眼視野大是由於水晶體大,並且突出而能接受更大角度射來的光線的緣故。人的眼睛生長在正前方,雙眼視野為120度;魚的眼睛長在頭的兩側,雙眼視野僅為20~30度,或者沒有雙眼視野。眼長在側麵的魚類,視覺近於平麵的視野範圍,因此能同時看清前後的物體。
但是,由於魚眼不能調節,頭前和身後一定區域是看不到的,也就是頭前無視區較大。
由於水與空氣折射率不一樣,陸地上物體的光線折射入水中後,魚眼感覺的距離比實際距離要遠得多,如果物體很低,由於折射和水麵的反射作用,魚是看不到的。
由於魚眼的水晶體呈球形,曲度又不能改變,因而大部分魚是高度近視,一般隻能看清30—40厘米遠的物體,至多也不過10~20米。
生環境不同,魚眼的適應形式也不同。例如,生活在沿海的彈塗魚,眼突出,角膜相當彎曲,水晶體稍扁平,視網膜上圓錐細胞多,適於離水在空氣中觀察物體。四眼魚的眼球分成兩部分,上部分觀看空中物體,下部分觀看水中物體,當它的水麵遊泳時,是空中、水中的食餌,均逃不出它的視線。生活在深海的後肛魚,眼呈圓筒狀,像望遠鏡一樣。生活在深海在柄眼魚,眼窩區向外突出,變成長柄,眼著生在柄的前端。這些都是長期適應環境的結果。
生活在熱帶海洋中的石斑魚,能很快地從黑色變為白色,黃色變為緋紅色,紅色變為淡綠色或深褐色等,它身上的點、斑紋、帶和線還能忽暗忽明。據觀察,這種魚能在極短的時間內變化出6種不同的顏色。為什麼石斑魚能迅速變換體色呢?
我們知道,魚的色彩是皮膚細胞的色素決定的。色素細胞共有4種,即黑色素細胞、紅色素細胞、黃色素細胞和鳥糞素細胞(或稱為虹彩細胞)。色素的種類和多少不同及色素的轉化而形成了魚的體色。另外,色素細胞的形狀改變,會顯出不同的色彩。色素細胞在魚體皮膚中呈雙層;上層分布在表皮下的疏鬆結締組織中,下層則在皮膚的緊密結締組織中。上層色素細胞對魚體顏色的改變起著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魚體黑色素細胞附近分布著豐富的神經末梢,神經係統控製著黑色素細胞的生理活動,同時,腦下腺分泌的激素也控製黑色素細胞的生理活動,但作用的速度比神經控製速度慢得多。黃色素細胞和紅色素細胞則是由激素控製的,與神經係統無關,這兩種色素細胞附近未發現神經末梢。
魚類變色,是對環境刺激的一種反應。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鼻子嗅到的以及觸覺器官所感受到的刺激引起的神經衝動傳至腦,促使腦相應的反應下傳至一定部位,或腦下腺分泌激素傳至一定部位,色素細胞得到信息分泌適量的色素。刺激不同,分泌色素種類與量就不同,從而顯示出不同的體色變化。
有的魚死後顏色有很大變化,完全不同。在羅馬時代,大型宴會上常常把活的羊魚放入魚缸內,請客人觀看它死亡過程中表現出的各種顏色。
石斑魚和羊魚,都是較名貴的食用魚,在我國南海這兩科魚的種類也不少。
在大海中,生活著各種各樣的魚類,有的呈金黃色,有的呈紅色,有的呈淡藍色等等,構成了一個絢麗多彩的魚類世界。
生活在水域中上層的魚類,它們身體的背部呈灰黑色,腹部呈銀白色。在深水處生活的魚類,大多為黑色、紫色、避免鮮明的色彩招來麻煩。生活在澄清水域中的玻璃魚全身透明,連五髒都可以看見。生活在岩礁洞的魚類,它們的體色變幻無窮,美不勝收。
為什麼魚兒會有各種各樣的顏色?這主要與它們的生活環境有關。一般說來,生活在水域上層的魚類,腹部是銀白色的,背部呈灰色或者黑色。這一水層的環境惡劣多變,很不安寧,魚類時常會遇到一些海鳥的襲擊和同類間捕食的競爭。它們穿起灰、黑色的“衣裳”,從上往下看,跟水底的顏色相似,這樣就可以成為“隱身者”,避免受到意外的襲擊;從水下往上看,白色的魚肚子跟天空的顏色相近,又可以迷惑水下凶猛魚類,免遭災難。
魚類的各種喬裝打扮,都有利於它們適應不同的生活環境,躲避災難,保護自己。魚從卵孵化成幼魚,直到長大,一生中隨時都在跟惡劣的環境作鬥爭。生存下來的魚類之所以沒有被淘汰絕種,一代一代繁衍到今天,與它們的保護色“服裝”有很大關係。
水底之狼——水虎魚
一提起水虎魚,人們立刻就會想到它們對毫無防備的人們發動的瘋狂攻擊:短短幾分鍾內,受害人就隻剩一堆白骨。事實上,大批當地兒童每天都在水虎魚出沒的水域洗澡與嬉戲。南美的內陸湖遍布各種水虎魚。撇開它們可怕的名聲和早期探險者添油加醋的傳說,水虎魚在河流與湖泊的生態係統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水虎魚捕食贏弱、受傷或死亡的獵物,從而清除了水中的腐爛物質。它們很少會主動攻擊強壯而健康的動物。
水虎魚是掠食者,也是清道夫
帕那爾人是生活在亞馬遜的土著人。對他們而言,遭遇水虎魚是愚蠢而並非不幸。事實是水虎魚隻在特定狀況下攻擊獵物,它們通常不會去理會鯰魚,但它奇特的遊姿引起了它們的注意。水虎魚很少在活水中攻擊健康動物,而是獵取衰弱瀕死及已死的動物,如同狼尋找獸群中最軟弱的去攻擊。水虎魚不像多數魚一樣群集,它們隻在爭奪食物時暫時休兵,彼此共存。它們攻擊之迅速令人吃驚,鯰魚被吞噬後仍在喘息,很快地,鯰魚便屍骨無存了。
帕那爾人認為河流中的某些威脅遠大於水虎魚,這些人正在獵捕他們最怕的水中生物——溫馴的黃貂魚。黃貂魚靜靜地躺在淺水底,通常還覆蓋著沙泥,在清水中幾乎不可辨認。
黃貂魚通常無害,但如果有人踩到它,它的防衛反應是拍打包複酸液的有刺魚尾。打到不備的涉水者足腿上,再把刺戳進傷口中。這種傷口要疼痛幾個月才能痊愈。大多數帕那爾年輕人都有黃貂魚所留下的傷痕,他們討厭黃貂魚,隻要看到就去叉它。切下它的尾巴,把流血的黃貂魚丟回河中,讓水虎魚吞吃。
帕那爾人經過世代的試驗學到生存法則,經驗教導他們要尊敬而非懼怕水虎魚。就像所有動植物,它的生存和行為都有法則,水虎魚並不是早期狂熱的白人探險家所描繪的災害,它們是生態係統自然的一部分。在這些水域中,遭水虎魚攻擊的危險很小,但他們也知道離此不遠處有些地方帕那爾人永遠不會涉足。因為那樣一定會遭到攻擊。
亞馬遜有句老話:“在夏季,每日下雨;在冬季,終日下雨”。在雨季,水位高漲淹沒盆地,原本幹燥的森林由於河位變寬而溢水,河流和湖泊的黑暗邊界如今是一片幽暗森林。
水虎魚在旱季的饑餓日子被豐沛時期取代,它們梭遊在枯枝中尋覓獵物。如潮汐般,水漸退去,多數水虎魚回到河域,卻有許多困在淺塘中,成為上百種鳥的明顯獵物。有些水虎魚留在深湖中,有足夠水量支撐到下個雨季,但這隻是短暫緩解,因為它們會逐漸麵臨饑餓。在被隔離的前幾個月,水虎魚獵食池塘的其它魚,漸漸地它們耗盡資源,食物的竟爭加劇,很快便隻剩下水虎魚,它們會同類相殘。同類一出現衰弱跡象時就會彼此吞噬。隻要一有機會,像出現一隻兀鷹,水虎魚就也會蜂擁爭食。亞馬遜是平衡之地,光亮和黑暗,絕食和饑饉,生和死,一人的不幸是另一人的幸運。這裏沒有邪惡,隻有善良。
看來殘酷野蠻的事隻是有效率的美,不如此便無法平衡。生命的設計在亞馬遜十分嚴密。目的隻有一個——延續物種。大自然耗時數十億年設計出相互依存的複雜係統,每種動植物不僅為自己而活,也為了群體生命而活。水虎魚也是如此,它不僅為了自己而存在,它存在是因為在亞馬遜生態的維係上扮演重要角色。水虎魚如同狼,是在食物鏈頂端的掠食者,它極少獵食健康強壯的動物。
水虎魚是掠食者,也是清道夫。將死亡動物的殘骸吞噬幹淨。由大處看,水虎魚的工作是清除河流中殘屑,如同兀鷹和土狼一樣,保持草原清潔。水虎魚清除衰殘病弱和死亡的動物,以保持河流健旺。
但你也不難在亞馬遜的任何一條河上聽到水虎魚攻擊健康人的恐怖故事。阿魯茲是北巴西裏的尼格羅巴塞羅村莊的瘧疾防治員,他小時曾被一群水虎魚凶猛攻擊。他記得年幼時看著父親在河岸清理野豬內髒。他不假思索跳進河中,河中已滿布被豬血和內髒吸引而來的水虎魚。他一入水,水虎魚就攻擊他的嘴部,即使他父親在幾秒內就把他拉出來,他已留下難以抹滅的疤痕。這種意外很少見,亞馬遜的人知道有傷口時不要遊泳,不要在他們洗澡的水中清理魚或獵魚。他們學會謹慎,跳下水前必先觀察。
水中飛碟——星魚
太平洋上有些島嶼前幾年還在,後來再也找不到它們的蹤跡。最近一些澳大利亞的科學家揭開了這個謎。他們發現,南太平洋中有種“星魚”,個子很大,直徑一米左右,宛如大圓盤,它的身體四周長著16條取食用的爪子,其上密布毒刺。
它遊動時,就如一隻旋轉的盤子,所以澳洲人稱它為“水中飛碟”。
正是這種“水中飛碟”,製造了一件件小島失蹤案。星魚專以珊瑚和珊瑚礁石為口糧,且胃口頗佳。一條星魚一晝夜就能吃掉2平方米麵積的珊瑚礁。當它們群起爭食,一些小島嶼便逐漸消失了。另外還有些較大的島嶼,則可能被星魚從根部咬掉,成為無根之島,於是被海流衝走了。一些科學家從空拍攝的一係列照片顯示,有些島嶼竟漂離了原來的位置。這難怪在原來的位置找不到這些島嶼了。
會放電的魚——電鰩
在溫帶海洋中有一種會放電的骨軟魚,它的名字叫電鰩。
盛夏,人們在海中沐浴,在淺水中行走,有時會突然感到周身麻木難受。這是附近水裏有電鰩在放電。電鰩放電對患有風濕病的人起著電療的作用。古代希臘人、羅馬人早就知道電鰩放電的性能,並利用電鰩來治療疾病。
電鰩可以放出50安倍的電流,電壓達60~80伏,每秒鍾放電50次,連續放電後,電流逐漸減弱,10~15秒鍾後完全消失,休息一會兒它又重新恢複放電能力。
電鰩是怎樣放電的呢?原來在電鰩胸鰭的內側各有一個由肌肉轉化而成的放電器。每個放電器是由若幹肌肉纖維組成的六角形柱管,管中貯存著無色膠狀物,通常起著電解質的作用。管內又分成若幹小的間隔,每一間隔裏有扁平的電極,神經末梢連接的一麵為負極,相反的一麵是正極。這些電極都是很小的電化學細胞組成。當電鰩受到刺激時,受神經末梢支配的細胞膜便釋放出一種化學物質,改變了細胞膜內外電荷的分布,這樣就產生了電位差,繼而產生出電流。電鰩的放電器是由肌肉轉化而成,所以在連續放電後,肌肉纖維疲勞了,就放不出電來,休息一會兒,疲勞解除,又可以放出電來。電鰩放電是為了防禦敵害和捕食,大魚碰上電流,急忙避開,小魚被擊昏、擊斃,正好成為電鰩的食物。
電鰩的放電特性啟發了人們發明、製造能儲存的電池,伏打電池的設計就產生了。伏打稱這個裝置為“人造電器官”。這樣,世界上第一個直流電源就在電鰩的啟發下問世了。
我們日常生活裏所用的幹電池,在正負極間填裝的糊狀物是由伏打電池的液體改進而來的。這種糊狀的電解質也是受電鰩的啟發(電鰩的發電器裏裝的是膠狀物)。這樣,人們用的電池就可做得小一些,靈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