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江海奧秘(1 / 3)

魔泉——斯丘古

冰島到處有間歇泉,最大的位於島的西南角。斯丘古泉位於冰島特河旁的地熱區,在雷克雅未克以東80公裏處。這個地區有許多熱水蒸汽池和熱泥漿池,大噴泉也在這裏,此泉是噴發力最強的間歇泉。

“斯丘古”在冰島語中意為“翻滾”。斯丘古泉霧氣繚繞的寧靜水麵,像受人控製一樣,每隔四到十分鍾,便會變成沸騰的大鍋,向空中猛烈噴出一道高達22公尺的沸騰水柱。幾秒鍾後,一陣蒸汽嘶鳴聲響起,噴泉便停歇下來,水麵重歸平靜,上麵籠罩著一團蒸汽。不久水麵又開始起伏,顯示下一次的噴發快要出現了,然後水麵起伏加快,中間鼓起冒出氣泡。跟著一陣轟鳴,氣泡突然爆裂,水柱再次噴出。

大噴泉的泉水噴射高度曾達70公尺,是世界知名的溫泉。1810年時,此泉是每隔半小時噴射一次;5年之後,泉水噴射間隔的時間延長為6小時;1913年的時候,把泉眼上的水排掉一些之後,此泉又恢複為每半個小時噴射一次。到了今天,大噴泉歸於沉寂。有時候,技術人員為了向參觀者展示噴射時壯觀的場麵,會把大量的皂液灌進泉裏,提高泉水的密度,好像是給泉眼加上了蓋子,使蒸汽不會輕易散發。然後抽掉部分皂液,降低壓力,泉水隨即就噴射出來。

冰島是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間歇泉呢?冰島位於中大西洋的海嶺上,正好處在兩塊巨大地殼板塊分離之處。這裏地殼薄弱,地下的熔岩就湧了上來,加熱了地下水,蒸汽彙集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噴射出來,這就形成了間歇泉,所以島上有這麼多的間歇泉。

熔岩接近地表且靠近地下含水層處的地方,往往會形成溫泉和熱泥漿池,惠特河穀就是這樣的地方。熔岩把含水層和其中的地下水一起加熱。熱水若不受阻礙,就會升到地表形成滾翻的溫泉或熱泥漿池。然而,如果有上部分的水困在含水岩石的孔隙會加熱到更高的溫度,形成間歇泉。起初,水因受壓而不能沸騰,隨著熱度升到超過正常沸點6℃時,過熱的水開始沸騰。蒸汽壓力越來越強,令泉眼上的水冒泡鼓起,這樣減低了裏麵的壓力,使更多的水沸騰。最後,過熱的蒸汽把熱水柱噴射出來,就像從大炮射出一樣。接著水又開始在受熱的岩石孔隙中積聚,整個過程再次重複。

在上個世紀初,冰島人就會有效地利用地下熱能,並將它們用來供工、農業和家庭之用。他們在1942年時建成了巨大的管網係統和泵站,將天然熱水輸送到首都雷克亞未克附近各區的巨大儲水罐裏。而且天然熱水的水源都經過慎重挑選,以免影響斯丘古和其他噴泉噴發。

現在,城市裏的大多數家庭都由這一係統供應熱水。而在其他地區,則是工程師把冷水用泵輸入地下,由火山岩加熱後,供居民使用。比如,坐落在首都東南部的惠拉蓋爾濟鎮,是利用天然熱能的最佳例子。此鎮與北極圈的距離僅僅是250公裏,但是鎮上由地熱供暖的溫室內,黃瓜等蔬果、香蕉及熱帶植物長得很茂盛,使得該鎮獲得了“溫室花園”的稱號。

法國“聖泉”

舉世文明的神秘“聖泉”位於法國比利牛斯山脈中一個叫作勞狄斯的小集鎮。該集鎮附近遍布岩洞,其中“聖泉”在一個岩洞後,飛珠濺玉,終年不息。據說,身患疾病,甚至已經被現代醫學宣判“死刑”的病入膏肓的病人,來到這裏,僅在“聖泉”的水中浸泡一下,便能病情減輕,有的竟是不藥而愈!

有個名叫維托利奧·密查利的意大利青年,21歲應征入伍,但是不久,發現左腿持續疼痛,於是進凡羅納醫院治療。檢查診斷為一種罕見的癌症,癌細胞已破壞左髖骨部位的骨頭和肌肉,該醫院便將他轉到特蘭德軍隊醫院,軍醫院也無能為力,又將他轉至博哥腫瘤中心醫院。對他做了進一步檢查,可是還是無能為力。1963年他在母親的陪伴下,經過16小時的艱難旅程到達勞狄斯。第二天便去“聖泉”沐浴。“聖泉”的接待員大都是聖泉使之恢複健康的人們,他們在病愈之後,自願一年一度來這裏當義務護理員。密查利從聖泉歸家後僅數星期,突然產生了從病榻上起身行走的強烈欲望,而且果真拖著那條打著石膏的左腿從屋子的一頭走到另一頭!此後幾個星期內,他繼續在屋子裏來回走動,體重也增加了。到了年底,疼痛感竟全部消失。1964年醫生們為他除去左腿上的石膏,並且對他進行檢查,發現他本來已經損壞的骨盆組織和骨頭竟然再生了。這一病例,現代醫學尚元法解釋。1971年,法國《矯形術外科雜誌》對此做報道的時候,密查利已結婚並當上了一名建築工人。

這樣的病例不僅僅隻是幾個人。據報道說,在124年中,為醫學界所承認的這樣的醫療奇跡就達64例。這64例均經過設國際醫學委員會嚴格審定。科學家們當然不會相信“聖母恩賜降福”這一荒誕之說。有的醫學家認為,很可能有些病症並非是不治之症,純粹是誤診罷了,故而在聖泉淋浴後便不藥而愈了。不過這一懷疑似乎論據不足,因為病人的先前病史和診斷均曾經過嚴格的核實,涉及到數百名醫生、醫學研究人員,往往曆時數年之久呢。由於去勞狄斯的病人大都是虔誠的宗教徒,因此法國著名生物學家、諾貝爾獎金獲得者艾列克賽卡羅爾博士認為,這是心理過程和器官過程間的聯結,使一些原屬不治之症得以痊愈。

雖然說法有多種,但聖泉這種“起死回生”的奧秘究竟何在呢?相信,人們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一定解開聖泉這個謎的。

百變的間歇泉

世界上最壯觀的間歇泉常見於冰島、新西蘭和黃石公園。其中黃石公園,位於美國懷俄明州珞礬山脈高原上,公園裏至少有一萬個間歇泉、熱地、沸騰的噴氣孔和泥噴泉。

要形成間歇泉必須具備幾個特別的條件:地表岩層下要有沸騰的熔岩,這樣能把岩層底部燒熱;岩層中要有一條從燒熱了的狹窄的通道,從燒熱了的底部直通地麵,而且通道的四壁要堅實,這樣才能夠抵擋的住噴泉的噴發力;還要有地下水源,被熔岩燒沸後,被迫向上噴出。另外,間歇泉和溫泉的主要分別,在於熔岩把水燒熱的程度。如果壓力和熱度足以產生水蒸汽,並且能夠噴發出來,這樣形成的就是間歇泉。如果不能噴出,形成的就是溫泉。

黃石公園麵積3742平方英裏,裏麵的溫泉和間歇泉看起來好像時雜亂無章,事實上卻是分布在界限分明的地帶上。這些地帶位於可以移動岩塊的斷層或裂縫上。困在地下的水蒸汽和沸水,可以沿著斷層噴出地麵。冬天的環境本來是不適宜動植物生長的,但是由於黃石公園中的間歇泉發出的熱量,使得其適宜動植物的生長,因此間歇泉附近,不僅有許多的熊穴,無數的雀鳥也飛到這個溫暖的地區來過冬。池水冬天不會結冰,所以常看到鴨子在池中遊玩。黃石河裏麵的鱒魚在整個冬天裏也很活躍。

老信徒間歇泉雖然既不是最美麗的天然噴泉,也不是威力最大的噴泉,可是它的噴發有定時,而且始終都是那麼的好看。噴得和它一般高的噴泉,都沒法和它相比,這使得它成為黃石公園裏麵最有名的噴泉。它在一個圓丘的中央,其中圓丘是由本身噴出的礦物堆積而成的,最寬的地方達55英尺,高約12英尺。

黃石公園裏有些間歇泉存積的礦物質,結成奇岩異石,形狀或似海綿、或似椅子、或似椰菜、或似花朵;甚至有的還像項鏈,比老信徒間歇泉的圓丘更引人人勝。有時泉水留下山去,沿著山坡積成一級級的台階,如黃石公園的大溫泉就是這樣。堆積物上可以看到各種色彩的線條,這主要是由於泉水中含有不同的礦物質,也有些是能在高溫下生長的水藻染成的。

信徒間歇泉雖然定時噴發,但不是時間那樣的準確。而且現在的規律已經大不如前了,有時隔30分鍾噴發一次,有時則是隔90分鍾。每次噴水通常都有預兆,在一陣短促的噴發之後,慢慢升起一根美麗的水柱。起初水柱似乎升得很費力,需要過一會兒才會向上猛噴,在115至150英尺之間跳動。微風把屬豬得得頂端吹開,散出一陣明亮的水花,這些水花在陽光地照射下閃出霓虹的色彩。但是每次僅僅維持二至五分鍾,而噴水量卻多達12000加侖。雖然老信徒間歇泉的噴發不像鍾表般準確,但已屬極為難得,因為隻要滲人地下的水量或地下岩層溫度略有變動,都會大大改變噴泉噴水的規律,甚至可能使它完全不再噴水。比較起來,其他間歇泉噴水,多半都不算有規律,有時幾分鍾噴一次,有時幾年才噴一次。由於洋底不斷從中線裂開!裂口越來越闊,新的火山物質就沿著山嶺的斷層向上湧。這個現象還把海洋兩岸的大陸推開,

現在許多地質學家認為,大西洋海盆的洋底正在山嶺左右兩麵向外擴展。彼此相隔越來越遠。沿著山嶺這科繼續不停的地質活動,可能是熔岩從地麵下數百英裏的地幔向上升的大規模對流的一部分。冰島上有巨大“張裂縫”形成的裂穀,把島害成兩半。

黃石公園還有無數不能噴發的間歇泉。有些是冒蒸汽的水池,無聲但有小波動;有些是經常冒泡的溫泉,像個大汽鍋。這些都是因缺少一個或幾個條件而不能噴發的間歇泉。其成因通常在於地下通道的形狀,過熱的沸水在累積到足以爆發的膨脹力之前,便能排到別處去了。

長江源頭究竟在哪

俗話說:冤有頭,債有主;河有頭,江有源。那麼長江這條聞名世界的大川,其源頭究竟在哪裏?為了找到長江的源頭,數千年來,人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探索。

早在戰國時期,《尚書·禹貢》已經提到“岷山導扛”了。它的本意是說大禹治理長江,施工曾達岷山,但也包含著岷江是長江的源頭的意思,即認為長江發源於岷山。由於《尚書·禹貢》在古代一直被列為儒家的經書,因而“岷山導江”之說影響久遠。《山海經一中山經》中有“岷山,江水出焉,東北流。注於海”的記述。

西漢武帝時通西南夷,在今雲南、貴州和四川南部建立了一批郡縣,人們對西南邊疆地區的地理狀況有了更深入的認識,並且發現了繩水(今金沙江)和若水(今雅礱江)。當時人們已經知道金沙江遠長於岷江,但是,盡管發現了比岷江更長的繩水,但關於長江的起源,仍沿襲舊說,以岷江為江源。因為他們認為(尚書·禹貢)是“聖人之典”,沒有理由會出錯。

唐貞觀十四年,唐太宗為了加強了漢、藏民族問的往來。將文成公主嫁給鬆讚幹布。文成公主入藏,由於入藏通道經過今天的通天河流域,因此,人們的認識範圍已經擴展到金沙江上源了。

明朝末年,地理學家徐霞客克服重重困難,通過對雲南山川進行實地考察後,著成了《江源考》(又名《溯江紀源》)—文,旗幟鮮明地主張把金沙江作為長江的正源。徐霞客在他的文章裏論證道:“岷江經成都至敘(今宜賓)不及千裏,金沙江經麗江、雲南鳥蒙至敘,共二千餘裏”,他認為岷江彙入長江就像渭河流入黃河一樣,岷江隻是長江的一條支流而已,由此他提出了“推江源者,必當以金沙江為首的著名論斷。著名文人錢謙益評價徐霞客說:“徐霞客論江源‘能補桑經、酈注及漢宋諸儒疏解《禹貢》所未及’”,錢謙益的評價是相當公允的。不過,根據現有的記載表明,徐霞客最遠隻到了雲南麗江的石鼓,再也未能溯江西上,因此離真正的江源還非常遙遠,這還有待於後人去發現。

清朝康熙後期,為了編製精確的全國地圖,曾多次派人探測青藏地區,包括江源在內。不過,康熙派出的使臣在到達江源地區時,麵對密如魚網的眾多河流,毫無頭緒,不知所以,隻得望洋興歎。他在奏章裏寫道:“江源如帚,分散甚闊”,就是說那裏的河流多得就像掃帚一樣,百支千條,數不勝數。讓人分不清長江的源頭究竟在哪。因此,在朝廷內府地圖《皇輿全覽圖》上,隻得含糊其辭的標示金沙江上源為“木魯烏蘇河”。可見,即便到了清朝,人們對江源地區河流的認識依然是非常膚淺的。

在中國近代史上,帝國主義在大肆侵華的同時,長江這塊寶地也成了他們的目標。不同國籍的所謂探險家們,曾多次踏上青藏高原。

沙皇俄國軍官普爾熱瓦爾斯基,在1867~1885年的十八年間,曾五次率領武裝“探險隊”竄入我國新疆、青藏地區活動,其中兩次到達通天河上遊。1892年,美國人洛克希爾更深入到現在青藏公路西側的尕爾曲。瑞典著名探險家斯文赫定曾到達柴達木盆地的南緣昆侖山附近。他們雖然都已到達了江源地區,但都未能到達長江的源頭。

晚清及民國年間,涉及江源水係的著作很多,1946年初出版的《中圄地理概論》是一本有代表性的著作,書中寫道:“長江亦名揚子江,源出青海巴顏喀拉山南麓……全長五千八百公裏,為我國第一巨川。上遊於青海境內有南、北兩源,南源曰木魯烏蘇,北源曰楚瑪爾”。既然黃河發源於巴顏喀拉山北麓,而長江又源出該山之南,於是便有“江河同源於一山,長江和黃河是姐妹河”之說。

當時,這一說法作為教條被寫入中小學地理教科書,並且介紹五千八百公裏長的長江為世界第四大河,因此謬傳甚廣,影晌極深,直到解放以後,這種觀念仍然盛行於世。

新中國成立後,曾對長江之源進行了多次考察。1976年夏和1978年夏,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曾兩次組織江源調查隊,深入江源地區,進行了詳盡的考察,結果表明:長江上源深入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和昆侖山之間,這裏有大大小小十幾條河流,其中較大的有三條,即當曲、楚瑪爾河和沱沱河。這三條河中,楚瑪爾河水量最小,冬季常常幹涸,因此它不可能成為長江之源;論流域麵積和水量,以當曲為最大;但論長度,沱沱河比當曲還要長十八公裏。因此,根據“河源惟遠”的原則,學者們確定沱沱河為長江正源。考察結果顯示,長江全長不止五千八百公裏,而是六千三百公裏,比美國的密西西比河還要長,僅次於南美洲的亞馬遜河和非洲的尼羅河。

一般而言,目前地學界對如何確定一條河流的正源(又稱主源),尚存在一些分歧,確定源頭的說法,據不完全統計,多達十幾種,歸納起來,重要的大致有如下幾種主張:

1、“河源唯遠”,以距河口最遠點作為河流的發源地(源頭)。即依河流長短,水流最長者為正源。

2、依水量之多寡,水量大者為正源。

3、依河網平麵圖的上下遊一致性。即某條源流與下遊幹流流向比較順直一致,形似幹流向上的自然延伸者為正源。

4、依河穀發育期的早晚,河穀形成較早者為正源。

5、依曆史習慣,維持人們長期以來的普遍看法而不去輕易變更。

在上述幾種主張中,讚同“河源惟遠”的較多。事實上,世界許多河流的長度,都是以距河口最遠點作為量算河長的起點。

現在確認的長江和雅魯藏布江的源頭大致都是以“河源唯遠”為主要標準確定的。

不過,1986年的“長江漂流”對於長江源頭究竟在哪裏?又有一些不同的看法:認為當曲河的流量為沱沱河的三倍左右,流域麵積為31000平方公裏,而沱沱河僅為17000平方公裏……根據主導指標和綜合分析相結合的原則,從河流長度對比、流域麵積與流量對比,以及地理環境、江源水力補給特征等因素,當曲在其長度、流量和流域麵積三個主要指標中均占有是甚至絕對優勢;而沱沱河隻在河流走向和海拔高度這些非主導指標上略占優勢,因而長江的正源應該為當曲,而不是沱沱河。

每一種說法都有其自己的依據,至於長江的源頭到底在哪,目前仍處於爭議中。

太湖究竟是怎樣形成的

地處江蘇無錫的太湖,是我國長江中下遊五大淡水湖之一,水麵達2400 平方千米。太湖的水域形態宛如佛手,作為江南的水中心,以其蘊藏豐富的資源孕育了流域內人們的繁衍生息,自古被譽為“包孕吳越”。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全國聞名的太湖,關於它的成因,一直到今天還爭論不休。

早在20 世紀初,我國地理學家丁文江與外國學者登施丹就著文認為,是大江淤積導致了太湖的形成。

著名的地理學家竺可楨與汪湖楨等則提出了瀉湖成因論,即以後廣為流傳的太湖經“海灣——瀉湖——湖泊水網平原”的演變模式而成。

近年來,隨著對太湖地區地質、地貌、水文、考古和文獻資料等方麵的不斷研究,對太湖成因的探究已經又有了新的發展。

有人對瀉湖論中所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質疑,認為在海水深入古陸腹地的過程中,雖然一邊衝刷,一邊沉積,但這種情況對於整個古陸地來說是不平衡的,有的地方確有瀉湖地貌的沉積,但它不具有整體意義。

可北宋古籍《吳中水利記》中記載:在北宋神宗八年(1075 年),太湖地區發生大旱,太湖水位下降到了以住從來沒有過的位置。這時人們發現,湖邊數米幹涸的湖底上,竟然露出了古代居民留下的墳墓和村莊的街道,一根根已經近於腐爛的樹樁仍然立在湖中。人們還在太湖的湖底找到距今6000 至1 萬年前古人類石器時代的遺址。

於是,又一種假說出現了。人們推測,大約在6000 年到1 萬年前,太湖地區是一片低平的平原,人們曾經在這裏生活和居住過。由於地勢較低,終於積水成湖,人們還沒有來得及搬走他們的家當,就被洪水淹沒了。

中國“魔鬼三角”——鄱陽湖

鄱陽湖古稱彭澤,麵積達3914平方公裏,是我國的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煙波浩渺、水草豐美,湖中有大量長江流域的珍貴魚類漫遊,每年還有許多珍貴的鳥類棲息在這裏,使得鄱陽湖的風景顯得更加宜人。不僅如此,鄱陽湖自古以來就是文人墨客會聚之地,許多詩人都在此留下了不朽的詩句,如王勃的“漁舟唱晚,響彭蠡之濱”,蘇東坡的“山蒼蒼、水茫茫、大姑小姑江中央”,描繪的都是鄱陽湖的勝境。

同樣,使鄱陽湖蜚聲海內外的還有屢屢發生的沉船事故。

1985年3月15日,一艘編號“饒機41838號”,載重25噸的船舶,於淩晨六時半在老爺廟以南3公裏處沉沒於濁浪中。同年8月3日,江西進賢縣航運公司的兩艘各為20噸的船隻,亦在老爺廟水域葬身湖底。同一天中,同在此處遭此厄運的還有另外12條大小不一的船隻!九月,一艘來自安徽省的運載竹木的機動船在老爺廟以北附近突然笛熄船沉。

1986年3月15日,一艘編號為“豐機29356號”,載重量為20噸的機動船,在老爺廟水域航行,突然,狂風驟起,惡浪狂舞,頃刻間,又一起災難釀成。

據統計資料顯示,1985年,在老爺廟水域沉沒的船隻有20多條。1989年,有數10條船隻在此水域沉沒。

美麗的鄱陽湖以成為中國“魔鬼三角“的代名詞,奪去許多無辜生命,毀滅了許多寶貴財富。

是什麼讓它屢顯露殺機?製造慘案的秘密,究竟何在呢?問題似乎變得越來越令人不可捉摸,令人費解。

為了揭開這個謎底,江西省曾組織一支由自然、氣象、地質專家和有關科研人員組成的考察探險隊,對鄱陽湖“魔鬼三角”水域進行全麵的考察和探測。

考察隊在老爺廟東南、西北、西南“魔鬼三角”水域內,建立了三座氣象觀測站,以測試老爺廟周圍地勢、風力等諸多自然環境因素。經過一係列的考察、測試和對當地漁民的走訪,得出了這樣幾點結論:

1、每一次沉船事故,沒有任何先兆,船上的人幾乎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突遇狂濤巨浪。

2、狂風惡浪持續時間短,從濃黑的霧氣彌漫、滾滾濁流吞噬船隻到湖麵上風平浪靜,前後隻有短短的幾分鍾。

3、狂浪來襲時,往往伴有風雨、怪嘯和船體的碎裂聲。四周黑氣沉沉,難辨五指。

經過對每一次事故的研究分析後考察隊員們發現,老爺廟沉船事故多發生於每年春天的三四月。另外,出事的當天,往往天氣很好,或是晴空萬裏,風平浪靜;或是皓月當空、繁星點點。而在陰雨天卻從未發生沉船事件,這讓考察隊員們百思不得其解。按常理來解釋,隻有天氣劣惡的情況下才有可能發生沉船事故。為什麼在鄱陽湖卻恰恰相反。

考察隊查閱了當地的史料,得知落星山和隔岸遙遙相望的星山同是2千多年前,一顆碩大的流星墜毀於此而形成的。另外,從民間得知在70年代中期,曾有人在鄱陽湖西部地區,目睹了一塊呈圓盤狀的發光體在天空遊動,長達八九分鍾之久。當地曾將上述情況報告上級有關部門,但有關部門並沒有做出建設性的解釋。所以有人猜測,是因為“飛碟”降臨了老爺廟水域,像幽靈在湖底運動,從而導致沉船不斷。這一說法並沒有得到科學權威的認同,僅僅是流傳在民間口頭上的故事。

考察隊從大量資料中查閱到一張《聯合國環境報》於1989年9月8日登載的艾德華·皮爾的回憶文章。文章除了描述他在四十年代中期在鄱陽湖“魔鬼三角”打撈日本沉船“神戶5號”所經曆的險情外,特別在文章中強調說:“事後,我經過多次測試才明白‘魔鬼三角’處於北緯30度的危險區域,這是令世界探險家都感到可怕的數字。”

北緯30度,一個令人類汗顏的地方,那裏有太多的謎讓人類找不到答案。

為什麼北緯30度附近會出現這些怪異現象?是有某種內在聯係還是一次偶然的巧合,至今沒人能給出答案。

後來,考察隊又對“魔鬼三角”水域底下搜尋了方圓十幾公裏,湖底除了各種大大小小的魚蚌外,什麼也沒有。一個問題隨之而生,沉船哪裏去了?為什麼沒有殘骸?考察隊員陷入迷惑之中。自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世界各國科學家紛至遝來,對鄱陽湖“魔鬼三角”進行考察。

1989年,“聯合國科學考察委員會”派遣一支科學考察團赴鄱陽湖進行實地考察。同樣是無果而終。

鄱陽湖的謎團繼續困擾著我們,使我們無法看清鄱陽湖“魔鬼三角”的真麵目。

荊江何以形成“九曲回腸”

荊江,全長423公裏。以藕池口為界,又分為上荊江和下荊江。下荊江段河長240公裏,但直線距離僅80公裏。江水在這裏繞有16個大彎,素有“九曲回腸”之稱。江中多淺灘,河槽經常擺動,枯水期不能保證標準航深。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從河流學的角度看,其中,上荊江由於河水的流向與河床構造運動一致,因此增強了河流的縱向流速,河岸沉積物膠結程度對較緊密,因此相對比較穩定;而下荊江河水流向則與河床構造運動呈垂直相交,橫向環流的衝刷作用非常厲害,再加上河岸沉積物比較鬆散,因此很容易被流水掏空,因而,經過一段時間後,逐漸發育成為典型的“自由河曲”,即蜿蜒性河道。

那“九曲回腸”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呢?關於“九曲回腸”的形成原因要從遠古時期講起。

遠在先秦時期,長江出江陵進入廣闊的雲夢澤後,荊江河槽淹沒於江漢平原古雲夢澤所在的湖沼中,河床形態還不明顯,荊江以泛濫漫流的形式向東南彙注。

到秦漢時期,由於長江泥沙長期在雲夢澤一帶沉積,以江陵為頂點的荊江三角洲開始慢慢形成。江水呈扇狀分流,向東、南方向擴散。處於高度湖沼階段的下荊江,開始出現一些分流水道,如湧水、夏水等。

魏晉南北朝時期,荊江兩岸出現許多穴口和漢流,使江水流量分泄。三角洲向東南發展的同時,雲夢澤主體被迫向下推移。據《水經注》記載,在今石首境內的下荊江河床已開始形成。

唐宋時期,隨著雲夢澤的解體,上荊江河段穴口淤塞,荊江統一河床最後塑造完成。當時,在荊江兩岸仍有二十多個穴口,加上江北有揚水、夏水、鶴水分流,對下荊江流量起著調節作用。因此,史稱“宋以前,諸穴暢通,故江息差少”,可見當時河床仍然比較穩定。

南宋以後,是荊江河道變化最大的時期。南宋時,金兵占據了北方,漢族人民大規模南遷,沿江築堤圍垸,擴大墾殖,荊江兩岸穴口幾乎完全堵塞。堤垸製止了河流在洪汛期向河灘漫溢,這樣就把水流限製在河床裏,經過一段時間後,由於泥沙的大量沉積,河床遠遠高於最初狀態。到明代這些穴口又重新被洪水淹沒。

到隆慶年間,政府組織人員疏浚了其中的調弦口穴。水流經過彎道時,由於環流離心力的作用,凹岸在主流的衝刷下,逐漸崩坍後退,泥沙則在水流較緩的凸岸淤積,河灣逐漸延長。下荊江就這樣以增長河曲的長度來適應日益增長的流量。另外,再加上人們在河曲凸岸新近沉積的沙灘上築堤垸,進行墾殖,又進一步鞏固了凸岸的河床。原來單一順直形迅速向蜿蜒河形方向轉化,河流的曲度越來越大。經過歲月的鑄造,最終形成了“九曲回腸”的現狀。

金沙江為何急拐彎

金沙江,為長江上遊,發源於青海境內唐古拉山脈的格拉丹冬雪山北麓,是西藏和四川的界河。它在江達縣和四川的石渠縣交界處(江達縣鄧柯鄉的蓋哈河口)進入昌都地區邊界,經江達、貢覺和芒康等縣東部邊緣,至巴塘縣中心線附近的麥曲河口西南方小河的金沙彙口處入雲南,然後在雲南麗江石鼓突然來了一個大拐彎折向北流,嗣後又折向東流,形成著名的“長江第一彎”。

金沙江在昌都地區段河長587公裏,江麵海拔自3340米至2296米,落差1044米,流域麵積2.3萬平方公裏,年平均流量為957.3立方米/秒,年徑流量301.9億立方米(巴塘站)。金沙江河穀地貌特征可以德格縣白曲河口和馬塘縣瑪曲河口附近分為上、中、下三段。其中上段為峽寬相間河穀段,中段為深切峽穀段,下段為峽穀間窄穀段。

千百年來,萬裏長江第一彎使古今中外到過此地的人都困惑不解,即便是世世代代居住於此的江民們也不知道這彎是怎樣形成的。

縱觀古今中外所有河流,無不是彎彎曲曲的。為什麼所有河流都會是彎曲的呢?是由於河水對兩岸的侵蝕造成。侵蝕程度的不同會造成河流彎曲程度的不同。大部分河流總是一條條十分平滑和緩的曲線。但是,也有一些特殊的情況。有的河流在它的流程中,可能會產生十分突然的拐彎,金沙江上的大拐彎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

關於是什麼原因造就了“萬裏長江第一彎”,科學工作者通過對金沙江的河流形態進行深入研究,提出了下麵一些推斷。

一種被大多數人認可的看法是,從前金沙江和怒江、瀾滄江等一起並肩南流,並沒有今天的大彎。在流經它們東麵不遠的地方,另外存在一條由西向東流淌的的河流,暫且叫它“古長江”。急湍的古長江水不斷地向西伸展著。時間一長,終於有一天,古長江與古金沙江在石鼓村附近相遇了。

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古長江地勢比古金沙江要低,所以滔滔的金沙江水受到古長江穀地的吸引,自然掉頭向東。於是,金沙江就成了長江的一部分。這種現象,在地貌學上叫“河流襲奪”。

“河流襲奪”的意思是說一條本來流得好好的河流;被另一條毫不相幹的河攔腰斬斷,把它掠奪到自己的懷抱裏。人們認可“河流襲奪說”的另一個原因是,在今天的金沙江石鼓大拐彎的南方,也就是人們認為的當年金沙江流過的地方,真的存在一條小小河流——漾濞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