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江海奧秘(2 / 3)

漾濞江的源頭與石鼓的距離相隔不遠,那裏還有一條寬闊的低地。這裏雖然沒有河流,可清晰的輪廓告訴人們,那裏是一種河穀的形態。襲奪說的支持者們認為,古金沙江被古長江襲奪以後,江水雖然被古長江襲奪而去,但是,當年的河穀還在,並且在古口金沙江的下方,仍然殘存著一條小河——漾濞江,那也是古金沙江的遺跡。

但是,也有人認為大彎的形成與地殼斷裂有關。他們認為今天的金沙江所以會發生這樣奇怪的拐彎,與當地地殼斷裂有關。他們發現在石鼓以下的虎跳峽是沿著一條很大的斷層發育起來的。金沙江在它流淌的過程中,碰巧遇到這條斷層,河流不得不來了一個大拐彎。

不管襲奪也好,還是沿著一條斷裂帶流淌的也罷,當時留下來的遺跡,已經被無情的風雨侵蝕得麵目全非了,再也無法考證了。所以,這兩種意見爭論了許多年,直到今天仍然沒有取得一致看法。

錢塘潮湧有無規律

錢塘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由西往東注入杭州灣,流入東海。錢江湧潮為世界一大自然奇觀。每年農曆八月十五,錢江湧潮最大,潮頭可達數米。海潮來時,聲如雷鳴,排山倒海,猶如萬馬奔騰,蔚為壯觀。觀潮始於漢魏(公元一世紀至六世紀),盛於唐宋(公元七世紀至十三世紀),曆經2000餘年,已成為當地的習俗。

錢塘江河口和杭州灣位於北緯30度至31度之間。從天文因素來說,南岸灣口附近屬非正規半日潮,其餘部位的潮汐均屬半日潮,即一日有兩次潮汐漲落,每次漲落曆時12小時25五分左右,兩次漲落的幅度略有差別。

因此說“一年一度錢江潮”的說法是不科學的。這種說法容易給不了解真相的人一個錯覺,以為錢塘江潮一年隻有一次觀潮的時機。事實並非如此,其實每個月都有兩次大潮汛,每次大潮汛都有三、五天適合觀賞湧潮。

陰曆每月有兩次大潮汛,分別在朔(初一)日之後兩三天和望(十五)日之後兩三天,而在上、下弦之後的兩三天則分別為小潮汛。每年陽曆3月下半月至9月上半月,太陽偏向北半球時,朔汛大潮大於望汛大潮,且在大潮期間日潮總是大於夜潮;而在9月下半月至次年3月上半月,太陽偏向南半球時,情況正好相反,朔汛大潮小於望汛大潮,大潮期間的日潮也總是小於夜潮。越接近春分和秋分,這種差異越小;愈接近夏至和冬至,這種差異愈大。就全年而言,則以春分和秋分前後的大潮較大。至於這兩個時期的大潮哪個大,則有19.6年的周期變化,其中一半時間春分大潮大,另一半時間秋分大潮大,兩者的差別也由小逐漸增大,然後又由大逐漸減小。潮湧為什麼會這麼有規律呢?

我們知道,海洋潮汐是由海洋水體受天體(主要是月亮和太陽)引力作用而產生的一種周期性運動。因此,潮汐的漲落有一定的規律。

既然潮汐是海洋水體受天體引力作用而產生的一種周期性運動,那它應該是周而複始、永不誤期的。錢塘江湧潮為海洋潮波在錢塘江河口這種特殊地形條件下的特殊表現,當然也應遵守這種規律。可是,為什麼唐代的孫承宗在他的《江潮》一詩中卻寫道:“休嫁弄潮兒潮今亦失信;乘我油壁車,去向錢塘問”。他所謂的失信,也稱失期,就是該有湧潮的時候,看不見湧潮,這是為什麼。

對此,一個問題擺在地理學者們的麵前,洶湧壯觀的錢塘江潮究竟有沒有失信於人?

南宋鹹淳十年(1274年)曾有“錢塘江潮失期不至”的記載。

德枯二年(1276年)二月,元軍初次來到杭州,對湧潮之事一無所知,他們將營地駐紮在錢塘江的幹沙灘上。這一盲目的行為讓杭州百姓和宋室暗喜,因為在他們以往的生活中,湧潮過不了幾天就會如期而至了。他們急切盼望湧潮到來,將元軍連營卷去,以解被破誠之險。誰知,一連三天過去了,一點湧潮的影子都見不著,大宋百姓無不為之大驚,認為天助元軍,宋皇朝天數已盡。為此,吳興華《錢塘江懷古》詩中有“鐵甲電江潮不上”之句。元末至正27年也有“元滅之時……潮亦不至,但略見江水微漲而已”的記載。難怪明代田汝成會發出“昔宋末海潮不波而亡宋,元末海潮不波而亡元,亦天數之一終也。蓋杭州是鬧潮,不鬧,是其變矣”的感慨。

無獨有偶,明末順治二年(1645年)六月,清兵進入杭州時,多鐸進取浙江,將營駐紮在江岸,明朝士兵心裏竊喜,以為他們必定逃不掉湧潮帶來的災難,但出乎意料,江潮並沒有如期出現。此外,明代嘉靖十三年和二十六年(1534和1547年),清代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道光二十一年至二十五年(1841年至1845年),都有湧潮失期的記載。明人稱這種現象稱為“凍死潮”“曬死期”等。

潮水為什麼該漲的時候不漲,不該漲的時候反而巨浪滔天呢?這跟錢塘江河口的地理有密切的聯係。隨著時間的推移,江道的演變,杭州的潮勢慢慢有所衰退。另外,錢塘江河口的泥沙主要來自大海,漲潮流中挾帶著大量泥沙,落潮時部分泥沙落淤在河口段,靠每年汛期上遊來的山水將泥沙往下衝移。一旦遇上雨少天旱,山水流量小的年份,便造成河口泥沙堆積,妨礙潮波傳播。當江道淤塞較嚴重時,湧潮便不能到達杭州。所以,湧潮失期並不表示沒有產生湧潮,有可能是傳播受阻,無法達到杭州。

通常來講,湧潮總是有規律地在錢塘江上出現,但有的時候由於受複雜的環境因素的影響,偶爾也會“失信”於人,這也是錢塘江潮最令人捉摸不定的地方。

最深的湖——貝加爾湖

貝加爾,世界上最古老的湖泊之一,形成於一千五百到二千五百年之前。“貝加爾”之名據說是大約一千三百年前往在這裏的庫裏堪人起的,意思是“大量的水”。

該湖位於俄羅斯東西伯利亞南部,中國古稱“北海”,曾是我國古代北方民族主要活動地區,漢代蘇武牧羊即在此地。俄羅斯人稱貝加爾湖為“聖海”。

貝加爾湖狹長彎曲,長636千米,平均寬48千米,最寬處79.4千米,好像一輪彎彎的月亮鑲嵌在東西伯利亞南緣;麵積約31500平方千米,居世界第8位。該湖平均水深730米,最深1620米,總容積23600立方千米,占全球淡水湖總蓄水量的1/5,是全世界最深也是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

在貝加爾湖周圍,總共有大小336條河流注入湖中,而從湖中流出的則僅有安加拉河,年均流量僅為1870立方米/秒。

貝加爾湖蘊藏著豐富的生物資源,是俄羅斯的主要漁場之一。湖內約有1200多種動物和600多種植物,其數量和種類之多是世界其他湖泊無法比擬的。

尤其讓科學家們興奮異常的是生物的古老性。許多淡水生物在西伯利亞其他江河湖泊找不到蹤跡。

貝加爾湖同樣有讓動物摸不著頭腦的地方,那就是貝加爾湖是淡水湖,可是湖裏卻生活著數量眾多的海洋生物。

在其湖底生長著l~15米高像叢林似的海錦,這在其它湖泊裏是沒有的,奇形怪狀的龍蝦就藏在這個“叢林”裏。而一般鱘魚都生活在沿海,貝加爾湖的鱘魚卻已經完全變成淡水魚了。

在歐洲,與貝加爾湖相類似的典型湖泊中,通常隻會生活著幾種端足類動物(蝦狀甲殼動物)和扁蟲,但貝加爾湖卻生活著多達200多種端足動物和80多種扁蟲。不僅數量多,有些種類還十分奇特引人。如有人在湖中捕到的體長達38厘米的巨扁蟲,該種類蟲能吞食魚類,是世上罕見、也是最大的扁蟲。

貝加爾湖的野生動物,最為引人注目是淡水海豹。它數量眾多,喜歡成群結隊活動。如今,每年仍可捕獲近5000頭。但是,關於貝加爾湖海豹是怎樣來到這個湖中定居的,眾說紛紜,至今仍是個謎。

湖上天氣變幻莫測,一年四季潛伏著危險。夏天的濃霧能迫使船隻突然停航。即使在風平浪靜的日子,也可能隨時刮起狂風,惡浪翻滾。據古老的傳說,認為貝加爾湖是怒神的王國。

一年中,貝加爾湖麵有5個月封凍約90厘米厚,冬季氣溫平均零下38℃。但陽光卻能透過冰層將熱能輸入湖水,形成“溫室效應”,使冬季湖水接近夏天水溫,有利於浮遊生物繁殖,從而直接或間接地為其他各類水生物提供了食物,促進水生物發育成長。

美麗而又富饒的貝加爾湖,在世人心中,一直蘊藏著神奇色彩!

“魔湖”——艾爾湖

早期的歐洲拓荒者一直以為澳洲中部存在湖泊,甚至認為有浩瀚的內海。1839年,25歲的艾耳,渴望自己能成為從南到北穿越澳洲的第一名歐洲人。於是便從阿德萊德出發,開始了他的這一次旅行。他克服重重困難,曆盡千辛萬苦,越過弗林德斯嶺,來到鹽湖區一個

巨大馬蹄形地帶,他嚐試了多種方法,最終還是無法通過,不得不折返。1840年,艾耳開始了第二次嚐試,終於到達了現在以他的姓氏命名的艾耳湖。當時湖水雖已幹涸,但湖底的淤泥使他無法繼續前進。其他探險家也有類似的經曆,但他們報告前方有一個大淡水湖:直到1922年,哈裏根才從空中測繪了艾耳湖。

艾耳湖雖叫湖,但不是湖,而是澳洲幹旱腹地的兩片巨大窪地。大約每十年才有一次湖水,大部分時間全部幹涸,蓋滿鹽層;湖的四周有一圈好像懸掛著白霜的礦物層。

湖四周是一片曬幹的土地:南麵是一串鹽湖和幹涸的鹽法;北麵是辛普生沙漠;東西兩麵是布滿圓丘和風刻石的平原,很難通過。

艾耳湖湖底低於海平麵十五公尺,是澳洲最低的地方。其集水麵積大於葡萄牙、西班牙和法國的總和,總麵積約九千六百平方公裏。湖分兩部分,北湖較大,南湖較小。兩湖由十五公裏長的戈地亞渠連接,下雨時雨水從遠處的山上流入幹涸的河道。大部分的水滲入沙中或途蒸發掉。隻有雨下得足夠大,才有可能有一部分水最終可以流到艾耳湖,流程長達一千公裏。隻有在雨水很多的年頭,水才流經戈地亞渠。

水是孕育生命必不可少的要素,隻要有水,荒涼的艾耳湖也會馬上變得生氣勃勃起來,豔紅色的斯圖特沙漠豌豆等植物會突然抽出芽來,迅速開花結子,趕在水分消失前盡快完成其生命循環。雨水也能促使藻類複蘇,使埋在泥中的蝦卵迅速孵化,整個艾耳湖立即就會舊貌換新顏。昔日的冷清也會被隨即趕來的飛禽走獸所打破,艾耳湖會變成一個熱鬧的場所。

每當艾耳湖注滿水時,光禿禿的湖岸便會繁花似錦,長滿雛菊和野蛇麻草等植物。鵝鶘和長腳鷸在湖邊造窩繁殖,一片喧鬧。

來水中斷後,湖水在高溫的灼考下會很快蒸發,鹽分逐漸增加,淡水魚將無法逃生,隻能死在鹹水中;雛鳥須在湖幹之前成長,學會飛行,一旦湖幹食物缺乏,成鳥就會離開,而羽毛未豐的幼鳥便隻能聽天由命。最後,艾耳湖恢複原狀,在湖底淤泥上蓋著一層硬硬的鹽殼,到處一片荒涼,等待著下一個雨季帶來生機。

這種循環已經持續約二萬年,偶爾會連續兩個夏季下暴雨。假使前—年的雨水浸透地麵,第二年的雨水從山上流下時,地麵的吸水量就較少,這樣艾耳湖就能注滿。

艾耳湖就這樣周而複始的繼續著它的輝煌與荒涼。

“聖河”——恒河

恒河,位於印度北部,是南亞的一條主要河流。全2510公裏,流域控製麵積達國土麵積的四分之一。

恒河的源流從喜馬拉雅山腳下名為牛嘴的冰洞流出,稱為帕吉勒提河。這是印度最神聖的河,充裕的陽光照射著水麵,使得河流看起來就像一條發光的銀帶。

這條活力充沛,生機勃勃的溪流穿過加瓦爾山間的一個深穀,來到代沃布勒亞格城。

在巍然聳立的懸崖下,帕吉勒提洶湧的河水與平靜的阿勒格嫩達河水合二為一,構成真正的恒河。

赫爾德瓦爾城,恒河流經最神聖的地點之一。每年春天,近十萬印度教徒自發的聚集在此。他們用樹葉折成小船,裏麵放滿浸過酥油(純淨奶油)的萬壽菊花瓣,然後將它點燃。將船放入水中,讓其隨波逐浪而去,以這種方式來慶祝恒河的誕生。

穿過赫爾德瓦爾後,恒河繼續東行,抵達安拉阿巴德,在流經桑古米時,有一小段與

亞穆納河融合。桑古米也被印度教徒視為神聖之地,每年都要為它舉行各種活動來慶祝屬於它的節日。

瓦拉納西,印度最古老的城市,以前稱為貝拿勒斯,是恒河沿岸最神聖之地。恒河水在這裏流過沿岸約三公裏長的著名台階(供沐浴人上下的台階)。老弱病殘的朝聖者都希望能在此了卻殘生。因為就是此地,傳說中的恒河會將印度教徒的靈魂從令人厭倦的輪回轉世(一個周而複始的生、死與再生的循環)之中解脫出來。能洗淨虔誠的朝聖者充滿世俗罪孽的靈魂,如果把人火葬後的骨灰撒入河中能幫助他得到更好的來世,甚至能更早獲得“解脫”。因此,在著名的馬尼卡爾尼卡火葬台階上,親人們將死去的人的屍體用檀香木柴焚燒,然後將其骨灰撒入河中,幫助其完成生前遺願。

恒河在巴特那下麵轉而南行,在法拉卡壩附近改稱為帕吉勒提河。西麵的支流改名胡格利河,這是一段凶險的水域,埋葬了無數水手和船員。東麵的支流仍叫恒河,流過孟加拉姆。最終來到盂加拉灣,分別注入三角洲大小河口和孫德爾本斯沼澤地區。

恒河的長度算不上世界最長的河流,因為它僅2510公裏,尼羅河和亞馬遜河的長度都是它的一倍。但是,世界上再沒有哪條河流比它更受人尊敬,更令人受激勵。對印度教徒來說,恒河之水成為他們到達極樂世界的橋梁,恒河也就成了他們心目中的“聖河”。

“生命王國”——亞馬遜河

亞馬遜河發源於秘魯中部的科迪勒拉山脈,是世界上流量最大、流域麵積最廣的河流。其長度僅次於尼羅河,為世界第二大河。

在亞馬遜河平原西部有雄偉的安第斯山脈,北部有古老的圭亞那高原,南部有世界上麵積最大的巴西高原,它們從西、北、南三麵向亞馬遜河平原傾斜,使亞馬遜河平原成為一個聚水的盆地。當亞馬遜河自西向東流時,沿途融入了1000多條支流,形成了龐大的亞馬遜河水係網,其中超過1600公裏的河流就有17條,流域麵積達705萬平方公裏,約占南美大陸總麵積的40%,其範圍之廣,堪稱世界之最。

一千五百年前,西班牙的平鬆發現了亞馬遜河河口,當時他率領的西班牙探險隊自大西洋溯河而上,航行了80公裏。40年後,德奧雷爾拉納率領另一支西班牙探險隊,從遙遠的安第斯山,經納波河和亞馬遜河,抵達大西洋,完成了一項超前的探險壯舉。亞馬遜河也逐漸被人了解。

直到19世紀,亞馬遜河才引起動植物學家們的關注,通過考察,發現亞馬遜河陸地生活著美洲虎、細腰貓、西(貊)、貘、水豚、犰狳等。水中至少有2000多種魚類。其中有生性凶殘的食肉魚,豔麗的脂鯉,也有有毒的虹和會放電的電綏,還有臭名遠揚的紅水虎魚。有些魚隻吃掉在水中的堅果,也有些魚吃哺乳動物。其中以紅水虎魚最為有名。這種魚身長僅30公分,卻會合群捕,一群牙齒鋒利的可在數秒鍾內,將一頭行動緩慢的大吃得精光,隻剩下骨架。但是這種情況比較少見,更多的時候它們主要吃其它魚,也吃果實,種子。

在亞馬遜河流域中,最大的食肉動物叫黑色寬吻鱷。這種鱷魚長可達4.6公尺,對人類有一定的攻擊性,主要以海牛等水生哺乳動物為食。此外也會襲擊水豚和貘等動物。

另外,在亞馬遜流域,其植物種類之多居全球之冠。許多大樹高60多公尺,遮天蔽日,故旱地森林的地麵光禿禿,隻有一層腐爛的枝葉。澇地森林則情況迥異,灌木和喬木有板狀基根,幫助維生。樹冠由高至低分層,各層充滿生機。葛藤、蘭花、鳳梨科植物爭相攀附高枝生長,其間棲息著猴子、樹懶、蜂鳥、金剛鸚鵡、巨大蝴蝶和無數蝙蝠。

除了擁有這些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外,亞馬遜河還有一個世界自然奇觀--湧潮。在穿越了遼闊的南美洲大陸後,亞馬遜在巴西馬拉若島附近注入大西洋。亞馬遜河的入海口呈巨大的喇叭狀,海潮進入這一喇叭口之後受到不斷擠壓而抬升成壁立潮頭,可以上溯600~1000公裏。一般潮頭高1米~2米,大潮時可達5米。每逢漲潮,濤聲震耳,氣勢磅礴。

亞馬遜河是拉丁美洲人民的驕傲。它雄偉而博大,一路浩浩蕩蕩,千回百轉,蜿蜒流經秘魯、巴西、玻利維亞、厄瓜多爾、哥倫比亞和委內瑞拉等國,滋潤著800萬平方公裏的土地,孕育了世界最大的熱帶雨林,使亞馬遜河流域成為世界上公認的最神秘的“生命王國”。

西太平洋上的“巨河”——黑潮

黑潮是西太平洋上一條較大的暖流。它猶如一條巨大的江河,從南向背,滾滾向前,晝夜不息地流淌著。

黑潮時北赤道流在菲律賓群島以東向北流動的一個分支延續而來的海流。源地位於中國台灣省東南和巴士海峽以東海域。從台灣東側流入東海,繼續北上,過吐噶喇海峽,沿日本列島南麵海區流向東北;大約在北緯35度、東經141度附近海域,離開日本海岸婉蜒東去;最後在東經165°左右的海域裏向東逐漸散開。黑潮從它的源頭,從太平洋的低緯度海域流向高緯度,南北跨約16個緯度(北緯20度~36度),東西跨約115個經度(50度~165度)流經東海和日本南麵海區,行程4000多公裏,如果加上黑潮續流,全程約6000公裏。

黑潮具有流速強,流量大,流幅狹窄,延伸深邃,高溫高鹽等特征。潮即水流,因其水色深藍,遠看似黑色,因而的名。

黑潮的流速比一般海流要強得多。它流速為每小時3~10公裏,由此可以計算出黑潮在我國東海的流量為每秒鍾約3000萬立方米,可見黑潮之流量極為可觀。

在不同的海區裏,黑潮的流幅和厚度也不是一樣的。通常它的寬度為150公裏,在日本列島南麵的海域,黑潮的最大寬度可達200~300公裏。它的厚度達1000米以上。

黑潮是由北赤道流轉變而來的。由於北赤道流受強烈的太陽輻射,因而,黑潮海流具有高水溫、高鹽度的特點。據調查,黑潮表層的平均水溫比臨近水域的溫度高出5~6℃,在夏季,約為27~30℃,即使在冬季,黑潮的表層水溫也不低於20℃,因此,人們又把黑潮稱之為“黑潮暖流”。

黑潮暖流對它所經過的沿岸各國都帶來了影響。

由於黑潮暖流自身擁有大量的熱能,黑潮的部分暖水直接或間接參與了陸架海區的環流。例如,流過東海的黑潮暖流,在重返太平洋之前,於日本九州南部海麵分出一個小分支北上,形成對馬海流。在對馬海流的影響下,地處渤海灣內的秦皇島沿岸,海水溫度保持在冰點以上,不致凍結。黑潮的“蛇行大彎曲”使日本沿岸氣溫升高,空氣溫暖濕潤。

黑潮對漁業生產也有很大影響:最主要的是表現在“海洋鋒麵”的形成和它對漁場的形成上。兩支海流,特別是寒流和暖流相會,將使平靜的海麵受到擾動,引起海水上下翻騰,把下層豐富的營養物質帶到表層,促使浮遊生物迅速繁殖,漁場也就在這樣的條件下形成了。我國享有“天然魚倉”之稱的舟山漁場,就處在暖流和沿岸流之間的“海洋鋒麵”。日本東部海區處在黑潮暖流和親潮寒流之間的“海洋鋒麵”上,因而也是世界著名的大漁場。當然,黑潮強暖流,也為暖水性魚類的產卵和幼魚的搬遷創造了條件。

黑潮“蛇形大彎曲”的變化規律是怎樣的?黑潮暖流和大氣間的熱交換關係是什麼?在深層的海流中,是否存在著逆流?是否存在大的上升流?

黑潮是太平洋西北部一條強勁的暖流,它對這一地區國家氣候影響很大。由於黑潮自身熱交換關係極為複雜,所以它對氣候的影響機理常給人一種捉摸不定的感覺。例如,黑潮主流有時寬達一二百多公裏,甚至更寬,有時變窄,僅有數十公裏;有時流速較大,而有時流速較小;黑潮“蛇形大彎曲”,有時彎曲很大,有時彎曲較小,有時又近乎於沒有等等。

為什麼會發生這許許多多的變化呢?人們還無法找到確切的答案。特別是當黑潮影響氣候,給一些國家造成災害的時候,更加需要掌握它的變化規律了。

黑潮是西太平洋上一條較大的暖流。它和大洋環流是什麼關係,它是如何和太平洋水體進行熱能交換、水團交換的?黑潮和厄爾尼諾現象有關係嗎?

在千變萬化的黑潮迷宮中,有不少疑難問題和無法解釋的現象等待人們去探索。

海水是從哪裏來的

地球上,近3\/4的麵積是遼闊的海洋,海水是地球水的主體,占地球總水量的96.53%。那麼,如此眾多的海水是從哪裏來的?

最早的觀點認為,這些水是地球固有的。

當地球從原始太陽星雲中凝聚出來時,這些水便以結構水、結晶水等形式存在於礦物和岩石中。以後,隨著地球的不斷演化,輕重物質的分離,它們便逐漸從礦物和岩石中釋放出來,成為海水的來源。例如,在火山活動中總是有大量水蒸氣伴隨岩漿噴溢出來,一些人認為,這些水汽便是從地球深部釋放出來的“初生水”。

然而,科學家們經過對“初生水”的研究,發現它隻不過是滲入地下,然後又重新循環到地表的地麵水。況且,在地球近鄰中,金星、水星、火星和月球都是貧水的,惟地球擁有如此巨量的水。這實在令人感到迷惑不解。

有些科學家認為,地球上的水,至少大部分的水,不是地球固有的,而是由撞入地球的慧星帶來的。

因為從人造衛星發回的數千張地球大氣紫外輻射照片中發現,在圓盤狀的地球圖像上總有一些小斑點,每個小黑斑大約存在二三分鍾,麵積約2000平方公裏。

科學家們認為,這些斑點是一些由冰塊組成的小慧星衝入地球大氣層造成的,是這種隕冰因摩擦生熱轉化為水蒸汽的結果。但上述觀點是否正確,還有待驗證。

另一些科學家相信水是地球固有的。

他們認為,其中99%是周而複始的循環水,但卻有l%是來自地幔的“初生水”。而正是這部分水構成了海水的來源。地球的近鄰貧水,是由於其引力不夠、或溫度太高,不能將水保住,更不能由此推斷地球早期也是貧水的。

目前,關於海水的確切來源仍無定論,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海水中的鹽份究竟是怎麼來的

海水之所以鹹,是因為海水中有3.5%左右的鹽。其中大部分是氯化鈉,還有少量的氯化鎂、硫酸鉀、碳酸鈣等。正是這些鹽類使海水變得又苦又澀,難以入口。

那麼這些鹽類究竟來自何方?

有的科學家認為,地球在漫長的地質時期,剛開始形成的地表水(包括海水)都是淡水。後來由於水流衝刷侵蝕了地表岩石,岩石中的鹽分不斷地溶於水中。這些水流又不斷地彙成大河奔騰入海,使大海成了鹽類的最後歸宿。隨著水分不斷蒸發,鹽分逐漸沉積,天長日久,鹽類越積越多,於是海水就變成鹹的了。這是一種“後天說”。按此說推論,隨著時間的流逝,海水將會越來越鹹。

有的科學家不同意上述看法。

他們認為,海水一開始就是鹹的。是先天就形成的。根據他們的觀測研究發現,海水並沒有越來越鹹,海水中的鹽分並沒有顯著的增加,隻是在地球的各個地質曆史時期,海水中含鹽分的比例是不同的。

還有一些科學家認為,海水之所以是鹹的,不僅有先天的原因,也有後天的原因;不僅有大陸上的鹽類不斷加入到海洋中去,而且在大洋底部隨著海底火山噴發,海底岩漿溢出,也會不斷地給海洋增加鹽類。這種說法得到了大多數學者的讚同。

也還有一些科學家以死海為例指出,盡管海洋中的鹽類會越來越多,但“物極必反”,隨著海水中可溶性鹽類不斷增加,它們之間會變成不可溶的化合物沉入海底,久而久之,被海底吸收,海洋中的鹽度則可能保持平衡。

海上天氣預報——“海鳴”

自然界真是奧妙無窮,有沙鳴,也有海鳴。

海鳴,就是海洋發出的鳴響聲。驚濤拍岸的轟響,地震和火山引起的喧嘯,以及魚類和其他海洋生物的發出的聲音都屬於海鳴。可是,有些地方發生的海鳴,其原因卻難以弄清。

廣東省湛江硇洲島東南海麵,每當風雲突變,天氣異常,或風暴即將來臨時,海麵上就會發出一陣陣有節奏的“嗚、嗚、嗚”的聲響。這聲音猶如悶雷,一高一低,錯落有致。當地人對這聲響甚感驚奇,但誰也弄不清它來自何處。

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個說法:這種海鳴是沉放在海中的“水鼓”發出的。“水鼓”是很久很久以前建造硇洲島國際燈塔時法國人放置的。

有人猜測“水鼓”是用作海上氣象預報的。但也有人認為,“水鼓”是一種海況探測報警器,隨時向人們發出風流變異的信息。可誰也沒見過“水鼓”的模樣,更不知它放在哪裏。有關部門曾專門派出船隻到硇洲島東南一帶海域巡視搜索,結果卻一無所獲。

1969 年,人們曾在硇洲島海域發現過一群海獸在遊動,有人說是海牛。於是有人提出,奇怪的海鳴是海牛的嚎叫。可能是海牛預感到天氣或海況即將變壞而煩躁不安所發出的叫聲,也可能是海牛遊動過程中相互聯絡的信號。

1976 年以後,硇洲島東南海麵上的海鳴之聲逐漸減弱。持“水鼓說”的人認為,這是“水鼓”年久失修,功能減退的結果;持“海牛說”的人認為,海鳴減弱是因為近年來人們在這一帶海域活動明顯增加,影響了海牛的正常活動和生活,使海牛遷徙到別處去的結果。

硇洲島東南海麵上海鳴的起因至今仍無定論。這個奧秘有待進一步探索。

神秘的“地獄海岸”

在古老的納米比亞沙漠和大西洋冷水域之間,有一片白色的沙漠。葡萄牙海員把納米比亞這條綿延的海岸線稱為“地獄海岸”。現在叫作骷髏海岸。這條五百公裏長的海岸備受烈日煎熬,顯得那麼荒涼,卻又異常的美麗。這是世界上最危險的海岸線,在這個海岸線上雜亂無章地散落著由於失事而破裂的船隻的殘骸。

從空中往下看骷髏海岸,是一大片褶痕斑駁的金色沙丘,從大西洋向東北延伸到內陸的砂礫平原。沙丘之間閃閃發光的蜃景從沙漠岩石間升起。圍繞著這些蜃景的是不斷流動的沙丘,在風中發出隆隆的呼嘯聲,交織成一首奇特的交響樂。

瑞典生物學家安迪生來到這裏的時候,感到一陣恐懼向他襲來,令他十分害怕。大喊:“我寧願死也不要流落到這樣的地方。”骷髏海岸沿岸充滿了危險,不僅有八級大風和交錯的水流,還有令人毛骨悚然的霧海和深海例參差不齊的暗礁,這使得來往的船隻經常失事。傳說中,有許多失事船隻的幸存者跌跌撞撞的爬上了岸,他們很慶幸自己還活著,但是後來被風沙折磨至死。1943年在這個海岸的沙灘上發現了十二具沒有頭的骸骨橫臥在一起,附近還有一具兒童的骸骨;不遠的地方有一塊石板,上麵寫有這樣一段話:我正向北走,前往六十裏外的一條河邊。如有人看到這段話,照我說的方向走,神會幫助他的。據鑒定,這段話是寫於1860年。至今也沒有人知道遇難者是誰,也不知道他們是怎樣遭劫而暴屍的,而且為什麼都掉了頭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