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江海奧秘(3 / 3)

1942年,英國“鄧尼丁星”號載著21位乘客,並有85名船員在庫內內河以南40公裏處觸礁沉沒。全部乘客中包括有3個嬰孩,以及42名男船員乘坐汽艇登上了岸。這次的救援行動是最困難的一次,花費了近四個星期的時間才找到所有遇難者的屍體和生還的船員,並把他們安全地送回文明世界。這次救援行動共有兩支陸路探險隊參加,這兩支探險隊是從納米比亞的溫德胡克出發的,還出動了三架本圖拉轟炸機和幾艘輪船。其中有一艘救援船觸礁,船上的三名船員遇難身亡。

1933年,一位瑞士飛行員從開普敦飛往倫敦時,飛機失事,墜落在這個海岸附近。有一位記者指出諾爾的骸骨終有一天會在“骷髏海岸”找到,這使得骷髏海岸從此得名。可是諾爾的遺體一直沒有發現,但給這個海岸留下了名字。

在海岸沙丘的遠處,七億年來由於風的作用,把岩石刻蝕得奇形怪狀,猶如妖怪幽靈,從荒涼的地麵顯現出來。在南部,連綿不斷的內陸山脈是河流的發源地。但這些河流往往還未進人大海就已經幹涸了。還有一些河,例如流過黏土峭壁狹穀的霍阿魯西布幹河,當內陸降下傾盆大雨的時候,巧克力色的雨水使這條河變成滔滔急流,才有機會流人大海。

雖然河流幹涸了,但是河床的地下水滋養了許多種類的動植物,因此,科學家稱這些幹涸的河床為“狹長的綠洲”。

地球陸地的最低處——死海

馬裏亞納海溝是地球上的最低點,而死海是地球陸地的最低處。死海的海麵上鹽柱林立,有些地方則漂浮著鹽塊,好像破碎的冰山。在死海的海水中幾乎沒有生物。死海位於大裂穀北麵的約旦穀的穀底,其水麵比海平麵低396公尺。死海有些地方深達400公尺,湖底幾乎比海平麵低800公尺。死海的西部為幹燥不毛的猶地亞丘陵,東部與聖經中所記載的摩押和以東高原相臨,沿穀底伸展約80公裏,最寬處達18公裏。

埃爾利壘半島(舌頭半島)伸人死海之中,將其分力兩都分。北半部較大較深;南半部平均隻有六公尺深,矗立著白色的鹽柱。鹽柱是三百多萬年前開始形成的沉澱層的頂部。來自約旦河及一些小河的河水在夏天攝氏五十度的氣溫下很快蒸發,留下泥土、砂石、鹽和石膏等沉澱於海底。在多雨的冬季,每天有650萬立方公尺以上的雨水流人死海。

如果海水不蒸發,水麵每年將上升大約三公尺。但從二十世紀初以來,由於約旦河河其他河流抽水灌溉,再加上氣候改變,使注入死海的水量減少,使得水麵下降了。

由於死海的含鹽量比海水高了六倍,使得死海幾乎沒有動、植物。隻有少數單細胞生物可在其中生存。死海的海水不斷的被蒸發,使得死海的水麵往往被濃霧所籠罩。中世紀的阿拉伯人說鳥兒無法飛越的原因是霧氣有毒。

死海除了鹽度高之外,還豐富的還有如鉀、鎂、鎳等礦物質。據說這些礦物質能夠用於各種疾病的治療,尤其對關節炎、皮膚病、呼吸道疾病具有顯著的療效。死海中的黑色淤泥據說能夠使人的皮膚變得細嫩。死海地區的雨量較少,河流廖廖可數,偶爾有暴雨,就會形成急流,把岩石表麵的沉積物衝入四海中。

死海這個湖泊雖然麵積不大而且沒有生物,但是在曆史上卻起過很重要的作用。在西岸雄峙著的瑪薩達城堡,最初由麥克比阿斯建造,後來希律王又加以擴建,登上它就可以俯瞰死海。因此,猶太國王希律曾以之作為防衛要塞。瑪薩達城堡北麵,是艾因蓋迪,意為“羊泉”。根據記載,大衛被以色列王掃羅追捕時,就躲在艾因蓋迪。因為該處有泉水,植物繁茂,是沙漠中的一片綠洲,據說有大角羊和豹在那裏生存。

死海是地球陸地上的最低點,它也是東非大裂穀的延續,有人說,死海在50年後就會幹涸,這究竟是真是假。

“最不尋常的大片水域”——紅海

紅海這個被稱為“地球上最不尋常的大片水域”為什麼取這樣一個名字,沒人知道。據說,海藻生長旺盛,把平常淡藍的海水染成不折不扣的紅棕色,因而得名。其實,更有詩情的解釋是,大漠上太陽西下,海中倒映出泛著紅光的山巒,海麵波平如鏡。

大約四千萬年前,形成東非大裂穀。隨著非洲和阿拉伯大陸板塊分離,它們之間的地殼下陷,千萬年來,海水逐漸淹沒部分裂穀,形成紅海。再加上板塊運動持續不斷,大致齊整的紅海兩岸以每年十公分的速度背向移動。這樣的速度每百年僅達一公尺,沒有跡象顯示運動會停止,反而可能加速。紅海與大西洋的變化如出一轍。大約再過二億年,紅海很可能與大西洋一樣大小。

紅海下的地殼運動,紅海的東西海岸線翹起分開,使得兩岸河水不再流人紅海。由於分離板塊的沿線火山活動增多,導致水溫上升至攝氏五十幾度,這是地球表麵最高的溫度。另外,紅海也比其他海洋要鹹,它的含鹽量達到百分之四點一。大約兩千五百萬年前,進入印度洋的通道仍沒有完全打開,流入尚在形成的紅海的水不斷的蒸發,結果形成遼闊的鹽床。新近地殼隆起,攪亂了這些鹽床,鹽溶解在整個紅海中。在熱帶陽光的強烈照射下,海水迅速蒸發,又增加了鹽的濃度。每年熱帶沙漠降雨量僅約二十五公分,再加上沒有河水流入紅海,使得紅海每年都要因此而損失相當一部分的水。如果不是印度洋通過曼德海峽向紅海補充水,最終紅海會變得完全幹涸。可是,每逢隆冬,海平麵就會降到最低點,上層的珊蝴礁會逐漸死亡。

在一些溫度特別高、鹽度特別濃的深溶蝕坑,礦物質含量極高。科學家發現了十五個這樣的“深潭”,其重金屬濃度竟為普通海水中的三萬倍。據估計在海底上層九公尺的沉積土中,所含的錳、鐵、銅和鋅的總值為二十億美元,可能是紅海最巨大的財富。

目前,紅海最豐富的寶藏是其蘊含的海洋生物。由於紅海海水較暖,世界上最壯觀的珊瑚礁在海岸邊的狹長地帶聚集著。它們最初形成於六千至七千年前。其中許多通常僅在往南二千五百公裏的赤道海域生存。在擁擠的礁區,雖然有的地方僅僅有三公尺寬,但是生長著居然的珊瑚有二十多種。這個礁區是上千種魚棲息的家園。

令人不解的地中海

地中海位於幹旱地區。使得這裏的氣溫高,氣候幹燥,降雨量也少。據統計,地中海的年蒸發量超過了江河徑流量和年降水量之和,因此有人推斷說:如果大西洋的海水不流入地中海,不用1000年的時間地中海就會幹涸,重新變成一個幹透了的深坑。海洋地質學家認為,在1500~2000萬年前,地中海與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是相溝通的。它們之間通過廣闊的水道來進行海水交通。而到了700~800萬年前,這一地區發生了造山運動,使得歐洲、非洲與亞洲之間的結構發生變化,地中海發生崩裂。崩裂的地殼,使被割裂出去的海盆變成了沙漠。雖然法國的羅納河、埃及的尼羅河不斷有淡水注入地中海,但由於蒸發快,一滴水都難以存儲。

通過現代的鑽探取樣技術,人們發現:在地中海的海底分布著很多的鹽丘。在未固結的現代沉積物下麵,有堅硬的蒸發鹽層。所以人們認為這就是當時地中海幹燥脫水的證據。在海底沉澱了上百米的鹽床是因為地中海的海水不斷的蒸發,致使濃度越來越大造成的。深部鹽層受到擠壓,升到上層,形成一座鹽丘。此外,一直流入地中海的尼羅河和羅納河也提供了這方麵的證據:很據地震剖麵資料和鑽探資料分析,覆蓋在羅納河穀上的現代沉積物,要比後來覆蓋上的沉積物深915米。地中海蒸發量超過了江河徑流量與降水量之和,這使得它的表層海水的鹽度要比大西洋海水的鹽度高得多,這些高濃度的鹽水從直布羅陀海峽流出,進入大西洋後,下沉到約千米深的平衡水層。大西洋海水又從表層流入地中海,來補償從地中海流出的表層水。大西洋流入地中海的海水經過蒸發、冷卻,又沉入地中海的深層,九這樣循環不息,維持著自身的平衡。雖然地中海和大西洋之間也進行水交換,但是它們之間的海檻太淺,兩者的水交換也僅僅表現在表層水。這使得地中海成為最缺乏營養鹽類的大型水域。

地中海真有一天會消失嗎?如果地中海真的消失了,它周圍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會變成什麼樣子呢?從地質結構來看,地中海海底的鹽丘被認為是曾經幹涸的證據。然而,也有人不同意這種看法,認為它是地中海中固有的,但是如果真的是固有的,那麼如此深厚的深層鹽層是從何而來呢?從氣候的角度看,陸地上的氣候多受海洋熱能量輸送的製約,海洋貯熱量大使它成為決定一個地區氣候變化的重要因素。可是為什麼在地中海地區,這種影響則不明顯呢?這使得科學家在今後要研究,地中海的鹽交換機製、氣候影響海水交換機製、海氣熱交換機製等這些是怎樣進行的。

甲烷氣體的水合物——可燃冰

最近,我國南海發現儲量巨大的“可燃冰”。專家聲稱,這種“可燃冰”的新能源礦藏有望在10年之後解決我們的能源問題。

“可燃冰”是一種甲烷氣體的水合物,大量存在於海底大陸坡上段500~1000米處。

可燃冰儲層中所含的有機碳總量,大約是全球石油、天然氣和煤等化石燃料含碳量的兩倍。

1立方米的“可燃冰”燃燒,相當於164立方米的天然氣燃燒所產生的熱值。

“可燃冰”在海底接近冰點和近50個大氣壓的淤泥中,形成了冰雪般的固態。它外麵看似冰,一點火卻可以燒起來,原因是冰內含有大量的甲烷。如果把甲烷從冰中釋放出來,體積將是水的160多倍。

據粗略估算,在地殼淺部,可燃冰儲層中所含的有機碳總量,大約是全球石油、天然氣和煤等化石燃料含碳量的兩倍。也就是說,“可燃冰”如能作為一種新能源,便能很大程度解決能源問題。

據透露,我國已在南海海底發現了巨大的“可燃冰”帶。但目前對於這座新能源的寶庫,科學家還存在不少爭議。

許多科學家認為,在導致全球氣候變暖方麵,甲烷所起的作用比二氧化碳要大10~20倍。所以這種礦藏在遭到破壞後,會導致甲烷氣體的大量散失,從而使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急劇增加。

除此以外,由於“可燃冰”埋藏於海底的岩石中,和石油、天然氣相比,它不易開采和運輸,世界上至今還沒有完美的開采方案。

但這樣一種新能源並不會因此就遠離我們。專家表示,大約用十年時間,人類有望解決好“可燃冰”的開采和清潔燃燒的技術問題,屆時大量的“可燃冰”便能用於應付能源危機。

目前,國家已啟動相關項目,造大型的勘探船,以便在南海深入尋找“可燃冰”資源,並進行深入的考證和相關方麵的研究。

冰雪覆蓋的大洋——北冰洋

1845年,倫敦地理學會把歐、亞、美大陸環抱的這個洋,正式命名為北冰洋。北冰洋是世界四大洋中深度最淺、麵積最小的一個,它的麵積為1478平方公裏,與南極洲相當,隻相當於太平洋的二分之一,它的水深平均為1097米,還不到太平洋的三分之一,而最大的水深僅為太平洋中馬裏亞納海溝的一半,為5499米。北冰洋一名源於希臘語,意思是正對著大熊星座的海洋。

北冰洋被冰雪覆蓋,氣候嚴寒,環境惡劣,這使得人們對它的了解十分膚淺,所收集的科學資料,也比其他的洋區少得多,因此,北冰洋仍然有很多的不解之謎。

北冰洋按其水深及成因又可分為兩部分,一是北冰洋的中央部分或主體部分;二是大部分屬於大陸架範圍的邊緣海,如喀拉海、拉普貼夫海、東西伯利亞海、楚科奇海、波弗特海、巴芬灣以及北極群島間各大小海灣與海峽。北冰洋按自然地理特征可分為北歐海域和北極海域。這兩部分的共同特點是氣溫、水溫較低,各類浮冰分布範圍廣,海洋生物種類和數量較少。

按照自然地理特性可以分為北極海域和北歐海域。北極海域,位於斯匹次卑爾根群島和阿拉斯加、加拿大北極群島之間,是一個長3000公裏、寬2000公裏的橢圓形海域。北歐海域,大致位於斯匹次卑爾根群島以南,包括挪威海、巴倫支海和白海,麵積約408萬平方公裏,占北冰洋總麵積的31%。它是北冰洋中水溫和氣溫較高、降水量較多、冰情較輕、海洋生物資源較豐富的海域。

北冰洋的海底地形是一個呈橢圓形大海盆,被3條主要海嶺羅蒙諾索夫海嶺、阿爾法海嶺和北冰洋洋中脊所分割。羅蒙諾言索夫海嶺,高峻而陡峭,它從新西伯利亞群島穿過北極點附近一直延伸到格陵蘭島北岸,全長1800公裏,高出深海平原2500米以上,它支配著整個海盆的地形;阿爾法海嶺,也稱門捷列夫海嶺,從亞洲一側的弗蘭格爾島起,延伸到格陵蘭島一側的埃爾斯米爾島附近,與羅蒙諾索夫海嶺彙合;北冰洋洋中脊,也稱南森海嶺,它起自勒拿河口,到格陵蘭島北側,與穿過冰島而來的北大西洋海嶺連接,長約2000公裏,寬約200公裏,北冰洋洋中脊上有許多裂岩,有平行於軸向延伸的磁異常條帶還有垂直於軸向的橫向斷裂帶,因此,它是全球洋中脊體係的組成部分。

北冰洋深海區被三條海嶺分為兩大部分,靠近歐亞大陸一側的為歐亞海盆,深度一般為4000米,最大深度為5499米位於斯瓦爾巴群島以北,是北冰洋的最深處。靠北美洲一側的為加拿大海盆,羅蒙諾索夫海嶺和阿爾法海嶺之間的海盆為馬卡洛夫海盆。此外,北冰洋大陸邊緣還被許多海底峽穀所分割,其中最大的是斯瓦大亞·安娜峽穀,位於喀拉海北部,長達500多公裏。

大陸架非常寬廣是北冰洋海底地形的最大特點,麵積約為440萬平方公裏,約占整個北冰洋的1/3。在阿拉斯加以北,大陸架比較狹窄,隻有20~30公裏。在歐亞大陸以北,大陸架從海岸向海裏一直延伸1000公裏左右,最寬處可達1200~1300公裏,為世界諸海大陸架寬度之最。由於北冰洋的深海區不僅在整個大洋中所占的比例遠小於其他三大洋,而且平均水深比較淺,周圍又被陸地所包圍,所以也有人稱其為地球上最大的地中海。

北冰洋的島嶼總麵積為380萬平方公裏,而且大多數位於大陸架上,成因和陸地相似,故也稱大陸島。其中格陵蘭島為最大的島嶼,麵積約為217.5萬平方公裏,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島嶼,島上的冰蓋被稱為“冰期的化石”,中央厚度達3400米,冰蓋幾乎把全島都覆蓋了。

尋秘“大西洋中脊”

大西洋是世界第二大洋,也是最年輕的海洋.古羅馬人根據非洲西北部的阿特拉斯山脈對它進行命名。它是由大陸漂移引起美洲大陸與歐洲和非洲大陸分離後而形成的。雖然現在還沒有足夠的證據來證明,大西洋在1~1.2億年前就已存在,但是大多數的科學家都承認,美洲大陸是在2億年前才開始與非洲大陸和歐洲大陸分離的。分離的中央是大西洋海嶺,它是大西洋中脊的一部分.大西洋中脊是地球上最大的山脈,而大西洋中脊中的典型部分是大西洋海嶺,它從深海平原開始逐漸升高,形成了有大斷裂的崎嶇不平的海底山峰,峰巔距離海底約1000~3000米,距離水麵約1800米,在海嶺的中軸線上,有一條很深的裂穀,穀底比側峰寬21~48千米,低1800米,這個裂穀是大西洋海底兩側的分界線。

從前,人們以為洋底像鍋,越往中央越深,而洋底一定是平坦的。1873年,英國海洋考查船“挑戰者”號,用普通測海錘,測得大西洋中間有一帶比較高的地方,好像是一座大山。1925—1927年,德國海洋考查船“流星”號,用回聲探測儀,探查到了那座大山,還給它畫了圖像:這座大山在大西洋中部,由北向南,呈S狀綿延,長27780千米,寬1100~1800千米,山頂鋸齒形,平均高出洋底3000米。它如同—金巨龍,伏臥在洋底,成為大西洋的—條“脊梁骨”。因此,科學家給它起了—個十分形象的名稱——“大西洋中脊”。

沿著中脊的軸部,配置了縱向的中央裂穀。它把脊嶺從中間劈開。經過證實,裂穀深度在3250~4000米之間,寬9千米。大西洋中央隻有薄層沉積物,表明這個區域的洋底是由新形成的岩石構成的。科學家從583米深處的熔岩層中采取岩心樣品。有意思的是,在大洋玄武岩基底上的沉積物年代,竟隨它距大西洋中脊軸線距離的增加而變老,洋底以下的沉積物年代,又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加。這種現象是怎樣生成的呢?科學家們認為,大西洋中脊是新地殼產生地帶,洋脊高峰被一個中穀分成兩排峰脊,而中穀是地殼裂漲的結果,地殼以下的熔融岩漿沿著裂穀上升,凝結成新地殼,這些新地殼不斷產生,把老的條帶向兩旁推移。這樣就使得大洋底岩石的年齡離洋脊愈近愈年輕,愈遠就愈老。大地磁異常條帶在洋脊兩側也呈有規律的排列。但是在中脊兩旁的擴張速度不相等,甚至有時一邊擴張,另一邊卻保持不變。

在大西洋中脊大裂穀的兩邊,有許多很深的峽穀,這些破裂帶成直角切過這條洋脊裂穀。大陸的漂移擴散,就是循著這些橫向破裂帶移動著。所以說,大西洋中脊是現代地殼最活動的地帶。

如今,再也沒有人認為大西洋中脊的形成是“莫名其妙”的了。然而,關於它的許多問題仍有很大的爭論,特別是中脊的岩石是怎樣構成新的洋底,如何能沿水平方向推移等一係列帶有根本性質的問題。人們迫切期待著更有說服力的答案。

好望角為何好望不好過

好望角,是印度洋和大西洋之間重要的陸地標誌。它位於非洲的西南端,是葡萄牙的探險家巴塞少繆·迪亞士遭到海上風暴後的意外收獲。

1487年,迪亞士奉葡萄牙國王之命,率領3艘探險船沿著非洲的西海岸南下駛往印度洋。當船隊到了南緯33度的地方時,突然遇到了風暴,在海上漂泊了13晝夜後風暴才停息,這時迪亞士決定向東航行,但是他們航行了幾天,仍然沒有發現非洲西海岸的影子。此時,迪亞士決定朝正北方向航行,幾天後看見了一個東西走向的海岸線和一個海灣,這時船員們都不願意再繼續向東行駛,所以迪亞士隻好帶著船隊返航,在返航的途中,接近了一個伸入海中的海角,此時,風暴再次降臨,海麵上巨浪滔天。船隊經過了兩天的奮力拚搏,才繞過了那個海角,駛入風平浪靜的非洲西海岸。迪亞士將這個駭人的海角命名為“風暴角”。船隊於1488年回到裏斯本,迪亞士向國王表示了自己的探險經過和命名為“風暴角”的海角,國王聽後認為,繞過這個海角就有希望進入印度洋,到達黃金國印度,因此他把“風暴角”改名為“好望角”。

好望角從此之後就開始成為歐洲人進入印度洋的指路標。由於好望角的地理位置特殊,海域幾乎終年都是大風大浪的,遇難的海船也不計其數,因此有了“好望角好望但不好過”的說法,1500年,好望角的發現者迪亞士葬身於此。

從好望角被發現以來,這裏就以特有的巨浪而聞名於世。據統計,10多米高的海浪在這一海區屢見不鮮,每年有110天的海浪達到6~7米高,其餘時間的浪高也在2米以上。好望角不僅是一個“風暴角”,還是一個“多難角”,從萬噸遠洋貨輪到數十萬噸的大型油輪都曾被這一海區的奇特巨浪打翻。據說,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好望角失事的萬噸級航船已經超過了11艘。在南部非洲的海圖上都有關於好望角異常大浪的警告。

水文氣象學家對“好望角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巨浪?”這個問題探索了多年,最後終於揭開了其中的奧秘。好望角巨浪的形成不僅和大氣環流特征有關,而且與當地海況及地理環境有著密切的關係。南半球是一個水域遼闊但陸地小的半球,自古以來就有“水半球”之稱。好望角接近南緯40度,而南緯40度到南極圈是一個圍繞地球一周的大水圈,廣闊的海區無疑是好望角產生巨浪的一個原因,而且在遼闊的海域,海流突然遇到好望角大陸的側向阻擋作用,這也是巨浪生成的重要原因;而且好望角正好處在西風特別強的西風帶上,在西風帶上,11級的大風可以說是家常便飯,這是形成好望角巨浪的另一個原因。因此,南半球盛行的西風帶被西方國家稱為“咆哮西風帶”,而好望角的航線則被比作“鬼門關”。

恐怖之王——幽靈船

幽靈船是海上神秘現象的象征。關於神秘恐怖的幽靈船現象在世界各地的海域上頻頻發生。

美國的“艾倫·奧斯汀”號

1881年12月12日,“艾倫·奧斯汀”號正在北大西洋航行,遇到了一艘雙桅帆船在海上漂蕩,船上空無一人。於是船長格裏芬派大副上船察看。美國海員來到船上,發現船尾的船號及注冊港地名均被抹掉,但帆船是完好的,貨艙裏滿是瓶裝的果汁和葡萄酒,儲艙裏還有大量的食物和淡水,但所有的船上文件不翼而飛。格裏芬船長決定作為“獵物”把它拖到目的港,這麼大一筆橫財的確十分誘人!船長需要3名海員上到那艘船去,可船員們都十分迷信,誰也不願意去執行這樣的任務。無奈,船長隻得許以重酬,才有3人應命而去。

2個星期的拖航十分順利,在離岸還有3天路程的時候,突然起了一陣大風,拖索繃斷了,夜裏兩船失去了聯係。一天後,“艾倫·奧斯汀”找到了這艘帆船,此時已距目的港紐約隻有300海裏。船長發現派上船的人失蹤了,於是再許以重賞,費盡口舌,終於又動員3名水手登船配合拖航,拖航重新開始。第二大黎明,“艾倫·奧斯汀”號的值班舵手發現航速突然快了許多,再看後麵的拖船,己不知去向。船長為了找到這艘神秘的帆船,花了好幾天的時間,但再也不見其蹤影。這艘帆船以後也沒有人再看到過。成了航海史上的又一奇案。

德國的“匹克赫本”號

1894年,德籍海輪“匹克赫本”號也在印度洋發現了一艘帆船,無人駕駛,船員全都死亡,但死因不明,惟一的一個活著的,也已經發瘋,究竟發生了什麼,誰也搞不明白。“匹克赫本”號船長隻好命令把船帶走,一起靠到了南非的開普敦港。當地海事管理機構為調查此事費了1年時間,最終也僅搞清發瘋的正是該船的船長,而事故原因仍一無所知。

荷蘭的“烏蘭克·密達”號

還有一艘荷蘭貨船的遭遇也讓人百思不解。這一事件發生在1948年的蒸汽貨輪“烏蘭克·密達”號上。這年2月,出事那天天氣晴好,但從這艘貨輪上發出了SOS求救電波,根據當地英國和荷蘭雷達站的測定,出事船正位於馬六甲海峽。電文稱:“船長和官員們都死了,船上活著的也許隻有我一個人了。”經過一陣間歇後接著又說,“我快要死了!”隨後再也沒了信號。

根據雷達站測報的坐標位置,立即從最近的馬來西亞和蘇門答臘派出了救援船隻。他們在離測報點50海裏處找到了這艘船。當救援人員爬上“烏蘭克·密達”號甲板時,他們見到了可怕的慘景:船上的人全死了,船長躺在船橋上,其餘的船員則分別倒在駕駛室或起居艙裏,在機艙和住艙裏發現了司爐和水手們的屍體。無線電報務員仍然坐在自己的工作艙裏,手中仍緊緊地握著發報器的手柄。在所有遇難者的臉上都是極度的恐怖,但身上沒有任何傷痕,在把“烏蘭克·密達”號拖到港口後的一段時間裏,第四貨艙不知為什麼突然起火,火勢非常迅猛,很快蔓延開來,撲滅已不可能,接著,發生了爆炸。該船的神秘經曆與船一起沉入了海底,成了永世的秘密。

英國的“列尼”號

1954年2月末,英國貨輪“列尼”號在新加坡至科倫坡的旅程中,發現了一艘處於漂泊狀態的貨輪“霍爾丘”號,於是“列尼”把它拖到了港口。查看該船,除了前桅折斷外,船上設施一切正常。1萬多袋大米好好地放在艙裏,淡水、食物和燃料也儲備充足,但船員全部失蹤(後來查明,船組共5人),至今下落不明。

丹麥的“戈畢哈芬”號

丹麥的航海實習船“戈畢哈芬”號是20世紀最不可思議的一艘幽靈船。這艘5桅大帆船在1928年載著80名年輕的未來海員進行一次環球航海實習。1928年12月4日,它自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啟航繼續下一階段的計劃。大約過了1個星期,“戈畢哈芬”已駛出了400多海裏,基地還收到了它的一份電報,說是航海順利,乘員狀態良好。可這之後就再也沒了消息,也一直沒有回到母港哥本哈根。奇怪的是,在大西洋航行的多艘船隻曾在不同的地點遇到了這艘滿帆航行的船。1929年1月英屬特裏斯但—達庫尼亞群島(在南大西洋)的居民見到該船在該島與好望角之間的海域漂泊,當時正刮著大風。幾天後,風停了下來,丹麥方麵曾組織了搜尋,但一無所獲,這年的稍後一些時間,智利的漁民在作業時又見到了這艘船,接到報告後,當地的海難救助人員又進行了搜索,可仍是無功而返。這艘船的失蹤引起了丹麥社會的廣泛關注,船上的實習生中有不少出自富家或名門,這些家庭對官方的搜尋很快失去了信心。於是自籌資金組織了搜索,當然是仍無結果。於是人們認為,“戈畢哈芬”肯定已經沉沒,無人能活著回來。

可“戈畢哈芬”的故事並沒有到此結束。20年以後,1959年10月7到8日的夜間,一艘荷蘭貨船“斯特拉特·馬蓋漢斯”號正航行在非洲南端,船長比特·阿蓋爾突然發現一艘大型帆船迎麵駛來,對向它發出的信號和警告全不理會,阿蓋爾船長隻好緊急規避,才免除了一次撞船事故。很快,這艘滿帆急駛的大船就消失在晨霧之中。阿蓋爾船長認為,它很像是失蹤了多年的“戈畢哈芬”,若船長的推測正確,那麼這艘船已在海上漂了20年,成了名副其實的“幽靈船”。

幽靈船未解之謎

即使到了近代,我們還常能從傳媒中聽到——海上發現被遺棄的快艇,艇上有充足的食物、飲料。救生設備和無線通訊設施,但沒了主人。查看的結果幾乎成了定規:“一切正常,但人不知去向。”失事船上的海員,直到遇難前都在正常地工作,甚至連即將發生災難的任何兆頭都不曾察覺。

誰也說不清楚,在這些不幸的船上,到底發生了什麼,但人們相信,終有一大會搞清事情的來龍去脈或者真正禍首。人類相信自己的智慧有這個能力,超自然的力量終歸回到自然本身之中,曆史就是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