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民俗奧秘(1 / 3)

《山海經》reference_book_ids\":[7267090249388395576,7077813319079316488,6911981464435297293,7077813319087754276,7046696632892525604,7078185085479963656]}],\"12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2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5,\"start_container_index\":12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0},\"quote_content\":\"《淮南子》reference_book_ids\":[6883401921206422542]}],\"11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1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40,\"start_container_index\":11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33},\"quote_content\":\"《荊楚歲時記》reference_book_ids\":[7213282763162520608]}],\"9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9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58,\"start_container_index\":9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51},\"quote_content\":\"《努爾哈赤傳》reference_book_ids\":[7233628638124444730]}],\"13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3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6,\"start_container_index\":13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2},\"quote_content\":\"《周禮》reference_book_ids\":[7224859397342628868]}]},\"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火把節的來源

火把節,是分布在我國西南地區的白族、彝族、拉祜族、納西族等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

過節的時間因民族和地區而稍有差異,多數自夏曆6月24日舉行,節期至少3天,也有7天,甚至半個月的。火把節期間,家家宰雞宰羊,並有鬥牛、摔跤、賽馬、歌舞等娛樂活動。到夜間,各家各戶燃起事先紮好的鬆明火把,留一支插在門樓上,然後男女老幼各持火把,奔赴山野田間,以火照田,舞火為嬉。

嬉火時最有趣的活動是“潑火”。人們用左手持著一束燃燒的火把,右手從挎包裏抓出一把摻著鬆香的“香鬆麵”,朝對方的火把上潑撒,隻聽到“嘭”地一聲,一團耀眼的火焰騰起,非常好看,其含義是祝福的意思。接著,人們聚集到村中最寬闊的地方,圍著篝火,載歌載舞,通宵達旦。

那麼,聞名中外的火把節究竟從何而來呢?說法不一而足。

有人認為,火把節與農業生產關係密切,應當是祝願農作物免遭天災、蟲災,並祈求獲得豐收。

有人認為,火把節應屬於一種由宗教儀式轉變而來的公眾慶典,特別是宰雞宰羊時的繁複儀式,以及燃炬於門前,照炬於田間,義近古代漢人驅鬼逐疫的宗教儀式。

有人認為,火把節其實就是彝族曆史上使用過的十月太陽曆的年節。這種曆法,把一年分為10個時段,每個時段共36天,餘下不屬於任何時段的5—6天作為年節。年節又分“小年”、“大年”,過完5個時段為“小年”,過完10個時段為“大年”,“大年”、“小年”各慶祝3天。

還有人認為,火把節應是遠古時代先民的火崇拜觀念的殘存,而其直接的線索是楚人對火神的崇拜。

除此之外,關於火把節的來源,民間還有許多傳說,但究竟火把節從何而來,並沒有明確的定論。

潑水節是何形成的

潑水節,是聚居在雲南西雙版納和德宏的傣族同胞的傳統節日。過節時間為每年的公曆4月中旬,即傣曆的6、7月間。

潑水節期間,人們用清澈的井水相互潑灑,像彝族的火把節一樣,含有祝福的意思。除此之外,還要舉辦賽龍舟、放高升、拜佛等各種活動,充滿了吉祥歡樂的氣氛。

關於傣族人的潑水節形成的說法很多:

民間相傳,很久以前,西雙版納有一個好色的魔王,在搶了11個民女為妻後,搶來第12個。這個姑娘長得特別漂亮,而且十分聰明,決心聯合眾姐妹除掉這個魔王。她趁魔王熟睡之際,砍下了魔王的頭。姑娘們想用火燒掉這個頭,但怎麼也燒不掉還引起了大火;將頭埋在地下,地又裂開;把頭扔到河裏,河水立即沸騰。無論如何處理這顆頭,都會引發災難。為了免除災難,她們隻好把頭輪流抱在懷裏,由其他姑娘潑水,以洗掉她身上的血跡。人們為了感謝她們奮不顧身的精神,也幫著潑水。眾人潑的日期,正是如今潑水節舉辦日。一年一度的潑水節就這樣形成了。

有學者認為,潑水節是印度婆羅門教的一種宗教儀式,在唐朝之前傳入我國。

也有學者認為,潑水節來曆同佛教的產生與傳播密切相關,其意義是紀念釋迦牟尼的誕生,故又稱為“佛誕節”、“浴佛節”。

還有認為,潑水節來源於古老的祈雨儀式。

亦有人揣測,潑水節的產生是人們想避免發生火災,故以水潑灑以求平安。

優美動人的民間故事,神秘的宗教色彩,無盡的遐想,為傣族的潑水節籠罩了神奇的色彩,使之成為一個著名的民俗之謎。

擺手舞來源之說

擺手舞,是生活在湘西、鄂西南地區的土家族同胞的一種集體性民俗活動。

根據土家族人不同的居住區域和生產生活方式,擺手舞又分為“小擺手舞”和“大擺手舞”兩種類型。

小擺手舞由各村寨在擺手堂內舉行。擺手堂,即過去土家族聚居的鄉村建造的土王廟和八部大神廟。如今,多改在寨口坪壩等更加寬敞的地方舉行,按舉行活動的時間,分為“正月堂”、“三月堂”、“六月堂”。舉行擺手舞時,坪壩中央旌旗招展,四周遍豎彩燈火把。待祭過祖先後,響起歡快的鑼鼓,男女老少合著節拍,繞著旗杆下的神祖台跳擺起來。動作以手擺動為主,腳則隨手擺動踏著節拍。

大擺手舞則以湖南龍山馬蹤寨、永順雙鳳溪及湖北鳳卯洞土家山寨為中心,每年於正月初九或三月初三後的辰日舉行。周圍各寨的土家族人都趕來參加,在八部王廟前擺出各種各樣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麵,同行舉行比武、祭神等活動,連續3天,規模宏大。

具有獨特風格的擺手舞來源之說,有許多種:

其一,土王曾在戰爭中命令士兵大跳擺手舞,以此擾亂敵人軍心,結果大獲全勝,於是擺手舞便流傳了下來。

其二,土王率兵出征倭寇,轉眼到了年底,家鄉的人民思念前方的將士,便自發地跳起了擺手舞,使心理寬慰了很多,順利地過了一個好年,這以後擺手舞便延續了下來。

其三,傳說擺手舞是土家族人平倭寇勝利歸來時,土家族士兵向百姓演示殺倭寇情況的舞蹈。

其實,擺手舞的來源之說還有許多種,但大多數都與禦倭有關,而土家族禦倭是在明嘉靖年間,於是有學者發出疑問,擺手舞是不是就起源於明嘉靖年間呢?在此之前是不是就沒有擺手舞呢?這眾多的問題,迄今為止還沒有明確的答案。

高山族男人為何“坐月子”

高山族自古就有丈夫在家待哺,妻子下田耕作的習俗。

按照常理來說,哺乳是由嬰兒的母親承擔的,這是公認的生育習俗。然而,高山族為什麼會出現男人“坐月子”的習俗呢?

男人“坐月子”的習俗在學術界被稱之為:產翁製。據人類學家研究,產翁製可能是原始社會的父權製與母係製鬥爭的產物。

人類最初的婚姻製度是母係製和氏族群婚製。此時,沒有父親母親組成的個體家庭,人們實行著走訪婚,人們隻知其母,不知其父,子女都是由母親及氏族哺育,父親不介入婦女生育後哺養,當然也就不會出現產翁製。

到了母係製晚期,才出現了對偶家庭,產生了父子關係。但是,由於當時的男人仍對女方氏族有很強的依附,也難出現丈夫與妻子抗爭的風俗。

隻有到了單偶婚和父權製出現之後,男子在生產、生活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妻子變成了丈夫的附庸,子女是他的財產繼承人。此時,剛剛建立的單偶婚和父權製並不牢固,婦女們用逃婚、哭嫁、不落夫家的方式對抗父權製。因此,父權製也要采取許多壓製母係製複辟的措施,來維護自己的權力。男人“坐月子”便是其中之一。

專家的解釋非常合理,然而,連專家也無法確定,事實是不是真的如此,男人“坐月子”就是要讓世人相信他才是生孩子的人,這樣的邏輯是不是略顯幼稚?

武夷山九曲溪懸棺

懸棺葬是一種古老的喪葬形式。葬址一般選擇在臨江麵水的高崖絕壁上,棺木放置距離水麵十米至極百米的天然或人工開鑿的洞穴中,有些則是直接放在懸空的木樁上麵。武夷山九曲溪兩岸的峭壁上,至今仍然有懸棺遺跡十餘處。

那麼,這種奇特的葬俗是怎麼產生的呢?

有人認為,懸棺葬是落土葬習俗的自然發展。懸棺葬的出現,實質上是把深入地下的洞室及其棺木抬升到高岩洞的變化。

有人認為,懸棺葬與史前原始民族實行的岩居有關,是人們洞處穴居生活的反映。人們生時既然住在岩洞裏,死後應該葬回原處。

有人認為,懸棺的形成實際上與戰亂有關,並無其他更複雜的原因。

亦有人認為,古代越與濮及其後裔民族大多生活於高山僻壤中,把高山險峰、崇山峻嶺視為生活的依托,或因其難以接近而產生神秘,進而把它作為神靈所居或通天之路加以頂禮膜拜,所以他們便把死者的靈柩置於高山峻嶺的崖穴之間,這不但使亡魂接近神仙天國,更重要的是使之易於皈附於神仙天國。

還有人認為,縱觀懸棺葬遺存的分布,幾乎都在臨江麵水的懸崖絕壁上,表現出行懸棺葬的民族都具有“水行山處”的特點,而葬具形式則以船形棺和整木挖鑿的獨木舟式棺材為主。如果再結合置棺方式、葬製和葬式等各種情況綜合分析,懸棺習俗應當屬於原始宗教中在鬼魂崇拜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祖先崇拜觀念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