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各種見解,似以“石崇說”“與祖先崇拜說”最為合理,但掩隱在雲霧繚繞的峭壁之上的懸棺葬俗起源之謎,是否就因此而揭曉了呢?仍無定論。
藏族天葬、水葬之謎
藏族的天葬、水葬,是我國極其罕見而獨特的葬俗,由於它們很難被人理解,故常給人一種神秘、恐怖的色彩。
天葬,即將死者的屍體送到天葬台上,把身體全部奉獻給大自然的鷹鷲,才算是走完了人生的最後旅程。關於天葬的由來,大致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種說法認為,西藏一年內大部分時間為凍土層,堅硬難掘,而且因樹木稀少難以棺葬,便因地製宜采用了天葬的形式。
另一種說法認為,在佛教中,“布施”是信徒的標誌之一,布施中的最高境界就是舍身,佛經中就有“舍身飼虎”的故事,況且,按照佛教教義,人死之後,靈魂離開肉體進入新的輪回,屍體就成了無用的皮囊,死後將屍體喂鷹鷲,也算是人生的最後一次善行。
水葬,與天葬基本一樣,不同的是,天葬將身體奉獻給鷹鷲,而水葬則是將身體奉獻給魚蝦。在藏區是否實行水葬,要看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的卦算結果,測得結果適合水葬才實行水葬。水葬的來源之說,大致有以下幾種:
其一,水是生命之源,人死後應歸其源。藏族人認為水乃生命之源,是神聖的,功德無量的。所以,藏人很少玩水、玩雪。
其二,因地製宜采取水葬。有些藏民高居深山峽穀,無法實施天葬,又缺少火葬的基本燃料,實行土葬又因冰封的高原環境而不適宜,而惟一擁有的是一條或幾條長年奔騰不息的大江大河,選擇它來處理屍體是最好的方法。
其三,水葬受原始宗教的影響。而藏族的水葬,與遠古的對河神的祭祀十分相似。因此,有人認為水葬的形成主要是受宗教的影響。
白褲瑤葬禮的古老習俗
白褲瑤是瑤族眾多支係中的一個分支,因白褲瑤男子常年穿白褲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廣西南丹縣裏湖鄉、八圩鄉,有人口3萬左右,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認定為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一個民族,被外界稱為“人類文明的活化石”,是一個由原始社會生活形態直接跨入現代社會生活形態的民族。
白褲瑤族至今仍保留著很多古老的習俗,白褲瑤的葬禮就是其中之一。
白褲瑤老人去世後,都要選好日子才舉行葬禮。有的是半個月,有的是一兩個月,甚至更長。在沒有找到好日子之前,先把老人埋在家裏。
白褲瑤葬禮主要由“打銅鼓”、“開牛”、“長席宴”三部分組成。銅鼓在“開牛”前打一遍,葬禮的晚上要打二十四遍。出殯前再打一遍。之所以要在葬禮上打銅鼓,原因是白褲瑤人生前視銅鼓為聖物,非常崇敬依戀它。老人去世後不能把銅鼓帶走,為了表示對老人的尊敬,在他的葬禮上也要打上一兩天的銅鼓,好讓他到天國後安息。
而“開牛”就更富於傳說了。牛是白褲瑤的圖騰。“開牛”也就是宰牛,但白褲瑤人不叫宰牛,而叫“開牛”。原因是對牛懷有崇敬之情。“開牛”用的牛一般是水牛。“開牛”後牛肉分給參加葬禮的人吃,牛角立在墓碑前,作為老人的陪葬品。開牛的意思是,讓老人到天國後有牛耕有飯吃,能過上幸福的生活。用來陪葬的牛越多,表示老人到天國後會越富有。“開牛”前先“哭牛”,“哭牛”的過程情真意切,催人淚下。“哭牛”後是“頌牛”,“頌牛”是由特定的白褲瑤歌師完成的。“頌牛”開始後,歌師先是吆喝著以前去世的祖宗來引路,把剛去世的老人帶到天國去。
“長席宴”是出殯回來後才開宴。參加長席宴的人越多,表示老人生前很受人尊敬。長席宴開宴後,客人們並沒有吃飯,等主人家一擺上牛肉,把牛肉用樹葉包起來,就退席了。開宴時先是婦女吃,接著是孩子,最後是男子。
出殯後,葬禮並沒有結束,下葬時在墓碑前擺有酒水,如果三天後酒水少了,還要做一回補水儀式,做完儀式後葬禮才算結束。
沒有人知道白褲瑤的葬禮開始與何時、由何而來?據白褲瑤的人說,在他們出生之前就有了這種傳統,他們隻知是由祖輩傳下來的,他們也將繼續流傳下去。
6000年前“小兒甕棺葬”之謎
6000年前,中華大地已經不再是一派太古蠻荒,告別了茹毛飲血的人類步入了母係氏族的繁榮時期,在黃河流域出現了上千座仰韶文化的原始村落,位於安東郊的半坡遺址就是仰韶文化的一個典型代表。
這是一個由女人們當家作主的村落,村落的形狀接近一個圓圈,圍繞村落的是一條寬寬的防禦溝,在防禦溝通旁邊是公共墓地,村裏的成年人死後,都被埋在公共墓地。
讓人奇怪的是在居住區的窩棚附近,常可以發現一些大的陶甕,有的還是兩個大甕互相套疊,甕口覆蓋著一個陶盆或陶缽,陶盆底部往往有一個小孔,這就是仰韶文化中特有的一種喪葬——小孩甕棺葬。
為什麼不把小孩埋入公共墓地呢?許多學者進行了許多推測:
有人認為,可能是當時的人們認為這些未成年而夭折的孩子還不能算部落的正式成員,所以死後也不能像氏族成員那樣葬入氏族公共墓地。
還有認為,這是受生活感情和來世生活的觀念雙重意義所支配的。當時是母係社會,母親不忍心割舍孩子而葬其在身邊,或是期望孩子的靈魂經常和親人在一起,這一現象深刻體現了母愛的精神。所以要極力保護屍體,盆或缽中央的小孔就是供靈魂歸來時出入。
不獨如此,在甕棺上麵覆蓋的陶盆或陶缽裏側的壁上,還有神秘的“人麵魚紋”,為什麼要用這樣神秘圖案陪伴孩子的靈魂呢?
有專家認為,它是部落的圖騰,是守護神,也是祖先。善於製陶、善於繪畫的母親把族徽精心畫在陶盆裏,然後覆扣在孩子的甕棺上,是為了讓孩子不要忘了自己的氏族。
當然也有學者認為,這種“人麵魚紋”不是氏族部落的圖騰,它是當時文身鯨麵習俗的記錄;或是當時普遍流行的一種神話傳說;是漁獵巫術儀式的表現,反映了人們的豐收企望;或是具有“生殖繁盛”的祝福意義。
神秘的湘西“趕屍”
湘西的趕屍,到現在也沒人能指出它的真實情況來。
據有趕屍習俗的湘西沅陵、瀘溪、辰奚、敘浦四縣人士說:趕屍是不給人看的,趕屍是晝伏夜行的,三更半夜誰敢出去看會走的死人呢?
不過,據在四縣開旅店的人說:死人決不是用人背著走,確是死人自己像麻雀似的跳著走,因為趕屍的要住旅店,所以他們比較清楚,確是三五具屍體隻有一個人趕。
據當地人一致的說法:趕屍的人是一個身穿道袍的法師,無論屍體數量有多少,都由他一個人趕。論其實際形式,說“趕”屍不如說“領”,因為法師不在屍後,而在屍前帶路,一麵走一麵敲鑼,使夜行人避開,有狗的人家把狗關起來。屍體在一個以上時,即用草繩把他們聯係起來,每隔六七尺一個。夜裏行走時,屍體都帶著高筒氈帽,額上壓著幾張畫著符的黃紙,垂在臉上。做趕屍者生意的旅店,一年到頭不關大門。
為什麼會有“趕屍”的營生呢?
因為湘西沅江上遊一帶,地方貧瘠,窮人多赴川東或黔東地區,作小販、采藥或狩獵為生,那些地方多崇山峻嶺,山中瘴氣很重,惡性瘧疾經常流行,生活環境壞到極點,除當地的苗人以外,外人是很少去的。死在那些地方的漢人,沒一個是有錢人,而漢人在傳統上,運屍還鄉埋葬的觀念很深,但是,在那上千裏或數百裏的崎嶇山路上,即使有錢,也難以將屍體運回,於是有人就創了這一奇怪的經濟辦法運屍回鄉。一個人可以趕幾個屍體,開銷自然也小到不可再小了。至於防腐,據說,凡是用這方法運的屍體,自起運到目的地,都不會腐化。
湘西趕屍,有人說是一種神秘的巫術,有人說是愚弄人的一種迷信,有人說隻是為了騙取錢財的把戲,還有人說僅僅是一種聳人聽聞的傳聞……
神秘的侗族山寨
在黔東南苗嶺深處,有一個神秘的侗族山寨——占裏侗寨。占裏侗寨坐落在海撥850米高的靈應山南麓,山寨座北向南,村前一條清溪潺潺向東流去,注入都柳江。這條都柳江是柳江的主源頭,江水常年清澈,江邊古木參天。在這神秘山寨的背後有著太多的不解之謎。
“無鎖村落”
占裏全村總麵積約16平方公裏,森林覆蓋率達90%,原始森林環抱中的占裏,環境幽靜優美。這裏年平均氣溫18.4℃,十分清爽宜人。家家戶戶糧滿倉,六畜興旺,豐衣足食,而且民風淳樸憨厚,社會風氣文明祥和。據村民介紹,占裏創造了一項紀錄:自解放以來刑事案件發生率為零,是一個“無鎖村落”,村民家家夜不閉戶,門不上鎖,連雞鴨也可夜不歸家而不會丟失。
“中國計劃生育第一村”
占裏的神秘主要還在於它創造了一項為世人所驚歎的紀錄: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人口自然增長率為零,50多年來村寨的基本人口總體不變,人口比例協調,家庭結構穩定。1952年全國第一次人口普查時,全寨隻有156戶,729人,到2003年全村人口統計時,仍為156戶,762人,被稱為“中國計劃生育第一村”。
“男花、女花”
占裏50年人口不變已讓人稱奇了,但他們還有一項更令人稱奇的奧秘:男女結構平衡,95%以上的家庭均為一子一女,而且這種情況上溯到上下三代也是如此。目前156戶中,有150戶為一子一女,隻有兩戶為兩男,兩戶為兩女,還有兩戶為獨生子。較為巧合的是目前占裏小學就讀的學生共96人,男生女生剛好各半,均為48人。占裏村的婚育習俗是基本實行寨內聯姻,很少與外寨通婚。他們祖上遺留下來五個族係,稱為“五兜”,兜內上下三代不能通婚。自20世紀以來從未有不孕不育和殘疾弱智等情況發生。
滿族為何忌食狗肉
許多人都知道回族對豬肉有嚴格的禁忌,卻很少有人知道滿族也有對狗肉的禁忌。那麼,滿族的這個習俗是怎麼形成的呢?對於這個問題,不論滿族人自己,還是滿學民俗專家,至今仍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找不到明確統一的答案。
相傳,努爾哈赤當初在遼東總兵李成梁手下做事,一天,遼東總兵李成梁對努爾哈赤說自己腳上有三顆紅痣,所以才在上天保佑下做了總兵,這個時候努爾哈赤順嘴就說:“李大人,我的腳上也有七顆紅痣呢!”李成梁一聽頗為震驚,並在內心產生了強烈的忌諱,並欲除掉努爾哈赤。
不過,李成梁的小妾從小就疼愛努爾哈赤,當得知李成梁有此計劃的時候,就搶先一步搭救了努爾哈赤。努爾哈赤在李成梁小妾的幫助下,騎著大青馬帶著大黃狗連夜逃走。李成梁得知後領大批官兵隨後追來。後來,努爾哈赤急中生智躲入河邊蘆葦中,因過度疲勞而睡去。李成梁找不到努爾哈赤,就放火燒荒。大黃狗見努爾哈赤不醒,就跳到河中浸透全身,再跑到他身邊,把蘆草淋濕,大黃狗反複這樣做,努爾哈赤才以得救,而大黃狗卻勞累至死。從此,努爾哈赤發誓,再也不食狗肉,於是滿族人也追隨效仿,便有了今天對食狗肉的禁忌。著名的滿族專家閆崇年在《努爾哈赤傳》中,也采用了這個滿族民間的習慣性說法。
其次,有人認為,狗是滿族生活的好朋友,所以滿族逐漸形成不食狗肉的民族傳統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