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還有一些滿學專家認為,狗是滿族氏族製時期圖騰崇拜的動物,所以才有滿族忌食狗肉。
雖然以上三種說法,各有依據,但每種說法都不十分令人信服,事實到底如何,還有待進一步探究。
纏足的起源
纏足,是我國封建社會的一種民俗。封建社會時期,女孩長到五六歲的時候,要用纏腳布把腳緊緊地纏起來,迫使其不能正常發育,時間一長,腳骨變形。舊社會以小腳為美,美其名曰:“三寸金蓮”,這實際上是對女性的一種摧殘,是一種畸形的審美觀念。對於纏足的起源,有著不同的說法:
其一,始於六朝。
據《南史》記載,齊東昏候為潘貴妃鑿金為蓮花以貼地,令妃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蓮花。六朝樂府雙行纏說:“新羅鄉行纏,足趺如春研;他人不言好,獨我知可憐!”唐詩《屐子》中有:“南朝天子欠風流,卻重金蓮輕綠齒。”所以,有人認為纏足起源於六朝時期。
其二,始於五代。
據陶宗儀《南村輟耕錄》記載,南唐李後主有一宮嬪叫窈娘,身段纖小,能歌善舞。後主作金蓮,高六尺。令窈娘以帛纏足,屈上為新月狀,穿著白襪在蓮花中翩翩起舞,回旋飛轉,就像淩雲踏霧般。《道山新聞》也說:“李後主窈娘以帛纏足,令纖小,屈足新月狀。”張邦基的《墨莊漫錄》也稱:“弓足起於南唐李後主,是為纏足之始,出現後時人效之,以纖小為妙,自此纏足之風泛起。”因此,有人認為纏足起源於五代。
其三,始於唐朝。
據史料記載,唐玄宗從蜀避難回來,為懷念楊貴妃而作了《羅襪銘》:“羅襪羅襪,香塵不絕;細細圓圓,地下瓊鉤;窄窄弓弓,手中弄初月……”《群談采餘》中有詠楊貴妃羅襪詩一首:“仙子淩波去不還,獨留塵襪馬嵬山;可憐一掬無三寸,踏盡中原萬裏翻。”清代《衛藏圖識》記載:“西藏燈具,狀如弓鞋,俗稱為公主履。”公主,指的是唐朝文成公主,文成公主曾嫁給吐蕃普鬆讚幹布。白居易《上陽人》中也有:“小頭鞋履窄衣裳……天寶末年時世妝。”據此,有人認為纏足起源於唐朝。
對聯產生於何時
新春佳節,千家萬戶喜氣洋洋,張燈結彩,對聯更是人們辭舊迎新的必備之物。雖然對聯是中國的特色,且有著悠久的曆史,但是,對聯產生於何時知道的人卻寥寥無幾。
觀點一,產生於五代時期。
北宋張唐英有:“蜀未歸宋之前,令學士辛寅遜題桃符版於寢門,以其詞非工,自命筆雲: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因此,人們普遍認為五代時期後蜀主孟旭所題寫的這副楹聯是中國的第一副春聯。
觀點二,產生於晉代。
據說,晉代著名書法家王羲之,有一年春節前夕先後寫過幾副對聯貼在門上,因其字體妍美雅麗、內容新穎而被人悄悄揭去。除夕將至,門上仍空無一物。王羲之又精心構思了一副春聯,但攔腰裁斷,先貼出了上半截,聯雲:“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如此不吉利的對聯自然無人去揭。初一黎明,王羲之又貼出了下截,就成了:“福無雙至今朝至,禍不單行昨夜行。”由此,人們推斷,對聯應產生於晉代,甚至是晉代之前。
觀點三,產生於春秋戰國時代。
還有人認為,對聯的起源應在距今2000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理由是保存此時資料的《山海經》有此記載。
觀點四,產生於東漢時期。
在我國古代有掛“桃符”的風俗習慣,據說,桃符有壓邪驅鬼的作用,古人在辭舊迎新之際,用桃木板分別寫上“神荼”、“鬱壘”二神的名字,或者用紙畫上二神的圖像,懸掛或張貼於門首,意在祈福避禍。而據文獻記載,東漢時已盛行春節桃符的風俗。因此,有人認為春聯應真正產生於東漢時期。
端午節的起源
農曆五月初五的端午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至今仍保留著不少有趣的民俗。端午節那天,人們吃粽子,或在家門掛上一束艾蒲,南方一些靠江河的城市還要競渡龍舟。然而,端午節的起源是怎樣的呢?一直以來,眾說紛紜。
其一,紀念屈原說。
大多數人認為,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偉大的詩人屈原。人們在屈原去世的這一天,掛艾蒲以招其魂,吃粽子以祭其屍,競龍舟以拯其體。持這一觀點的人,其主要依據是南朝梁人吳均的《續齊諧記》的有關記載:“屈原五月初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北宋周懍在其《荊楚歲時記》中也有:“屈原以是日死於汨羅,人傷其死,所以並將舟輯以拯之。今競渡是其跡。”
其二,龍的節日說。
也有一些人認為,端午節是龍的節日。龍在原始時代是南方人的圖騰,所以端午節是南方人民舉行對崇拜物祭祀的節日。端午節的幾個主要風俗,都與龍有關。著名的作家聞一多,就曾寫過《端午考》一文予以論證。
其三,“惡日”說。
還有人認為,端午節和“惡日”有關。古代稱農曆五月為“午月”此時正值夏季,天氣趨向炎熱,疾病極易發生。由於當時人們不能解釋氣溫變化所帶來的這些影響,稱之為“惡月”,五月五日也稱“惡日”,便是民間端午節的由來。至於吃粽子,人們在別的日子也會如此,而龍舟競渡的風俗早在屈原以前就存在了。
中秋節的來曆
農曆八月十五的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之一。中秋佳節,人們賞明月,吃月餅,分享團圓的歡樂。那麼,中秋節是從何而來呢?曆來說法不一:
其一,“嫦娥奔月”說。
戰國末期成書的《歸藏》中有:“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藥服之,遂奔月為精。”漢朝劉安《淮南子》中發展為:“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娥竊以奔月,悵然有喪,無以續之。”後張衡在《靈憲》一書中,進一步把嫦娥說成了後羿之妻,偷吃了丈夫的不死藥後,輕身飛月,變成蟾蜍,筆下似有貶義。到了六朝後,人們對嫦娥寄以同情,說她奔月後,十分寂寞。所以,在唐代已開始將八月十五夜的賞月改為祭月,盼望嫦娥回歸人間,到了宋代,中秋被定為節日,祭月更為盛行。
其二“唐明皇遊月宮”說。
據唐代《開元遺事》記載:中秋夕,唐明皇與楊貴妃臨太液池望月,官民效法,形成了中秋賞月的習俗。
其三,“時令節氣”說。
有學者考證,“中秋”一詞,最早見於春秋末期的《周禮》:“中春晝,鼓擊士鼓吹幽雅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雲。”《禮記》中也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這“夕月”,即拜月,可見早在春秋時期,帝王就有拜月、祭月的習俗。到了魏晉,民間賞月盛行。
月餅的起源
北宋蘇軾在《登無錫惠山》一詩中有:“獨攜天上小圓月,來試人間第二泉。”這裏的“小圓月”指的就是月餅。南宋吳自牧在《夢梁錄》中也有關於“月餅”的記載,隻是仍不普遍。月餅到了明代,才成了中秋賞月的佳品。到了清代,月餅更為盛行。如今,吃月餅則成了歡度中秋的必備民俗。
關於月餅的起源,有以下兩種說法:
其一,“祭月”說。
《燕京歲時記·月餅》中有:“有秋月餅……到處皆有,大者尺餘,上繪月宮蟾兔之形。有祭畢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謂之團圓餅。”除此之外,古人還有許多類似的論述。因此,有人認為,月餅是因祭月的需要而產生的,並取月圓之意為團圓餅。
其二,“紀念”說。
據說,元朝末年,朝廷腐敗,民不聊生,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一年中秋節前,泰州人張士誠,暗中串聯,將寫有“東韃子,滅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齊動手”等紙條,藏在小圓餅內互相傳送。到了中秋晚上,家家吃圓餅,舉行大起義,推翻了元朝統治者。因此,人們每年中秋節吃月餅,一為紀念張士誠的功勳,二為慶祝取得勝利,又表達了家家團圓的美好願望。
元宵節由何而來
農曆正月十五夜,是我國的傳統佳節元宵節,又叫“燈節”。元宵節那天,人們張燈結彩,觀花燈,猜燈謎,吃元宵。一直以來,元宵節都是我國眾多節日中極其重要的一個,特別到了近代,更是如此。
人們喜歡元宵節,可它究竟由何而來呢?對此,民間流傳著許多傳說:
其一,漢武帝之說。
有的傳說,元宵節起源於漢武帝。因為當時宮女元宵正月過後思念家中親人,宮深禁嚴,怎麼才能外出相見呢?足智多謀的東方朔得知後,非常同情,便設計成全了她們。他先散布謠言,說火神將派人火燒安定城,使城內一片恐慌,後又向漢武帝獻計:十五晚上宮廷內人員一律外出避災,滿城大街小巷,庭院屋前,都掛上紅燈,好像滿城大火,以騙過天上觀望監視的火神。漢武帝允諾,宮女們趁機與家人相會。從此正月十五張燈結彩便流傳下來。
其二,隋煬帝之說。
有的傳說,隋煬帝色迷心竅,欲娶自己的妹妹。妹妹硬扭不過,假托除非正月十五出現繁星滿地,才可成婚。隋煬帝下令京城百姓到十五晚每戶燃燈火,違令者斬。至十五日晚,妹妹登樓見滿地都是燈火,知自己計劃無法實現,便縱身投河自殺。為了紀念這個不甘淩辱的女子,人們便每逢正月十五燃燈火。
其三,農事習慣之說。
還有傳說,元宵節源於民間的“放哨火”等農事習慣。每年的正月十五左右。春耕即將來臨,各地農民忙於春耕等工作。一些地區的農民,會在正月十五晚上,到地裏把枯枝雜草攏在一起,放火焚燒,以除蟲害。
“十二生肖”的由來
十二生肖又稱為十二屬相,是用十二種動物為名稱的紀時方法。比如2006年,也常被人稱為狗年。那麼,十二生肖的紀年法是從何時開始的呢?又是如何創立的呢?
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上的玉皇大帝為了讓人們適時耕作、起息,便想教人們學會紀時。玉皇大帝準備選十二種動物作為十二生肖,每過一年便替換一種動物,十二年後再重新一輪。消息傳出後,天下所有的動物都想成為十二生肖中的一位,都希望能讓人類記住自己,於是動物們紛紛趕往天庭,接受玉皇大帝的挑選。玉皇大帝見動物們如此踴躍,很是高興,為了盡量做到公允,玉皇大帝命動物們進行比賽,勝者即可入選。當老鼠跟大象博鬥時,因其機敏靈活,鑽進了大象的鼻子而打敗大象,贏得了所有動物的掌聲,並被排在了選中的十二種動物的第一位。十二生肖就這樣產生了。
上麵所言,隻是一個生動的神話而已。真實的情況並非如此。早在6000年前,我國古代人就通過對天象的觀察,而發現太陽和月亮一年要會合十二次,每次會合的位置不同,所以古人將太陽運行一圈軌道分為十等分,即十二宮,以“子醜”、“寅卯”等代表一年的十二個月,周而複始,並以“甲乙丙丁”等與“子醜寅卯”等相配使用,用以紀年、紀日。這便是“天幹地支”的由來。“天幹地支”紀時的方法非常方便實用,為什麼還要用十二生肖與之配合呢?比如說“子鼠醜牛”等等,有什麼道理呢?一些史學家認為,以十二生肖紀時的原因是因為古代人民非常崇敬動物,對大自然中或活潑、或凶悍的動物有一種圖騰情結。比如我國少數民族像蒙、維、藏族等,均有自己民族的十二獸法用以紀年。在漫長的曆史過程中,這種圖騰情結就與天幹地支聯係了起來,並用於紀時。
今天,我們雖然仍在使用這種紀時方法,但還是無人確切地破譯十二生肖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