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特別味道(3 / 3)

“天氣一轉好,我就帶孩子去公園。”他邊說邊拎著高爾夫球杆往門外走。“我本來想把鍋擦了的,但我找不到擦鍋布。”——他從來不看水池下麵。

我知道紐約城的一個年輕人忘了他女友的生日。當她見到他時,他聲稱他一直準備給她一個驚喜。他拿起電話打到一個家庭購物網痛罵對方沒有送到他訂購的貴重禮物。“如果你們做不好,我會撒掉我的會員卡!”他喊叫。當然他沒有什麼卡,也從來沒訂什麼禮物。

如果“預防謊言”隻是偶然的,女人可以不理會。但如果形成一種格式,她必須看看問題究竟在哪兒。

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學院(Buffalo)教育學教授大衛·奈伯(DavidNybag)在他的《表麵謊言》一書中指出:“有時由於說真話,你會失去很多;而說謊,能獲得一些。”然而請記住,謊言是心靈的欺騙,不斷地欺騙將毀滅親密。

真正的親密隻有在感覺誠實時才有可能出現。當婚姻靠謊言維持時,這種關係也開始變質。丈夫和妻子都能感到信任在消失,心在變冷。治愈的原則是真實。一個女人聽到太多的謊言時,她應該嚴肅地和她丈夫談一談。她必須強調她會認真聽,請他以關心的態度談談他的想法。

作為男人,他們應該為勇氣拋棄那些吹噓自我的防禦工事,和他們的伴侶一起去尋找真正的親密關係。對配偶說真話是證明愛比謊言更重要的第一步。

〔“丁克”一生〕

“丁克”這個詞,是指婚後無意生育的一族。近幾年來“丁克”一詞開始在中國流行,它雖然是一個音譯的詞彙,漢語的意思也很到位,我們過去認為多子多福所以傳後也要人丁興旺。現在不想要孩子當然就“克丁”。這也是反傳統的一個很好的舉施。可以說“丁克”以後,利人利己,利國利民,客觀存在的合理性是顯而易見的。全球人口膨脹。這一種另類意識具有很強的前衛性,應該受到社會的鼓勵。有利於推行我們的人口政策。

而更重要的是擁有這種觀念的男士,盡管剝奪了女性生育的快樂(部分人的觀點),但現代社會追求這種快樂的女性是比較少見的,更多的是想保持優美的身材,把自己從生兒育女的勞動中解放出來。當然男人也少了一份責任。如果單從個人的角度看,養育子女實在是一件極辛苦的差使。從前江浙一帶流行一首民謠,叫做“十忙歌”唱的是“一來忙,開出窗門亮汪汪;二來忙,梳頭洗麵落廚房;三來忙,年老公婆送茶湯;四來忙,打扮孩子進書房;五來忙,丈夫出門要衣裳;六來忙,女兒出嫁要嫁妝;七來忙,討個媳婦成成雙;八來忙,外孫剃頭要衣裝;九來忙,撚了數珠進庵堂;十來忙,一雙空手見閻王。”這謠歌雖然描寫的是舊時婦女的一生,然而比照今日為人父母者,情形卻也大致一樣。生兒育女要耗費人的很多精力,歌中提到的十忙,忙來忙去,至少一半忙在了兒女身上,這實在是無可奈何的事。

不過“丁克”的男士之所以成為“丁克”,不能完全簡單地理解為逃避責任。相反,不少“丁克”們對於責任的理解可能要比一般人更為深刻。很多人正是在慎重考慮了自己承受責任的能力後,才選擇了為“丁克”的一生。這裏所說的責任,有經濟上的——希望養育的子女能夠有最好的生活條件(當然生活條件越優不見得完全有利子女成才,相反倒是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也有道義上的——認為隻有具備完善的人格才有教育子女的資格。因為做不到,所以索性不要後代。

能夠有這樣認識的“丁克”大都有著較高的文化素質,因而對自己的要求也較為苛刻,不過由此倒是啟發人們考慮這樣一個問題——人為什麼要生育?這問題看似可笑。但是無疑並非所有的父母在決定生育前都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

老話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現在已經不大有人提起;“養兒防老”的話還有人說,不過那是在農村地區,是落後的生產方式決定的,也不足為訓!有人說,孩子是愛情的結晶,是維係婚姻的紐帶。還有的人強調有個孩子能為家庭帶來樂趣,更深入一點的說法是:生育能使人加深對生命的感悟和認識——這些說法固然實際,但一般都是站在成人的角度上考慮問題,不免有些自私。還有一種說法,說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續。或者,說得更崇高一點,生育本身是一種責任,是種族延續的需要。這畢竟隻能算是一個借口。因為幾乎不會有人這樣想:還是生一個罷,要不怎麼能夠使我們的民族生生不息、代代相續呢!

事實上,世上確有不少父母在生育之前並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因為本能,因為從眾,因為自己的需要,甚至於就是一時之歡,就決定了一個生命的誕生。於是,就有了“既不愛我,又何必生我”的怨懟;就有了隻生養不教育的冷漠,說起來,真是對生命的褻瀆。

之所以這樣說,並不是要否認普天之下眾多父母對子女那一腔深摯的熱愛之情,那一份無怨無悔的含辛茹苦,而隻是想說:“丁克”的出現,是有其合理的原因的,是先進的意識對落後意識的挑戰。

〔另類愛情〕

20年前,如果有人指著一位80多歲的老人和一個20多歲的女孩,說他們倆是一對夫妻,打死你隻怕你也不會相信。不過到如今再也不會有人對此大驚小怪,因為現在是一個在婚姻上人人都充分享有自由的時代,人人都充分地享受著婚姻的自由。無論是男的還是女的,也不管是老的還是少的,如果僅僅是男人享有這個自由,而女性不能享有,恐怕也不會出現老夫少妻,所以若要真正解放婦女,給婦女以自由,也必然地解放了男人。

80年代當人們剛剛獲得這種自由的時候,一個50歲的老頭,娶了一個20幾歲的黃花閨女,人們感到是那樣難以理解,那樣感到驚訝。而今人們再也不會覺得老少配有什麼奇怪,也不再成為報紙的新聞,因為到處都可以看到他們成雙成對的身影,聽到的也不是什麼駭人聽聞的故事,而是一個個頗為感人的愛情故事,那種在青年男女之間發生的生死戀,現在成了少與老的生死戀情。

過去我們對婚姻的認識應該是共同的生活理想,誌同道合的同誌,在工作生活中產生了感情,最終走到一起,結為夫妻,組成了一個美滿的家庭。因為這個家庭還負有傳承文明、延續人類的重任,可以對男女的身體狀況、年齡的懸殊有著效嚴格的要求。就像在原始的社會,男性必需要有強壯的體魄、有捕獵野獸的本領,否則就不配繁衍後代,不能保證能撫養下一代。如今這一切都不再成為問題,因為婚姻不再非要為傳宗接代服務,人們生活在一起,不再是為了保證食物的需要。物質文明的積累,再不用擔心生存問題。也不一定非要要求他必需參加體力勞動,隻要他是一個財富的高積累者,他就能夠組織家庭或重新組織家庭,他比以往任何時候的婚姻更渴望感情,把對方當作情感的寄托,卻視金線如糞土。

隻要有了這一點,他們的婚姻就更讓人羨慕,這何嚐不也是一種高質量的婚姻:他們的故事也就更淒切,更感人,那是一種異樣的愛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