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主要包括箭形、戟形、扇形以及其他類似三角形的葉子,在四種大的葉形分類中所占比重最少,也最容易識別,典型的箭形葉如慈菇,戟形葉如歐白英。
歐白英
Solanum dulcamara Linn.
別名:山甜菜
分布:分布於雲南西北部及四川西南部
草質藤本
食用部位:嫩葉可食,全草入藥
采食時間:春季采食嫩葉,秋季采集全草入藥
形態:歐白英常見於林邊坡地,全株無毛或被稀疏短柔毛,枝條幹時灰綠色,有時具條紋。葉呈戟形,先端漸尖,基部戟形,粗齒裂或3?5羽狀深裂,兩麵均被稀疏短柔毛,中脈明顯,側脈每邊4?7條。聚傘花序腋外生,多花,花萼杯狀,直徑約2.5毫米,裂片三角形,先端鈍;花冠紫色,直徑約1厘米,冠簷先端5裂,裂片橢圓狀披針形;雄蕊5枚,著生於花冠筒喉部,花藥頂孔略向內;子房卵形,直徑約1毫米,花柱絲狀,柱頭小,頭狀。漿果球形或卵形,直徑約6?8毫米,成熟後紅色,種子扁平,近圓形,表麵有細致的網紋。夏季開花,秋季果實成熟。
食用方法:采集嫩葉用沸水焯熟,然後換水浸洗幹淨,去除苦味,加入油鹽調拌食用。
藥用功能:歐白英全草可入藥,味苦、辛,性平,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用於癰腫瘡毒等病症。
馬尾伸筋
Smilax riparia A. DC.
別名:牛尾蕨、土春根、牛尾結、七層樓、金剛豆藤、草菝葜
分布:除內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寧夏及四川、雲南等高山地區外,全國都有分布
一年或多年生草質藤本
食用部位:嫩葉可食,根及根狀莖可以入藥
采食時間:春季采食嫩葉,夏季采根入藥
形態:馬尾伸筋一般生長於林中、灌叢、山溝及山坡草叢中。長1?2米,有根狀莖。莖中空,有少量髓,幹後凹癟,具槽,無刺。葉片較厚,為卵形、橢圓形至長圓狀披針形,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圓形至淺心形,背麵綠色,無毛。花單性,雌雄異株,淡綠色,多朵排成傘形花序。總花梗較纖細,長3?10厘米,小苞片長1?2毫米,在花期一般不落。雄花被片6片,雄蕊6枚,花藥線形,略微彎曲。雌花比雄花略小,不具或具鑽形退化雄蕊,子房3室,花柱較短,柱頭3裂。漿果球形,成熟時為黑色。
食用方法:采集嫩葉用沸水焯熟,加油鹽調拌食用。
藥用功能:夏季采挖根及根狀莖,洗淨切片後曬幹入藥。味甘、苦,性平。具有補氣活血、舒筋通絡、祛痰止咳的功效。
馬兜鈴
Aristolochia debilis Sieb. et Zucc.
別名:雲南根、青木香、天星藤、天仙藤、三百兩銀藥、獨行根
分布:分布於黃河以南至長江流域,南至廣西
多年生纏繞草本
食用部位:根、莖及果實可入藥
采食時間:10月采果,11月挖根
形態:馬兜鈴的根部細長,在土下延伸,到處生苗。葉呈三角狀橢圓形至卵狀披針形,頂端短尖或鈍,基部兩側有圓形的耳片。花單生於葉側,花被管狀或喇叭狀,略彎斜,基部膨大成球形,中部收縮成管狀,緣部則為卵狀披針形。顏色從上到下由暗紫色向綠色過渡。雄蕊6個,靠生於粗短的花柱體周圍,花藥向外縱裂。蒴果接近球形,直徑約4厘米,6瓣裂。種子為扁平的三角形,邊緣有灰白色寬團。花期7?9月,果期9?10月。馬兜鈴有時也被用作園林綠化植物。
食用方法:《救荒本草》中記載馬兜鈴的嫩葉可以焯熟後涼拌,但是現代研究發現馬兜鈴中所含的馬兜鈴酸對腎髒有明顯的損害,因此不宜食用。
藥用功能:果實馬兜鈴可以清肺、鎮咳、化痰;莖天仙藤能祛風活血;根青木香有解毒、利尿、理氣止痛的功效。
打碗花
Calystegia hederacea Wall.
別名:小旋花、麵根藤、狗兒蔓、葍秧、盤腸參、鋪地參
分布:我國各地都有廣泛分布
多年生草質藤本
食用部位:嫩莖葉及根可食,花及根入藥
采食時間:春季采食嫩葉,秋季挖根,夏、秋采花
形態:打碗花的主根較粗長,橫走。莖細弱,長0.5?2米,匍匐或攀緣。葉互生,葉片三角狀戟形或三角狀卵形,側裂片展開,常再2裂。花萼外有2片大苞片,卵圓形;花蕾幼時完全包藏於內;萼片5片,宿存;花冠漏鬥形或喇叭狀,口近圓形而微呈五角形,粉紅色,喉部近白色。與同科其他常見植物相比,打碗花的花朵較小。子房上位,柱頭線形,2裂。蒴果無,因為打碗花罕見結果,它是以根擴展繁殖的。花期為5?8月。
食用方法:打碗花的嫩葉用沸水焯過後可以炒肉、炒雞蛋、燉肉、做湯等。根洗淨後可以煮食或炒食,也可以釀酒或製成飴糖。
藥用功能:味甘、淡,性平。根具有健脾益氣、利尿、調經、止帶的功效,可用於脾虛、消化不良、月經不調、白帶異常、乳汁稀少等;花具有止痛的功效,可以外用治療牙痛。
山藥
Dioscorea opposita Thunb.
別名:薯蕷、懷山藥、淮山藥、山薯、山芋、玉延、修脆、薯藥、蛇芋、白苕、九黃薑
分布:分布於我國華北、西北及長江流域各省區
纏繞草質藤本
食用部位:根莖可食,也可入藥
采食時間:冬季莖葉枯萎後采挖
形態:山藥多生長在山坡、山穀林下、溪邊、路旁的灌叢或雜草中,因其營養豐富,自古以來就被視為物美價廉的補虛佳品。塊莖長圓形,垂直生長,長可達1米,新鮮時斷麵白色,富黏性。莖通常略帶紫紅色,右旋,無毛。莖下部的單葉互生,中部以上的對生,偶爾3葉輪生;葉片卵狀三角形至寬卵狀戟形,先端漸尖,基部心形、戟形至近截形,邊緣常3裂;葉腋內常有珠芽。雌雄異株,花序穗狀;雄花序2?8個著生於葉腋,花序軸明顯呈“之”字形曲折,苞片和花被片有紫褐色斑點,雄蕊6枚;雌花序1?3個著生於葉腋。蒴果三棱狀扁圓形,外麵有白粉。種子著生於每室中軸中部,四周有膜質翅。
食用方法:根部既可做主糧蒸食,也可做蔬菜炒食,還可以製成糖葫蘆之類的小吃。
藥用功能:味甘,性溫、平,具有健脾補肺、益胃補腎、固腎益精、聰耳明目、助五髒、強筋骨、長誌安神、延年益壽的功效。
蕎麥
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
別名:三角麥、烏麥、花蕎、蓧麥、烏麥、蕎子、胡蕎麥、淨腸草、鹿蹄草、流注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