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主要分布於我國西北、東北、華北以及西南一帶的高寒山區
一年生草本
食用部位:嫩葉及種子可食,種子、莖、葉入藥
采食時間:秋季采收種子、莖和葉
形態:蕎麥在古代也叫做蓧麥或烏麥,多野生於荒地或路旁,其種子中含有豐富的澱粉,可供食用、藥用,同時蕎麥也是一種重要的蜜源植物。蕎麥莖直立,高40?110厘米,有分枝,表麵光滑,紅色。葉互生,心狀三角形或三角狀箭形,有的近五角形,長2.5?5厘米,寬2?4厘米,先端漸尖,下部裂片圓形或漸尖,基部近心形或戟形,葉脈被乳頭狀凸起;下部葉有長柄,上部葉無柄;托鞘膜質,短筒狀,早落。總狀傘房花序腋生和頂生,短而密集成簇;花白色或淡粉紅色,具細長的小花梗,基部有小苞片;花被深5裂,裂片卵形或橢圓形;雄蕊8枚;花柱3枚,柱頭頭狀,子房1室,具3棱。瘦果三角狀卵形或三角形,先端漸尖,具3棱,棕褐色,光滑。花果期為7?8月。
食用方法:蕎麥米可以用來做蕎米飯、蕎米粥和蕎麥片,蕎麥粉可製成麵條、烙餅、麵包、糕點、蕎酥、涼粉、灌腸等民間風味食品,蕎麥還可釀酒;蕎麥苗可做蔬菜,炒食或涼拌。
藥用功能:味甘、平,性寒,莖葉具有降壓、止血的功效;種子具有健胃、收斂的功效。
茼蒿
Chrysanthemum segetum L.
別名:蓬蒿、同蒿菜、蓬蒿菜、蒿菜、菊花菜
分布:我國南方各地普遍栽培
一年生草本
食用部位:莖葉可食,也可入藥
采食時間:春、夏二季采收
形態:茼蒿高30?70厘米。莖直立,光滑無毛,通常自中上部分枝。基生葉花期枯萎,中下部莖葉倒卵形至長橢圓形,長8?10厘米,2回羽狀深裂,第1回深裂幾乎全裂,側裂片3?8對,第2回為深裂或淺裂,裂片披針形、斜三角形或線形,寬1?4毫米,葉邊緣有不規則大鋸齒或羽狀分裂。頭狀花序通常2?8個或單個生於莖頂,有長花梗;總苞直徑1.5?2.5厘米;總苞片4層,內層長約1毫米;舌片長15?25毫米。舌狀花的瘦果有2條明顯突起的橢圓形側肋;管狀花的瘦果兩側壓扁,有2條突起的肋,餘肋稍明顯。花果期為6?8月。
食用方法:茼蒿莖葉可以涼拌、炒食、做湯或做餡,茼蒿與肉、蛋等葷菜一起炒可以提高其中維生素A的利用率。
藥用功能:味辛、甘,性涼,具有和脾胃、安心神、通便利腑、潤肺化痰、降血壓的功效,可用於脾胃不和、二便不通、咳嗽痰多等。
野海茄
Solanum japonense Nakai.
別名:狗掉尾苗、毛風藤
分布:我國除新疆、西藏外,各地都有分布
多年生草質藤本
食用部位:嫩葉可食,全草入藥
采食時間:春季采食嫩葉,夏、秋二季采全草入藥
形態:野海茄一般生長於荒坡、山穀、水邊、路旁及山崖疏林下。小枝無毛或被疏柔毛。葉三角狀闊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先端尾狀漸尖,基部圓或寬楔形,邊緣波狀,有時3?5裂,無毛或在兩麵均被疏柔毛,或僅脈上被疏柔毛,中脈明顯,側脈纖細;小枝上部的葉為卵狀披針形,無毛或被疏柔毛。聚傘花序頂生或腋外生;萼淺杯狀,萼齒三角形;花冠紫色,直徑約1厘米,花冠筒內藏,基部有5個綠色斑點,先端5深裂,裂片披針形;雄蕊著生於花冠筒喉部,花藥長圓形,頂孔略向內;子房卵形,花柱頭為頭狀。漿果圓形,直徑約1厘米,成熟後為紅色。種子腎形。夏秋間開花,秋末果實成熟。野海茄的葉形美麗,果實鮮紅,非常適合作為觀賞植物。
食用方法:采集嫩葉用沸水焯熟,換水浸洗幹淨後加入油鹽調拌食用。
藥用功能:全草入藥即毛風藤,味辛、苦,性平,具有祛風濕、活血通經的功效,可用於風濕痹痛、經閉。
楸樹
Catalpa bungei C. A. Mey.
別名:梓桐、金絲楸、旱楸、水桐
分布:我國北京、河北、山東、山西、河南、陝西、江蘇、安徽、甘肅均有分布
落葉喬木
食用部位:花朵可食,樹皮、根皮、葉和果實入藥
采食時間:春季采花,春、夏、秋三季挖根,夏季采葉,秋季采果
形態:楸樹在我國自古以來就被廣泛栽植於皇宮庭院中,它樹形高大,花朵淡紅素雅,令人賞心悅目,北京的故宮、北海、頤和園、大覺寺等遊覽聖地中,都可以見到百年以上的古楸樹蒼勁挺拔的風姿。楸樹高可達30米,胸徑約60厘米,樹冠為狹長的倒卵形;樹幹通直,主枝開闊伸展;樹皮灰褐色,有淺縱裂;小枝灰綠色,無毛。葉為三角狀的卵形,長6?16厘米,先端漸長尖。總狀花序傘房狀排列,頂生。花冠淺粉紫色,內有紫紅色斑點。花期為4?5月。種子扁平,具長毛。
食用方法:花朵采集後用沸水焯熟,加入油鹽調拌食用,也可以晾幹後炒食或做湯。
藥用功能:樹皮、根皮味苦,性涼,具有清熱解毒、散瘀消腫的功效,外用可治跌打損傷、骨折、癰瘡腫毒等;葉味苦,性涼,具有解毒的功效,外用可治瘡瘍膿腫;果實味苦,性涼,具有清熱利尿的功效,可用於尿路結石、尿路感染等。
紅心藜
Chenopodium album L. var. centrorubrum Makino
別名:中紅藜、灰藋、赤藜、藜、灰滌菜、金鎖天
分布:分布於我國東北地區
一年生草本
食用部位:嫩葉及種子可食,全草及果實可入藥
采食時間:春季采嫩葉,夏、秋二季采種子及全草
形態:紅心藜因其葉子的心部呈紫紅色而得名。植株高約 1?2 米,莖紫紅色或有紅色縱紋。葉互生,三角狀狹卵形,長 1?5 厘米,先端鈍,葉緣呈不規則的波形至鋸齒狀,基部楔形,葉下表麵帶有粉粒;葉柄長 0.5?3 厘米。穗狀花序頂生,花被片5片,春季到夏季開花結果。種子橫生,果實穗狀下垂,長可達1米,有紅、橙紅、紫紅等顏色。
食用方法:紅心藜的嫩莖葉是可口的野菜,可以炒食、涼拌或煮湯,也可以醃製;其種子曬幹後用杵舂去外殼,然後磨成麵,可以做成燒餅,或者做餡蒸食。
藥用功能:全草味甘,性平,有祛濕解毒、解熱、緩瀉的功效,可用於瘡瘍、腫毒、疥癬、膚癢、痔瘡、便秘等;果實味苦、微甘,性寒,具有清熱祛濕、殺蟲止癢的功效,可用於小便不利、水腫、頭瘡、耳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