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通常情況下,若大斷裂中持續強震動的時間越長,那麼地震的危害程度就越大。此外,地震危害程度還隨大斷層中搖晃間隔時間的增長而增大,這就是地震空區假說。它認為強地震之後,地震危害程度沿斷層快速下降,然後又隨時間而重新增加。由於應力的再積累需要很多的時間,因此隻有長期靜止的斷層才可能發生極大的危害。但是這種理論僅應用於大地震。而中地震可能在沒有任何征兆的情況下,在同一斷層中多次發生震動,使其幾乎不可預測。\r
影響地震危害程度的其他因素包括地震的範圍和地震發生地區的地質情況。多數斷層以類似的形式爆發地震。一些地區可能經曆相似的 7.0級地震,然而,其他地區可能發生更大的 8~ 9級的地震。而且,大地震並不遵循基於較小地震數據所建立的模型,這使其極難被預測。地震很可能再次發生於以前發生過地震的地區。一旦某個地區成為地震活躍帶,地震就會不斷發生,然後因某些未知因素而停止,繼而,經過相對較長的間隔時期又將發生另一次大地震。強地震可能在幾秒鍾的時間內引起數十米的地層偏移。斷裂的斷層可能影響遙遠地帶的斷層,觸發數千米外的地震。\r
除了房屋等建築物破壞,地震還能改變地形,使其生成深裂溝和高聳的懸崖,還能引起大量山崩從而破壞地形。最大的重整發生在逆衝斷層,一塊岩層位於另一塊岩層之上,尤其是上盤圍岩,會在地震時上升。大的逆衝地震將地殼成對角地打破,與其他形式的斷層相比,逆衝斷層的破碎表麵積要更大。活躍的斷層發育懸崖,裂穀和山脈,多數大陸板塊邊緣和大陸內部的地表交叉地位於古老裂穀之下。\r
最近幾年,因地震而導致的死亡和破壞在快速增加。盡管在 1995年 1月 17日,加利福尼亞北嶺地震僅導致 63人死亡,但其經濟損失卻高達130億。人們認為鋼筋結構建築物比鋼筋加固的混凝土建築物更易彎曲,因此可以抵抗更強的地震,但是在北嶺地震中建築物遭受了比預期更嚴重的破壞。\r
與 1906年加利福尼亞州聖弗朗西斯科地震類似的災難,可能導致了 1150億~ 1350億美元的財產損失和 2000~ 6000人死亡,在洛杉磯盆地發生的 7級地震可能導致了1250億~ 1450億美元財產損失和2000~ 5000人死亡。若重新發生一次 1923年的東京地震,那麼將可能導致 4萬~ 6萬人死亡以及高達 8億美元~ 12億美元的災難性破壞,它會嚴重損害日本的經濟。因此,對於世界的多數大城市來說,地震是眾所周知的災難。\r
海嘯是世界上破壞力最大的海口波浪”,以此命名是因為港口是它浪。這件“衣裳”可謂大浪滔天!們的常發地帶。地震期間洋底的垂直海底和近海的地震會引發強烈的位移引起了大部分破壞性的海嘯,它海嘯。海嘯來源於日語詞彙,意為“港們的能量與地震強度相關。地震在洋麵引起的波紋如同石塊投擲在平靜湖麵產生的波動。\r
在大洋中,海浪影響到水麵以下幾千英尺(1英尺≈ 0.3米)。通常,深度越深,波長越長,如果海嘯的傳播速度越快,那麼波峰範圍可達 300英裏(約 480千米),但波高通常低於 3英尺(約 1米)。波峰間的距離,即波長可達 60~120英裏(100~ 200千米),形成的坡度較小,故經過船隻時不易被察覺。海嘯傳播的速度為每小時 300~ 600英裏(480~ 960千米)。雖然大部分海嘯波高隻有幾十英尺,但是當它進入淺海海域時,就會變成高達 200英尺(60米)的水牆。\r
當海浪觸及海港或小水灣的底部時,速度快速降至 100英裏 \/小時(約160千米 \/小時)。這種瞬間轉變會促使海水積聚。隨著後浪不斷來襲,波浪間距減小,波高會急速增高,這種過程被稱為淺水作用。海浪的破壞力極大,當它衝向海岸時會引發非常大的破壞,能輕鬆地衝碎大型建築物,將船隻抬起帶入內陸。\r
世界上 90%的海嘯發生在太平洋,其中 85%是由海底地震引發的。在 1992年至 1996年間,太平洋沿海發生了 17起海嘯,造成 1100餘人死亡。夏威夷群島是許多破壞性較大海嘯的必經之地。自 1895年以來,已有 12個海嘯襲擊該島。在 1946年 4月 1日發生的破壞性最大的希羅海嘯中,有 159人死亡,這次海嘯是由阿留申群島北部的大地震引發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