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治愈地球的“頑疾”(3)(1 / 3)

首都北京也曾經開展過“零垃圾”運動,像“做文明有禮貌的北京人,垃圾減量、垃圾分類從我做起”為主題宣傳實踐活動,垃圾減量、垃圾分類工作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並將綜合運用經濟、法律、行政和技術手段控製垃圾產生總量。按照計劃,2015年北京市將力爭實現生活垃圾產生量零增長,生活垃圾分類達標率達到 65%左右。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從自身做起,響應“零垃圾”運動,減少生活垃圾。那麼,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注意做到:做“零垃圾”運動的宣傳者;避免使用無法自然生物分解的包裝物;自覺進行垃圾分類,可生物分解的垃圾,不能和一般可回收垃圾混在一起投放;盡可能回收利用可回收垃圾;在農村等有條件的地方提倡傳統的堆肥。

3.從生活中小細節做起

從生活細節上減少垃圾的產生最為簡便易行,以下介紹幾個好的生活習慣。

減少使用:每次買東西時,先想一想:我是否真正需要它 ?原有的是否真的不可再用 ?總之,減少消費,垃圾產生量自然會減少。做飯時一次不要做得太多,吃剩的食物要妥善處置,不要隨便倒進垃圾桶。

廢物利用:在把物品變成“廢物”之前,先想一想:它還有利用價值嗎 ?回收並可反複使用的物品來代替用完替代使用:我們應該盡量使用可即棄、不可回收的物品。

節廢電池就相當於一顆“炸彈”,有人這樣形容廢電池的“殺傷力”。這種“炸彈”是隱形的,它的殺傷力既看不見,也不發聲,其產生的後果卻是嚴重的。嚴重到損害人體健康,甚至危及生命。據科學家測定:一顆紐扣電池產生的有害物質,可導致 60萬升水受到汙染,相當於一個人一生的用水量;1節一號電池爛在地裏,能使 1平方米的土地被汙染,並造成永久性公害。

我國的電池生產量和消費量都是非常大的。相關資料顯示:以全國 13億人口計算,假設每年每人用 6節電池,那麼這些電池可以汙染 4.68萬億立方米的水,相當於中國全年徑流廢電池總量的 1.73倍,也可使 7800平方千米土地失去利用價值,這相當於 1.23個上海或 15個浦東新區的麵積。如果把全部使用的廢棄電池丟棄,那會有多大的危害,相信大家都可以想象。

若電池和垃圾一起填埋腐爛後,從電池中滲出的重金屬物質會滲透到土壤中,汙染地下水,從而進入魚類、農作物中,破壞人類的生存環境,對人類的健康造成危害。

那麼,麵對這樣的危害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答案就是,對廢電池進行科學的分類。

回收電池不僅可以減少汙染,還可以創造巨大的再生能源。根據測算資料,我們可以得知:如果每年回收利用40%的電池,可提煉出 3萬多噸鋅,4萬多噸二氧化錳,1萬多噸氧化銨,還有大量的銅帽、鐵皮、蠟等物質都可以再生利用。可見,回收廢舊電池有著非常大的經濟價值,同時,生態價值也是不可估量的。

廢氧化汞電池、廢鎘鎳電池、廢鉛酸蓄電池屬於危險廢物,應該按照有關危險廢物的管理法規、標準進行管理。逐漸減少以至最終在一次性電池生產中不使用汞,安全、高效、低成本收集、回收或安全處置廢鎘鎳電池、廢鉛酸蓄電池以及其他對環境有害的廢電池。此外,1噸電子板中,可分離出 130千克銅、20千克錫、0.45千克黃金,很多廢舊電子產品的外部材料及內部金屬元件還可重新利用。美國的電子垃圾處理企業年利潤已達 2500萬~ 3000萬美元。我國應通過政策引導和扶持,鼓勵更多的企業回收利用“電子垃圾”,實現變廢為寶。鎳電池、氫鎳電池、鋰離子電池、鉛酸電池等廢棄的可充電電池(以下簡稱為廢充電電池)和氧化銀等廢棄的扣式一次性電池(以下簡稱為廢扣式電池)。廢電池的回收,應由回收責任單位審慎地開展。在缺乏有效回收的技術經濟條件下,不鼓勵集中收集已達到國家低汞或無汞要求的廢電池。執行電池分類標誌的有關技術標準,有利於廢電池的分類收集、資源利用和處理處置。電池分類標誌主要有 3個方麵:需要回收電池的回收標誌;需要回收電池的種類標誌;電池中有害成分的含量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