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被譽為“地球的麵容”,土地是陸地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類生活的基礎。腳下走的路、植物生長的土地以及生活用水的來源等等,都和土地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然而,人們無止境地享受大自然留給我們財富的同時,也使地球的“麵容”失去了以前的光澤。
第一節喪失“容顏”的大地
土地危機就像一場悄悄降臨的災1997年我國人口 12.4億,2000難,雖然不斷有人告誡這一危機的嚴年為 12.8億,1990~ 2000年 10年重性,但它至今仍未引起公眾的高度間增加 1.4億人,年均增加 1400萬人。重視。2020年人口將達到 15億,2030年 16耕地麵積日益減少億,2030年以後人口將逐漸減少。
目前全國糧食消費量約 5億噸,人均 400千克左右,到 2020年要達到 6億噸;2030年約 6.5億噸,比目前多 1.5億噸。如按目前的耕地生產力水平生產 1.5億噸糧食,需要耕地2000萬公頃。
1996年全國人均耕地為 0.078公頃,不及世界人均耕地的 1/3,1957年我國人均耕地為 0.17公頃,目前還不到 1957年的一半。如果耕地照目前 10年淨減少 193萬公頃速度持續下去,到 2030年耕地還要減少 667萬公頃。耕地總量隻有 8867萬公頃,人均僅 0.055公頃。
1996年全國沙漠戈壁及沙化土地普查結果顯示:我國荒漠化土地(沙漠和石山)麵積為 262.2萬平方千米,占國土麵積的 27.3%,近 20年來荒漠化土地平均每年以 2460平方千米的速度在繼續擴大。
在我國,由於采礦、工業生產活動、過多地使用化肥和農藥,已有超過 1000萬公頃的農業土地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汙染,土壤汙染使我國糧食減產已超過 1300萬噸。被汙染的耕地種不出糧食,對國民的“吃飯問題”構成威脅。更為嚴重的是由於年複一年的汙染物積累,部分土壤已嚴重質變,呈深褐色,並且龜裂,連生命力極強的野草都不能生長,成為不折不扣的“不毛”之地。
人口激增和建設用地的增加導致耕地減少,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人均耕地麵積的警戒線是 0.053公頃,如果低於 0.053公頃,即使在現代化農業生產條件之下,也難以做到糧食自給。目前,我國人均耕地少於 0.053公頃的有北京、天津、上海、湖南、浙江、廣東、福建、貴州八個省、直轄市,這些省、直轄市都是糧食淨調入地區,年均淨調入糧食約 3000萬噸,包括口糧和飼料糧。近年來世界糧食市場上的商品糧約為 2億噸,1995年我國進口糧食 2000萬噸,占世界糧食市場量的 10%,還不到我國糧食年消費量的 4%,可就是這種情況已使世界糧食市場沸沸揚揚,糧價急劇上漲了。
據統計,1949~ 1994年我國共減少耕地 4600萬公頃。1994年與1957年相比,耕地總麵積減少 1700萬公頃,相當於四個日本,或兩個半英國,或兩個意大利的耕地麵積,平均每年淨減少約 47萬公頃,比海南省現有總耕地麵積還要多。從1990~ 1994年全國就銳減耕地 300萬公頃,相當於 20個中等縣的麵積。
在 1992年、1993年,全國各地掀起開發區熱,各處都在圈地搞開發區,在全國範圍內建起了 4000多個開發區,圈出 100多萬公頃的土地,比當時全國城市建成區的麵積還大,但時至今日,隻有 1/6被開發利用。除開發區占用耕地外,公路建設、廠礦企業等都要占用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