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修補地球“破損”的麵容(3)(1 / 3)

2.退耕還林還草

雖然保護性耕作等農田保護措施在防止和恢複耕地土地退化方麵作用顯著,但是對於水土流失嚴重,沙化、鹽堿化、沙漠化嚴重,而生態地位重要、糧食產量低而不穩的耕地,以及不適於再做農田的耕地,則要通過退耕還林、退耕還草加以恢複,培肥地力。在我國常見的有喬灌草、喬草、灌草、喬灌和喬木 5種植被層次結構模式,保水效能的差異順序是喬灌草 >;灌草 >;喬灌 >;喬草 >;喬木。顯然,喬灌草、灌草和喬灌是退耕還林還草的首選。

在黃土高原,沙棘、刺槐人工林對土地的培肥效應較好,會對土地肥力水平會產生大幅度的提高。與無林地相比,5年生沙棘會使 80%土層有機質、全氮元素、有效氮元素、有效鉀元素分別提高 41.1%、60.4%、109.7%、5.8%;5年生刺槐林會使 80厘米土層有機質、全氮元素、有效氮元素、有效鉀元素分別提高74.3%、123.6%、285.3%、42.4%。

同時,與裸地相比,牧草能顯著增加環境的濕度和減少地表的太陽照射,提高光能利用率。在坡度相同的情況下,中高山區人工草地比農田的水土流失量可減少74.4%。

3.建立防風固沙林草帶

沿沙漠或沙地周邊建立大型防風固沙林草帶。治理沙漠化土地,應根據沙化土地的利用類型和沙化原因,采取不同的措施。在沙漠與綠洲之間建立大型固沙防護林帶。在沙化非常嚴重的地區,由單純種植防護林轉向恢複與再建幹旱區綠色草原植被和抗沙化植被。防護林特別是闊葉類樹木組成的防護林,其蒸騰量、耗水量都比沙化區地帶性草原要高出很多,在水分條件的限製下,在幹旱區不可能大麵積造林,因而重建當地旱生草原植被,更好地改善土地結構才是切實可行的辦法。羊柴和沙鞭的根狀莖在地下沙層中可形成密織的網絡結構,從而使土地地表得到改善,起到防風固沙的作用。羊柴和沙鞭又是牲畜適口的飼料。我國北方的毛烏素、渾善達克等地,飛播羊柴取得了顯著的生態和經濟效益。將草製方格覆壓在沙漠地帶,可對沙丘移動起到很好的阻擋作用。在方格中種植牧草,其成活率也較高。

防止沙漠化

4.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

預防為主是指全麵防止沙漠化的發生和發展,不僅要對天然林、草原等現有植被進行保護,還要對沙區的水麵、濕地進行保護,製止盲目開發,防止產生新的沙化土地。防治結合的主攻目標應該是控製沙化速度、防治沙化發生。集中使用有限的治沙經費,防止和治理對群眾產生直接危害的地段,如村莊、城鎮、工礦區的四周,沙漠、沙地邊緣,農田、河流、水麵的周邊,公路鐵路兩側等,通過植樹種草不斷擴大治理範圍。綜合治理不僅要把點上的沙漠化土地治理好,而且要防止大麵積土地沙漠化的發生。同時,基於東北西部、華北北部相當一部分沙地及周邊草原,自然條件比西北幹旱區要好,對已治理好的沙化土地在降雨量與地下水條件都配合得較好的地區,可進行適度的農林果牧等開發,能創造較好的經濟效益。

5.健全體係,完善管理製約手段

健全組織領導和管理體係、政策體係、科技支撐和技術推廣體係,完善沙化土地監測網絡體係,健全執法體係,實現依法治沙,並建設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履約及治沙國際合作體係。

有人把土地鹽澤化比喻為地球得了“皮膚病”。這種“皮膚病”致使農作物減產或絕收、影響植被生長並間接造成生態環境惡化,鹽漬土還侵蝕橋梁、房屋等建築物基礎,引起基礎開裂或破壞。

土地鹽化是指可溶鹽類在土地中的積累,特別是在土地表層累積的過程;堿化則是指土地膠體被鈉離子飽和的過程,也常稱為鈉質化過程。鹽漬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於氣候幹旱,土地排水不暢,地下水位高,礦化度大等重要條件所製約,以及地形、母質、植被等自然條件綜合影響的結合所造成的。

下麵介紹一些土地鹽澤化的防治方法:

1.種植耐鹽和鹽生植被

鹽生植被是指在鹽漬生境中能生長的自然植被,而耐鹽植物則能利用一般植物所不適應的土壤和水,有著較強的抗鹽能力。應充分利用其特定的抗逆性,利用其基因資源,選擇具有耐鹽基因和潛在經濟價值的野生植物和栽培植物進行適應種植,可擴大鹽漬土和水的利用範圍,大幅度地提高鹽漬化土地上生物量的產出。 由於世界性的淡水資源缺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 20世紀 50年代就提出了耐鹽植物的研究開發方向。許多國家都在關注鹽生植物的開發利用並嚐試利用鹹水的農業革命,在耐鹽植物資源調查、馴化、生物工程育種以及產品加工利用等方麵進行了全麵研究,一些國家在技術上已取得了重大進展。 在鹽漬土上引種和馴化有經濟價值的鹽生植物和耐鹽植物,具有明顯的優越性:投資少、見效快、可直接在不經或少經人為措施的鹽漬土上種植。因此,在人口、糧食、土地矛盾日益加劇的今天,對於鹽漬土資源利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事實上我國鹽漬土地區分布有豐富的野生鹽生植物種質資源,如鹽吸黃須菜、鹽蒿、鹽蓬、鹽穗木、海蓬子、檉柳、駱駝刺等數百種,還有待我們研究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