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酸雨控製區
為避免或減少酸雨的發生,國家有關部門經國務院批準劃定,對能夠形成酸雨的汙染物排放加以嚴格控製的一定區域,就叫酸雨控製區。酸雨控製區要根據某一地區的氣象、地形、土地等自然條件,在已經產生和可能產生酸雨的地區劃定。劃定酸雨控製區,應當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提出方案,報國務院批準。按照《大氣汙染防治法》的規定,在酸雨控製區內排放二氧化硫的火電廠和其他大中型企業,屬於新建項目不能用低硫煤的,必須建設配套脫硫、除塵裝置,或者采取其他控製二氧化硫排放、除塵的措施。屬於已建企業不用低硫煤的應當采取控製二氧化硫排放、除塵的措施。如在廣東省建立以廣州、佛山、東莞、深圳為重點的珠江三角洲和以韶關、清遠為重點的粵北地區建設包括燃煤電廠脫硫和城市熱電並供、管道煤氣工程等嚴格控製二氧化硫排放,以減輕酸雨汙染的控製區。
6.公眾參與
(1)環境保護需要環保工作者獻身。作為終身為之奮鬥的事業,我國許多科學工作者為了研究我國酸雨的形成規律,貢獻了自己的全部精力。
(2)中小學生應該盡可能參與一些環保活動。例如,有的中小學生在校園內,種植一些對酸雨敏感性植物,以觀測酸雨對環境的影響;或篩選和培植抗酸雨經濟作物、花卉等,以改造環境。這些活動有利於提高他們的環保意識和增加環保知識。
(3)環保需要正確的公眾輿論。青少年參加環保宣傳,出於童心稚語,情真意切,感染力強;形式也較為生動活潑,容易為聽眾接受。可以辦畫展,講故事,發宣傳品,建立環保標誌,向社會提出環保倡議,清理市容,種樹養樹等等,都有良好的社會效益。這些內容也應該成為青少年日常品德教育的一部分。
森林是一個龐大的生物群體,通過林冠截留降水、枯枝落葉層吸水和森林土壤的良好貯水作用,能將雨季中的大量降水攔蓄在森林之內,然後徐徐流入江河,故被人們稱為“生物蓄水庫”或水的“銀行”。據國外對北美黃杉和挪威雲杉等森林生態係統蓄水能力的調查,每公頃森林的蓄水量均在 1000噸以上。我國的研究資料表明,四川西部山地冷杉林每公頃森林蓄水量高達 2660~ 3608噸;華北石質山區的次生林,每公頃森林也能涵養水分 703立方米。一個1400公頃的森林涵水量就相當於一個 100×10 4立方米容量的小型水庫。森林蓄存的水分,一方麵供給本身對水分的消耗,形成比較濕潤的森林環境;另一方麵則可以阻滯洪水,調節徑流,涵養水源。在汛期,森林能削減洪峰,減小暴雨形成的巨流下瀉;在早期,森林能將土壤中的貯水以泉水的形式源源不斷地外溢,以補充幹旱季節的河川流量。1975年 8月,河南汝河、穎河及唐白河流域 3天降雨 900~ 1000毫米,造成山洪暴發,上遊森林覆蓋率隻有 20%,且大部分山地為荒山禿嶺的板橋和石漫灘兩水庫,由於缺乏森林的攔洪作用而決口,洪水使 20多個縣受災;相反,該區內薄山和東風兩水庫,則因為上遊群山蒼翠,草木繁茂,森林覆蓋率達 90%,攔蓄了 1×10 12立方米以上的洪水,而使水庫安然無恙。據湖南 1959~ 1972年實測水文資料分析,在 7~ 10月幹旱時期,高山林區的河川流量,由於森林貯水的補給而為全年流量的 30.57%,而淺山少林區同期的河川流量僅為年徑流量的16.99%。據此推算,在此幹旱期內,高山林區河流每 1平方千米的徑流量比淺丘少林區平均多 10.8×10 4立方米。
地球形成 10毫米的土壤,在自然、森林和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下,要用 100~ 400年的時間。現在陸地上所保留的土壤,是多少億年日積月累的結果,而在山區、半山區、丘陵區土壤的人為破壞卻隻需幾年時間,甚至頃刻間則流失殆盡。土壤形成不易,但破壞卻易如反掌。據統計,由於森林植被的破壞,我國的幾條主要河流年流失土壤 26.29×10 8噸,相當於 25.27×10 4公頃農田的表土。目前,我國水土流失麵積達 367×10 4平方千米,占國土麵積的 38.2%,土壤年侵蝕量多達 50×10 8噸,其中 30×10 8噸沉積於內陸大江、大河、湖泊、水庫,使我國自然湖泊麵積縮小了40%。
森林是土壤形成的參與者,又是土壤的保護者。它通過濃密的林冠和深厚的地被物,保護著土壤使其免受陽光暴曬、狂風吹襲、暴雨衝擊和地表徑流的侵蝕,從而在很大程度上防止土壤的風蝕和水蝕的破壞。同時,由於樹木根係在土中交織,盤根錯節,深入岩縫,因而能夠防止滑落麵的形成,起到加固斜坡和固定陡坡、坡麓堆積物的作用,以減少滑坡、泥石流和山洪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