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活汙水防治是水環境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公眾的參與,發揮每個公民的作用。除了對人們進行節水宣傳教育,最有效的手段是采用經濟手段進行引導,促使人們形成良好的節水習慣。幹淨的水是顯而易見的資源,汙水也是重要的資源,和有價“碳排放權”一樣,水資源的環境容量也是有價資源,因此對其經濟化有償利用是必要的。必須要改變過去水資源無價、企業汙染治理、居民無償排汙的觀念,用“誰汙染,誰付費”的原則代替“誰汙染,誰治理”,使所有的環境汙染外部性內在化。運用多種經濟手段,在城市生活汙水防治中要運用價格、收費、稅收等手段,發揮市場調節作用,引導居民節約用水,補償汙染治理費用,同時也有利於擴大水資源行業的容量,解決水網基礎建設的融資問題。
我國江南地區有這樣一首歌: 水底魚蝦肥… …”對太湖之美發出了“太湖美,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 由衷的讚歎。然而,自 2007年開始,水上有白帆,水下有紅菱,水邊蘆葦青, 太湖暴發大規模藍藻,整個湖麵臭氣熏天,曾經的美景早已不複存在,並且使無錫 200萬人受到了“飲用水危機”的影響。究其原因是因為大量施用在農田裏的化學合成肥料流入太湖,帶入大量的“營養”汙染物,使得藍藻嚴重暴發。類似情況在我國很多流域都曾出現。近年來,隨著集約化規模農業的發展,大量化學合成肥料和農藥被使用,殘餘物隨著農業汙水進入周圍水體,而造成嚴重的環境汙染。
農業汙水的主要來源有農田徑流、飼養場汙水、農產品加工汙水等,不僅數量龐大,而且影響範圍極為廣泛,分散,難於收集和治理。綜合起來看,農業汙染具有以下兩個顯著特點:
第一,有機質、植物營養元素和病原微生物含量高,如我國農村牛圈所排廢水生化需氧量可高達 4300毫克 /升,是生活汙水的幾十倍。
第二,含較高量的化肥和農藥。施用農藥、化肥的 80%~ 90%都會隨農田徑流進入水體,而且對水體有著長期的危害,如有機氯農藥的半衰期約為 15年。
由於農業生產自身的特點,使得農業廢水汙染控製十分困難。由於農業汙染往往是大麵積發生的,汙染源呈現擴散狀,因此很難確定其源頭。另外,由於降雨類型、土地坡度、土壤性質以及農民對土地利用和栽種作物的選擇、生產技術、肥料和農藥的使用情況等不同,農業汙水汙染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延續變化上也是難以預料的。因此,農業廢水汙染治理要從多方麵抓起。
(1)從源頭上減少農藥和化肥的使用。加大有機肥料的使用範圍,有效降低化肥在農業施用中的比重。政府可通過財政補貼、減免稅收等政策,對有機肥生產企業加大扶持力度。還可根據實際情況推廣豆科綠肥,實行引草入田、草田輪作、糧草經濟作物帶狀間作和根茬肥田等形式種植。由於作物秸稈本身含有較豐富的養分,因此推行秸稈還田也是增加土壤有機質的有效措施。另外,利用新型生物科學技術積極開發作物的抗病蟲害新品種。如通過轉移蘇雲金芽孢杆菌的 Bt基因已成功研發,高效抗蟲棉、抗蟲水稻和抗蟲大白菜,大大減少了農藥的使用。
(2)大力發展清潔生產,把末端治理和源頭控製相結合。要大力發展清潔生產,從源頭上減少畜禽廢水的排放。大力推廣幹清糞工藝並合理設計規劃養殖場內部結構與設施,有助於從源頭上減少畜禽廢水對受納水體的汙染,同時也減少了汙水處理的難度和費用;大力宣傳使用綠色飼料和添加劑,減少飼料中有毒、有害或容易富集的添加劑如重金屬等,不僅能從源頭上減少汙染物的產生,也有利於畜禽養殖工業的健康長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