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十九首》reference_book_ids\":[7072569309817490445]}]},\"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春城無處不飛花

寒食

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1]東風禦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注釋】

[1]寒食:中國傳統節日,在清明之前。

【賞析】

據唐代孟棨《本事詩》記載,唐德宗非常欣賞韓翃的《寒食》一詩,特意擢拔已閑居多年的韓翃以“駕部郎中知製誥”的顯職;高仲武《中興間氣集》雲:“韓員外(翃)詩,匠意近於史,興致繁富,一篇一詠,朝士珍之。”這說明韓翃的詩在當時得到了統治者與權貴朝士的一致讚譽,可見詩人在當時的名聲之響亮。後人解讀這首詩時,認為其主旨在於譴責中唐之後宦官專權的政治弊端。那麼,韓翃是如何做到意含諷喻而不被譏諷對象覺察的呢?

寒食節是一個特殊的緬懷前人的節日。按照傳統習俗,在這一天,人們不能生火,吃冷食,並在門前插柳。由於寒食節時值暮春,正是城春花飛柳斜的好時光,也是人們踏青賞春、縱情遊覽的好時節,節日本身的傷感氛圍則被淡化。不過歸根結底,寒食節終究當以懷人寄思為主。

詩人卻選擇這個特殊節日,極力描寫宮廷生活的閑雅富貴。

前兩句著意描寫寒食節的長安風景。“春城無處不飛花”,詩人以春城代指長安,一方麵交代時令,另一方麵寫出了長安春意盎然的總體特點。“無處不”以雙重否定的句式加強語氣,使人感受到處處萬紫千紅、花團錦簇的春趣。寒食節有折柳插於門前的習俗,所以詩人特意寫柳:“寒食東風禦柳斜。”“寒食”二字緊扣詩題,柔和的春風拂著皇城裏的柳樹,柳枝隨風搖曳,分外婀娜。一個“禦”字,把鏡頭從整座長安拉近到皇城,也為下文描寫貴族官宦的寒食生活埋下伏筆。

按照唐朝的製度,寒食及清明,皇帝取榆柳火以賜近臣戚裏,以示皇恩。韓翃采用移花接木的手法,把這一製度嫁接到漢代,看似描寫“漢宮”生活,實際上仍是在寫唐代宮廷。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日暮”兩字表明時間的流逝,開啟下文,描寫與前兩句中的晝景完全不同的夜景。“蠟燭”“輕煙”是與寒食節禁煙習俗相悖的意象。家家戶戶皆禁煙火,但“五侯家”卻可燃燭生煙,寫出了寵臣近戚享有特權的現實。關於曆史上的“五侯”有兩種說法:一說是指東漢大將軍梁冀擅權,將其五位族人皆封侯;一說是東漢桓帝時同日封侯的宦官單超等五人。這首詩中以五侯代指皇帝的寵臣,聯係政治背景,詩人指的是中唐以後專擅朝政的宦官。

清代學者喻守真認為,詩人寫“花”偏說“飛”,寫“柳”偏說“斜”,下字已含輕薄之意;尾句不說別處,偏說“五侯家”,則是明指宦官得寵,故而才能傳賜蠟燭。清代衡塘退士也說:“唐代宦官之盛,不減於桓、靈,此詩托諷深遠。”

詩人落筆流暢,語言清麗,以閑適的筆墨描寫美麗的春景和雍容閑雅的皇城生活,正是這種溫和的態度和宛轉的方式使詩意極為含蓄,以致被譏諷的對象也被其詩才折服,隻注意其中的承平景象,而忽略了寓意。全詩含意深刻,不加譏刺,而已甚於譏刺,可謂諷喻、興怨詩中的一首妙作。清代管世銘在《讀雪山房唐詩鈔》中評價:“大曆諸子,實始爭工字句,然雋不傷煉,巧不傷纖,又通體仍必雅令溫醇、耐人吟諷。”用這句話來評價韓翃的《寒食》,再恰當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