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發應耽新熟酒

夏日寄高洗馬

賈島

三十年來長在客,兩三行淚忽然垂。

白衣蒼鬢經過懶,赤日朱門偃息遲。

花發應耽新熟酒,草顛還寫早朝詩。

不緣馬死西州去,畫角堪聽是曉吹。

亂花漸欲迷人眼

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麵初平雲腳低[1]。

幾處早鶯爭暖樹[2],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

【注釋】

[1]雲腳:接近地麵的雲氣,多見於將雨或雨初停時。[2]鶯:黃鸝。暖樹:向陽早發的樹。

吳宮花草埋幽徑

登金陵鳳凰台

李白

鳳凰台上鳳凰遊,鳳去台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1],晉代衣冠成古丘[2]。

三山半落青天外[3],二水中分白鷺洲[4]。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注釋】

[1]吳宮:三國時吳國王宮。[2]衣冠:指名門世族。古丘:指墳墓。[3]三山:山名,在南京西南長江邊。[4]一水:秦淮河流經南京後入長江,被橫於其間的白鷺洲分為兩支。

【賞析】

金陵,即今江蘇南京。鳳凰台在金陵鳳凰山上,相傳南朝劉宋年間有鳳凰集於此山,乃築台,山和台由此得名。

本詩是一首登臨吊古之作,詩人憑吊古跡,撫今追昔,傷逝感懷。

對於此詩的創作背景曆來有爭議,一說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後所作,一說是作者天寶年間被排擠離開長安南遊金陵時所作。無論何種說法,有一點可以肯定,此詩定是作於詩人抑鬱不得誌之時。

傳說當初李白看到崔顥的《黃鶴樓》後,一直想要寫一首同類題材的詩與之相比。這首詩和崔顥的《黃鶴樓》無論在格律、用韻還是氣勢上均難分伯仲,千百年來兩首詩歌的優劣高低多次成為眾多詩評家探討的主題。有的人認為崔顥的《黃鶴樓》無人能比,而有的人則認為李白這首詩語言更加自然、清新灑脫,當為唐詩七律的代表作之一。

詩人來到吳越一帶,登上鳳凰古台,憑吊古跡。開頭兩句以鳳凰台的傳說起筆,以表達對時空變幻的感慨;雖然十四個字中連用三個“鳳”字,但明快暢順,絲毫不顯生硬、刻板或重複。看著金陵故都,詩人想到國都長安,想到自己遠離國都、報國無門的境遇,不禁愁緒滿懷。這首詩是詩人壯烈的悲鳴,悲歎皇帝被奸邪所蒙蔽,悲歎自己空有一腔報國之情,卻得不到任用。

這首登臨吊古之作也烙上了李白詩歌的特點,氣韻高古,格調悠遠;語言流暢自然,瀟灑清麗;意緒變幻無端,揮灑自如;情與景交織於詩歌的始終。

兩岸桃花夾古津

桃源行

王維

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古津。

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不見人。

山口潛行始隈隩,山開曠望旋平陸。

遙看一處攢雲樹,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

月明鬆下房櫳靜,日出雲中雞犬喧。

驚聞俗客爭來集,競引還家問都邑。

平明閭巷掃花開,薄暮漁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間,及至成仙遂不還。